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山西省通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

一、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4年,山西省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地区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地区步入中低收入地区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和区域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山西地处中国的中部经济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但其他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方面相对贫乏,其经济体系也是依托煤炭建立的单一经济结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多年来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煤炭产业,过量低水平开采,低效利用,浪费严重,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在国家公报的2005年各省GDP能耗中,山西以每万元GDP消耗2.95吨标准煤,仅次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省市列倒数第4位,属高能耗省市。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紧张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比如,预计到2015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达1.4亿~1.5亿立方米,如果木材综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弥补供需缺口的30%。到2020年我国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节电1365亿千瓦时,节水9100万立方米。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山西是我国污染最为严重的省份,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十五”期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增长的趋势, 2005年, SO2、烟尘排放量分别为151.6万吨和110万吨,居全国第3位和第1位,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26.1%和8.4%;废水、COD排放量分别为9.51亿吨和38.7万吨,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4.5%和22.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1183万吨,比2000年增长45.4%。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3倍和1.21倍;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6倍和1.72倍。

全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整体处于高污染水平。2005年全省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仅太原市、长治市达国家三级标准。临汾、阳泉、大同分列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由重到轻排序的前三位;孝义、灵石、河津、清徐等焦化、钢铁、建材行业相对集中的县、市区域大气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全省大气污染呈现出由点源到面源逐步扩大的趋势。2005年,全省地表水监测的103个断面中,仍有62.1%的断面为劣Ⅴ类;部分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和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省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仍是全国排放量最大的省份。垃圾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城镇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大部分未得到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设施尚在启动阶段。

全省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植被覆盖率低,裸露和覆盖度低的土地占总面积的43.1%;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全省50个贫困县全部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区,侵蚀模数大于10000吨/平方公里的地区占1/10;长期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已达2035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严重破坏区面积占到1.7%;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大面积地表沉陷, 2005年累计已达3000平方公里,采空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且每年以74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已达10亿吨,占地达20000多公顷,且每年新增4000多万吨;矿山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全省地质灾害分布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3.83%。

目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气治理产生废水、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山西省通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山西乃至全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成为企业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山西省的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概括为“四低”:①资源产出率低;②资源利用效率低;③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作为煤炭大省山西省煤炭平均资源回采率只有40%左右,山西省乡镇煤矿回采率仅为10%~20%,每挖1吨煤要消耗5~20吨资源。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资源回采率能达到80%左右,每挖1吨煤只消耗1.2~1.3吨资源。

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大量事实表明,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污染影响,山西省新生儿缺陷率高于全国的平均缺陷率;呆傻症发病率是全国的4倍;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前所述,目前山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制约了山西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山西人民的健康生活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004年,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分别排在第28、31、30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们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山西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