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换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脑筋

换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脑筋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换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脑筋当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换上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脑筋,这是改革、发展新阶段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换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脑筋

当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认为,新阶段的实质就是要加快从以往高度行政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换上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脑筋,这是改革、发展新阶段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一、推进市场经济是当务之急

换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脑筋,必须清醒地认识:推进市场经济是当务之急。

(一)市场经济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所谓转换机制,就是要从原来行政集权的计划机制转换为企业自主的市场机制。在传统体制下,全社会资源按国家各级行政机构制定的计划纵向分配,经济运行是由计划而不是由市场调节。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既缺乏经营动力,也没有市场压力,广大工人的积极性也难以得到调动,这就束缚以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倡议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所有制结构有所改变,国家缩小了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物资的范围,企业开始走向市场,活力有所加强,逐渐形成了计划与市场双轨并存和运行的机制,全国经济出现迅速发展的形势。但在双轨运行机制下,市场发育受到限制,八十年代只是初步形成了产品(包括消费品和部分投资品)的市场化,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还没有发育起来,而且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也没有很好形成,结果企业之间处于不规范、不公平竞争状态,特别是受国家计划约束较多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在竞争中更处于不利地位,经济效益低下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转变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必须把它们推向市场,使全部要素和产出商品化、货币化和市场化,使它们在规范和公平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

(二)不搞市场经济,就无法扩大对外开放

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生产力日益国际化,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趋势加强。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国内市场必须国际化,纳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大洪流。尤其是,我国可望在明年初重返关贸总协定,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契约式的准国际组织,要求参加国遵循非歧视公平贸易、国民待遇、贸易透明度等一系列原则和措施。我国一旦进入该组织,将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如大幅度减让关税和削减非关税壁垒,在国内市场上将面临外国商品更激烈的竞争,在国际市场上也要求我国商品更有竞争力;保护知识产权义务的承担,将使不少部门的产品增加压力;履行国民待遇原则以后,将陆续扩大开放第三产业的外资进入;对外贸易的法律、政策和措施,更加要求统一性、稳定性、透明性和国际规范化。所有这些,也都说明按国际准则和惯例加速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已刻不容缓。

(三)只有市场经济,才有可能使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国民经济几年上一个台阶

以往,依靠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结果是:积累率很高,投资效果却不理想;经济一时高速度了,但是以高消耗为代价,且计划脱离市场的导向,造成一方面不符合需求的产品大量长期积压;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短缺,以致被迫限额、定量、凭证、凭票排队供应。这样的高速度不仅水分很多,群众也得不到实惠,生活长期无明显改善,速度最终也不得不下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加快发展以及三年治理整顿的实践说明,只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反映市场供求的价格为导向,才能使资源按需求合理配置,充分合理地利用,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只有把企业推向市场,摆脱行政隶属关系和父爱主义保护,在市场上公平竞争,才能鼓励先进企业脱颖而出,扩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使经营不善的落后企业亏损破产,遭兼并或淘汰。这样,企业素质才能提高,产业组织结构方可改善,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有利条件。也只有在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作用充分发挥的条件下,国家的计划指导、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发挥应有的良好效应,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度地发展。

二、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

换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脑筋,需要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清理某些传统观念,树立新的观念。

(一)摒弃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老观点,树立社会主义经济也可以是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指主要依靠市场供求和价格组织和调节社会经济的形式或体制。市场经济既可以和私人资本的生产者、供给者相联系,以私有制为基础;也可以和公有的生产者、供给者相联系,以公有制为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前者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这并不是说,当市场经济以不同的所有制为基础,与不同所有制联系时,它依靠供求和价格机制分配社会资源、组织和调节社会经济的实质会有所改变。

市场经济既是一个反映经济运行机制和调节经济手段的概念,也是一定的经济制度规定。市场要发挥经济运行机制和调节经济手段的作用,不能是一句空话,要有一定的经济制度做载体,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首先,参加各类市场的经济主体、供给者和需求者,总要在一定的竞争制度、价格形成制度等规章下进行交易,受相应的法律、法令、政策的保障,否则人们的行为没有规范,没有秩序,市场经济是无法存在的。其次,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和调节机制及体制的总称,不仅市场交易要有制度,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如财务、税收、劳动、信贷、外贸等等也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否则同样不可能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制度规定,但它又不是区别姓资姓社的制度规定。姓资姓社,只能由所有制来规定。市场经济制度与所有制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所有制决定劳动成果、剩余劳动归谁所有,因此是决定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的根本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则是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互换劳动的制度。由于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不一致性,价值和价格的不一致性,在市场经济中个别劳动实现为社会劳动时可以等于、高于或低于后者,从而会出现社会劳动占有或利润上的差别。但这种利益关系与所有制占有剩余劳动的利益关系相比,只是第二位的、从属的,从属和服务于一定的所有制关系。它既可为资本所有制服务,也可为公有制服务。而且,正是这种市场制度下的利益机制推动企业去努力创新,降低个别劳动,使整个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不但可以是市场经济,也必须是市场经济。明确了市场经济既可姓资,也可姓社,我们就可以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各项市场经济制度,加速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二)要突破对商品经济的狭隘理解,形成全部要素和产出品的全方位商品经济亦即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我们认为,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商品生产是为市场进行的生产。商品生产离不开商品流通,离不开市场。市场既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又是供求双方交换关系的总和。离开市场,离开市场上的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离开价值规律的作用,就不可能有商品经济。如果一定要说两者的区别,那么商品经济侧重说明社会分工条件下劳动的间接社会性质;市场经济说明生产商品劳动社会性的实现,即由供求双方构成的经济运行过程。

