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销售价与市场

销售价与市场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宋元图书的刻印、销售价与市场周生春 孔祥来宋元是雕版印刷普及、雕版图书市场初步形成的时期。随着雕版图书这种特殊商品大量进入市场,雕版图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产、销售特点,其成本和印销价格则深受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影响。但因资料缺乏,以往很少有人对此关键问题作过深入研究。以上两书均不载工价和列衔。庆元六年华亭县所刊《二俊文集》应有4册20卷,正文236页。

宋元图书的刻印、销售价与市场

周生春 孔祥来

宋元是雕版印刷普及、雕版图书市场初步形成的时期。随着雕版图书这种特殊商品大量进入市场,雕版图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产、销售特点,其成本和印销价格则深受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图书的刻印和销售价是了解、把握宋元雕版图书印行和图书市场的关键。但因资料缺乏,以往很少有人对此关键问题作过深入研究。本文拟依据目前掌握的少数图书刊印、销售价史料,从其刊印者、刊印地、刊印年代、印造价、书板价、刊刻成本、刊刻利润、销售价格与利润入手,来分析探讨宋元图书的刻印、销售价和图书市场,并对赁板钱的流行,手抄本与刊本、雕版与活字长期并存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得不指出的是,研究价格不能缺少数据,但由于现存史料少且数据不全,本文不得不运用科学推算的方法来获取部分数据。又由于为数不多的存世史料大多言及页数而极少涉及字数,本文不得不按页(1页=2page)数而非字数计价。因此,文内推算所得的数字必定存在若干误差,这些数据和据此所推出的结论不可尽信,仅具有参考价值。所言如有不当,欢迎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一、卷、册、页

宋代刊印的《小畜集》、《续世说》、《大易粹言》、《汉隽》、《二俊文集》、《(嘉泰)会稽志》,以及元代刊雕的《金陵新志》、印制的《十七史》等八种书籍中,保存了较多有关刊印和销售价格的数据。在探讨这些数据前,应对以上诸书的刊行有一较全面的了解。

明影宋绍兴十七年(1147)知黄州沈虞卿所刻《小畜集》(30卷)跋文云:“黄州契勘诸路州军间有印书籍去处,窃见王黄州《小畜集》文章典雅,有益后学,所在未曾开板,今得旧本计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四十八字,检准绍兴令:诸私雕印文书,先纳所属,申转运司选官详定,有益学者,听印行。除依上条申明施行,今具雕造《小畜集》一部,共八册,计四百三十二板,合用纸墨工价下项:印书纸并副板四百四十八张。表背碧青纸一十一张,大纸八张,共钱二百六文足。赁板棕墨钱五百文足,装印工食钱四百三十文足。除印书纸外共计一贯一百三十六文足。见成出卖,每部价钱五贯文省。右具如前。绍兴十七年七月日。”可见绍兴十七年(1147)黄州所刻《小畜集》共有8册30卷,计正文432页,副页16页,共448页。

又旧抄本宋孔平仲《续世说》(12卷)前有记两则。其一云:“沅州公使库重修整雕补到《续世说》一部一十二卷,一百五十八板,用纸三百一十六张,右具如前。绍兴二十七年三月日。”另一云:“今具印造《续世说》一部,计六册,合用工食等钱如后:一印造纸墨工食钱共五百三十四文足,大纸一百六十五张,计钱[三百]三十文足,工墨钱计二百四文足。一表背青纸物料工食钱共二百八十一文足,大青白纸共九张,计钱六十六文足,面蜡工钱计二百一十五文足,已上共用钱八百一十五文足。右具在前。”可知绍兴二十七年(1157)沅州公使库所刊《续世说》6册12卷,计正文316页,副页14页,共330页。

淳熙三年(1176)舒州公使库所刻《大易粹言》牒文云:“今具《大易粹言》一部,计二十册,合用纸数印造工墨钱下项:纸副耗共一千三百张,装背饶青纸三十张,背青白纸三十张,棕墨糊药印背匠工食等钱共一贯五百文足,赁板钱一贯二百文足,库本印造,见成出卖,每部价钱八贯文足。右具如前。淳熙三年正月日。”按印造《小畜集》8册30卷用副页纸16张,《续世说》6册12卷用副页纸14张,《会稽志》10册20卷用副页纸20张,即册均用副页纸1.471张推算,淳熙三年(1176)舒州公使库所刻《大易粹言》20册,计正文1 270页,副页30页,共1 300页。

淳熙十年(1183),知象山县蒋鹗刻《汉隽》10卷。杨王休记后云:“象山县学《汉隽》,每部二册,见卖钱六百文足,印造用纸一百六十幅,碧纸二幅,赁板钱一百文足,工墨装背钱一百六十文足。”又题云:“善本锓木,储之县庠,且藉工墨盈余为养士之助。”可知当时印造一部《汉隽》需用纸“一百六十幅”。按今存《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汉隽》10卷共有145页(不含副页,不载杨王休记、附记工价和列衔)分析,“一百六十幅”即160页,淳熙十年(1183)象山县所刻《汉隽》应有2册10卷,正文156页,副页4页,共160页。

