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严肃性和生动性结合的运用

严肃性和生动性结合的运用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严肃和生动结合是一条不容忽视的说理论述的原则和要求。(二)严肃和生动结合的重要性作为严肃的文字很容易导致枯燥乏味,让读者提不起兴趣。

严肃和生动结合是一条不容忽视的说理论述的原则和要求。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论说性的文体,论述的对象多半涉及时事、政治、政策、路线,其任务主要在于阐述政策、解惑释疑、引导舆论,它论述的道理理论性、思想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它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又常常偏重于逻辑思维,因此它属于相对严肃的报章文体。摆事实,讲道理,说得生动形象,需要形象思维。因此,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使思维的缜密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将抽象和具体、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是增强新闻评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规律性经验。

一、生动的含义

(一)生动的含义

所谓“生动”就是用具体形象的文字,充分调动人们的形象思维,使表达具体形象可感。因此,要使论述的生动必须使用具体形象的文字,发挥想象,运用形象的思维,使观点表述得生动风趣。

(二)严肃和生动结合的重要性

作为严肃的文字很容易导致枯燥乏味,让读者提不起兴趣。因此它在论述时就特别讲究生动形象,务求体现严肃的论题与生动风趣的表述的结合,体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体现抽象的论述与具体形象的文字表现的结合。

1.用具体形象的文字

如近年来一些人和单位把“黑手”伸向被称为群众“救命钱”的社保基金,监守自盗、挤占挪用、欺诈冒领时有发生。

2.严肃论题与生动风趣表述结合

如“多倾听,关键在倾。倾者,侧向、偏向之谓也。这种倾,起乎内心,行之于身。这种倾,如日头西倾,自然而然;似葵花倾阳,物性莫夺。这样的倾,使言者能倾吐、语者能倾谈,使老同事、老部下、老同学、老熟人能一倾肺腑,使新同事、新部下、新面孔甚至‘上访者’能一见倾心”。

3.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

如“人有两只耳朵,但只有一个嘴巴。两只耳朵的功能只有一个,即倾听;而一个嘴巴的功能至少有两个,即说话与吃喝。这就要求,合理配置‘资源’,不能让‘嘴巴’劳累过度,让耳朵闲置不用。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更应积极发挥两耳的作用:多倾听,少讲话”。

二、如何体现严肃和生动的结合

(一)由事入理,事理相融

以价值较高的新鲜事实、典型论据或偏颇的观点,作为立论的由头、论据、铺垫或对比物,并在提示事物的矛盾中提出和分析问题。

例如,(事)近年来一些人和单位把“黑手”伸向被称为群众“救命钱”的社保基金,监守自盗、挤占挪用、欺诈冒领时有发生。(理)此类现象警示,维护基金安全任重道远,加强基金监管时刻不能放松。

(二)平易近人,理情并茂

例如,倾听,彰显的是人品修养。人品修养虽无影,却有形。这个看得见的“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表现在能否做到爱人不恶于人、敬人不慢于人的倾听之举上。多倾听者,持之以诚、待之以恕;和以处众,宽以待下;一人劳而万人逸、一人痛而万人愈;有容天下之物的大心、受天下之善的虚心、观天下之理的潜心、应天下之变的定心。

(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结合

例如,“松柏有正性,不改青青色”。共产党人的“正性”就是扎根人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倾听人民的心声,扎扎实实、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个“青青色”,无论到何时,都不能改,都不会改,也改不了。

在国外,每个人都是“国家形象大使”

前不久,有一篇报道称,一位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乘坐美国国内航班时,见到安检要脱鞋子、解皮带,就让手下找美国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的安检人员,说这是中国某地的领导,相当于美国政府的某级别,要求免安检。结果,安检员当场把那位领导拉到一边特殊检查,并严肃地警告,我可以怀疑你们企图扰乱机场安全而报警。读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搞特权耍大牌耍到国门之外,难怪人家不买账。这表明,在国外的中国人特有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习惯有了“升级版”。国人的“基本版”陋习则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不排队、不良的卫生习惯。据说,中国人的这三大陋习举世公认。

国人还有“豪华版”陋习。比如不讲信用,一些新出国的人,爱信口开河,说话不算数。这在国内,人们大多习以为常,但外国人却会受不了。而一些人做生意,也不讲信誉,国内的那一套统统拿来。再比如一些中国人的不团结,互相拆台,等等。之所以称其为“豪华版”陋习是因为,这已不仅仅是一些小的行为习惯,而涉及国民性问题。

针对“基本版”陋习,这些年老外们有了一个特别的反应,那便是特有的中文提示牌。比如:“请勿随地吐痰”“请勿随地扔垃圾”“请勿大声喧哗”等。据说,在有的公共厕所,如厕前可见中文、日文、英文的男、女厕标志,但在如厕解决问题后,墙壁上只有中文版的“请随手冲,保持清洁”的字样。面对这样的中文提示牌,我们感觉到的不是普及汉语的自豪和骄傲,而是脸上一阵紧一阵的灼热发烧感。

对此,我们或许还可以勉强理解为老外的善意提醒。但老外针对“升级版”陋习采取的“不合作态度”,乃至针对“豪华版”陋习而对国民性、民族素质等的判定,我们在感到某种耻辱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做一番深刻的反思,并琢磨如何去改掉这些陋习?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折射了他的品格、志趣、情操等。或许,某一位国人的特有陋习,并不足以引发老外对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负面评价。但当这些陋习在越来越多的出国人士身上出现,而且“陋习”与“中国人”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那么,这种负面评价就可能在他们的大脑中扎下根来,从而在他们与中国人打交道,共事,乃至作决策的过程中,产生对我们不利的影响。

现代眼光来看,到了国外,每个人在相当程度上都代表了他所在国家的形象。虽然国家形象总是由不同的影响因子组成的,但国民形象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国民形象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形象构成的,在一个外国人眼里,这个具体的人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着他对其国民形象的看法。比如,你先前对某个国家的印象不好,但当你与这个国家的国民打交道时,他们的表现都赢得了你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么,你就会修正你先前的看法。反之亦然。

在国外,每一个人都是“国家形象大使”。不要以为,你就代表你个人,你承受不了国家形象之重。而当我们以一个文明的、有教养的形象和气质出现在外国人面前,尊重他人的风俗和习惯,我们也才会赢得应有的尊重。人们常说,爱国情浓时,多在国门外。这种爱国情怀不是虚幻的,更灌注在我们的行动中,那么,我们就不妨从端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当好自己的“国家形象大使”。

这里更想言明的是,我们希望这种改变,不是应一时之急,而应当发自内心,是对国人的陋习进行深刻反思后的清醒行动。如果在国外表现尚可,回国后就原形毕露,原来怎么干的还怎么干,这会比陋习本身更可怕。(陈家兴,2006年7月22日,人民网-人民时评)

【案例分析】

“国家形象”是很严肃的问题,“国家形象”要靠每一个国人展示和维护,每一个国人都是“国家形象大使”。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批判了国人的“基本版”陋习:“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不排队、不良的卫生习惯。”之后又进一步批评“豪华版”陋习:“不讲信用,爱信口开河,说话不算数。”文章中还列举了国外的“请勿随地吐痰”“请勿随地扔垃圾”“请勿大声喧哗”等中文提示牌,提醒的只是中国人要注意文明,发人深省。文中还论述了“国民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总之,这篇评论大量生动形象的口语,具体形象的句子,体现了严肃和生动的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