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的新华体

中国的新华体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独特的叙事模式:中国的新华体所谓“新华体”,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新华通讯社长期报道国内外新闻所形成的一种写作体式。”清华大学学者王君超认为,“新华体”实际上是我国新闻界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的新闻写作体式,一种优良的新闻文风。今日的“新华体”,已经不再要求导语和新闻写作的固有模式,选择角度和采写语言也开始异彩纷呈。

三、独特的叙事模式:中国的新华体

所谓“新华体”,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新华通讯社长期报道国内外新闻所形成的一种写作体式。”其特点为:“消息简洁,文字精炼,篇幅短小,善于用事实解释新闻,很少空发议论;层次清晰,尽量做到一个事实一段,消息中段落过渡自然;文件中见权威,注重通稿的信誉;善于抓大问题,抓关键问题,重大事件的报道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报道,主题开掘深刻”(8)

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对“新华体”做过如下总结:其一,内容上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最重要的新闻;其二,事实上是大家信得过的,真实、准确、可靠;其三,政治观点上是正确的,是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非常鲜明;其四,文字上精炼生动;其五,时效上是及时的,最快的,不落在报纸电台后面(9)

清华大学学者王君超认为,“新华体”实际上是我国新闻界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的新闻写作体式,一种优良的新闻文风。因此得出,“新华体”是一种新华通讯社所创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形成和不断改革发展的、符合中国国家通讯社传播特点的主流新闻文体。它是我国新闻事业中最为完备的一种文体,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文体影响深远。由于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嬗变,因此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0)。较为典型的新华体报道,一般是“导语—主体—结尾”三段式,这种写法有利有弊。其表现为严谨但呆板,权威有余,生动不足。

当然,类似于初期的“新华体”,如毛泽东所写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那样大气磅礴的作品有,但毕竟是少数。“一般新闻写作上的最大毛病是枯燥和平铺直叙,其原因在于写作实践的功夫不够,以及平素缺乏研究,以致没有感情,没有波浪,也没有变化。”(11)此后,在文体和文风改革的潮流中,涌现出了一批“新华体”写作的范例,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新华社沈阳1977年10月23日的文章《“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1981年3月22日《人民日报》的文章《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等就鲜明地体现了新华体的特征。

消息报道主题鲜明、文笔庄重,它们或者语言生动形象,或者主题借背景生辉,或者故事真实感人,与此前平铺直叙的传统“新华体”有很大差别。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读者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华体”也在不断的改革之中,在新闻改革和文风改革上,开始强调写更多有现场感的新闻、新鲜感的新闻。于是视觉新闻、散文化新闻、日记式新闻等多种样式随之兴起,对整个新闻文体的改革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今日的“新华体”,已经不再要求导语和新闻写作的固有模式,选择角度和采写语言也开始异彩纷呈。来看1980年5月23日新华社消息《飞向太平洋》的描写:

太平洋上,波光粼粼。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一艘艘测量船、打捞船,宛如迎宾的仪仗队,整齐地排列在火箭预定落区的两侧。人民海军的一艘艘驱逐舰在船队周围巡逻。一架架遥测直升飞机飞上了蓝天,配合测量船上的各种测量设备,捕捉着它的踪迹。

火箭高速向预定溅落海域飞来。

“发现目标!”人们纷纷涌向甲板,目不转睛地向船队西北望去。不一会,一个亮点钻出云层,拉出一道耀眼的白光,直向预定海域飞来。亮点越来越大,在距离海面还有几十米高度时,装有火箭飞行重要参数的仪器舱,自动从火箭头部弹射出来,打开降落伞,徐徐飘落洋面。火箭头部则“扑通”一声入海,激起冲天的水柱。仪器舱落水时,荧光染色剂把蔚蓝色的海水染成绿色,像一条数百米长的锦带漂浮在洋面,绚丽多彩,好看极了!

消息点面结合,全面细致地表现了特定场景的完整形象。这种写作手法,使写作者首先如盘旋于高空的雄鹰,依次鸟瞰了广阔的海域,把整个海域尽收眼底,然后笔锋一转,回到船上的甲板,由下向上仰视,场面由海面集中到一点,很好地做到了点面结合,显示了新华体写作上的新气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华社也开始在深度报道上大下工夫,开始了新一轮的挑战。新华社1986年“全国新闻奖”一等奖《水?水?水》、新华社1994年4月12日通稿《菜价追踪》、新华社1998年8月19日电稿《长江上游仍在砍树》等一批凝重、深刻的报道跃然纸上,这是对“新华体”进行的又一轮的革故鼎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