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越式跳高

跨越式跳高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逐渐拉长助跑距离,让学生体验在不同的高度下,跨越式跳高的助跑与起跳的衔接配合,并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克服恐惧心理。本堂课每个学生完成了近20次的跨越式跳高练习。

(水平三,五年级,第一课时)

宁波市幸福苑实验学校 王 震

一、微课实录

师: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跨越式跳高,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展现出大家优越的敏捷性和跳跃能力。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教师在各组面前各摆放了一个小栏架,组员之间讨论,用各种方式跳跃横杆。学生进行各组讨论,用各种方式跳跃横杆,单足跳、双脚跳、蹲踞式、跨越式等。教师巡回指导,提示过杆的方式。

师:刚才大家用各种方式跳跃横杆,表现得都很棒,现在老师来示范一个动作。(教师示范跨越式跳高。)

师:刚才老师示范的是跨越式跳高,大家想不想学?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先学跨越式跳高的助跑与起跳。在栏架前有一条红线,大家在红线处准备,上前一步起跳过杆,过杆后从右侧返回队伍。每名学生依次练习5次。(教师做一次示范。学生按顺序每个人练习5次,教师巡回指导。)

师:大家练习得都不错,现在我们退到黄线处准备,上前三步起跳过杆,过杆后从右侧返回队伍。同样每名学生依次练习5次。(教师做一次示范。学生按顺序每个人练习5次,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继续往后退,退到蓝线处准备,上五步起跳过杆,过杆后从右侧返回队伍。每名学生再依次练习5次。(教师做一次示范。学生按顺序每个人练习5次,教师巡回指导。)

师:大家完成得相当棒!现在老师把栏架高度升高一点,大家想不想挑战一下?

生:想!(教师将栏架高度调为蓝色挡。)

师:我们还是在蓝线处准备,上前五步起跳过杆,过杆后从右侧返回队伍。每个同学尝试5次。(学生按顺序每个人尝试5次,教师巡回指导。)

师:为大家点赞,很棒!老师请几位助跑起跳衔接好的同学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教师请几位学生进行动作展示,掌声欢迎,几位同学上前展示。)

二、教学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让学生各自体验,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腿部力量,增强弹跳能力,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并有效地进行热身运动,同时引出跨越式跳高,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第二环节:栏架高度设置红色挡(低挡),降低器械高度,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锻炼学生腿部力量和协调性,增强弹跳能力,易化动作难度,使学生熟悉技术动作。

第三环节:锻炼学生腿部力量和协调性,增强弹跳能力。在同样的高度上,拉长助跑距离,让学生熟练并掌握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第四环节:拉长助跑距离,练习助跑与起跳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更熟练并掌握。

第五环节:锻炼学生腿部力量和协调性,增强弹跳能力。逐渐拉长助跑距离,让学生体验在不同的高度下,跨越式跳高的助跑与起跳的衔接配合,并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克服恐惧心理。

第六环节:树立动作质量的标杠,为下节课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评析

1.增加练习的密度,提高学生动作的熟练程度

本堂课每个学生完成了近20次的跨越式跳高练习。熟能生巧,体育动作技能的提高是建立在反复动作练习并感悟的基础上的。让学生在不断动作练习中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符合体育技术动作形成规律,是值得大力倡导的体育教学方式。

2.合理调整器械高度、助跑距离,递进教学

通过不同颜色设定不同的高度、不同的助跑、递进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不断获得知识与提高技能的需求),使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学习,克服恐惧,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同时把教学重点、难点等融入练习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会、会中得,教学实效显著。

3.给学生更大的想象创造空间,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

体能练习环节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跳跃能力、支撑能力,又带有趣味性,在紧张激烈的氛围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显出以人为本的亲和教育,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四、课后教学延伸

半蹲连续跳

【方法】在草地上做连续向前双脚跳,落地成半蹲(膝关节成90—100度角),落地后迅速进行第二次。每组20—30次(也可以是50—60米),重复3—5组,组间休息5分钟,强度为55%—60%。

【要求】充分的准备活动。

【场地】运动场、平整安全的空地。

1分钟立卧撑

【方法】由直立姿势开始,下蹲两手撑地,伸直腿成俯撑,然后收腿成蹲撑,最后还原成直立。

【要求】每次做1分钟,4—6组,组间休息5分钟,强度为50%—55%。要求动作规范,必须站起来才算完成一次练习,也可以穿上沙背心进行练习。做立卧撑接蹲跳起,强度稍大,做30次为1组,组间休息10分钟。

【场地】运动场、体育馆、客厅、小区安全平整空地均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