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贸易保护的历史渊源

贸易保护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贸易保护的历史渊源纵观历时两百多年的工业革命,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之争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论题。英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及资本主义革命使英国最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了机器大工业,成为“世界工厂”。为了扫清英国工业品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障碍,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提出了与贸易保护主义相对立的自由贸易政策。至此,英国完全抛弃了自由贸易政策,彻底回到了贸易保护的道路。

贸易保护的历史渊源

纵观历时两百多年的工业革命,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之争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论题。

事实上,真正可以称得上自由贸易的时期是很短暂的,世界各国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实行贸易保护的。一般来说,弱国虽然口头上也赞成自由贸易,但实际上总是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到弱国变强后,渐渐地主张自由贸易的力量会占上风。在世界经济的高涨时期,自由贸易容易得到响应;但在世界经济低迷和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总是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主流。而在自由贸易得到切实推进的时期,总是有一个超强的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身体力行地推动自由贸易。

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15世纪到17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这时的国际贸易政策是典型的贸易保护政策。当时的英国是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的典型,为保护其最重要的纺织工业,英国禁止纺织品进口;为保持纺织工业的优势,禁止纺织机器出口。除原料外,对其他商品都课征高额保护关税以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禁止奢侈品的进口。与此同时,为保证本国的生产,则奖励对原材料,如羊毛、棉、麻、原皮、 铁、以及造船用品的进口,而且不惜以严酷的法令禁止原材料输出,例如,出口羊毛要判重罪。对竞争力弱的工业品和农业则予以津贴、出口退税或减免出口税

1651年,英国通过了《航海法案》,并作了多次修改和补充。其涵义要比它的名称宽广得多,实际上是一连串有关海关贸易和航海的法令,目的是确保殖民地原料对英国的供应。规定一切输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用英国船或者原出口船只装运,对亚洲、非洲、北美洲的贸易必须利用英国或殖民地的船只。

在1660—1689年间,英国通过若干法令限制谷物的进口,出台了《谷物法》。它是英国粮食进出口管理条例的总称,用提高粮食进口税的方法来抵制外来竞争。

英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及资本主义革命使英国最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了机器大工业,成为“世界工厂”。为了扫清英国工业品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障碍,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提出了与贸易保护主义相对立的自由贸易政策。到19世纪上半期,究竟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成为土地贵族与产业资本家这两大势力长期争执不决的问题。直到20年代初,英国才逐渐采取了自由贸易政策。英国走上自由贸易道路,开辟了欧洲经济自由主义的新时代,形成了国际贸易史上第一次自由贸易时代,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较为彻底的自由贸易时代。

显然,大机器工业的率先建立,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大,需要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同时生产的急剧扩张引起对原料的大量需求,需要开拓丰富而廉价的原料来源。交通运输方式的改革和电报等现代化通讯方式的采用也为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便利条件。于是,以英国为中心的分工体系形成,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绕它来运转。”

但也必须看到,在英国向世界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过程中,英国本着有利于自己的原则,借助的是殖民统治和商业战争。通过殖民统治,颁布各种法令,强迫殖民地按照宗主国的需要种植农作物;通过商业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迫战败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使其他国家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甚至利用鸦片贸易来打开别国的市场。正是鸦片、战争赔款和不公平的贸易关系使中国沦为当时英帝国推行的“自由贸易”圈中的一员。

由此可见,英国提倡经济自由主义、实行自由贸易,是与获取经济利益和扩张领土相结合的。这是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它最终归结到英国的国家利益上来。这一点可从英国的相对衰落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复兴得以佐证。

19世纪中叶,英国的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1/4,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的贸易额只有1/6的份额。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工业的优势地位已经丧失。于是在1931年11月,政府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授权商务部长征收进口税以堵住商品输入的洪流,对进口货物从价征收50%的关税。这是英国《谷物法》废除以后第一个正式的保护性税法,所以有人称之为“新谷物法”。同时英国还实行帝国特惠税制,确立了“本国产品第一,帝国生产品第二,外国生产品最后” 的原则。至此,英国完全抛弃了自由贸易政策,彻底回到了贸易保护的道路。

