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危害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危害

时间:2022-05-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危害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被国际社会列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首。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危害,是当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是由气候系统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特征就是近百年来的全球变暖现象,并且这种变暖趋势在最近20年间进一步加剧。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危害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被国际社会列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首。但是,气候变化并非只是环境领域的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突出,它已经成为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国际性问题。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危害,是当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国际争论,一方面是就全球气候变化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各个国家围绕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国家利益进行博弈的过程。气候变化问题纷繁复杂,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也是矛盾交织、错综复杂,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从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到《德里宣言》,从莫斯科世界气候大会到米兰气候变化公约第9次缔约国大会,随着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和不断努力,气候变化问题正在逐步形成全球共识,并促进国际社会向着更加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拓展国际合作领域。

(一)全球气候变化概述

气候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气候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18世纪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活动日益影响大气系统,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进而由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现象。科学家已经明确指出,人类社会活动所导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造成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其中只占地球大气圈大气总量0.03%的二氧化碳产生了26%的温室效应。因此,防止气候变化朝不利的方向发展、阻止气候环境恶化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和使命。

1.气候变化的含义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上形成的良性循环的气候系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冰雪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陆地),是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在气候学中,“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敏感性也增大”。[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条规定,“气候变化指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和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定义不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使用的气候变化一词是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其特征的平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予以判别(如利用统计检验),气候变化具有一段延伸期,通常为几十年或更长时间。气候变化指随着时间发生的任何变化,无论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除了自然的因素如地球运动、地质结构、太阳辐射、火山爆发等造成气候变化外,对气候系统产生扰动的重要驱动力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碳(CO2)温室气体通过其温室效应促进了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是由气候系统的变化引起的。科学研究表明,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来,全球气候开始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升高了0.6℃(±0.2℃)。在过去1 000年中,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最高的,其中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观测结果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很多区域性自然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冻土层加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维度生长季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有所增加。预计到2100年,地球平均温度将比1990年上升1.4~5.8℃,全球平均海平面将比1990年上升0.09~0.88米,一些极端事件,如高温天气、强降水、热带气旋、强风等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3]

2.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主流科学界认为,在未来50~100年里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趋势。1950—1993年间,陆地平均夜间最低温度大约每10年增加了0.2℃,是日平均最高温度增幅(每10年0.1℃)的2倍。这期间,海洋表层温度的增加大约为主要陆地的1/2。全球冬季平均温度的增加是最明显的。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的大陆地区出现连续暖冬的趋势非常明显。[4]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数据,自1976年以后的连续23年,每年的全球平均气温都超过了1960—1990年间的平均值,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13个最热的年份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他方面的气象资料也显示,全球变暖趋势明显,进入一个气温迅速上升的时期。其中有两个较显著的增暖期:一个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另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全球平均温度来看,第二个增暖期的增幅要比第一个增暖期高得多,对于北半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最暖的10年,而1998年和2005年分别是有仪器记录以来近140年间最暖和第二暖的年份。

从最近20余年气象卫星的微波探测装置对大气低层平均温度进行遥感观测的情况来看,所有的观测数据分析结果都显示全球低层大气的平均温度每10年的变化为+0.05℃(±0.10℃),而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每10年的变化为+0.15℃(±0.05℃),这一变率最初发生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其主要原因是低层大气和地球陆地表面有着不同的影响因子,如平流层臭氧层损耗、大气气溶胶和厄尔尼诺现象等。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许多其他气候和环境方面的全球变暖征兆,如积雪覆盖层减少、北冰洋终年冰层变薄、海洋表层温度上升、河流封冻期缩短、高山冰川减退、暴雨频率增加、海平面上升以及从地球射向外层空间的长波辐射减少等。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特征就是近百年来的全球变暖现象,并且这种变暖趋势在最近20年间进一步加剧。一些科学家分析认为,最近20年间陆地温度相比海洋温度表现出增速加快的现象,可以部分反映出主要由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可能信号。另一方面,1976年以后厄尔尼诺事件的暖位相明显增加,也可能是造成陆地大范围增暖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对于北美和西伯利亚部分地区。

3.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允许太阳辐射通过而吸收射向外空的来自地球表面及大气的长波或红外辐射、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微量气体。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虽然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总和只占大气总体积混合比的0.1%以下,但由于其吸收和放射长波或红外辐射,在维持地球能量收支平衡方面起着基本的作用,而随着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其吸收太阳的红外辐射和捕获地球向外空的热辐射增加,从而造成全球气温上升,即产生“温室效应”。各种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全球增温潜能(GWP)影响不一,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CO2),其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量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与大气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5]

