首页 理论教育 转义的内在机制

转义的内在机制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1.2 转义的内在机制我们认为,转义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认知思维和大脑机制的作用。人们往往用已有的词语来命名新事物,这时词语原语义的范畴就扩大了,但这种扩大不是任意的,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基础上的,其变化的重要内在机制是隐喻思维。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是思维的基本特征。莱考夫认为心理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靶域。

5.1.2 转义的内在机制

我们认为,转义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认知思维和大脑机制的作用。人们往往用已有的词语来命名新事物,这时词语原语义的范畴就扩大了,但这种扩大不是任意的,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基础上的,其变化的重要内在机制是隐喻思维。隐喻作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对人们认识事物、事物概念结构的形成、语言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产物,是认识事物的需要,也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是以一事物描写或代替另一关联事物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人的大脑不是无限容量的数据库,而是具有创造力的,其创造力就在于它能借助于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认知和命名新事物,这种能力不仅是靠学习得来的,而且是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对知识、信息、语言进行有效的存储、记忆和表达,才有可能认识世界。

隐喻是通过相似性来进行词义扩大的过程,是由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自莱考夫(G.Lakoff)和约翰逊(M. Johnson)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 Live By)问世以来,人们对隐喻有了全新的看法:我们对日常经验的理解大都根基于隐喻。他们对隐喻的阐述大致概括如下:隐喻决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而和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文化有关,因为人类对物质的体验提供了理解抽象概念的基础。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隐喻思维能力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人类首先认识自我,然后认识到周围的事物,是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进而认识到较远的事物,再开始认识抽象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类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范畴中的成员越来越多,这时人脑采用一种经济的认知手法——隐喻,将语言的表达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形成认知性投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是思维的基本特征。在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是一个主要和普遍的认知能力,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没有想象,世界上的一切将无意义;如果没有想象,我们就无法理解我们的经验;如果没有想象,我们就不能推断关于世界的知识”(Johnson,M.:1987)。想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隐喻。而想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即莱考夫等人提出的“映射理论”。莱考夫认为心理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靶域。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一个认知域即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另一认知域即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是跨认知域的映射。它不是纯粹的语言现象,而是一个认知现象,是思维和认知工具。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映射是单向性的,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范围,是一种抽象的推理过程。即人们在用有限的、非连续的语言单位来表示无限的、连续的外部世界时,常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概念来认知、思考不熟悉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在这一部分,我们认为转义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跨域的转义,即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意义变化。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常常喜欢通过联想,通过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对比,来认识和表述新的事物。这种以一事物借指另一事物的方法久而久之就使得一些词语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可以用来表示那些在性质、功能、过程、状态、结果等方面具有相似特征的其它事物。另一个阶段是以事物所具有的内在相似性作为其转义的依据,由其原义衍生出一系列既相关又有区别的转义,原义与转义之间往往形成辐射型、连锁型或复合型的变化。无论是从一个域到另一个域的跨域投射还是意义的多方位衍化都需要求助于逻辑推理能力或联想找到事物间的相似点,这一点构成了转义的心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