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业及其教育培训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业及其教育培训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中国目前的金融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其四,虽然金融教育培训作为弥补当前大学金融教育的不足以及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中国的金融教育培训工作的效果还是不太理想,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距离。

一、金融业及其教育培训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表明,中国金融业及其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金融业对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引导和把握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和构建科学金融体系,目前笔者还很少见到比较系统、科学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

对于身处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中国金融业,闭门造车肯定行不通,但是如果过分以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或轨迹作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或轨迹也是有害的,并将最终迷失自己。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在中国金融领域,尤其在金融学界,“言必称欧美”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承认,目前欧美的金融业比中国的要发达,金融制度比中国的要完善,但是它们的这种金融制度是否完全适用中国国情,是否能够与悠久的中华文化相融合,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近百年来,对于中国的经济金融向哪里发展,时有争论。有的认为应当向西方学习,有的认为应当弘扬自己的传统,有的认为要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国的金融业应当朝哪个方向发展、中国金融体系应当怎样建立,恕笔者孤陋寡闻,目前还很少见到比较系统、科学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

其二,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已经起到了并将继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发展质量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改进空间。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的商业性问题,即中国的商业银行何时能够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而不是主要依靠着国家信用;二是商业银行如何在支持中国经济转型、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如何逐步消除商业银行利润的垄断性,利率何时能够市场化;四是商业银行的商业性与社会性如何协调统一;五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制度、薪酬制度怎样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六是商业银行人文文化的构建与从业人员人格的培养等问题。

其三,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国外引进了大量金融教材,借鉴了大量金融知识,并且这些教材和知识对于中国金融制度、金融体系和金融教育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金融类教材中西方金融学的内容较多,中国自己这方面的内容较少,表现为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蕴藏的博大精深的金融学思想和金融理论的挖掘、学习、继承与发展做得还不够。金融系大学生的学习偏重于金融、经济、会计、统计、数学等内容,文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国际政治、艺术、宗教、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较为欠缺。同时,中国目前的金融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其四,虽然金融教育培训作为弥补当前大学金融教育的不足以及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中国的金融教育培训工作的效果还是不太理想,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距离。

中国的金融教育培训工作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教育培训规划的制订、培训项目的确定、培训师资的选拔与培养、培训模式的确定,还是培训教材的体系编排、培训教材内容的编写以及培训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备都与市场、社会的要求相差较远。

在金融教育培训工作中,各类金融证书充当了较为重要的角色。现在各种本土的或者外来的金融类证书比较多,有点让人无所适从。虽然这些证书对于规范和提高金融从业人员就业门槛,提高员工职业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取得这些证书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很科学、是否能够真正满足金融业的需要,还是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的。特别是那些从国外引进的、成本高的“洋证书”,是否能够达到其所宣传的成效,还有待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同时,部分金融企业内部举办的员工培训质量也参差不齐,能够满足员工和业务发展需求的培训项目和培训师还不多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