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源分别是自然的源和人类活动排放源,其中人类活动排放源在近百年来的作用尤为明显。随着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不断全面深入,关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一步得到明晰。根据IPCC第四次报告,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浓度已明显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测定的工业化前几千年中的浓度值。[6]这是由于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大量开采和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人为破坏大面积植被,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并且这些温室气体的性质较为稳定,多数在大气中的寿命长达十年甚至一百年以上,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递增,温室效应日益显著,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根据夏威夷茂纳罗亚火山观测站与南极观测站自1957年开始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直接测量结果来看,都清楚地表明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浓度呈直线式上升趋势。根据IPCC第四次报告,200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百万分之三百七十九,而工业化之前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百万分之二百八十,远远超过了过去65万年间自然变化的范围。近百年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显然与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密切相关。因此,从工业化开始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

另外,由于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农业的发展,甲烷(CH4)作为一种更为潜在的温室气体,其含量从1750年以来也增长了151%。根据IPCC第四次报告,自1970年到2004年间,全球的六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从2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提高到490亿吨,增加了70%。而从1990年至2004年的短短15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就增长了24%。[7]各种温室气体的增长速度有所不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尤其迅速。1970—2004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长了大约80%,而自1990年到2004年之间,二氧化碳的排放则增长了约28%,2004年二氧化碳的排放约占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77%。[8]1970—2004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能源供应部门,这部分排放大约增加了145%。而来自交通部门、工业部门以及土地使用和林业的排放分别增长了120%、65%和40%,农业和建筑业的排放增长了27%和26%。[9]

4.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

对全球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的预估是科学界和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对未来几十年到一百年的气候变化预估,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将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展方向。从气候变化预估方法来看,预估未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趋势主要依靠的计算工具是气候模式。气候模式预估方法基于控制气候系统变化的物理定律的数理方程,并用数值方法对其进行求解,以期得到未来气候变化的方法。[10]IPCC根据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构想,利用气候模式对未来50~100年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作出预测,这是近几十年来主要的国际性长期气候预测结果。在无额外的气候政策出台的情况下,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2000)公布的基线排放情景来看,在2000—2030年期间全球基准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增加,气候将继续变暖。

(1)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增暖的速率将比过去一百年更快。综合多模式、多排放情景的预测结果表明,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1~6.4℃。预估还表明,随着硫化物气溶胶排放量的减少,“冷却效应”将逐渐降低,未来气候增温的速率将比过去一百年更快。最大的增暖区将是高纬度地区,出现在春季和冬季,这与海冰和雪盖的减少联系在一起;大部分地区和季节陆地上的温度日较差变化范围减小,这主要是因为最低温度增加的幅度比最高温度增加的幅度大;在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后,全球变暖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11]

(2)大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将继续增加。根据SRES情景预估,在2000—2030年期间其增幅范围为9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至36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5%~90%)。在这些情景下,预估到2030年甚至更长时间,化石燃料仍在全球混合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预估在2000至2030年期间能源利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增加40%~110%。[12]

(3)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降水将继续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分布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而大多数副热带大陆地区的降水量可能减少。未来全球平均降水量将会增加,主要是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但大部分年平均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可能同时出现大的年际变化。这表明全球降水将有更大的变幅,亚洲夏季风的降水变率将增加,同时降水的极值也将比平均值增加更大,降水事件的强度也将增加。

(4)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多,强度将继续增大。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导致热极端事件、热浪、强降水、风暴等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持续上升。预测表明,几乎所有的陆地地区最高温度将上升,热日和高温天气很可能更多。许多地区的强降水事件将增多,强度将增大,导致土壤侵蚀加大,洪水泛滥。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最大风速强度、平均与最大降水强度很可能增加。中纬度风暴强度将增加。自1970年以来,某些地区的超强风暴比例明显增加,远远大于现有模式的同期模拟结果。

(5)许多地区的干旱将继续加剧。在温室气体增加而气溶胶不增加的情况下,欧洲中南地区的夏季降水量预期将下降10%~20%,这可能导致降雨日数大大减少,无雨的时段延长,有更大的干旱的可能性,并且高温引起蒸腾作用,将减少地表可用的水分,造成干旱加剧。在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共同增加的情况下,多数气候模拟数值都表明,美洲北部的部分地区,非洲和亚洲都随着气溶胶的增加,降水量明显减少,干旱的可能性增大。

(6)海平面将加速上升。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根据气候模拟数值表明,对应不同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预计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为0.09~0.88米。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由于与气候过程和反馈相关的时间尺度,即使温室气体浓度实现稳定,人为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仍会持续若干世纪。预计到2300年,仅热膨胀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0.3~0.8米(相对于1980—1999年)。由于将热量输送到深海需要时间,因此热膨胀将持续多个世纪。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