《二俊文集》乃陆机、陆云合集。《四部丛刊》影明正德翻宋(庆元)本《陆士衡文集》卷首,有“庆元庚申(六年)仲春”知华亭县徐民瞻所作《晋二俊文集叙》,云此书乃其“命工锓之木以行”。《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二九《二俊文集》则著录云:“庆元六年,书成县学。”可知《二俊文集》刊行于庆元六年(1200),而非叶德辉所言之元年(1195)。《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著录作“庆元年”,脱“六”字。

又《皕宋楼藏书志》、《书林清话》著录引庆元六年(1200)刊《二俊文集》记云:“《二俊文集》一部,共四册,印书纸共一百三十六张,书皮表背并副页共大小二十张,工墨钱一百八十文,赁板钱一百八十六文,装背工糊钱(下有脱文)。右具如前。二月 日,印匠诸成等具。”《四部丛刊》影明正德翻宋(庆元)本陆机《陆士衡文集》10卷,计99页(页20行,行18字)。《四部丛刊》影明正德翻宋本陆云《陆士龙集》10卷,计126页(页20行,行18字)。以上两书均不载工价和列衔。显而易见,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著录所引“印书纸共一百三十六张”之“一”,乃“二”之误。正德翻宋本《二俊文集》应有236页,而非著录所言之136页。庆元六年华亭县所刊《二俊文集》应有4册20卷,正文236页。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六曰,明仿宋施宿等《会稽志》前有记云:“绍兴府今刊《会稽志》一部二十卷,用印书纸八百幅,古经纸一十幅,副页纸二十幅,背古经纸平表一十幅,工墨钱八百文,每册装背□□文,右具如前。嘉泰二年五月 日手分俞澄王思忠具。”嘉泰二年(1202)所刊《会稽志》每部需用印书纸800幅,按印造《汉隽》用纸1“幅”即1页计,以及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施宿等《会稽志》分别有760页和848页分析,《会稽志》每部应有800页。《文渊阁书目》卷四、《绛云楼书目》卷一,皆云嘉泰《会稽志》有10册。可知嘉泰二年(1202)绍兴府所刊《会稽志》应有10册20卷,正文800页,副页20页,共820页。

元后至元五年(1339),谢应芳为印置《十七史》,获“中统钞题助者:赵师吕、萧昭卿、王伯祥、王子芳、王仲德各一百贯,葛用中、王君寿、道士邓混然各五十贯,祁尘外、萧子璋、金君玉各廿五贯,僧琇玉林廿贯”。“命甥女婿周明举诣集庆路,干托士友陈雪心买纸,儒学内印置,共作四百六十册,所用装潢作料工直等费计二百贯。澹泊斋藏贮诸史,时至元五年,岁在己卯。”按至正《金陵新志》所载,当时集庆路学所藏“《十七史》书板计纸二万三千张”,实数23101张,共计460册,平均每册50页。

元至正四年(1344),集庆路刊雕《金陵新志》,其书共15卷,13册。至正《金陵新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 278页,钦定四库全书本1 300页,按平均1 289页计,则至正《金陵新志》共15卷13册,平均每卷86页,每册近100页。

现将上述宋元诸书的刊印时地和卷册页数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宋元诸书的刊印时地和卷册页数

img12

二、印造价格

所谓印造价格,是书板刊成后,印刷装背、制作成书所需全部费用的货币体现。南宋《汉隽》书板刊成后,既可用现金购买,又许人赁板印造。其“善本锓木,储之县庠,且藉工墨盈余为养士之助”,可知现卖和印售价中均已包含售后利润。

具体来说,印造价格包括印造所需之纸墨棕面蜡糊药等物料和印背工食钱等印造成本或生产费用,以及赁板钱。赁板钱是作为固定资产的书板价值之损耗,以折旧或租金的方式逐渐转移到书籍印造成本中的价值,乃剩余价值或利润之体现。简言之,图书印造价格=物料钱+工直+赁板钱(印造利润)。

1.《小畜集》

按绍兴十七年(1147)黄州所刻《小畜集》书末跋文,印造《小畜集》1部需用印书纸448张。纸价跋文未列,但可按绍兴二十七年(1157)沅州公使库所刊《续世说》所用纸钱推知。当时印造《续世说》1部需用“印造纸墨工食钱共五百三十四文足,(包括)大纸一百六十五张,计钱三十文足,工墨钱计二百四文足”。从工墨钱和纸墨工食钱总数来看,上述纸钱应为330文足,“计钱”后脱“三百”二字,每张大纸均价为2文足。又重修整雕补《续世说》1部用纸316张,可知大纸1张合纸2张,165张大纸合纸330张,1张纸的均价为1文足。如按绍兴年间淮南、荆湖纸价大致相同,每张纸均价1文足推算,印书纸448张价值448文足。又按《小畜集》书末跋文,表背用大纸计钱206文足。

其工墨装背钱、赁板钱跋文虽无记载,但也可通过推算得知。按《汉隽》工墨装背钱160文足,赁板钱100文足,《大易粹言》棕墨糊药印背匠工食等钱共1 500文足,赁板钱1200文足推算,工墨装背钱、赁板钱之比平均为1.425。如按此比例以及跋文所言印造《小畜集》1部需赁板棕墨钱500文足,装印工食钱430文足推算,工墨装背钱、赁板钱分别为546文足和384文足。

