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义灵感论”

“广义灵感论”

时间:2022-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义灵感论”“广义灵感论”是笔者在1997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一篇论文题目,也是该文就创造性思维特性与规律所提出的一个观点。此时的显意识与先前的显意识相比,已有了差异,这正是我们所称的“广义灵感”。而广义灵感论却将狭义灵感理论重视的灵感所忽略的大小即时性思维成果统统包揽过来,并指出它们均具有着“相对的创造性”。

“广义灵感论”

“广义灵感论”是笔者在1997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一篇论文题目,也是该文就创造性思维特性与规律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在文章中,笔者在对传统的“灵感”提出质疑后写道:(5)

既然“灵感”与“即时性思维成果”无法予以鲜明的区分,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把“灵感”与思维结合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开辟出一条广义的“灵感”(或曰“即时性思维成果”)产生规律的研究之路。我们知道,由于流行的灵感研究只能关注神秘灵感的文本记录,而这些文本记录只能由部分的事业成功者内省后留下,因此它们是非常有限的,如政治家们一些重大决策思维中的灵感就难以记录留下;军事家们在战场上的一些指挥命令的产生心理也难以留下;企业家们在风险莫测的市场上进行卓有成效的经营决策,其周密思考的心理同样难以详细记录;而科学家、艺术家们的创造灵感,留有文本记录的同样也是极其有限的;至于人民群众的创造灵感,就更不可能留有文本记载了。因此,我们就必须根据创造者们的思维结晶——物化的思维成品:文章、科学成果、艺术品、产品、历史的演绎等,依据有关创造思维的记载来进行即时思维成果产生的研究,从而推导“广义灵感”的心理奥秘。

钱学森曾说道:“把一个人的思维分成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这只是从思维规律的角度来说,有这么三种。但是,第一,不排除将来进一步的研究会发现这样的划分不合适,或还有其他类型的、具有不同规律的思维。第二,虽然划分为三种思维,但实际上人的每一个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是三种先后交错在起作用……所以三种思维的划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不是指人的哪一类具体思维过程。”(6)实际上,三种思维的划分,也确实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即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从思维所加工的内容对象的抽象度或形象度来区分的,而灵感思维则是从思维成果的角度来看待思维。因此,灵感思维的研究,完全可以看做是采用了一种兼容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人类思维研究的新角度。

人类的思维过程是流动不息的,我们的研究该如何切入呢?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摘录了黑格尔的这么一段话:“造成困难的从来就是思维,因为思维把一个对象的实际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分开来。”并加旁注:“对!”“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陋化,不加以划分,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7)思维对“不间断”的对象要“彼此分开”来考察,而思维自身也是连接不断的,同样也需要“分开”、“割断”来“描述”与考察。如此,我们所提出的“广义灵感”就把流动的思维割成一个个环节,某一个思维环节的成果就是“广义灵感”。而对“广义灵感”的本质、特点等进行探讨,逆推其产生的规律与方法,并以此观照、探视人类思维的奥秘,也就构成了“广义灵感论”。一定意义上,“广义灵感论”的探讨,正是钱学森所倡导的把“灵感”与“思维”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灵感思维”研究,只不过建立在“广义灵感”之上的“广义灵感论”——灵感思维学,已不是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并列的关系,而是对它们构成一种包容关系,这在我们后面的阐述中可以得到说明。

所谓广义灵感,乃是显意识与潜意识通力合作,由相关知识信息组合而成的、某一环节的思维成果在意识域中的即时突显。

意识总在流动着,显意识与潜意识也在不停地转化。由于我们求索的是某一环节思维结果的“显意识”,即“广义灵感”产生的心理奥秘,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就显、潜意识的转化建成一个模式,即意识域中的显意识,带着主体所关切的问题、所欲认识的对象、已思维加工过的半成品等具有理性特点的信息转化为潜意识。这一鲜活的信息在潜意识活动中与相关的知识信息相组合,就会增加内涵,产生变异,而变异了的新信息又会为主体所需而由潜意识进入意识域,成为显意识。此时的显意识与先前的显意识相比,已有了差异,这正是我们所称的“广义灵感”。如此……显意识——潜意识——显意识(广义灵感)——潜意识——显意识(广义灵感)……便构成了显、潜意识转化,即“广义灵感”生成的基本模式,这也是对人们思维中完整的意识活动的基本描述。

为了对“广义灵感”有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尚需对其主要特点予以揭示:

相对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一个相对的标准,意识域于瞬间组合成的广义灵感,无论其创造价值量的大小,总具有创造性。但狭义灵感理论只关注那些创造者内省的、自我感觉有较大创造性的灵感。如托尔斯泰受普希金作品启发而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精彩开头的灵感,门捷列夫从梦中获得化学元素周期表排列次序的灵感,达尔文因偶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产生自然选择思想的灵感……然而,托尔斯泰创作中一系列情节细节的生成、门捷列夫让一个个化学元素正确归位、达尔文航海考察中对无数物种的观察研究所得等,虽然均有着创造性,但狭义灵感理论却将它们拒之门外。至于千百万劳动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思维所得,由于几乎没有创造者内省的文本记载,更为狭义灵感理论所忽略不计了。

