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在斯密和李嘉图看来,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从它诞生以来,H-O模型一直是国际贸易学中最主流的一个理论模型。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生产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即使生产技术相同,只要要素禀赋不同,也能够进行国际贸易并带来利益。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

在斯密和李嘉图看来,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他们均采用了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2×2×1贸易模型。劳动生产率差异背后隐含的假定是技术差异。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只能部分地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h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就抛开劳动生产率差异,研究资源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把模型拓展为2×2×2贸易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因此后人把它称为H-O模型。由于这一理论强调不同生产要素的禀赋在不同国家所占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生产中所占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又被称为要素比例理论。从它诞生以来,H-O模型一直是国际贸易学中最主流的一个理论模型。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新贸易理论的兴起,H-O模型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时至今日它仍然是研究国际贸易现象最有效的工具。其中,H-O模型包括四个定理:H-O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定理)、罗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定理)和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定理)。

一、两个基本概念

在具体了解H-O模型之前,我们先对有关的概念做一个说明。

不同的国家生产相同的产品,会根据各自所拥有的资源如劳动和资本的状况不同,投入不同比例的要素。这就涉及每个国家拥有资源的情况和生产每种产品所投入要素的情况。这就涉及要素充裕度(Factor Abundance)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要素充裕度是指一国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一国拥有生产要素的总量无关。要素充裕度是针对一国拥有的资源状况来说的,一般用资本/劳动的比率(人均资本)来衡量。如果美国的人均资本高于中国,美国就是资本充裕的国家,中国就是劳动充裕的国家。但如果中国与柬埔寨比较时,中国的人均资本高于柬埔寨,那么中国又是资本充裕的国家。一个国家是资本充裕的还是劳动充裕的,与它所对比的国家有关。

要素密集度是指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也是一个相对概念,与投入要素的绝对量无关。要素密集度是针对生产一种产品时要素投入的相对多少来说的,一般用生产投入的资本/劳动的比率来衡量。如果生产A产品的资本/劳动的比率高于B产品,那么A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B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生产大米需要投入5单位劳动、1单位资本,则资本/劳动的比率为1/5;生产钢铁需投入2单位劳动、10单位资本,则资本/劳动的比率为4,大于生产大米的资本/劳动的比率。因此,钢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基本假设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1.两种生产要素:假定为劳动和资本。在两种要素的模型中,不同的商品生产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

2.两种可贸易产品:假定为大米和钢铁。无论生产大米还是生产钢铁,都要使用劳动和资本,但使用的比例不同。假定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钢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3.两个国家:假定为中国和美国。中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

4.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但不在国际间流动。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变,但劳动和资本在国内可以自由地从低收益的地区和产业流向高收益的地区和产业,直到该国所有地区和所有产业的劳动收益相同,资本收益相同。另一方面,若没有国际贸易,两国的两种要素之间将存在着收益上的差异。

5.假定生产技术相同。为了集中分析要素禀赋差别的作用,假定各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假如大米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大米在美国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不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的情况。如果一定的人均资本在美国生产出某个产量的产品,同一资本劳动比例会在中国生产出相同产量的产品。

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这意味着如果在任何一种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和资本量一同增加,则该商品的产出也以相同比例增加。如果劳动和资本量同时翻倍,则产出也翻倍。

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这意味着表现两国需求偏好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的。当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同时,两国以相同的比率消费大米和钢铁。

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国都有许许多多的大米和钢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任何单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左右商品的价格。也没有任何单个的厂商或要素的拥有者能够决定要素市场的价格。完全竞争也意味着商品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

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这一假设也是为了简化分析,以便于集中讨论贸易的原因及结果。运输成本和关税的多少只是在最终产品价格上的单调增减。

三、H-O定理

国际贸易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呢?人们对此的认识是不断逐步深入的。斯密认为是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李嘉图认为不必局限于绝对优势,在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国际贸易也能够进行。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生产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即使生产技术相同,只要要素禀赋不同,也能够进行国际贸易并带来利益。