由上可知,印造《小畜集》1部共需1 584文足,按刊板或正文432页计,页均价格为3.667文足。

淮南旧铸铜钱,乾道初,始诏两淮、京西悉用铁钱。《小畜集》刻于绍兴十七年(1147),当时淮南黄州尚未行用铁钱,书末跋文所列之钱应系铜钱,而非铁钱。

2.《续世说》

按《续世说》书末跋文,绍兴二十七年(1157)沅州公使库印造《续世说》1部需用纸330张,共计330文足。又按跋文所载,工墨装背钱419文足和裱背所用有颜色大纸钱66文足,共计485文足。印造《续世说》每部所需赁板钱跋文无记载,但按工墨装背钱、赁板钱之比1.425推算,赁板钱应为294文足。

由上所述,印造《续世说》1部共需1 109文足,按刊板或正文316页计,页均价格为3.509文足。

3.《大易粹言》

淳熙三年(1176)舒州公使库所刻《大易粹言》印造一部需用“纸副耗共一千三百张”,如按绍兴、淳熙间淮南、荆湖纸价大致相同,平均每张纸价值1文足推算,印造用纸需1 300文足。

其“装背饶青纸三十张,背青白纸三十张”的价格可通过推算得知。绍兴年间印造《续世说》每部需用“大青白纸共九张,计钱六十六文足”,印造《小畜集》每部需用“表背碧青纸一十一张,大纸八张,共钱二百六文足”,按大纸1张合纸2张计,可知当时淮南、荆湖等地表背所用有色纸平均每张价值6文足。如按绍兴、淳熙间淮南、荆湖纸价大致相同、裱背所用有色纸平均每张价值6文足计,裱背用纸需360文足。印造《大易粹言》所需工墨装背钱、赁板钱和见卖钱均有记载,此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乾道初,宋廷虽有两淮、京西悉用铁钱之诏,但随后又诏铜钱、会子依旧过江行用。从乾道五年到淳熙十年(1169—1183),宋政府每年均支拨会子收换两淮铜钱,送至建康、镇江。绍熙以后有臣僚云:“铜钱之在江北者自乾道以来悉以铁钱收换,或以会子一贯换钱一贯省。其铜钱解赴行在及建康、镇江……于江之南北各置官库,以铜铁钱交换。凡沿江私渡及极边径路严禁透漏。”据此分析,宋廷意在控制而非完全禁止淮南铜钱的流通,在回笼铜钱政策的主导下,淳熙三年(1176)舒州所刊《大易粹言》所列各项印造费用应为铜钱,而非铁钱。

由上可知,印造《大易粹言》1部共需4 360文足,按正文1 270页计,页均价格为3.433文足。

4.《汉隽》

淳熙十年(1183),象山县学所刊《汉隽》每部需用“印造用纸一百六十幅(张)”。如按绍兴、淳熙间两浙、荆湖纸价大致相同,平均每张纸价值1文足推算,印造《汉隽》1部160张所需纸钱应为160文足。如按绍兴、淳熙间两浙和荆湖、淮南纸价大致相同,表背所用有颜色纸平均每张价值6文足推算,《汉隽》所用“碧纸二幅(张)”价值约12文足。印造《汉隽》所需工墨装背钱、赁板钱和见卖钱均有记载,此不赘述。

由上所述,印造《汉隽》1部共需432文足,按正文156页计,页均价格为2.769文足。

5.《二俊文集》

庆元六年(1200)华亭县学所刊《二俊文集》印造一部需印书纸236张,如按绍兴、庆元间两浙、荆湖纸价大致相同,每张均价1文足计,共计236文足。

4册所需书皮表背并副页共大小20张,如表背4大张,副页16张或8大张,按绍兴、庆元间两浙、淮南、荆湖纸价大致相同,副页纸平均每张价值1文足,裱背所用纸平均每张价值6文足计,共计64文足。

所需工墨钱180文即180文足,装背工糊钱数字脱,但可通过推算得知。已知赁板钱186文足,如按工墨装背钱、赁板钱之比为1.425推算,则工墨装背钱为265文足,其中装背工糊钱为85文足。

由上所述,印造《二俊文集》1部共需751文足,按正文236页计,页均价格为3.182文足。

6.《会稽志》、《十七史》

嘉泰二年(1202)绍兴府所刊《会稽志》每部需“用印书纸八百幅,古经纸一十幅,副页纸二十幅,背古经纸平表一十幅”,如按绍兴、嘉泰间两浙和淮南、荆湖纸价大致相同,印造用纸、副页纸平均每张价值1文足,表背所用纸平均每张价值6文足计,印造用纸应为800文足,表背用纸、副页纸共计140文足。

其“每册装背□□文”可通过推算得知。按《续世说》12卷6册,表背工食钱215文足,平均每册36文足推断,《会稽志》“每册装背□□文”应为36文。又按《传是楼书目》,施宿《会稽志》装背有五本、十本两种。从其装背所用“古经纸一十幅,副页纸二十幅,背古经纸平表一十幅”推断,《会稽志》应有10册,装背共计钱360文足,加上工墨钱800文,共计1 160文足。

