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郭寺:微风袭来妙胜院_暮鼓晨钟

南郭寺:微风袭来妙胜院_暮鼓晨钟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登上天水南山山顶的南郭寺,微风袭来,很是惬意。南郭寺历史悠久,宋代称“妙胜院”,清乾隆赐名“护国禅林院”。依此推断,南郭寺迄今约一千六百多年。南郭寺为一长方形寺院,背负苍山,面前临水。此即南郭寺久负盛名之唐槐。

南郭寺:微风袭来妙胜院_暮鼓晨钟

南郭寺,位于甘肃天水市。占地5.7公顷。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历代诗人墨客览胜之地,陇右第一名刹。该寺历史悠久,宋代称“妙胜院”,清乾隆赐“护国禅林院”,为陇右第一名刹。该寺历史悠久,宋代称“妙胜院”,清乾隆救赐“护国禅林院”。始建年代因无确切文字史料而有不同说法,或认为始建于“春秋晚期”,或认为始建于“东汉初年”,或认为建于“隋唐早期”等。南郭寺开山迄今约一千六百多年,其位于天水市城南两公里处的慧音山坳,这里有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的李白、杜甫咏南郭寺的诗篇,有杜工部祠堂及堪称“稀世之宝”的“春秋古柏”等文物。

朝阳初升的清晨,天水人早点常食“呱呱”,一种荞麦粉做的调了很多调味料的小吃。“常记呱呱”、“赵记呱呱”、“东团庄呱呱”……任你一路挑去,满街飘香的呱呱便成天水一道温馨而独特的风景。香辣的呱呱就着酥软的炸洋芋盒子,再配上一碗汁浓仁脆的八宝油茶,生活这样开始是温暖的。还有荷包蛋浑圆精致,一边卖一边排着队磕进锅里埋伏着。豆腐脑颤颤巍巍地盛出来,椒油香菜装扮过,红是红,白是白,让人不忍下口。各种野菜,在天水似乎更为新鲜美味,令人心生欢喜。

天水市市区南郊慧音山,山势奇特,风景幽美,为太阳山的一条支脉。太阳山支脉伸向四面八方,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民间称颂它是“福德智慧”之山。其中一条北向支脉,名曰盘龙山,它莽莽苍苍,恰如蜿蜒的青龙直奔天水,呈“戏水抱珠”姿势。到了天水,盘龙山稍做停顿,幻化出一只手掌,半圆微凹,凹处一块开阔平台,南郭寺就坐落在这块手掌中心的平台之上。“慧音”一词原出佛家语,有启迪智慧开蒙先导之意。

太阳炙烈,惟独南郭寺清凉无比。登上天水南山山顶的南郭寺,微风袭来,很是惬意。(www.guayunfan.com)南郭寺,为陇右第一名刹。南郭寺历史悠久,宋代称“妙胜院”,清乾隆赐名“护国禅林院”。它的始建年代因无确切文字史料记载而有着不同说法,有的认为始建于春秋晚期,有的认为始建于东汉初年,还有的认为建于隋唐早期。这种种说法多为臆测,难以为信。近人以董晴野先生为代表,有南郭寺始建于北朝之说法,钩沉史籍,义理畅达,说服力较强,信之者众。

依此推断,南郭寺迄今约一千六百多年。

民间传说寺内有“汉柏”、“唐槐”等,人世沧桑而南郭寺傲然存世,着实令天水人民自豪。

南郭寺为一长方形寺院,背负苍山,面前临水。有东、中、西三个山门,均坐南面北,院墙东西横向逶迤,院内建筑依山就势,布局三进七院。

西山门为主山门,三间悬山顶牌坊,正上方悬一横匾,书“南郭寺”三个大字,为赵朴初先生所书。

赵朴初先生集佛学理论、文学和书法艺术于一身,造诣颇深,堪称一代宗师

寺内现存三段前蜀乾德三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宋熙宁六年僧惠宝有秦州南山妙胜院新修砖塔第二级石碣记,和清代的三通石碑,几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详细记载了南郭寺历代修葺情况,为后人研究南郭寺的重要历史史料。

