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山水文化

中国山水文化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中国山水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名山大川众多,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包括山水的自然美、文化美和中国传统独特的山水审美观的综合文化。山水与文学、文人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特征。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再加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染,最终成就了泰山“天下第一山”的美誉。

第二节 中国山水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名山大川众多,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陶弘景曾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体验,向来为人所向往。随着人们游历活动的增加和对山水了解的深入,山水的自然之美逐渐和文化结合起来,并形成丰富的山水人文景观和独特山水审美观。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包括山水的自然美、文化美和中国传统独特的山水审美观的综合文化。

一、山水的自然美

山水的自然美包括形态美、色彩美、听觉美和嗅觉美。

1.形态美

大自然的山水千姿万态,各有不同的美。总的来说,山水的形态之美可以概括为雄、奇、险、秀、幽、旷等形象特征。具体而言,不同地貌、植被、水文、气候等要素构成的山水景观,具有不同的美感。

2.色彩美

大自然除了丰富的形态美能带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外,其色彩之美也能带给人美的享受。首先,季节不同,大自然的色相会呈现出不同的美。春季,绿芽初拱、山花烂漫;夏季绿树如盖、鸟语花香;秋季层林尽染、色彩绚烂、野果争艳;冬季银装素裹、雪树银花,瀑布湖泊冰清玉洁,尽展山水素雅之美。其次,植被种类、地质构造等的差异也会造成山水不同的色彩美。如九寨沟的湖水,因水质富含碳酸钙,池中的碳酸钙在沉积过程中与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结成不同质的钙化体,在阳光折射下,便幻化出鹅黄、墨绿、孔雀蓝等缤纷神奇的色彩。

3.听觉美

山水的各种声音与人的情感、思绪相结合,往往能带给人各种美好的联想,如松涛阵阵、幽林鸟语、空谷回音、雨打芭蕉、惊涛拍岸、泉水叮咚等都是组成自然界美妙音乐的音符。

4.嗅觉美

人们经常用鸟语花香来形容大自然的美。鸟语是听觉之美,那么花香就是大自然的嗅觉之美了。除了花香以外,森林里清新的空气、雨后潮湿的泥土气息等都是山水嗅觉美的一部分。

二、山水与文化

(一)山水与神话传说

几乎所有的山水景观都有许多神话或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大多神秘、优美,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融入山水之间,增加了山水文化的厚度、丰富了山水美的内涵,营造出一种超乎自然人文美意境,吸引着无数人前往。

有些神话、传说直接构成了旅游景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一个景区文化的灵魂,主宰着整个景区的文化内涵,如云南石林阿诗玛的传说。有些神话、传说则在旅游目的地扮演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长江第一弯的传说。再如历史上乾隆皇帝曾经六下江南,留下无数的逸闻趣事,都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部分,为当地的景观增加了不少神韵。

(二)山水与文学、文人

山水一经人类发现,便被刻上文化的烙印,不再只是山水。我国古代文人向来有好游的传统,在游山玩水之间,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变幻莫测的神奇景致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美的诗歌、文学,并有不少诗歌、题词以书写或镌刻的形式留在了当地。反过来,这些诗歌和文学、题刻又深刻地影响了山水文化,郁达夫曾有诗曰:“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黄茅亭子小楼台,料理溪山却费才”。诗歌、文学,以及文人的游迹又构成了山水景观的重要部分,使这些自然景观拥有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并吸引着更多的文人墨客前来游历、瞻仰。山水与文学、文人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特征。

我国许多著名的山水游览地都因文人的诗词歌赋,在审美内涵上得以不断地丰富和提升,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积淀著称于世。如庐山瀑布以李白的一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闻名天下。西湖不仅山水绮丽,而且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关于西湖的诗词歌赋,如白居易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1],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2],不断地丰富着西湖的文化风韵,使西湖沿着诗的路径不断美化。

(三)山水与帝王文化

岳镇海渎文化是中国古代自然崇拜、五行观念与帝王封禅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

岳、镇都是指高大的山。在历史上,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较为固定,霍山、衡山都曾先后被称作南岳,北岳恒山则先是河北大茂山(也称恒山),明清时才确定是今天山西浑源的恒山,唐代吴山也曾称作西岳,后由华山取代,至今一直未变。关于镇,先是有四镇之说,分别是今浙江的会稽山,山东的沂山,辽宁的医无闾,山西的霍山。唐代时,吴山(陕西宝鸡县)被纳入到镇山之中,名为西镇,原来的霍山也被调整为中镇,“五岳五镇”格局正式形成。海则是指古人视野下的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渎为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因为当时的淮河、济水均独流入海,所以能和长江、黄河并列为四渎。《说苑》卷十八《辨物》则道出了祭祀四渎的理由:“能荡涤垢浊焉,能通百川于海焉,能出云雨千里焉。为施甚大。”[3]

在古代,岳镇海渎既是能保佑人们风调雨顺的自然神灵,又是国家疆域的象征。历代帝王通过对这些名山大川的祭祀,不仅是对上天表明敬畏之心,同时,也是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文治武功和对这个国家的绝对的统治权。因此,历朝历代的君主都非常重视对岳镇海渎的祭祀。这些名山大川,本身就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再加上历代帝王的封禅、修祠、宣扬、重视,于是乎,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来众多的题词、碑刻,遂形成具有丰富文化积淀的人文山水景观。以泰山为例,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以前有七十二君封秦山,但大多无从考证,有正史记载是自秦始皇始,先后有秦二世、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康熙、乾隆等十三个皇帝到过泰山祭祀、游历,留下了大量碑刻、题词。其中乾隆皇帝曾六次到过泰山,题诗二百多首。历代文人、官宦的题刻更是五花八门、内容广泛,且具有非常高的书法、艺术、审美价值,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再加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染,最终成就了泰山“天下第一山”的美誉。

此外,山水还与中国绘画、园林等艺术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也都对山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特征

儒家的“比德”观和道家的“逍遥”游,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独特的审美观。

(一)儒家文化的山水审美观

“比德”是儒家文化重要的山水审美观。孔子曾立于川上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流水不舍昼夜来比喻人生匆匆,人应该像江河那样永不停步,积极进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比喻那些在恶劣环境中敢于坚持真理的人,以松柏不凋象征人的气节,为山水赋予某种人格、品质,在欣赏山水之时,不仅仅沉醉于其中的自然之美,更应该从山水之中获得人生的某种精神境界或体验,是孔子山水“比德”审美观的重要内容。“比德”游审美观强调理性的参与是一种理性之美、精神之美,体现出强烈的儒家哲学精神和美学理想

(二)道家文化的山水审美观

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人和天地万物并非对立或驾驭与被驾驭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共生于宇宙之中,人是万物之中的一分子。在山水审美上,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融入自然、顺应自然,逍遥于山水之间。庄子就曾用“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乐欤”来表达自己对自由自在地悠游于山林的向往之情。庄子宁愿逍遥自在地生活于泥水之中,也不愿当楚国的官员被禁锢于朝堂之上,可见其对无拘无束、自由独立人生与精神的追求。正是这种人生态度与审美观念深深地影响了魏晋士人,从而使他们在黑暗的乱世,隐逸山水之间,畅享山水之乐,真正发现了山水之美。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在这一时期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对后世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