早在20世纪中叶,科学家罗杰·雷维尔和汉斯·苏斯等已经警告说,人类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全球变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不仅仅体现为气温的缓慢增长本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它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而且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危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尽管在特定时期和某些方面气候变化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局部性利益,但从更多方面和长远发展来看,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是主要的。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高于过去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期的平均温度,并且可能至少是过去1 300年中的最高值。所有大陆和大部分海洋的观测数据表明: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温度升高的影响。具有高可信度的是,与积雪、冰和冻土(包括多年冻土层)相关的自然系统受到了影响。包括冰川湖泊范围扩大,数量增加;在多年冻土区,土地的不稳定状态增大,山区出现岩崩;在许多靠冰川和积雪供水的河流中,径流量增加和早春最大流量提前;许多区域的湖泊和河流变暖,同时对热力结构和水质产生影响。具有中等可信度的文献表明,温度升高对人工管理的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增加。对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农业和林业管理的影响增加,如农作物春播提前,以及由于林火和虫害造成森林干扰体系变更。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增加,如欧洲与热浪相关的死亡率、某些地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变化,以及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引起的季节性花粉过敏提早开始并呈增加趋势。[13]所有这一切,必将对生态系统、食物与水供应以及人类系统,带来持久深入的威胁。

1.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全球水资源的影响因区域和气候情景而异。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预计气候变化将加重目前人口增加、经济变革和土地使用变化(包括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压力,在区域尺度上,山地积雪、冰川和小冰帽对可用淡水起着关键作用。预估近几十年冰川物质普遍损失和积雪减少的速率将会在整个21世纪期间加快,从而减少可用水量,降低水力发电的潜力并改变依靠主要山脉(如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安第斯)融水的地区河流的季节性流量,而这些地区居住着当今世界上六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据测算,19世纪以来世界冰川面积已经减少了50%,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冰川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大面积融化趋势,并且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和落基山的冰川消失速度还在加快。在20世纪中叶之前,在较高纬度和部分潮湿的热带地区,年平均河流径流量和可用水量预计将增加10%~40%,而在某些中纬度和干燥的热带地区,因降水减少而蒸腾率上升,径流将会减少10%~30%。[14]

由于全球绝大部分淡水资源以固态形式储存在世界冰川中,冰川的大面积融化将根本改变全球的水循环系统和水资源供给形势,缺水的地区范围和缺水的人口数量将成倍增加。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也在日益加大,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水危机也日益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全球陆地地区严重旱涝面积呈现增长趋势,而且在亚洲和非洲等一些地区,这种严重旱涝的强度和频率在21世纪进一步增强。目前,全球约1/3人口生活在贫水地区,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预测,到2025年生活在贫水地区的人口将达到50亿,这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明显的变化,减少生物多样性。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根据现有的观测资料显示,过去一百年间,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改变十分显著,如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1~2毫米,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河流湖泊结冰期大约减少2周,几十年来雪盖的面积减少了10%,植物、昆虫、鸟类和鱼类的分布向高纬度高海拔转移,北半球开花、候鸟回归、生育季节和昆虫出现时间均提前,等等。全球变暖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具有直接影响,气温的升高将导致昆虫的数量激增,造成病虫害增加,从而威胁植物的生长,改变生物链的结构。在中、高纬度地区,森林将受到增加的气候强迫影响,造成大面积枯萎和生产力减少。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深入,物种的分布与组成将进一步发生改变,生存系统将进一步恶化。

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种构成以及优势物种都将会发生变化等方面,某些物种由于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濒临灭绝的危险,但也可能出现新的物种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保护国际气候生物学家利·汉纳等生物学家在发表的《全球变暖与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物种灭绝》的研究报告中,从全球变暖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的视角提出警告:如果不重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2050年二氧化碳增加1倍时,气候变化就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5.6万种植物和3 700种脊椎动物灭绝,这与《自然》杂志2004年刊登的关于气候变化可能在2050年前导致全球1/4物种灭绝的研究成果具有相同的形势判断。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有中等可信度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与1980—1999年相比),所评估物种的20%~30%可能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超过约3.5℃,模式预估结果显示,全球将出现大量物种灭绝(占所评估物种的40%~70%)。[15]