其赁板钱按工墨装背钱、赁板钱之比1.425推算,应为814文足。

由上所述,印造《会稽志》1部共需2 914文足,按正文800页计,页均价格为3.643文足。

元后至元五年(1339),谢应芳共得中统钞745贯以印置《十七史》。当时除买纸钱外,所用装潢作料工直等费计200贯。赁板钱如按工墨装背钱、赁板钱之比1.425推算,应为中统钞140贯,买纸钱应为中统钞405贯。按至正《金陵新志》卷九所载,当时集庆路学所藏“《十七史》书板计纸二万三千张”,实数23101张,页均印造价为中统钞32.250文。

只要认真分析以上数据,便可知上述赁板钱是欲印书者向书板拥有者租赁雕版所支付的租金,而非雕版的开支和费用。《书林清话》卷六将上述物料工食和赁板钱视为刻印工价是十分错误的。从生产费用或成本的角度来说,赁板钱应是书板这一固定资产的折旧,一般是根据书板的原始价值及报废时的清理费和残值,按预计使用期限平均计算的。

据上所述,可将各项印造价格分别罗列如表2所示:

表2 南宋前期印造价格 (单位:文足)

img13

表3 元代后期印造价格 (单位:文)

img14

由上可知,刊于南宋绍兴、嘉泰间的这种六书的印造价大致相近,其中《汉隽》、《二俊文集》两书略低于平均水平。《汉隽》刊于象山,时在淳熙十年(1183)。《二俊文集》刻于华亭,时在庆元六年(1200)。《会稽志》刊于绍兴,时在嘉泰二年(1202)。按此推断,淳熙、庆元间两浙图书的印造价格,即物料和人工的价格略偏低,印造物料和劳动力供给略大于需求。嘉泰间,两浙和淮南、荆湖的物料和劳动力的价格已趋于均衡,这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结果。

由上推算出,刊于南宋绍兴、嘉泰间六书的页均印造价为3.367文足。按汪圣铎研究,南宋前期,江浙、淮南等地米价大约每石2贯文足上下。据此推算,页均印造价3.367文足折合米0.1684宋升。至元时,政府税收以宋一石当元七斗,即1元斗=1.43省斗。据此推算,0. 1684宋升即0.1179元升,上述南宋六书的页均印造价大致折合米0.1179元升。

元后至元五年(1339)所印《十七史》的页均印造价为32.250文。元至大、致和间,政府在大都赈粜,米价每石中统钞15~25贯,平均每石计中统钞20贯。此后,即天历三年(1330),元政府出于赈灾之需,颁行入粟、入钱补官制,规定每石米折钞价为江南40两(贯)。按平均每石合中统钞30贯计,页均32.250文大致折合米0.107 5元升,略低于南宋六书的页均印造价。由此推知,后至元五年《十七史》江浙一带的页均印造价格似略低于南宋绍兴、嘉泰间两浙和淮南、荆湖等地。

三、书板价格、刊刻成本与刊刻利润

所谓书板价格,是书板价值之货币体现。它包括将木板雕刻成书板所需的物料和工食钱等刊刻成本或生产费用,以及作为剩余价值之体现的利润。简言之:图书书板价格=刊刻成本(物料钱+工直)+刊刻利润(剩余价值)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六据上述《小畜集》诸书牒记所载,得出“宋时刻印工价之廉”的结论。该书卷七又据至正《金陵新志》卷首所载板物价钱,而得出“古今刻书之工恐未有贵于此者”的结论。前一结论误将《小畜集》诸书牒记所载物料、工食和赁板钱等印造价视为刊刻、印造工价,因而是不能成立的。元至大二年(1309)以后,1两至大银钞等于白银1两或至元钞5贯,至元钞1贯则等于中统钞5贯,白银1两合中统钞25贯。后一结论因误将中统钞1锭等同于白银1锭,也是不能成立的。叶德辉的观点虽因论据错误而不能成立,但仍值得讨论。

从印造成本的角度来说,赁板钱应是书板这一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根据书板的原始价值及报废时的清理费和残值,按预计使用期限平均计算的。因此,在已知赁板钱和预计书板使用期限的条件下,可以推知书板的原始价值:

书板价格=赁板钱×书板预期印次

先从赁板钱来看。按前所述,南宋六书的赁板钱如下:

《小畜集》432页,赁板钱384文足,页均赁板钱0.889文足。《续世说》316页,赁板钱294文足,页均赁板钱0.930文足。《大易粹言》1 270页,赁板钱1 200文足,页均赁板钱0.945文足。《汉隽》156页,赁板钱100文足,页均赁板钱0.641文足。《二俊文集》236页,赁板钱186文足,页均赁板钱0.788文足。《会稽志》800页,赁板钱814文足,页均赁板钱1.018文足。以上六书的页均赁板钱平均水平应为0.868文足。

又按上所述,元后至元五年(1339)印造的《十七史》共23 101页,赁板钱中统钞140贯,页均赁板钱为中统钞6.060文。

再就书板的预计使用期限而言。这一预期与当时的技术水准即刊板可印刷使用次数的上限有关,更与市场需求直接相关。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书板可印数千乃至上万次。如《云溪友议》记载,纥于泉任江南西道观察史时(唐宣宗大中元年至三年,847—849),“大延方术之士,乃作《刘弘传》,雕印数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烧炼者”。

