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工贸易分工层次低

加工贸易分工层次低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低度化是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表6-4显示了作为中国加工贸易主力军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分工位置。而加工贸易方式则彻底剥夺了发展中国家通过自由贸易实现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加工贸易在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间进行分工,发展中国家只能集中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生产,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环节则由发达国家生产。

三、加工贸易分工层次低

(一)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

1980年以来,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有所提高,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工业制成品中钢铁、纺织、服装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化工、机械和运输设备比重有所提高。

首先,服务贸易比重自20世纪80年代逐步提高,90年代以来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1980年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5.8%,到1992年超过20%,此后的10多年中,服务贸易出口的份额始终保持在20%左右。与此相对应,货物贸易的份额则有所下降。

img122

图6-1 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其次,货物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制成品的增长快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扩大、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如图6-2所示,1980年以来,农产品出口在货物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减少,燃料和矿产品则下降较快,制成品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高。1980年,农产品、矿产品及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致是15∶29∶56,2004年货物出口的商品构成比例已经变为9∶15∶76。

img123

图6-2 货物贸易出口的商品结构

资料来源:WTO统计数据。

再次,工业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总比重虽不断上升,但在各大类商品中增长最快的是机械产品、化工产品和电子产品,而服装、纺织、钢铁及有色金属等所占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令人瞩目的是高科技的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发展最快,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如办公室自动化设备和电信设备、个人和商用电脑及相关设备等。

表6-3 世界制成品出口结构(%)

img124

注:表中数据为各类产品在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WTO统计数据计算。

从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看,最近10多年来,工业制成品贸易不断扩大,初级产品市场疲软。由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各国居民、特别是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出口商品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上述发展趋势,在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强。

(二)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3]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总体上我国加工贸易的规模急剧膨胀,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也有所提升。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承接的是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转移到沿海地区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玩具、鞋类是主要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90年代之后,随着欧美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增加,加工贸易企业开始进入机械、电子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而且加工贸易额逐步扩大,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有了明显的提升。加工贸易成为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形式,例如其中最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约90%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但是从国际分工的层次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

(1)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较低。虽然我国的加工贸易所涉及的产业层次逐步提高,但在加工贸易出口的结构中,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服装、玩具、鞋类依然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产品。这些产品的出口市场集中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出口额增长较快的机电产品,也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加工贸易中高端产业的份额,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份额很小,远不能改变我国加工贸易整体处于传统产业的局面。我国的进口则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2)我国加工贸易大多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并且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由于技术条件无法进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生产环节,只能参与其中的技术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而且在很多的传统部门,我国的企业也只是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比较典型的如服装,附加值高的设计、营销、面料生产等环节几乎都控制在外国企业手中,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仅仅从事附加值最低的服装加工环节。如20世纪90年代末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制造和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CPU从美国生产、内存由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生产,我国生产的零部件多为低技术的产品,并从事装配工作。

中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低度化是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

首先,中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加工贸易的结构必然以劳动密集型环节为主。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而发达国家则拥有资本和技术上的优势,在比较优势原理作用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将出口包含劳动较多的产品,进口包含资本和技术较多的产品。所以,从产业间分工的层次来说,我国加工贸易部门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品间分工来说,加工贸易企业集中于产品价值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经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市场。表6-4显示了作为中国加工贸易主力军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分工位置。

表6-4 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img125

资料来源:“加工贸易政策研究”课题组:《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国研网。

其次,加工贸易方式反过来又强化了现有的分工结构。现代贸易理论将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引入了贸易模型,证明了贸易方式一旦形成,就会自我强化,即原有的比较优势将会进一步强化。而加工贸易方式则比一般贸易方式的自我强化作用更加显著。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包含众多的生产环节,其中有些环节是劳动密集型的,有些则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在一般贸易方式下,发展中国家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环节也同样在本国完成,因此,即使本国不可以增加研发投资,这些环节的技术水平也将在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作用下有所提高。而加工贸易方式则彻底剥夺了发展中国家通过自由贸易实现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加工贸易在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间进行分工,发展中国家只能集中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生产,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环节则由发达国家生产。在加工贸易方式下的自由贸易将使发展中国家沦为全球化生产的低技术环节生产车间。

生产要素向加工贸易行业和生产环节集中,虽然使得加工贸易迅速扩张,但是同时却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是低端产品的产量大幅增长,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价格的下降,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二是由于加工贸易部门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因而其他部门的投入减少,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发展。特别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向加工贸易部门的流动,对于其他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极大,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