而广义灵感论却将狭义灵感理论重视的灵感所忽略的大小即时性思维成果统统包揽过来,并指出它们均具有着“相对的创造性”。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提并论的20世纪物理科学中的第三次大革命的“混沌”理论,就特别注重重大的成果起始于微小的局部的创造性变化,认为“在科学里,如同在生活里,人们知道一串事件往往具有一个临界点,在那里,小小的变化也会放大。然而混沌却意味着这种临界点比比皆是,它们无孔不入、无时不在”。(8)也就是说,事物的倾向总能在事物微小的变化中预示出来。同样,微小的即时性思维成果,其相对的创造性经过演绎、发挥、放大,就完全可能膨胀出一项重大创造成果,乃至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如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历经23年,期间他的思维中萌生过多少即时性思维成果,恐怕谁也不知道,但又有谁能否认其中每一步微小的成果均在通向蒸汽机时代的路途中又前进了一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秘密酝酿的联产承包则开创了一个中国农村改革的大时代。在秘密酝酿期间,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反映了他们一个个即时性的思维成果,正是这些即时性的思维成果,才导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创造性成果。在当今的时代,各行各业的人们均在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他们任何的一项创造性成果都记录了思维历程中大大小小的广义灵感。即使是各企业中职工们的合理化建议、无数中小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其创造性思维成果无疑均建立在无数即时性思维成果之上,同时又烘托出了一个全民创造的大时代。因而,广义灵感作为思维进程中即时性思维成果,也就拥有了“相对的创造性”的特点。

存在的暂时性

狭义灵感理论认定神秘的灵感突发之后,其存在是暂时的,如陆机所形容的“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其实,人们思维的即时性成果出现并保持在意识域中也是暂时的。而即时性思维成果、即广义灵感存在的暂时性,归根结底是因为意识历时性地流经意识域而产生的。马克思曾说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那么,意识的流动物化为“直接现实”,就成为历时性的言语流。结构主义语言学者们认为:言语“它的表现是个人和暂时性的”,“不要把语言视为死的产品,而应视为创造的。在语言的现实里,语言在每一时刻都是某种继续的、暂时性的东西”。(9)挪入我们的论题中,“个人的”、“创造的”语言或言语(切合具体语境的语言),便是物化了的显意识,它的“继续的、暂时性”,旁证了广义灵感出现的历时性,并必然地表现出“存在暂时性”的特点。

俄国作家陀思妥也夫斯基在日记中曾经记载,他有一次从人群中发现孤独的父子俩,思维就连贯性地想了下去:这是鳏夫孤儿——他们住在地下室——现在正去亡妻的姐妹家——这位亲戚也是住地下室——做客的时候众人都很忧郁——小孩盼着吃面包……就作家的这一段思维、一段意识流动而言,其中每一环节中所出现的思维结果,即广义灵感,总是由上一环节的广义灵感引发,又很快引发出下一环节的广义灵感。而每一环节的广义灵感自身的存在均是很短暂的。虽然广义灵感存在总是暂时性的,并很快转入潜意识之中,但它就在意识域中存在的瞬间,得到主体理性的控制:或作为主体的经验知识存储在潜意识;或作为待进一步认识解决的问题交付潜意识活动;或作为新的信息保持在意识域中与即将来“赴约”的潜意识或外部信息组合。也就是说,广义灵感的这种“存在的暂时性”告诉人们:广义灵感产生的当时,也就已成为对下一环节思维进行理性控制的起点。因此,应予以及时把握控制,且放到思维流程中以发挥它的作用。

连绵的突发性

“突发性”来自主体的自我感觉,这种感觉是由于意识域中先后呈现的显意识存在差异而产生的。由于瞬间的显意识是多种相关信息组合的产物。因此,这一刻的意识域永远不知道下一刻意识域中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显意识,其间的差异派生出的“突发性”也就显而易见了。由于我们已阐明广义灵感乃是思维过程中某瞬间出现在意识域中的显意识,那么自然就要关注意识流流经意识域时,给广义灵感带来的连绵不断的突发性。

