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突破思路

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突破思路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博物馆旅游发展缓慢的原因何在,如何破解?首先,博物馆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这是保证博物馆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造成我国多数博物馆旅游功能弱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突破思路[1]

● 章尚正1 刘晓娟2

(1,2 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 合肥 230039)

【摘 要】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以文化为内源力来支撑。博物馆理应在社会经济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博物馆旅游理应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但我国博物馆旅游的规模与效益相比博物馆资源的高品质显然落差甚大。本文探究制约博物馆旅游的主要因素,并且提出突破制约的思路:以人为本,积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培育博物馆旅游市场;改革管理体制,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多方筹款,广开财源,打破资金短缺瓶颈;融入旅游市场,通过做大做强博物馆旅游,提高文化、社会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 旅游传播功能 文化旅游

博物馆是举世公认的民族文化标志,博物馆旅游是信息量最大、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文化旅游之一,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卢浮宫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向世界显示本国历史的辉煌,成为国内外旅游者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各地在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的旅游功能,让其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提供文化源泉与创新动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多数博物馆门庭冷落,影响范围往往局限于本地少数人群。博物馆旅游发展缓慢的原因何在,如何破解?本文意欲对此进行探索。

一、旅游传播功能是博物馆关键的功能

博物馆具有多重功能,各种功能的价值与意义各不相同,但又有机结合、互相协调,造就了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效益在内的综合性效益。试分析如下:

(一)文物收藏功能

这是博物馆基本的功能。博物馆作为国家或地方搜集、保管、研究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专业机构,以保护标志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明成就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最高使命。我国现有的2300多座博物馆就收藏着2000多万件珍贵文物[2]

(二)文化弘扬功能

这是博物馆核心的功能。博物馆肩负着文物研究、国民教育、科普宣传、文化和艺术熏陶的历史使命,所以博物馆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是对文物古迹资源的一种有效保护,而且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弘扬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博物馆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汇集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成果,并按照一定的价值目标,释放“文化内涵”,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歌德说过,假若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对不应被忽视的。

(三)旅游传播功能

这是博物馆关键的功能。谓其关键,那是因为:博物馆面向大众弘扬文化,主要通过招徕国内外旅游者(包括科考研究者)来实现,即博物馆的文化弘扬作为“信息流”,主要借助旅游者的“人流”才能实现,所以博物馆天然地承担着文化旅游的职能,并被列入当代最有效的文化传播媒介之列,人们赋予它诸如“精神的殿堂”、“文明的窗口”、“文化碰撞的思想库”等多种美誉。从世界范围看,博物馆是实现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最受欢迎的载体,所以各国政府在走向世界的崛起过程中,都投入大量的财力与人力,注重发挥博物馆的旅游传播功能。博物馆旅游近几十年越来越受欢迎,因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指向心灵的文化需求,人们越来越注重异代、异域、异质文化的探寻、对比、借鉴,而博物馆是文化特征的集大成者,是高层次的文化景观,可以满足游客获得高品位文化享受的需要。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博物馆旅游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博物馆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这是保证博物馆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其次,博物馆旅游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性。博物馆是深厚的文化缩略,是立体的“百科全书”,是城市或国家的历史缩影,而不同的历史孕育的不同文化则让博物馆聚集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或国家,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到博物馆“取经”[3]。再次,博物馆旅游受季节变化影响小。无论什么季节、天气如何,参观博物馆都能照常进行,与许多自然景观旅游点相比,这是博物馆旅游的一大优势。最后,与游客的需求高度融合性。博物馆是各类历史文物荟萃所在,这与游客求知、求异的旅游需求正好吻合;而博物馆的观摩性、娱乐性,又与游客的求乐性相通。

二、制约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遗留下丰富的历史文物,自1905年张骞创建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院以来,已建成博物馆2300余座,而且门类齐全,为开展博物馆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陈列展览近万个,观众达1.6亿人次以上,约占人口总数的12%;但与美国博物馆年观众达其人口总数的3倍相比[4],我国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比较小。造成我国多数博物馆旅游功能弱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数量不断增加,总量却相对较少