但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实际印数并不多。宋元时人对书籍的需求量并不大。一部书一般不过刊印几百部。如按《庸闲斋笔记》所载,北宋穆修“尝以《柳子厚文集》镂版印数百部,入都求售”。南宋朱熹《按唐仲友第六状》云,“唐仲友开雕荀、杨、韩、王四子印板,共印见成装了六百六部”,“每部一十五册”。又择是居丛书影宋刻本《吴郡志》云:“嘉佑中,王琪以知制诰守郡,始大修设厅,规模宏壮,假省库钱数千缗。既成,漕司不肯除破。时方贵《杜集》,人间苦无全书,琪家藏本雠校素精,即俾公使库镂版,印万本,每部为直千钱,士人争买之,富室或买十许部。既偿省库,羡余以给公厨。”《续古逸丛书》影宋本配毛氏汲古阁本《杜工部集》共20卷10本,448页。每部10本,印万本,即印造1 000部。在人们争相购买,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刊者所印也不过1 000部。

又按元后至元五年(1339)刻明修《农桑辑要》卷首太不花、周文郁等牒文所云,延祐间元政府在杭州“开板印造”《农桑辑要》,一次印刷1 500部。蔡文渊《农桑辑要•序》亦云,仁宗“诏江浙省臣,端楷大书,更锓诸梓,仍印千五百帙”。至治年间,此书板分两次印刷,共印《农桑辑要》3 000部,每次1 500部。天历、至顺年间又分两次印刷,共印6 000部,每次3 000部。可见书板的印刷使用寿命在10 500次以上,短期内可连续印刷1 500~3 000次。书板预期印次以1 500次较为合适。

据此,可推算出南宋六书的书板价格分别为:《小畜集》576 000文足,《续世说》441 000文足,《大易粹言》1 800 000文足,《汉隽》150 000文足,《二俊文集》279 000文足,《会稽志》1 221 000文足。页均书板价格分别为:《小畜集》1 333.333文足,《续世说》1 395.570文足,《大易粹言》1 417.323文足,《汉隽》961.539文足,《二俊文集》1 182.203文足,《会稽志》1 526.250文足。平均1 302.703文足。

元后至元五年(1339),集庆路儒学印造《十七史》的页均赁板钱为中统钞6.060文。至正四年(1344),集庆路刊雕《金陵新志》。在市场条件和五年之内同一地区页均赁板钱或书板价均衡稳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十七史》的页均赁板钱视为《金陵新志》的页均赁板钱。据此可推算出《十七史》(23 101页)和《金陵新志》(1 289页)的书板价分别为中统钞209 988.09两和11 717.01两,页均书板价格均为中统钞9.09两。

又就刊刻成本而言。《金陵新志》卷首《修志文移》载,元至正四年(1338),集庆路“刊雕《金陵新志》,板物价钱共中统钞一百四十三定二十九两八钱九分九厘”,包括板物工价在内。1锭为50两,刊板成本或所费板物价钱共计中统钞7 179.899两。至正《金陵新志》按平均1 289页计,页均刊刻成本为中统钞5.570 131两。

在市场条件和短期内同一地区页均刊刻成本均衡稳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金陵新志》的页均刊刻成本视为《十七史》的页均刊刻成本,即页均中统钞5.570 131两,据此可推算出《十七史》的刊刻成本为中统钞128 675.596 231两。

已知《金陵新志》、《十七史》的书板价分别为中统钞11 717.010两和209 988.090两,刊刻成本分别为中统钞7 179.899两和128 675.596 231两,按书板价格=刊刻成本(物料钱+工直)+刊刻利润(剩余价值),可知《金陵新志》、《十七史》的刊刻利润(剩余价值)分别为中统钞4 537.111两和81 312.494两,页均刊刻利润(剩余价值)、利润率分别为中统钞3.520两、63.19%。

现将以上所得结果归纳如表4、表5所示:

表4 南宋前期书板价格 (单位:文足)

img15

表5 元代后期书板价格、刊刻成本与剩余价值 (单位:两)

img16

上述南宋前期刊于象山的《汉隽》和刻于华亭的《二俊文集》,页均赁板钱和页均书板价略低于南宋六书的平均水平0.868文足和1 302.703文足,其他四种书则彼此接近。这很可能是淳熙、庆元间两浙图书的刊刻成本,即板料和人工价格略偏低,板料和劳动力供给略大于需求造成的。不过,由于市场的调节作用,到嘉泰间,两浙和淮南、荆湖的板料和劳动力价格已趋于均衡。

如按南宋前期江浙、淮南等地米价每石2贯文足,元天历以后米每石中统钞30贯推算,0.868文足折合米0.043 4宋升(0.0304元升),1 302.703文足折合米65.135 2宋升(45.594 6元升),中统钞6.060文折合米0.020 2元升,中统钞9.090两折合米30.3元升。元代后期江南所刊《金陵新志》和《十七史》的页均赁板钱和页均书板价,仅为南宋前期江浙、淮南等地所刊六书的66%。