承认意识的流动,一定意义上就得承认广义灵感的连绵突发。不仅“意识流”的提出者、机能心理学派的詹姆斯说过意识“一直在那里变”、“是连续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也曾经做过类似的比喻,并以“绵延”称之。虽然柏格森是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上称“绵延”、“意识流”、“生命流”是宇宙的本质,但移至认识论上,意识流动的绵延进行,不断突发性地产生新内容,就不能不说是意识流动的真实描述。可惜,柏格森开出认识“绵延”、认识“生命流”的方子,却是“我们只能在直觉中,直接地把握绵延”(10)的神秘主义的直觉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已经阐明: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均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人类对这运动的世界的认识,同样也是一个永恒的运动的过程。毛泽东曾经精辟地概括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1)毛泽东阐明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而我们对广义灵感的研究,正是在此前提下对认识过程中的微观景象予以探讨。恩格斯曾强调研究微观细节的重要性,即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方面来逐个地加以研究。(12)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广义灵感是从思维过程中“分开”或“割”出一个环节来做细节认识的,其目的是为了“看清”思维的“总画面”。而现在,当我们把已从细节上或环节上有所认识的广义灵感放回到思维的整个流程中,我们就必然可以发现广义灵感“连绵突发”的特性。广义灵感的连绵突发,即无数思维成果系统性地产生,则如无数纱线的经纬组合织出了一个完整的思维成果。这恰是我们曾经转述过的“意识域”的职能:由瞬间的觉察与意识,依次形成对事物较完备、有意识的图景。

虽然笔者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具有非常突出创造性的“广义灵感”,并且在认识论的语境中显得比较晦涩,但笔者却是努力对“广义灵感”这种人们思维中原本存在的心理现象,第一次以全新角度来予以审视,并且主要出发点是为了有助于科学思维的进行。

因为“广义灵感论”的核心是强调人们通过知识信息的全新组合,不断催生即时性思维成果,从而提高思维效率。这既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信息空前重视的时代大潮,又是对人们思维真实、简明的描述。现代心理学就认为:“不论有方向还是无方向的思维过程,常常包括着意象和别的符号元素的处理和相互作用这样一种连续流程。在思维中,这些元素以不寻常和意想不到的方式组合和再组合。”(13)爱因斯坦在谈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时也说道:“在我的思维机构中,书面的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们可以由我‘随意地’再生和组合……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14)广义灵感论则进一步突出了以上“组合说”,并认为,凡知识信息在总体上符合“逻辑式”、具体表现又往往为“非逻辑”的组合,都必然导致广义灵感源源不断的产生,使主体的思维在有序与随机的颠簸中通向预期的结果。这一简便的思维武器可望启发所有的思维者,重视众多信息的组合,重视信息多途径的组合,重视每一组合的成果——广义灵感,重视将广义灵感又投入新的组合之中……从而提高思维效率。

实际上,蓝海品牌的战略设计与具体操作,一定意义上就是品牌人诸多“广义灵感”得以对信息元素有机整合的结果。

《蓝海战略》的作者就对此阐述道:(15)

重建主义的战略观从新增长理论手中接过接力棒,在新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将知识和思想部署在创新过程中,以创造企业的内生增长。特别是,它认为通过以全新的方式将现有资料和市场元素在认知上重新构建,这样的创新过程就能在任何时间发生在任何组织中。

在重建主义眼中,更多的需求本来就存在,只是基本上还未被开发。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开创它,这就需要把注意力从供给转到需求上,把需求从竞争转到价值创新上,也就是通过价值的创新来开启新的需求。有了这个新重点,企业就有希望完成发现之旅,系统地跨越现有竞争边界看市场,将不同市场的现有元素重新排序,构建出新的市场空间,从而创造出新的需求水平。

熊彼特就把创新看做“生产方式的新组合”。在实施蓝海战略的太阳马戏团的案例中,看到的是对需求的集中关注,二重组则是把现有技术或生产方式重新组合,重点常常在供给一方。重建的基本元素是跨越现有产业边界的买方价值元素,而不是技术,也不是生产方式。重组行为把重点放在供给一方,倾向于对现有问题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法。而与之相对,重建行为注重需求一方,它打破了现有竞争规则设定的认识边界,把重点放在对现有问题的重新定义上。

这里,W.钱·金等人明确地指出,蓝海战略的价值创新不是简单的元素“重组”,而是超越现有边界的诸多元素的重新构建。也就是说,在创建蓝海品牌时,需要开放视野,积极地、开阔地寻求需求信息,从而在价值创新中,获得独有的蓝海的“广义灵感”。

“广义灵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其核心就是有效地组合各种信息,包括既有信息的重新认识,也包括未被认知的全新信息,从而在信息的全新组合中导向主体所需要的广义灵感。而蓝海品牌的价值创建,则是对现有的、传统的运行元素进行筛选,或删减,或保留;同时又对新需求、新方式等新元素进行重建。显然两者形成了高度的同构。

如此,笔者在这里则是就“广义灵感”产生的机制以及蓝海品牌的重构而提出一个基本创新观:

创新的空间或灵感的空间无比博大,但却要对各种元素进行有效的收集与甄选。

在广义灵感组合的空间,既有元素的理性审视、全新元素的合理引入决定着广义灵感能否成为品牌的蓝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