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在持续增长,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总量仍然偏少。我国目前约有2300座博物馆,而美国约有8000座博物馆;英国约有2000座,法国约有5000座[5]。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平均10万~20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中心城市平均一两万人就有1个博物馆,而我国除了北京(目前有博物馆131个,约10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上海(目前有博物馆100余个,约1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等地勉强可比外,全国平均约60万人才拥有1个博物馆[6],差距十分明显。我国博物馆总量稀少,特别是许多地级市与县城没有博物馆,导致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微弱,难以形成全社会热爱博物馆旅游的文化传统。

(二)陈列简单,科技含量少

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博物馆在声光电等技术运用方面严重滞后,大多以静态陈列为主,缺乏供旅游者参与、娱乐的活动项目。展品说明普遍过于简单,往往只有名称、年代、出土地点几项,脱离普通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审美与受知需求。

(三)讲解虚设,科普活动贫乏

众所周知,精湛的展品需要通过精妙的讲解才能让参观者心领神会、受益无穷,然而许多博物馆讲解员素质太低,讲解词空洞乏味,特别是取消门票收费后实行有偿讲解,以致讲解环节形同虚设。

(四)人才短缺,科教水平难以提高

作为知识与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博物馆目前的从业人员仅有3万~4万人,而前苏联的博物馆从业人员曾经达到20万人,美国1991年调查显示,全美博物馆全职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同时有大约38万名义工每年为博物馆免费提供从讲解到藏品的登记保护等各种服务[7]

另外,我国中高级专业文博人才严重不足,全国博物馆机构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3%,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都无法满足需求。

上述缺陷造成我国博物馆影响不大,全社会尚未形成博物馆旅游意识,绝大多数博物馆未能进入旅游者的选择视野。

三、加快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突破策略

为了加快发展博物馆旅游,让数以千计的博物馆在三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实施重大突破。

(一)以人为本,积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培育博物馆旅游市场

这里所说以人为本之“人”,首先应该是所服务的公众,即博物馆的参观者、享用者、研究者,因为我国文化部2005年发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博物馆是“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所以面向“公众”提供“社会服务”是博物馆的宗旨与目的。《办法》第五条要求:“博物馆应当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因此我国博物馆应当改变重物(藏品)轻人(参观者)、重收藏轻服务的“衙门”习气,从单纯的“收藏、保护”向“保护、开发、利用”的方向过渡,与世界潮流接轨,借勃然兴起的旅游东风,积极推广博物馆旅游,使之成为本地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重视博物馆的社会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长期营造。外国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作家舒乙在参观俄罗斯最著名的博物馆时,惊讶地发现居然有幼儿园的孩子们前来参观,他很纳闷:这么小,怎么对他们介绍这些名画呢?只听讲解员在向小朋友提问:“孩子们,这上面有几个人呀?这件衣服是什么颜色呀?这儿都有几棵树呀?”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并没有直接向孩子们讲解美术,而是从小就让孩子们养成走进博物馆的习惯,让美术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8]。这种面向娃娃、从小普及的做法无疑值得我们效法。我们常常抱怨青少年或民众不重视博物馆,殊不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博物馆意识是需要长期培育、倡导的。

一般来说,博物馆的观众大体为三类:首先是大、中、小学生,这部分观众人数最多,一般占全部观众的一半左右,而且大部分是集体性参观、学习,目的性强;其次是一般观众,他们在博物馆观众中占很大数量,其构成和参观目的多种多样,以零散观众为主;再次是专业工作者,这部分观众数量不多,参观目的明确[9]。今天培育博物馆旅游市场,学生市场应该是第一目标市场,博物馆作为教育阵地,有着其他文化场所不可比的优势,它通过实物或复制品的展示,给观众以更形象、直观的印象,是立体的“百科全书”和实物的“图书馆”,特别适合青少年学习。教育学家把博物馆教育列为非程序化教育,即学校程序性教育以外教育的重要内容。非程序化教育更加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故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故欧美国家提倡一个新的理念:享受博物馆。