如按银价推算。北宋前期,银1两价770文足。南宋绍兴、嘉泰间,按绍兴令,银1两价2 989文足。元至正间,银1两价中统钞25贯。1 302.703文足折银0.435 8两,中统钞9.09两折银0.363 6两,上述元代两书的页均书板价约为南宋六书的83%。

按《酌中志》所载,明代后期,“刻字工银,每字一百,时价四分”。明末毛晋汲古阁“广招刻工,以《十三经》、《十七史》为主,其时银串每两不及七百文,三分银刻一百字”。当时每百字刊刻工银3~4分。如按1页平均400字计算,页均刊刻工银为0.12~0.16两。

又嘉靖中刊刻《豫章罗先生文集》,《目录》后木记有“刻版八十三片,上下二帙,一百六十一页,绣梓工资二十四两”等文字,可知页均刊刻成本为银0.149 1两,与以上数据相吻合。

从以上史料来看,南宋前期的页均书板价高于元代后期,其页均刊刻成本似高于元代后期,而元代后期的页均刊刻成本为中统钞5.570 131两,折银0.222 8两,又高于明代的0.12~0.16两。

四、销售价格与利润

宋元时期有关书籍售价、印造成本和销售利润的资料甚少,主要与《杜工部集》、《小畜集》、《大易粹言》和《汉隽》有关。此四书的售价有明文记载,在已知页数、印造成本的情况下,运用“销售收入=印造成本+销售利润”的等式,可推算出以上四书的页均售价分别为:2.232文足、11.574文足、6.299文足、3.846文足,销售利润、页均利润和利润率分别为:《小畜集》3 416文足、7.907文足和215.7%,《大易粹言》3 400文足、2.677文足和73.9%,《汉隽》160文足、1.026文足和36.4%,现列为表6:

表6 宋代书籍销售价格与利润 (单位:文足)

img17

img18

必须指出的是,表6所列成本仅为印造成本,而未考虑销售成本等,所以成本偏低而利润偏高。又北宋前期,银1两价770文足。南宋绍兴、嘉泰间,按绍兴令,银1两价2 989文足。按此推算,《杜工部集》页均售价为2.232文足,折合绍兴、嘉泰间的8.664文足。

由表6推算,《小畜集》需现卖116部方能收回所有成本,并实现其全部价值。《大易粹言》和《汉隽》则需现卖225部和250部,方能达到上述目标。

由表6可知,上述书籍的页均书板价和页均印造价相差均不太大,最低者分别为最高者的67.8%和75.5%。而页均售价、页均销售利润和利润率却相差很大。《大易粹言》、《汉隽》的页均售价分别为《小畜集》的54.4%和33.2%。《大易粹言》的页均销售利润和利润率分别为《小畜集》的36.2%和38.7%。《汉隽》的页均销售利润和利润率分别为《小畜集》的13.6%和18.0%。这说明宋代书籍的刊刻、印造成本和书籍的社会生产价格已趋于均衡、稳定,成书价格则深受销售市场的影响。在图书市场中,书籍的市场价格虽取决于价值或社会生产价格,但又因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其价值或社会生产价格上下浮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就降低到价值以下;当求过于供时,价格就上升到价值以上。

《杜工部集》和《汉隽》页均售价和页均销售利润低是因为刊印前市场需求大。如前《吴郡志》卷六所言,刊印《杜工部集》前,“时方贵《杜集》,人间苦无全书”。刊行后,“士人争买之,富室或买十许部”。《汉隽》淳熙五年(1178)刊于滁州,淳熙十年(1183)刊于象山,嘉定四年(1211)又重刊。33年中一再刊刻,表明有较强的社会需求。由于市场需求大,而刊印者对此又有所了解和预期,所以刊行时印数就多。如《杜工部集》即1次印刷1 000部。印数多则成本降低,故可廉价出售。

《小畜集》页均售价和页均销售利润高是因为刊印前市场需求不大。按前所述,知黄州沈虞卿有感于《小畜集》“其文简易醇质,得古作者之体好,往往好事者得之,珍秘不传,以故人多未见”,因其“文章典雅,有益后学,所在未曾开板”,而决定刊刻。由于市场需求不大,而刊印者对此又有所了解和预期,刊行时印数就不多。印数少则成本高,物以稀为贵,价格就高。

上述诸书的页均售价、页均销售利润之所以相去悬殊,应与雕版图书这种特定物品的价格富有弹性有关。从需求来看,雕版图书总的来说并非必需品,又有手抄本这种极易获得的相近替代品,宋代图书市场具有地方性,范围不够大,书板的印刷使用寿命又长,这都使雕版图书的价格富有弹性,需求量的大小对价格影响很大。

再从供给来看,由于雕版图书刊售者可以控制图书印造、现卖的数量,其产量就富有伸缩性,书板的印刷使用寿命长,这也使雕版图书的价格富有弹性,供给量的大小对价格影响很大。

因此,雕版图书市场上不同书籍之间供给、需求的差异,以及雕版图书具有较大的价格弹性,使《杜工部集》、《小畜集》、《大易粹言》、《汉隽》的页均售价和页均销售利润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五、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