H-O定理可简述如下: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的基本结论是基于这样一个推理过程:

1.各国生成同种产品时,其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商品的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利益驱动力。

2.这种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差别造成的。

3.各国生产产品时的成本不同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假设生产大米需要3单位资本和6单位劳动,在技术上美国和中国是相同的。但是,中国单位资本的价格是6美元,单位劳动的价格是1美元,而美国单位资本的价格是3美元,单位劳动的价格是5美元,结果中国每单位大米的价格是6×3+1×6=24美元,美国每单位大米的价格是3×3+5×6=39美元。可见,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在这里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造成的。

4.生产要素的价格差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异造成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它们的供求,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异造成了两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5.两国生产要素供给的差异是由两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某种生产要素在一国相对比较充裕时,其供给量就大。相反,另一种生产要素在该国相对比较稀缺,则其供给量就少。

各国生产要素充裕度不同和各种产品生产所需的要素比例不同,使各国分别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四、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定理)

在H-O理论中,赫克歇尔和俄林在一国拥有资源禀赋不同的基础上,分析了一国应根据其资源禀赋的优势,如何生产和贸易。但这种生产和贸易给本国不同行业的要素所有者带来的影响如何?要素收益与产品价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H-O理论并没有明确地进行说明。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通过论证,得出了在长期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各行各业之间流动时,要素收益的分配以及要素收益与产品价格的直接联系。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可简述如下: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推理过程如下:

1.要素收益等于其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边际产量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指增加1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品的数量。

2.影响要素收益的两个因素为产品价格和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产品价格由国际贸易直接决定,可以随时变化。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是由生产组合变动和要素流动的结果,在长期里能够对工资和利润产生影响。

3.在长期中,产品价格和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都可以影响要素收益。

4.出口产品使产品的国内价格上升,进口产品使产品的国内价格下降。出口使国内产品供给减少,根据供需理论,产品价格上升;进口使国内产品供给增加,产品价格下降。

5.出口行业由于产品价格上升,会扩大产品生产,需要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进口行业则由于产品价格下降,将减少产品生产,出现闲置的资本和劳动力。

6.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进口行业闲置的资本和劳动力不能完全由出口行业吸收。这样,出口行业会根据其生产产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数量来确定另一要素的使用数量。这会导致在进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不能被出口行业完全吸收,出现剩余。剩余的这种生产要素不得不继续寻找出路,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不得不降低价格以被进口行业和出口行业吸收。这样,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会因这种剩余要素投入的增加而提高,该种投入增加的要素本身的边际生产率则会下降。进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由于投入的增加而降低,另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则会因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增加而提高。也就是说,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提高,进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降低。

7.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提高,根据影响要素收益的两个因素可知: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同理,进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

8.在长期中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必然造成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中的报酬相等。至此,我们可以得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的结论。

五、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定理)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生产要素的收益,也即对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了分析。然而,国际贸易对国际生产要素总体的影响如何呢?经济学家们对此也做了深入的探讨。最后,由萨缪尔森于1948年6月首先证明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并发表在《经济学杂志》(Economic Journal)上。由于这一定理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上,由萨缪尔森发展的,因此,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定理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可以简单表述为:国际贸易会最终使得生产要素价格在不同国家趋于一致,不仅使得生产要素价格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相等,而且绝对价格也相等。也就是说,美国劳动者的工资与中国劳动者的工资不仅是相对的相等,而且也是绝对的相等。

为了方便说明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的逻辑推导过程,我们做如下假定:

1.中国为劳动充裕的国家,美国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2.中国和美国都生产大米和钢铁两种产品。其中大米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钢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3.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的逻辑推导如下:

1.贸易前,中国和美国两国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均处于均衡状态,大米和钢铁两种产品的生产部门中的工资率和利润率都相等。也就是说,生产要素价格在两国国内的不同部门是相等的。

