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气候变化与鼠类危害

全球气候变化与鼠类危害

时间:2022-02-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因此,气候变化也为有害啮齿动物防治提出了新的挑战。2010年春季,中国内蒙古地区因气候变化异常,内蒙古草原鼠害严重,主要危害鼠种为长爪沙鼠、大沙鼠、东北鼢鼠和草原鼢鼠等。
全球气候变化与鼠类危害_实用纸张技术指南

6.2 全球气候变化与鼠类危害

近2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气候变暖将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气候变化是事关生态与环境保护、能源与水资源管理、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事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在这一大背景下,啮齿动物危害(鼠害)的发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包括危害的突发性、危害的严重性、与重要气候事件的关联性等。因此,气候变化也为有害啮齿动物防治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暴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2010年春季,中国内蒙古地区因气候变化异常,内蒙古草原鼠害严重,主要危害鼠种为长爪沙鼠、大沙鼠、东北鼢鼠和草原鼢鼠等。这些害鼠啃食植被,传播疫情。截至5月中旬,内蒙古草原鼠害面积达8 971.68万亩(598.11万hm2),其中严重危害面积3 755.96万亩(250.40万hm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相继发现了生物灾害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对应关系:厄尔尼诺为高繁殖率、高死亡率的生物群类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有利于生物灾害的形成。张知彬和王祖望(1998)提出了生物灾害ENSO成因说,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或其局部地区的6~7次棉铃虫大发生,有5~6次(如1982、1986、1992~1993、1995、1997)是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的当年或次年的;华北平原的鼠害在1982年、1986年、1993年(局部地区在1997年)前后的大发生也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1982~1983年的强厄尔尼诺年之后,全国农牧区相继发生了特大鼠害,南方稻飞虱、棉红铃虫也大发生。1991年、1993~1994年的两个厄尔尼诺年之后,我国发生了大范围特大病虫害(如棉铃虫、稻飞虱、麦蚜、小麦条锈病、飞蝗)和鼠害。1905~1959年间,黄淮地区14次东亚飞蝗的大发生,有10次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次年或次次年。1994~1995年天津地区飞蝗及内蒙古多伦地区草蝗的发生,也正是出现在1993~1994年的厄尔尼诺年之后。1997年发生了20世纪最为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1997年4月,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等省出现了严重的病虫害,我国的南海出响了特大赤潮,稻飞虱在江淮及长江中下游稻区大面积发生,麦类赤霉病和白粉病、蚕豆赤斑病大流行。1997年秋,河南省蝗区、黄河滩的残蝗密度剧增,河北省黄骅南大港、沧县等蝗区出现了每亩达400~500头以上的秋蝗高密度田块。1998年6~7月,河北白洋淀地区发生高密度蝗灾;新疆伊犁、阿尔泰地区大面积暴发蝗灾,新疆伊犁地区就形成长约150 km、宽约50 km的高密度蝗虫带;山东省发生大面积蝗灾,高密度蝗虫面积达50多万公顷,河南、安徽也发生了蝗灾;青海、重庆发生了特大森林虫害;辽宁水稻像甲虫、鼠害严重。1997年和1998年的生物灾害验证了生物灾害ENSO成因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