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国新闻通讯社在华分支机构的建立

外国新闻通讯社在华分支机构的建立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872年,路透社远东分社在上海的设立,揭开了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第一页。路透社远东分社在上海建立后,其业务最先是采集有关中国的新闻资料供路透社总社采用,后渐次向中国境内的英文、中文报纸发稿。后日本政府津贴减少,致使东方通讯社出现生存危机。

一、外国新闻通讯社在华分支机构的建立

通讯社(News Agency)最早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出现,是以电报通讯技术为物质前提,为适应报纸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即满足报纸既能大量增加信息量但又无需耗费太大成本的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一个专门搜集新闻信息的机构。1825年间,法国银行家夏尔·哈瓦斯(Charles Havas,1783—1858)开展从事经销新闻的行当,即把外国报刊上的消息与资料译成法文并出售给报社或商界订户。1835年12月,他在法国巴黎正式创建哈瓦斯通讯社(L’Agence Havas)。1849年,曾在哈瓦斯社工作过的德国人贝纳德·沃尔夫(Bernard Wolff)在柏林创建沃尔夫通讯社。1850年,英籍德国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Paul Julius Reuter,1816—1899)在德国亚琛设立了一家供应商情的小公司———伦敦皇家交易所路透办事处,翌年迁至英国伦敦,后发展为路透通讯社(Reuters Ltd)。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北美洲也出现了通讯社。1848年,美国纽约6家报社为了联合采访欧洲船只带来的消息,创办了美国第一家通讯社———港口新闻社(Harbor News Association),当今美联社的前身。

中国的新闻通讯事业,与近代报业一样,首先是由外国人在中国创办通讯社开始的。1872年,路透社远东分社在上海的设立,揭开了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第一页。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通讯社有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夫社3家。1870年1月17日,这3家通讯社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利益,防止新的竞争者加入,签订了一份新闻通讯的市场分割协定,规定路透社的垄断领域为大英帝国、荷兰及远东。这一协定还规定,各家通讯社在各自的领域内掌握收集和发布新闻的垄断权,同时相互交换新闻稿以节减经费。因此,在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敷设的从海参崴经日本长崎、上海到香港总长2237海里的海底电缆于1871年4月延伸至上海后不久,路透社就派遣亨利·柯林斯(Herny W.Collins)来到上海,于1872年间在上海成立了路透社远东分社,以垄断中国的新闻通讯市场。

路透社远东分社在上海建立后,其业务最先是采集有关中国的新闻资料供路透社总社采用,后渐次向中国境内的英文、中文报纸发稿。第一家获得路透社电讯独占权的是英国侨民办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这家报纸在刊载路透社电讯时都要加注“专供字林西报”(Supplied Solelyto North China Daily News)的字样来炫耀其特权。1900年开始,忍无可忍的《文汇报》的负责人决定向《字林西报》挑战,公开转载《字林西报》刊登的路透社电讯,而且对此事供认不讳,因此造成“版权”纠纷。《字林西报》对《文汇报》侵犯“版权”的行为十分恼火,遂诉至法庭,《文汇报》败诉。当时正在英国伦敦的该报总董克拉克(J.D.Clark)趁此机会亲赴路透总社与其负责人交涉,争取上海各英文报纸都有平等的机会采用路透社的电讯。最后,路透社同意对上海各英文报纸供稿,唯仍然保留若干为英国侨民最感兴趣的大英帝国及其殖民地消息,专向《字林西报》供稿。19世纪末,部分中文报纸也开始与路透社远东分社洽谈供稿关系。最早采用路透社电讯的是维新运动时期的《国闻报》,该报自1898年9月23日起开辟《路透电报》专栏以刊登路透社电讯,其内容大多是路透社的国际新闻报道。中文报纸大规模采用路透社电讯,则始于1912年路透社向《申报》、《太平洋报》等18家中文报纸供稿之后,促成其事者是当时在上海担任路透社远东分社总主笔的科克司(M.J.Cox)。而且,订购路透社稿件的中文报纸也开始与英文报纸一样,在同一天刊登路透社的国际电讯。之后,路透社又慢慢地向中国其他城市的中文报纸推广,全国各地的中文报纸陆续开始刊登路透社的国际消息及其在中国境内采写的国内新闻。

路透社的业务,还包括收集、发布商业、金融消息。远东分社成立后,伦敦的银价、证券交易价格、新奥尔良的棉价、欧洲的生丝价、世界各重要地区的五金价格都可在12小时内通过电报传到上海、香港以及远东其他重要商埠。由于路透社商业、金融消息准确、及时、公正,远东各地的市场交易活动基本上依靠路透社电进行交易。一次,由于电缆发生故障,路透社远东分社无法提供总社传输过来的交易信息,上海棉花交易为此停市24小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无线电通信在新闻通讯事业中开始广泛应用,一些新兴的通讯社强行进入三大通讯社的势力范围,其他通讯社趁机争相仿效,开展各自的国际新闻业务,从而打破了三大国际通讯社的垄断局面。中国的新闻通讯市场也不再为路透社所独占,各国通讯社纷纷来华设立分社或直接在华开办通讯社。

最早打破路透社垄断的是日本。1914年,日本人宗方小太郎在上海创办东方通讯社。由于该社以搜集中国消息及宣传“大东亚主义”为目的,各中文报纸纷纷采用东方社消息,因而创办不久即成为当时最权威的报道中国问题的新闻通讯机构,呈现出超越在华经营多年的路透社的势头。1919年日本名记者田代参加巴黎和会,目睹西方大通讯社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及对国际形势的影响,回国后向日本外务省建议在中国组织特殊的通讯社,实现在中国表示东京意见的目的。1920年,日本政府即派田代前来中国,经协商后将东方通讯社改组成日本外务省在华的官方通讯社,接受日本政府的定期津贴。后日本政府津贴减少,致使东方通讯社出现生存危机。1926年5月1日,东方通讯社与日本国内的国际通讯社合并为日本新闻联合社,简称“日联社”,但在中国仍用东方通讯社名义发稿,供给在中国的中外各报[1]

除日本外,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华开始发展业务的外国通讯社还有:苏俄(1922年后改组为苏联)的国家通讯社罗斯社(1925年后改名塔斯社)于1921年6月在上海设立分社,次年派驻北京记者,至1927年塔斯社在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汉口等地都有派驻记者,免费供给这些地区中文和英文报纸的稿件。德国的海通社自1921年起开始在北京活动,1928年迁至上海,1929年起正式对外发稿。法国的哈瓦斯通讯社自1927年起开始在上海活动,主要业务是收集有关中国的新闻发往巴黎总社,不对包括在华法文报纸在内的所有中国报纸发稿。美国的合众社自1922年起开始在中国活动,北平、天津有些报纸最先成为它的直接订户,1929年3月在上海设立分社。美国的另一家通讯社———美联社则于1926年征得路透社的同意,开始在日本、中国开展业务,其中国总部设在上海。

外国通讯社在华分支机构的建立及其展开的新闻通讯业务活动,既为报纸扩大了消息来源,又为报纸提供了丰富的国内外消息,从而提高了报纸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报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还使国人认识了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手段,为国人自办通讯社提供了可资仿效的楷模。此外,外国通讯社出于本国利益考虑而时常在报道中国新闻时颠倒黑白,且其处于新闻信息的强势地位而于中国十分不利,更促使国人意识到务必尽快建设起自己的通讯社,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这一切,促进了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出现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