赁板钱的流行,手抄本与刊本的长期共存,雕版与活字的长期并存,是古代图书市场形成的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先就赁板钱而言。按前所述,赁板钱是在图书印造中作为固定资产的书板价值之损耗,以折旧或租金的方式逐渐转移到书籍印造成本中的价值,乃剩余价值或利润之体现。

有宋一代,官府所刻书板例许士人纳纸墨钱收赎自印,同时亦有定价出售。元代则沿袭了这一成例。从现有的史籍记载来看,当时人们大多采取纳纸墨钱租赁书板自印的方式获得所需图书,赁板钱也就经常见诸有关记载。而当时人们之所以赁板自印,而非按定价购书,应与雕版图书和宋元图书市场的特点有关。

宋元是雕版印刷普及、雕版图书市场初步形成的时期。雕版图书具有书板的印刷使用寿命长、随需随印的特点,刊售者可以控制图书印造、现卖的数量,其产量富有伸缩性。宋元图书市场上雕版图书的供给,需求价格弹性大,大多需求不足,价格过高,这就使刊售者可以采取赁板自印和现卖并行的方式出售其产品,而买者则可以选择赁板自印的替代方式,廉价获取其所需雕版图书。赁板自印乃是特定图书市场条件下的产物。

再就手抄本与刊本的长期并存来说。在雕版印刷发明前,图书主要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唐五代时,图书由以人工抄录为主向以雕版印刷为主转变。宋元是雕版印刷普及和雕版图书市场初步形成的时期,但人工抄录仍然是图书流传的重要手段,刊本与写本并行无二。明代雕版印刷兴盛发达,雕版图书市场繁荣,但人工抄录仍经久不衰。清代前期雕版印刷持续繁荣,但人工抄录仍屡见不鲜,比比皆是。直至近代机械印刷术传入,雕版印刷和人工抄录方趋没落。与抄本相比,雕版印刷和刊本具有种种显而易见的优点,但千余年来,为什么抄本能一直经久不衰,而在机械印刷术传入后却与刊本一起迅速趋于没落?

笔者认为,其原因即在于古代图书市场需求不足,雕版图书大多印数有限,刊印成本和价格高于抄本。有关宋代抄本价格的数据很少。其一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陆游见“佣书人韩文持束纸支头而睡,偶取视之,《刘随州集》也,乃以百钱易之,手加装禠”,此书乃尹耘师“手抄云”。《四部丛刊》影明正德本《刘随州集》11卷,正文300页,《畿辅丛书》本11卷,正文296页。按此可知,手抄本页均售价为0.336文足,甚至低于每张1文的纸价。此乃特例。

这种情况明清时期也未有根本性的改变。明人李诩云:“余少时学举子业,并无刊本窗稿。有书贾在利考朋友家往来,抄得镫窗下课数十篇,每篇誊写二三十纸,到余家塾,拣其几篇,每篇酬钱或二文或三文。”可知页均售价为0.1文。又按陈其元所言,清道光年间,新昌俞焕模“于小肆中见抄本文十余篇,以数文钱购得”。若每篇以二三十纸计,页均售价更在0.05文以下。

与民间相比,政府的特点是高价、低效。按淳熙间杨万里等所言,秘书省抄写所修日历3本,共计4 500余万字,共享纸112 500张(每本用纸45 000张,内小本1部,用纸22 500张),平均每张400字。“合用泛支钱物”,包括雇工钱、纸物,共“支给一千五百贯”会子。据此可知,平均每张纸(即每页)抄写费用为会子13.3文,合10.266文足。民间、政府折中而计,绍兴、淳熙间手抄本的页均售价为5.301文足。这一价格虽高于《汉隽》的3.846文足,但低于当时《杜工部集》、《小畜集》、《大易粹言》三书的页均现售价8.664文足、11.574文足、6.299文足,更重要的是明显低于以上四书南宋时的页均现售价7.596文足。于是总有一部分人会选择购买价格低廉、成书较易的抄本以替代刊本,而另一部分人则可依靠出卖成书成本很低的抄本来维生。

值得注意的是,抄本的售价虽明显低于刊本的页均现售价,但又普遍高于赁板印造。绍兴、淳熙间《小畜集》、《大易粹言》和《汉隽》的页均赁板印造价分别为3.667文足、3.433文足和2.769文足,即均低于绍兴、淳熙间抄本的页均售价5.301文足。雕版印刷能对抄本占上风,应和赁板印造价廉物美直接有关。

抄本的页均售价虽明显低于刊本现售价,但由于明清时期抄本往往“谬误相仍,大非刻本之比。凡书市之中无刻本,则抄本价十倍;刻本一出,则抄本咸废不售矣”。抄本价格低廉的优势往往被其文字谬误的劣势所抵消,而主要存在于市场需求不大的领域。

从供给来看。由于雕版的首次投入成本较高,在资金和需求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从业者往往会采用抄写而非雕版的生产方式。又由于雕版印刷的技术特点,书板一次可连续印刷的最大印数有限,这就使得在市场需求大、印销数量亦大的情况下,雕版印刷也无法通过大量印行来降低售价而将抄本排挤出图书市场。

