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就业和人口流动迁移

就业和人口流动迁移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消灭贫困任务的完成、就业问题的妥善处理、人口合理有序地流迁,正是中国在本世纪还不可能完全解决的三大跨世纪的艰巨而又困难的课题。目前,中国国有单位的富余职工总数约有3 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亿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将产生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

中国三大跨世纪的社会经济问题:反贫困、就业和人口流动迁移

世界各国各界许多人士现在都在说21世纪是亚太世纪,是中国世纪,但中国巨龙要真正能在21世纪腾飞,还必须正确有效地解决目前面临的许多跨世纪的重大问题。消灭贫困任务的完成、就业问题的妥善处理、人口合理有序地流迁,正是中国在本世纪还不可能完全解决的三大跨世纪的艰巨而又困难的课题。

一、6000万人的脱贫问题

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在2000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使6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解决温饱问题,则是中国跨世纪的紧迫而艰巨的首要任务。尽管我国党和政府正在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国务院已经决定在“九五”计划期间每年增加30亿元扶贫贴息贷款,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增加扶贫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来扶贫,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扶贫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第一,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太多,需要投入巨大的扶贫资金,而目前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都比较困难,很难增加更多的扶贫资金。不仅扶贫资金不足,而且有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扶贫资金使用效果不佳,这又给利用国内外银行贷款扶贫带来困难。

第二,中国扶贫工作目前处于攻坚阶段,现存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自然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黄土高原区、偏远荒漠地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库区、蓄滞洪区,而且这些地区文化教育落后、交通闭塞,人们的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素质低下。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各项扶贫措施很难奏效。自然环境恶劣,要通过改变自然环境脱贫致富,非短期所能成功;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要实行人口流迁、移民,工作往往很难做;思想观念的转变,人口素质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所以,人们称这些地方为难啃的硬骨头,要使这些地方的穷人脱贫,难度相当大。

为了实现在2000年使6 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现在迫切需要深入调查分析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贫困人口产生的各种具体原因;探讨怎样通过发展经济、调整财富收入分配、开发人力资源、改造自然环境、鼓励人口迁移、发展教育、转变观念、增加就业、实行社会保障等途径,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进行开发开放式扶贫;研究如何筹集更多扶贫资金,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借鉴发展经济学的反贫困理论,总结国内外反贫困的经验教训,寻求中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正确道路。

二、严峻的就业问题

消除贫困,首先必须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有工作做、有收入。如何使贫困人口就业,这又是中国面临的一个跨世纪的难题。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初,中国的就业形势都相当严峻。目前,中国国有单位的富余职工总数约有3 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亿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将产生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如此,从1990年开始到2010年,中国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1 200万~1 400万。据测算:中国在改革的15年中全国城乡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累计达2亿多个,超过改革前30年的总和。但是,在今后15年每年要为1 700万左右的劳动者安排新就业和再就业岗位,比就业增加最快的80年代每年平均要多300多万。

就业形势的严峻,不仅体现在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数量庞大上,而且表现在增加就业岗位也相当不容易上。曾经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镇企业,其吸纳能力已经开始大幅度下降,已从1984~1988年平均每年吸纳1 260万人降至260万人。国家正在实施的旨在解决城市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再就业工程,目前也存在提供就业岗位和筹集再就业资金的困难、就业观念陈旧的思想障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体制障碍,解决的进展不理想。以上情况说明,世纪之交的中国,劳动就业压力巨大、任务艰难。

三、爆炸性的人口流迁问题

就业问题中最困难的又是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中国农村存在几亿剩余劳动力,如何使这些劳动力顺利地转移出去,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已成当务之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如果农业不稳,农民问题不能妥善解决,社会必然也不稳。假若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势必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农民生活更加清苦,结果必将动摇农业这个基础,引起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民的不满,极可能诱发社会动乱。这是极其危险的经济政治局面,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堪设想的灾难性后果。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只能是农村人口流迁、非农化和城镇化。但是人口流迁又有一个合理化的问题,具有双重作用,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又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只有合理的人口流迁,才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村人口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流迁呢?这也是一个大难题,我国至今还未找到一条成熟有效的路子。如何实现非农化、城镇化,也还处于探索之中。

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会有相当部分流入城市,形成城市流动人口。完全不让农民进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正确的,但城市流动人口过多也会产生“城市病”,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我们既不能关死城门,也不能敞开城门;既不能堵截禁止,又不能放任自流;既要发挥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尽量避免流动人口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为此,必须妥善解决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存在的各种问题,克服以下难点:

1.城市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难点是城市住房紧张与流动人口扩大对住房需求的矛盾,怎样合理解决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

2.城市流动人口的劳动就业问题,难点是流入人口与城市本身的富余劳动力安置的矛盾,怎样对待不能就业的过多流动人口,如何为流动人口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和实行合理的就业管理。

3.城市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难点是怎样正确改革户籍制度,搞好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减少和防止流动人口的犯罪现象,如何对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实行不同方式的管理,正确处理“一证”(居住证)与“多证”(务工证、身份证、计生证、工商执照等)的关系。

4.城市流动人口带来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问题,难点是城市现有基础设施不堪重负,流动人口加剧交通拥挤、堵塞、水电供应紧张,怎么办?

5.城市流动人口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难点是如何防止乱搭乱盖,怎样解决流动人口居住的“棚户区”的脏、乱、差问题。

6.城市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问题,难点是如何对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的计划生育管理,防止“超生游击队”。

7.城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难点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

8.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难点是如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怎样建立已在城市就业的流动人口的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9.城市人口流动的合理化问题,难点是城市人口流动合理化的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流量、流向、流速、流时合理,不同类型城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多大为宜,如何控制城市流入人口的总量。

怎样正确有效地解决上述反贫困、就业和人口流迁这三大难题呢?总的来说是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加快发展,必须实行“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系统、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但要真正解决这三大难题,还必须深入研究与此相关的许多具体问题,克服各种具体困难和障碍。为了达到2l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现在迫切需要对这些历史性的课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实事求是地说明这些问题的具体内容、形成原因、特点、性质、作用、发展趋势,科学地总结这些方面的国际经验教训,提出中国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恰当对策。

(原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21世纪经济学前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