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化与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与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化、信息化与跨越式发展——简新华教授访谈录马迪军新世纪之初,我国提出了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这是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任务和特点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方针。

工业化、信息化与跨越式发展

——简新华教授访谈录

马迪军

新世纪之初,我国提出了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这是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任务和特点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方针。如何正确理解和切实贯彻这个战略方针,是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为此,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简新华教授。

记者:目前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途径的认识还不统一,理解也不准确和深刻,极需深入思考和探究。这里首先请您谈谈什么是“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与1958年的“大跃进”和1978年的“洋跃进”有何不同?

简新华:由生产力发展规律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顺序,一般来说是由“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初级阶段(不发达的工业化)→工业经济高级阶段(发达的工业化)→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演进过程。中国在21世纪要努力实现的所谓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指不经过先由不发达工业化过渡到发达工业化,再实现信息化的发展顺序,同时进入工业经济高级阶段和知识经济社会,同时实现发达工业化和信息化。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与1958年的“大跃进”和1978年的“洋跃进”有着本质的区别:“大跃进”和“洋跃进”,仅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脱离中国的国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发展目标;新世纪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则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具备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努力,是有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心血来潮、急于求成、盲目冒进。

记者:您的解释使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内涵更为明确,很受启发。那么,中国怎么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简新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是两条:一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二是要发挥后发优势。所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指在发展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的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工业,提高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完善工业内部的结构,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工业现代化的实现。所谓发挥后发优势,是指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发展经济学所讲的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包括:通过国际贸易和技术引进,超越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阶段直接学习和利用发达国家现成的先进技术,以更少的成本和时间,更好地发展经济;发挥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更快地增长;借鉴发达国家有效的经济体制、科学的管理方法、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通过制度创新,极大推动经济发展;进行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资源配置状况,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等。

记者:您刚才讲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是依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来实现。那么,工业化与信息化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简新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总体可概括为: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工业化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工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信息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第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信息化能够带来生产的技术密集化、自动化,降低消耗,减少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型的增长。第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使之成为主导产业,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不仅能够改善传统产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第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是最主要的高新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强大动力,而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可以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极大地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能够加快增长方式的集约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物质和能源的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知识和信息,而知识和信息可以无限创造,具有丰富性和可再生性,不存在经济增长的极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记者:新世纪的中国能不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简新华: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第一,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比如,中国的信息产业在短短的10年时间内成倍增长,像电话、移动电话、电视机、家用电脑的产量和用户数,都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有的甚至从无到有,增长上千倍。可见,信息产业能够实现超常规的发展。第二,信息产业带动力强。信息产业是一个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很高的产业,也是一个对传统产业的催化剂、粘合胶、倍增器作用很大的产业。信息产业的高催化性、高渗透性、高增长性,可以带动一系列关联产业的形成与变化,催生一些新的“边缘产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第三,信息技术应用面广、效率高。信息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快捷性、高效性,可以运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和不及时的局限性,有效减少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缩短决策和行动所需的时间,实现自动化和高速化,大幅度降低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成本,使效率普遍提高。如信息技术在改造中国传统产业方面的投入产出比可达1∶4以上,有些领域甚至超过1∶20。第四,中国拥有后发优势。这一点已在前面讲过。第五,中国拥有局部科技优势。中国的科技虽然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经济技术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但在某些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以首先发挥这些局部的科技优势,然后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第六,中国已有一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基础。中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尤其是信息化近1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线电视用户达1亿多户,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网络,固定电话网络规模已居世界第1位,移动电话拥有量也居世界第1位,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七,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市场潜力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跨越式发展要求更大的空间。中国现在仍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信息化也仅处于起步阶段,人民生活只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无论是工业品还是信息产品的市场潜在需求都非常大,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经济的快速发展留下了充分的余地。

记者:根据您以上所说,在新世纪,中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既有必要性,又具备可能性。您能否再具体谈谈应该怎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简新华:具体来说,我们必须完成三大任务,采取两个主要方面的措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三大任务是:第一,大力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首要任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要放在优先位置。只有优先推进信息化,才有条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的根本,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的支柱。必须提高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用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速软件、集成电路等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扩大新型元器件、计算机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的生产,提高信息化装备和系统集成能力,满足市场对各类信息产品的需求;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提供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个人上网的良好服务,搞好电子商务、电子金融、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及其它各种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在全社会推广计算机和网络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程度,从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到企业生产经营都要广泛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第二,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为实现信息化并且带动工业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运用数字技术、微波技术、激光技术,以宽带大容量光纤、卫星、微波装置为传输通道,集计算机、电视、电话、录音和录像功能于一体,可以传送、接收、储存、处理语言、图像、数据、文字等信息的多媒体高速通信网。必须发展和完善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健全信息网和信息库。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也应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必须强化信息化法制建设,加强综合管理,确保信息和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第三,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现代化,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体现。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改进工艺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产品换代、品种增加、质量提高,增加有效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二是要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实现工业生产的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和自动化,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加快资本周转,减少或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要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升级、管理改善,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两大措施是:(1)加快制度创新,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形成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创业板股票市场,帮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杠杆的作用,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体系;进行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创新,形成激励、监督、约束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合理地使用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科技进步的机制和政策,形成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2)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必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生物工程药物、生物芯片、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在基因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必须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和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加大国家和社会的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原载《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