近代机械印刷术传入后,由于图书市场的迅速发展,图书在种类和数量上的需求均大大增加。一版仅能印刷数百上千次的雕版印刷在技术上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唯有机械印刷才能做到这一点。而需求和印数的极大增加,又使机械印刷图书的页均售价不仅远远低于刊本,而且可与抄本竞争。机械印刷取代雕版印刷和人工抄录乃是十分自然的。

又就雕版与活字印刷长期并存而言。自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后,活字即被用于图书印行,如周必大曾“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西夏曾用木活字印刷,且有实物传世。元代姚枢“教弟子杨古,为沈氏活板”,王祯曾用木活字印书。明代木活字印刷已相当流行,常州人始用铜铅为活字印书,铜活字等金属活字印刷也盛行一时。清代木活字印刷已蔚然成风,翟金生从1814年至1844年历时30年,制成泥活字10万多,印行多部书籍。活字印刷具有种种优点,被王祯称赞“为印书省便之法”,而雕版印刷则“板木工匠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虽有可传之书,人皆惮其工费,不能印造传播”。但为什么活字发明后近千年来,活字印刷始终没有能取代雕版印刷的主导地位呢?

这要从雕版与活字印刷各自的特点讲起。活字印刷虽有排印省便以及大量印刷成本低廉的优点,但首次投入和启动资金较大。如王祯“命匠创活字,二年而工毕”,历时两年。活字制成后,“试印本县志书,约计六万余字,不一月而百部齐成,一如刊板”。又清福州林春祺花费20多万两银子,用20多年的时间,共造铜活字40多万。活字印刷另有印版无法长期保存的缺点,仅适合短期内的大量印刷。

雕版印刷每印一书均需刊板,具有费工、费时等缺点,但每次投入资金有限,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且无须排版,在所印图书不多和每部页数有限的情况下,成本低于活字印刷,且其书板可长期保存,随需随印,灵活方便。

从市场角度来看,由于图书总需求有限,大部分书籍印数不大,活字印刷排印省便,短期内大量印刷成本低廉的优点难以发挥,启动资金较大所造成的成本和售价较高的弱点则暴露无遗。进入市场的购书者大多会选择价廉物美的刊本而非活字本。明人胡应麟云,“今世欲急于印行者有活字”,活字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诚如胡氏所言,活字印刷仅适合短期内的大量印刷。因此,在缺乏短期内大印数需求的古代,活字印刷是不可能取代雕版印刷的主导地位的。在近代机械印刷术传入后,由于图书市场的迅速发展,随之出现了短期内大印数的需求,活字印刷才最终取代了雕版印刷的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刊行于南宋绍兴、嘉泰间的《小畜集》、《续世说》、《大易粹言》、《汉隽》、《二俊文集》和《会稽志》的页均印造价彼此相差不大,平均3.367文足。元后至元五年《十七史》的页均印造价为中统钞32.250文,略低于南宋六书。南宋六书的页均书板价亦彼此相差不大,平均1 302.703文足,略高于元代《十七史》、《金陵新志》的平均数中统钞9.090两。元代两书的页均刊刻成本为中统钞5.570 131两,似低于南宋,其页均刊刻利润(剩余价值)为中统钞3.520两。由此推知,宋代以降,雕版图书的页均印造价、页均书板价和页均刊刻成本似呈下降趋势。

从《杜工部集》、《小畜集》、《大易粹言》和《汉隽》的页均售价、页均销售利润相差很大来看,全国性的雕版图书统一市场似未形成。

又绍兴、淳熙间《汉隽》、《杜工部集》、《小畜集》、《大易粹言》的页均现售价7.596文足,明显高于抄本的页均售价5.301文足。抄本的页均售价又普遍高于《小畜集》、《大易粹言》和《汉隽》的页均赁板印造价3.667文足、3.433文足和2.769文足。这是赁板钱得以流行以及手抄本与刊本长期并存的主要原因。而短期内大印数需求的缺乏,则是活字与雕版长期并存,无法取代雕版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影印本。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清光绪万卷楼藏本。

方闻一辑:《大易粹言》,见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二,清光绪刻本。

林钺辑:《汉隽》,见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四,清光绪刻本。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清光绪常熟瞿氏家塾刻本。

叶德辉:《书林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施宿:《(嘉泰)会稽志》,见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谢应芳:《龟巢稿》,见《四部丛刊》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影印本。

张铉:《(至正)金陵新志》,见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

留正等:《皇宋中兴两朝圣政》,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汪圣铎:《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见《宋史研究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宋濂等:《元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

范摅:《云溪友议》,见《四部丛刊》续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后影印本。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宋刊浙本。

范成大:《(绍定)吴郡志》,见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苏天爵:《国朝文类》,见《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影印本。

刘若愚:《酌中志》,清道光《海山仙馆丛书》本。

徐康:《前尘梦影录》,清光绪二十三年江标刻本。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清光绪刻本。

陆游:《渭南文集》,宋嘉定刻本。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明万历刻本。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清光绪刻《广雅书局丛书》本。

周必大:《文忠集》,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许有壬:《圭塘小稿》,见《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见《王祯农书》附录,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陆深:《俨山外集》,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翟金生:《泥版试印初编》,清道光刻本。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