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因特网的演变

因特网的演变

时间:2022-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因特网的演变一、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因特网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一个自然的演进过程,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因特网的前身是美国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现已发展为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截至1996年1月底,Internet已联通全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联接着947万台计算机主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第一节 因特网的演变

一、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

因特网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一个自然的演进过程,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因特网的前身是美国国际计算机互联网(ARPA),现已发展为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从某种意义上讲,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当时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枢,那么万一这个中枢被苏联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这个指挥系统由一些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想进行验证,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美国国防部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这个网络采用的是分组交换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保证这四所大学之间的某一条通讯线路因某种原因被切断(如核打击)以后,信息仍然能够通过其他线路在各主机之间传递。这个阿帕网就是今天的Internet最早的雏形。

1972年,来自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汇集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就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讯达成协议,决定成立一个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我们把这种标准规范叫做“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了一个所谓Internet项目,其目的是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以上两个项目导致了Internet中最最关键的两个协议的产生和发展,这两个通讯协议就是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合起来就是TCP/IP协议。现在我们说一个网络是否属于Internet,关键看它在通信时是否采用TCP/IP协议。当今世界上90%以上的电脑网络在和其他电脑网络通信时采用TCP/IP协议,所以说这些电脑都是属于Internet网络,这就是为什么Internet如此之大的原因。

Internet的第一次快速发展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这个网络的介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为鼓励大学与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各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与这四台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开始的时候,他们想引用现成的“ARPANET”,但他们发觉,与美国军方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决定: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讯协议,自己出资建立名叫“NSFnet”的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从1986年到1991年,并入Internet的计算机子网从100个增加到3000多个,几乎每年都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增长。

Internet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归功于Internet的商业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局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商业性机构进入Internet一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法规或传统问题的困扰。事实上,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曾经出钱建造Internet的政府机构对Internet上的商业活动是不感兴趣的。他们制定了一系列“使用准则”,限制人们把他们用纳税人的钱建造起来的网络用于商业目的。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的Internet使用准则就这样说:“NSFnet主干线仅限于如下使用:美国国内的科研及教育机构把它用于科研及教育,以及美国企业研究部门把它用于学术交流,任何其他使用均不允许。”

其实,这类准则中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例如,企业研究员向大学的研究伙伴通过Internet发送一份新产品的介绍,以帮助该伙伴掌握该领域的最新动向,这一行为属于学术交流还是商业广告?诸如此类。但是,这类使用准则的存在毕竟还是为商业企业使用Internet设立了法律上的难题。那么,如何解开Internet用于商业用途的这个法律死结呢?

幸好,到20世纪90年代初,Internet已不是全部由政府机构出钱,而有了一些私人老板。正由于这种“老板”的多元化,使在Internet上进行商业活动有了可能。

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世界,很快就激发了Internet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其势一发不可收。世界各地无数的企业及个人纷纷涌入Internet,从而使Internet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截至1996年1月底,Internet已联通全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联接着947万台计算机主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代替它的是由美国政府指定的三家私营企业:Pacific Bell-Ameritech Advanced Data Servicesand、Bellcore以及Sorint。至此,Internet的商业化彻底完成。

商业性网络和大量商业公司进入Internet,一方面使Internet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推动Internet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对Internet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与商务活动有关的保密问题、安全问题、开发适合商业用途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软件问题,等等。商业化应用无疑会使Internet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如网络无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拓扑结构不清晰以及缺乏容错及可靠性能等,而这些对于商业领域的不少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性问题是困扰Internet用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虽然现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协议来确保网上的联机商业交易的可靠进行,但真正适用并将主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目前尚不明确。上述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Internet才能更快地发展。

二、因特网在中国

我国早在1987年就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首先通过X·25租用线实现了国际远程联网,并于1988年实现了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1993年3月,经电信部门的大力配合,开通了由北京高能所到美国Stanford直线加速中心的高速计算机通信专线。1994年5月,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计算机正式进入了Internet。与此同时,以清华大学为网络中心的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也于1994年6月正式联通Internet。1996年6月,中国最大的Internet互联子网CHINAnet正式开通并投入营运。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上网计算机约1613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为307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为1200万台;网民数量约为458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为946万人,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为2682万人,ISDN上网用户人数为315万人,宽带上网用户人数为200万人。我国WWW站点数约29.32万个。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

从因特网近几年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因特网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加,预计到200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将会发展到相对饱和的状态。

2.中文网站由数量增加转向内容扩充。专业网站如企业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医疗旅游等网站将会越来越受网民的欢迎,网上购物将逐渐成为现实。

3.网民结构将由专业化向平民化过渡,成为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4.企业间电子商务将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应用之一;企业间的竞争将形成以电子商务为主要赢利手段的新的竞争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