德国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德国是最早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国家之一。19世纪80年代以前,德国工业品税率为10%-15%,农产品税率为5%-7%。1873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德国新兴工业颇受打击,钢铁业受害甚重。为维护自身利益,德国需要进行保护,这一重任落在了“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肩上。

1872年12月,俾斯麦公布关税改革方案,次年7月7日订立新税则,并正式施行,它对本国工业和农业同样加以保护,对钢铁、纺织品、化学品、谷物等征收的关税不断提高,其中农产品的关税提高了5倍,并实行阶梯式进口关税税率,如棉花出口免税,棉花进口则征收50%的关税。

在这种超保护贸易政策下,德国在20世纪初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

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

18世纪70年代取得独立的美国,成功地实行了贸易保护政策,使本国的工业得以迅速发展。独立前,英国采取禁止美国发展工业的政策,独立后,美国资本主义新兴工业开始发展,但英国工业产品的输入严重影响了美国工业的发展。

这客观上给了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一个成名的机会,他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代表人物。汉密尔顿竭力提倡实行关税保护,扶植民族工业,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积极采取发展和扶植本国工业的政策,不惜冒战争风险采取禁止英国商品输入的政策。美国于1789年制订了第一个关税税则,其平均关税为8.5%。此后到1808年,历次关税税则都在提高关税税率。为此,在1805年,英国对美国实行封锁,甚至在海上堵截美国商船。

到了1833年,贸易保护主义运动在美国积极展开。1846年的《沃尔克税则》将进口货分成4级,税率分别为100%、40%、30%、5%。其后,1861-1855年,平均关税税率从18.8%提高到48.3%。在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美国一直采取40%-50%的保护关税政策,这是美国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30年代的大危机说明,一直作为资本主义信条的“看不见的手”出现了问题,不得不使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初次实践是罗斯福的新政,而理论的缔造却是凯恩斯的《通论》。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加强国家经济职能,加强国家调节经济作用的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政府吸取了斯穆特-赫利法案的教训,把建设一个世界贸易的多边贸易体系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多边主义有两个原则:非歧视原则和降低贸易壁垒。

从经济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美国向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品出口国的转变。如果得不到平等进入外国市场的保证,美国的工业效率就会被抵消。从政治上看,美国认为机会不均等是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它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英国的特惠制。

20世纪中叶,在世界经济中,美国处于英国在19世纪中叶的地位,它的贸易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政策中举足轻重。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1947年美国发起签订GATT,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宣传“自由贸易“。50年代初的马歇尔计划,为美国推销过剩产品找到了出路。战后,在各国20年的经济繁荣时期,GATT的关税减让谈判成果显著。从战后一直到70年代初的20年里,美国都是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强大力量,世界贸易也不断走向自由化。

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70年代的货币危机、石油危机、债务危机、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以及高失业率使得要求贸易保护的呼声高涨。日本以及随后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出口贸易方面获得的成功,迫使美国这一老牌的工业化国家面临强大的竞争威胁,要求实行改革。70年代以前,美国除对棉纺织安排以外,只发起过两次大的贸易保护行动,即1951年对罐装金枪鱼和1969年对碳钢的保护,而它们只涉及美国进口中极小的一部分。进入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几乎步入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困境,美国的贸易保护进一步加强。美国不断加强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以保护自己的落后工业和新兴工业。纺织品贸易成了第一个牺牲品,随后遭受打击的是鞋类、革制品、钢材、造船、汽车以及家用电器。1974年以后又增加了许多这类措施,大多数是针对纺织及服装、钢铁、汽车、摩托车、非橡胶制的鞋类、彩电及民用无线电。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与关税法案(Trade and Tariff Act),1988年经由里根总统签署,正式成为美国法律的《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 of 1988),有着浓厚的保护主义色彩。美国的所谓301条款、超级301条款,201条款等等,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

纵观各国的历史,我们发现,开放和保护都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布什政府的苦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