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社会因素我国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增长过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已被取消,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有所缩小,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增长较快。长久以来,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社会因素

我国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生育人口基数的庞大,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总规模将突破14.6亿。就人口增长的结构而言,农村人口的增长占很大比重。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会使本来就不足的人均农业资源更加紧张,使这些资源仅能起到维持人口生存的作用,对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作用则无从谈起。当前,我国过剩劳动力已达1.5亿左右,如此多的剩余劳动力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安置,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农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农村教育出现危机。我国文盲、半文盲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较大,文盲、半文盲人数的增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农村教育质量低下,教育结构不能完全适合农村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人员人数少且待遇低,使得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成本很高,教育费用在农民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很大,农民对子女受教育后的预期越来越差,部分农民认为子女接受教育不合算,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民子女素质的提高,并形成恶性循环。此外,由于营养、卫生、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的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偏低。这样的农民素质和农村智力结构,使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困难,很难适应农业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负效应。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没有和工业化同步发展,农业的根基受到了工业的一定侵蚀。工业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原本就很稀缺的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它所产生的工业三废严重污染了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不仅让耕地数量减少,也使耕地质量下降;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每年丢弃的大量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侵占了大面积的农田,排出的废气酿成了大面积的酸雨,严重破坏了各种农业资源,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

大包干承包制缺乏对土地使用权的长期考虑,更缺乏土地使用有偿转让和继承权的规范政策,以至于在农村家庭量产承包制实行过程中出现随意缩短土地承包期限,调整土地承包,更改土地合同的侵权行为和农用土地流转和土地征用过程中,侵犯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的现象。结果挫伤了农民养护农田的积极性,致使农民对土地缺乏长期观念,为了短期的利益,往往采取掠夺式的经营方式,不能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造成土地的滥用、撂荒和肥力下降,影响了农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化土地作为市场要素难以进入市场流通,阻滞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经营能手集中。土地过于分散化不利于土地的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限制了土地经营的规模和产出效益,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每家几亩地的耕作方式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农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即使发展循环农业,按户进行的模式也只养民,不富民,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大规模的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还在于没有具体的法律与之相匹配。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不能充分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也缺乏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因此,制定一部基础性的法律如《循环经济法》是当务之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并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农业循环经济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下去。

2.经济因素

国家财政、信贷对农业的资金注入严重不足,制约了传统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转变。我国对农业的投入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财力在农业中成为一种稀缺的要素,这直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财力不足的原因:一是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高;二是信贷政策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和乡镇企业从国家银行系统获得贷款额度在最高的年份也没有达到17%;三是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严重,在农村金融领域,信用社处于垄断地位,农村信用社的贷存比逐渐降低,大量资金流入城市,农民很难从信用社得到贷款,在许多地方调查发现,农民从信用社得到的贷款只占其总贷款额不足20%,这样越是需要资金的人越得不到贷款,越得不到贷款就越阻碍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形成的制约。中国耕地占全世界耕地的7%,却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经济效益很低、社会效益很大的产业。农业比较利益偏低,造成了农民正当经济利益外流,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推行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形成了工农业商品比价不合理,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动不协调,使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率低,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已被取消,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有所缩小,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增长较快。但是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定价偏低,而销往农村的工业品价格不断上涨,使一度缩小了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重新扩大。工农业比较利益的差异,造成了大量的农业生产要素,通过各种途径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其中包括财政、金融及市场途径,使农业要素投入严重不足。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削弱了农业的积累能力,使得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长久以来,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大,畜牧业所占比重小,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过低。农产品结构中,粮食作物所占比重大,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小,饲料作物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畜牧产品结构中,猪肉所占比重大,牛羊肉所占比重小。渔业结构中,养殖比例过大,海洋捕捞比例过小,其中又以近岸养殖和近海捕捞占大多数,造成近海渔业资源开发过度,日渐枯竭。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农业的收益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技术水平因素

技术是为了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是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和桥梁。技术进步可以认为是人们为降低生产的直接成本所做的努力。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创造出更多的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又不能过度的开发利用资源,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实现。只有靠科技才能实现高产、高效、优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依然基本上处于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状态,知识、科技含量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要落后10~20年,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我国刚刚起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严重不足,投入总体规模增长也不大,部分年份投资规模出现下降现象。另外,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很低,许多农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生产增长的贡献率在70%~80%,而我国目前仅为35%左右。可见,技术水平的低下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在结构分布上也不合理,农业资源开发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失衡。农业资源开发方面的技术研制多,发展快,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研究少,发展慢。因为前者的进步受微观经济投资主体利益机制驱动,周期短,投入产出比高,后者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差。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4.自然条件因素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境况。自然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尽管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由于人口众多,又造成人均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农业水资源紧缺、耕地资源紧张、草地资源严重超载和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

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大部分地区发生沙尘暴、冻雨、干旱、洪水内涝,造成农业损失惨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