(二)多方筹款,广开财源,打破资金短缺瓶颈

国有博物馆要打破单纯靠政府拨款的思想,努力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面向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新的投资模式。今天,财政拨款还是国有博物馆发展与经营资金的主渠道,《办法》第三条对此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扶持和发展博物馆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博物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当然有了钱也要用好钱,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新建、改扩建博物馆高潮迭起,但“博物馆热”中存在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千馆一面、重复建设的现象,重建筑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管理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社会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一些地方盲目投入,建起豪华博物馆后,却没有什么展品;另一方面,一些小地方文物资源丰富,但受行政区划级别的限制,博物馆建设迟迟不到位,造成大量文物资源闲置,如鄂州市博物馆无论是馆藏文物总量,还是珍贵文物数量,都在湖北省排前几位,全馆登记造册的文物有76617件,其中经国家和省文物鉴定组认定的国家珍贵文物有4527件,但博物馆建设却很落后,全馆用于陈列展览的用房只有400平方米,仅为全省地市级博物馆平均数的25.1%,在已开展对外展出的9个地市级博物馆中排名倒数第一[10]

当然,财政拨款总是有限的,而社会资金有着广阔的开拓天地,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鼓励社会捐赠:“国家鼓励通过捐赠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专门用于文物保护。”博物馆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社会各界的捐赠活动,如对捐赠者颁发证书,并邀请媒体宣传;再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为大宗捐赠者开辟专门的陈列室。

另外,博物馆可通过商业化运作,增加收入,这在取消门票之后,尤其值得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经营的公司已成为博物馆的商业臂膀,其利润一般都上缴博物馆,而且享受免税的政策。这些公司主要围绕博物馆本身做文章,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文补文”。比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工艺品商场甚至开到了欧洲超市,小到领带上的图案,大到巨幅广告,都有其博物馆藏品的身影,博物馆的所有元素都与社会发生了广泛的联系。我们也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一是开零售店。很多博物馆都曾办过商店,但多无疾而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特色。在国外博物馆店里的商品一般都是为该博物馆专门制作的,设计优美,制作精良,不仅包括博物馆的文物复制品、图片、画册、礼品等,还包括了大量根据博物馆藏品启发设计的生活用品,所以大受欢迎。二是做出版业务,出版一些博物馆展览的画册、馆藏品的图集以及其他学术书籍。三是与海内外博物馆合作,邀请来馆举办各种高规格特展,收取参观者一定的费用。四是开辟展地新功能。博物馆展厅大多设计大方,实用性强,可利用多余的展厅出租,比如可以做发布会、讲座、小型室内音乐会、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五是走出去,举办流动展出。这是高品位、特色化博物馆的一种潜力很大的旅游产品,既能增加博物馆的收入,又起到了宣传作用,如秦兵马俑博物馆从2002年2月开始举行全国巡展活动,在成都、杭州、大连等城市大获成功。

(三)融入旅游市场,通过做大做强博物馆旅游,提高文化、社会与经济效益

我们提倡“文化立馆、管理强馆、旅游兴馆、发展富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博物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旅游业有覆盖广泛的宣传和销售网络,双方的“联姻”将优势互补,可以有效实现双赢,故宫博物院、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就是成功的范例。

为此,一方面,博物馆应该积极融入旅游市场。首先更新观念,打破业已过时的博物馆“三功能(即收藏文物、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思想,大胆地引入“旅游创收”功能,认清博物馆是一种具有高价值、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博物馆旅游是实现办馆宗旨的主要形式。其次,积极主动与本地、外地的旅行社互动,精心策划出一些专题性的博物馆精品游览线路,以及与“红、绿”自然景区相结合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面向海内外市场广泛推销;对组团多的旅行社实行激励措施,鼓励旅行社组织参观,增加收入。再次,将博物馆的宣传纳入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网络之中,积极参加省(市)每年举行的旅游博览会、交流会和旅游景区景点推介会,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效益双赢。