2.中国是劳动充裕型国家,在生产中比美国更多地使用劳动。这样,中国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比美国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低。

3.根据H-O定理可知,中国出口大米进口钢铁,美国出口钢铁进口大米。这样,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的相对价格低于美国。

4.根据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因素可知:中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低于美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

5.贸易发生后,中国大米价格上升钢铁价格下降。中国会扩大大米的生产,缩小钢铁的生产。产品价格的变动会在长期中引起生产的调整和国内部门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这种生产调整和要素流动会最终导致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均衡工资率的上升。同理,美国的工资率下跌。

6.中国较低的劳动工资率上升,美国较高的劳动工资率下降。这样,两国通过贸易使得工资率的差距缩小。同理,中国和美国的资本利润率的差距也通过贸易逐步缩小。也就是说,通过贸易,两国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推而广之,国际贸易使得不同国家生产要素趋于一致,即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我们在简述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时说到,美国劳动者的工资与中国劳动者的工资不仅是相对的相等,而且也是绝对的相等。你可能对这一结论感到非常吃惊,而且会发现与现实不符。但纵观世界各国的现实,我们既不能全面否定这一定理,又不能完全肯定这一定理。因为现实中各国之间生产要素价格的差距确实在不断缩小,但又不像该理论说的那样完全相同。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经济理论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的,是对现实问题的抽象和简化。在推导该理论时,我们做出了一些假设,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假设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也不存在。首先,国际贸易并不完全自由。各国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目标,往往会设置一些贸易壁垒,使贸易并不能完全自由。其次,生产要素在各国国内也达不到自由流动。一国国内同一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的收益也无法达到一样。最后,各国生产技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国家间的生产技术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虽然并不像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表明的那样生产要素价格在国际间趋于一致,但就某一个领域某个行业来看,生产要素价格的差距确实在明显缩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罗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定理)

H-O定理和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都是在假定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对国际生产和贸易模式以及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进行分析。但在现实中,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些因素在一国的增长有快有慢,一国的不同部门里的增长也有快有慢。这种变化的快慢必然导致一国生产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增长。罗勃津斯基正是基于生产要素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不平衡增长”包括“进口替代型增长”和“出口扩张型增长”[4]。罗勃津斯基定理主要是针对“进口替代型增长”对“小国”[5]的影响提出的[6]。“进口替代型增长”指的是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进口替代型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进口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主要资源(生产要素)的增加。所谓“小国”,指的是那些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很小,其进出口变动不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对于小国来说,国际市场价格是给定不变的。“小国”主要是指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领土面积和人口多少没有绝对的联系,另一方面,还要看具体商品。

罗勃津斯基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在该定理中,商品价格不变是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国际贸易中的“小国”。罗勃津斯基定理的逻辑推导如下:

1.一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使得该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使用该生产要素的成本降低。

2.生产要素的成本降低,产品的成本也随之降低;而且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的成本降低幅度大于密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品。

3.生产成本降低意味着利润的增加。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必然会扩大。

4.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的成本降低幅度大于密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品。也意味着该产品的利润增加的幅度大于密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品。这样,在长期里,不仅新增加的生产要素投入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生产行业中,而且密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品行业里的该要素也会转移出来,生产密集使用该增加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5.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因为要素投入的增加而扩大生产,密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品因要素的转移而缩小生产。至此,我们可以推出罗勃津斯基定理。

罗勃津斯基定理研究的是一种不平衡增长对经济的影响。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这种不平衡增长会给本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荷兰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从而造成荷兰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变得相对萎缩。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荷兰病(Dutch Disease)”,即一个行业的增长扩张导致其他行业的萎缩。不过,荷兰病并不只出现在荷兰,后来的一些新开发了自然资源的国家(包括英国、挪威、澳大利亚、墨西哥和一些其他国家)也都感染上了类似的症状。“荷兰病”是罗勃津斯基定理在实践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