3.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国际科学界非常重视研究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特别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种类构成、植物分界和碳贮存的影响。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经向温度梯度减小,热能向两极输送减弱,从海洋到陆地输送的水汽递减,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干燥带向高纬度区移动,改变了农作物的种植界限和实际耕作制度。由于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使蒸发力增大,导致农田干旱化,土地沙化、碱化和草原化,水分条件及土地耕种面积也随之发生改变,农业经济面临重新布局的考验。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从而加重农业地区的灾害损失。全球变暖还将造成海平面加速上升,淹没海岸附近的低地平原,加快海岸线和滩涂的侵蚀,导致土地丧失。而海平面上升还将通过盐水侵入地下水资源,进一步损害到农业土地的生产力。

一个地方的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气候和降水量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2009年4月23日,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亚洲区域研究最新进展通报会上,指出亚洲将成为全球气候变暖最严重的受害者之一,特别是在农业和粮食安全方面。评估报告显示,多个亚洲国家将面临水灾、水源严重短缺、传染病等重大危机。而考虑到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因素,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饥饿的风险很高。中亚、南亚作物产量可能因气候变化减少30%。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的情况下,预计日本低地灌溉水稻的产量将减少40%。当然,在中亚、南亚农作物减产的同时,东亚、东南亚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20%。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温度继续升高几摄氏度或者更高,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粮食供给能力的增长会滞后于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并增加绝对饥饿人口的数量。

4.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平面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早已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沿海国家的关注。全球变暖导致海洋产生热膨胀、世界冰川大面积消融,从而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在全球变暖的形势下海平面上升是不可避免的。海平面的逐渐上升与变暖是相一致的。自1961年至1992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1.8毫米(1.3~2.3毫米),而从1993年以来平均速率为每年3.1毫米(2.4~3.8毫米),热膨胀、冰川、冰帽和极地冰盖的融化成为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海平面的上升将严重影响到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一些沿海城市和大洋中的岛屿可能会被淹没。有科学家预计,在1990—2100年期间,海平面将上升9~88厘米。IPCC预计,2050年因海水上涨,河岸侵蚀以及农业破坏将造成约一亿五千万环境难民,这些难民将影响世界局势的稳定。

5.全球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公共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常导致局部气候和天气的极端变化,并对公共健康产生广泛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总体来看,负面影响要远远超过正面影响。气候变化可能造成传染性疾病增加,气温升高将导致昆虫的增加并加快疾病的传播。特别是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困扰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传染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高纬度地区传播。气候变化还将导致热浪的产生,空气湿度和污染程度将会一定程度地增加,可能造成与热浪有关的死亡率和传染疾病增加,从而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一次热带风暴造成的人员和经济上的损失可能不亚于一枚原子弹。美国芝加哥市1995年热浪期间,死亡人数达500人以上,估计有一半以上是由当时空气污染加重而导致死亡的,其中老年人死亡率最高。2003年夏季一场罕见的热浪袭击了整个欧洲大陆,造成了约3万人非正常死亡。根据观测数据显示,未来随着热浪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将增加。

全球气候变化同时也对公共健康不断提出新的挑战。由于全球变暖,在加拿大、阿拉斯加和俄罗斯等北半球北部地区的一些永久冻土带已经开始解冻,其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土壤中的细菌活性提高将导致该地区由碳元素的存储地变为碳元素的释放源。另外,随着世界冰川大面积融化,人类可能面临冰封的远古病毒威胁。冰川病毒专家已经在从冰川中取出的冰芯里面发现了存活了近14万年的病毒毒株和不到1岁的A型流感病毒。因此,冰川微生物专家发出警告说,这类病毒毒株在适合其生存中的冰中蛰伏,一旦时机到来就会彻底释放,并向人类世界传播,带来难以预计的灾难。

6.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增多、强度增大

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也会随之增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包括中小尺度和大尺度两类。中小尺度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龙卷风、雷暴、雹暴、雷电、强风、暴雨、风暴潮、沙尘暴等,持续时间短,但破坏力极强。大尺度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如热带气旋、中纬度风暴、季风、热浪、低温冷害、暴风雪、干旱、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持续时间长,破坏范围广,对广大地区甚至全球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带来巨大影响。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最糟糕的灾难中有35%~40%与气候变化有关。

自1950年以来,极端最低气温的出现频率呈下降趋势,标志寒冷事件的“霜冻日数”和“冰冻日数”减少。极端最高气温的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根据观测记录,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中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出现频率呈增加趋势,其强降雨事件的出现频率增加了2%~4%。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中降水量减少的地区,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出现频率呈下降趋势。如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近几十年来干旱与洪涝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在增加。分析表明,夏季大陆上的一些地区受干旱的威胁程度也在增加。另外,大范围内暴雨事件的增加、干旱区的扩大、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等,给全世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灾害损失。据初步的估计,现在由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与50年前相比已增加了10倍,其严重性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关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