另一方面,博物馆必须强化自身的旅游意识与旅游功能。首先,从建筑与功能设计开始就应当将游览娱乐功能考虑进去,努力构成由参观、娱乐、饮食、购物“四位一体”的服务群落,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增加博物馆的收入。其次,提倡兴建生态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如生态博物馆几乎是完全开放性的博物馆,是将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体化地、互动地展示给游客,借此保护当地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而科技博物馆是展示高科技成果的场所,常常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娱乐活动。再次,倡导灵活多样、妙趣横生的动态展示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展览的基本模式是静态参观,博物馆和观众双方的交流互动活动很少,而当前世界博物馆业的发展趋势,是将封闭式陈列、平面单调的遗址展示及抽象的版面设计改变为新的开放式的动态陈列,观众由受约束的被动参观者,变成了可以参与活动的博物馆的主人。例如,荷兰就打破了那种“请勿手摸”、“严禁拍照”、“严禁攀登”之类的老规矩,向游人响亮地提出这样的口号:“博物馆是人们求知消遣的场所,不是让人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伦敦、巴黎的蜡像馆则引进了声像设备,能让古人重新“复活”[11]。我国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博物馆也开始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尽可能地增强娱乐性、参与性的项目,使博物馆更贴近观众,从而有效吸引游客的“眼球”,如上海科技馆于2007年7月推出的“消逝的恐龙王国”展览,开展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互动活动:陈列设计师根据自贡博物馆古生物学家提供的学术资料,复原自贡恐龙挖掘现场,鼓励观众模拟古生物学家挖掘恐龙化石,并邀请观众在展厅特设的化石修复室近距离观看化石修复技师工作,邀请学者作现场讲解和小型讲座,欢迎观众提问了解恐龙化石如何被发掘、修复和装架完成的各个环节,专家与志愿者一起指导小观众动手做恐龙模型,结果为期45天的恐龙展创下116万人次参观的纪录[12]。又如青岛市博物馆通过一系列充满人文情趣的设计理念,把历史、文物等专业知识通俗化,打破历史类陈列展览通史体例的传统做法:青岛市博物馆为迎接2008年奥帆赛,在2007年青岛历史陈列的改陈中,摒弃大而全的通史体例,依据青岛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特点,采用“一线串百珠”的陈列理念和史话风格的陈列语言,展示青岛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珍贵历史遗存,受到海内外旅游者的好评[13]

另外,根据旅游市场细分的原则,博物馆必须特别关注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旅游者。他们有别于博物馆的专业参观者,以及大中小学生,他们没有很强的求知欲,也不像专业研究人士有着强烈的目的性。这些旅游者来到博物馆的随意性很大,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文化少年宫式的消遣和娱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深奥的知识强加于他们。这就要求博物馆在为游客服务方面必须更加开放、自然和体贴入微。如绵阳江油的李白文化纪念馆就是将李白的诗歌用歌声传递给游客,使游客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领略到诗仙的风采[14]

(作者电子邮箱:Zhangshangzheng@yahoo.com.cn)

The Restric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n Museum Tourism

Zhang Shangzheng1 Liu Xiaojuan2

(1,2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of Anhui University,Hefei,230039)

Abstract:To a certain stage,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culture as an endogenous power to support.Museums deserv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o-economic culture development.And museum tourism surely becomes a favorite cultural tourism.However,compared to the high quality of museum resources,the size and the benefits of museum tourism in our country are facing many problems,appearing an obvious divide.This writing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ain restriction factors of museum tourism,and the author tries to put forth the countermeasures to breakthrough the restri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tourism,such as people-oriented,actively playing a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reform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improving the social service system;multi-party fundraising,opening up financial resources,breaking the bottleneck of shortage of funds;integrating into the tourism market,making the museum tourism bigger and stronger,and finally improving the cultural,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Museum tourism;Tourism communication function;Cultural tourism

【注释】

[1]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7BJY134),安徽大学“211工程”项目“经济学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2]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26.

[3]武晓怡.博物馆与旅游经济.北方经济,2007,10:45.

[4]谭颖.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94-95.

[5]傅斌.中国博物馆:从数字看差距.中国文物报,2005-07-01(6).

[6]谭颖.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94-95.

[7]傅斌.中国博物馆:从数字看差距.中国文物报,2005-07-01(6).

[8]舒乙.美术的力量.文汇报,2010-02-18(4).

[9]陈来生.博物馆旅游:苏南博物馆和旅游业的双赢举措.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2.

[10]佚名.专家呼吁加快博物馆分类定级工作.http://www.gg-art.com/ggact/stroll/index26130.php,2007-05-19.

[11]董石贵.对我国博物馆旅游的思考.中国旅游报,2007-03-05(7).

[12]伍亚捷.从中美案例谈博物馆与公众的互动.中国文物报,2008-01-25(6).

[13]崔少岩.发挥文化休闲功能: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文物报,2008-09-19.

[14]谭颖.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94-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