历史上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也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虽也有商品生产,有市场,但它们还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普遍形式,整个社会还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才形成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

众所周知,在一个长时期内,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的观点是被否定的。后来,斯大林承认消费品是商品,但排斥生产资料是商品。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理论突破,它为我国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改革方向,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之相比,表明我们的认识又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框架内,还只限于产品是商品,不承认全部要素是商品,应该建立房地产、金融证券、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总体说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区别开来,在商品经济前面加上“有计划”的限定词表明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实际上是把商品经济变成计划经济的工具,供计划利用的一种形式。计划是经济的主观形式,商品或市场是经济的客体存在,把商品和市场看成主观计划的工具,否定了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作为第一性现象的决定作用。因此,确立社会主义也是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不但将进一步扩大商品的范围,而且摆正了计划和市场的地位。按照这一理论设计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新的举措,必将使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重新认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内涵,使计划和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

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把计划经济看成公有制的制度特征,由社会主义国家计划机构制定年度的、中长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行政指令方法下达各部门和企业并保证其实现。这充其量是对计划经济的狭义理解,而且即使由国家制定的年度的、中长期的计划也有指令性的和指导性的区别、直接对企业调控和通过市场间接调控的区别。用行政命令办法配置全社会资源,实质上是统制经济,是极端形式的计划经济。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都只能适应特殊条件(例如战争或原始积累时期)下的客观需要。一般条件下它只能被限制在投资和某些国有企业部门的局部范围。对这种计划形式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既不能绝对否定,更不应迷信它。计划经济还应有更广泛的涵义。计划性或计划经济,是社会有意识地、经常地保持国民经济的平衡或按比例发展。在这一意义上,计划经济也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凡国家在认识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一定政策和措施,干预和调控市场的过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计划经济。

传统理解的市场经济,认为它是资本主义的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其实这只是资本主义初期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资本相互关系的反映,是古典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内涵是随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变化的。在当代科技革命和生产高度社会化和集中的条件下,现代市场经济是不完全竞争或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狭隘地界定计划经济和对市场经济作古典的理解,就会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看作水火不容。其实,在现代市场经济概念中内含着计划的调控,是市场“看不见的手”和国家“看得见的手”的干预相结合。

现代市场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不同形式和多种类型。各国依据自身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等条件有所取舍。诚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即使有国家干预,也无法根本解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他们采取的国家与市场结合的各种形式,对我们会有借鉴意义,能使我们把计划和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

换上一个市场经济的脑筋,包括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这是市场主体(法人企业)作为经济关系人格化应有的意识,内容十分丰富。

主体意识。即企业要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意识,与其他企业是平等伙伴关系的意识。这与传统体制下行政机构附属品意识、等级观念正好是对立的。主体意识,是确立正确经营意识的前提。

销售意识。可算经营意识的核心。这就要转变传统体制下企业向国家等、靠、要的计划意识,树立以销定产意识,资金、成本、利率等金融意识。

竞争意识。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卖者之间、买者之间、卖者与买者之间,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无处不在,无事不有。没有竞争意识,就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立足。但竞争必须公平,按市场规则进行,对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诈拐骗行为必须依法加以禁止或取缔。

积累意识。不断积累,扩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免遭淘汰。

创新意识。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挖掘、开拓、扩大市场现有的和潜在的需求,是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源泉和基础。

风险意识。要创新,就要冒风险。如不冒创新的风险,死守老产品和过时技术,同样要冒另一种遭淘汰兼并的风险。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只有传统计划下的父爱主义体制,才是没有出息的“保险经济”。

盈亏意识。上述各种经营意识,归根结底,源自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有强烈的盈亏意识。追求利润是市场经济的动力。在服从国家的法律、政策、法令,接受国家计划指导,遵守各项市场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企业赚得利润愈多,意味着它以更多更好的商品满足了市场需求,以较少的资源耗费为社会创造出更多财富,使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能得到较好结合。这种意识和动力值得鼓励,不应非难。

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只能从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此,就要从三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建立统一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其次,转变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使它们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关键的一点,还在于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切实做到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必要的宏观调控体系。

载《上海改革》,1992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