南郭寺现存建筑是经清代顺治、乾隆、光绪几代修葺和增建的。乾隆六十年建关圣殿。光绪三十年又重修和新建了其它庙宇。总面积八千多平方米,由三个可以互通的寺院组成,保存殿宇亭阁六十余间,规模宏伟,气势非凡。

山门两侧挺立两株古槐树,树围八米,高约三十余米,擎天盖地,令人惊叹。此即南郭寺久负盛名之唐槐。听人说,每至春夏之际,槐花开时,满院飘香。

天水自古多名人。伏羲、女娲开天地混沌之初。春秋时的秦襄公,东汉飞将军李广,西汉赵充国将军,三国名将姜维,前秦皇帝苻坚、唐朝李渊李世明父子……这些名字如满天繁星闪烁,照亮天水大地。

祖籍天水的关陇贵族李渊和他的儿孙们缔造了中国历史最为辉煌的朝代,一派鼎盛。瘦马不瘦,有唐代唐三彩马为证。我的书桌上就摆着一匹唐三彩马。枣红色的马配了翠玉鞍子,浅褐色辔头,四蹄着地,伸颈低头,肌肉鼓涨着蓄势待发。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骑着这样的马平定天下的吗?唐代时,天水地肥水美,朝廷设牧马监于此,后发展至数十万匹。天下既定,李世民便将陪伴自己戎马一生的昭陵六骏刻在自己陵墓前,让它们与自己永世相随。其实,秦的先祖就因在天水一带蓄养战马有功而被封为侯的。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大秦帝国,在这里迈出坚实有力的第一步。

我仿佛听到战马的嘶鸣声。

当年李氏皇帝回乡祭祖时,南郭寺内的唐槐已亭亭如盖了吧。

槐花开过了,我围着古槐转圈,树阴安静。

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十二年为一纪,青山绿水的天水也叫成纪。

从南郭寺掘出一块石头,上刻一首名为《南山寺》的诗,“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彻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传为李白所作,诗中所咏的南山寺就是现在的南郭寺。

李白究竟有没有到过天水,登临过南郭寺,因为无据可考,至今依然是个谜。且向前去寻南郭寺的古柏吧。

步入山门,为中寺院,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天王殿门额上悬挂着临摹米芾的行书“第一山”的巨幅匾额。

“第一山”三个字写得跌宕起伏,得几分米芾行书之真味。

米芾行书风格跌宕恣肆,雄奇绝妙。苏轼评说:“风樯阵马”,朱熹则说如“天马脱缰,追风逐电”。大概是说米芾的字落笔快而得其势,迅捷而跳跃飞舞。临过《蜀素帖》的人可能会深有体会,提按强烈节奏明显,笔锋简直就像是在跳芭蕾舞。

喜欢以笔跳舞的米芾爱石如痴。为了一砚台,即使在皇帝面前也顾不得大雅。一次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米芾笔若龙蛇,一气呵成。果然名不虚传,宋徽宗大加赞赏。米芾见皇上高兴,随即将砚台装入怀中,不顾墨汁四处飞溅,说此砚臣已用过,皇上怕是不能再用了,就请您赐给我吧。皇帝爱其书法,只好大笑着准了。米芾爱此砚至深,抱着它共眠数日。他爱砚、赏砚,并细细研究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细润、工艺等,加以论述,著有《砚史》一书。

米芾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时人们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动,怕招来不测。米芾见石后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在石头前摆了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说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实在是相见恨晚。此事被传扬出去后,被人弹劾有失官体,而罢了官。米芾一点也不以为意,后来还为此石作了《拜石图》。

爱石之人现在越来越多,时常见有人在河边捡石头,米芾不知道算不算爱石之人的鼻祖。

南郭寺广场一侧台阶高处,置一块2米多高的大石头,上书“陇上古刹”四个朱红大字。仿佛南郭寺的一张石头名片,大而隆重。

南郭寺建筑整体以三座山门与三座正中殿宇呼应作纵向轴线,分为东、中、西三个套院,套院隔墙设门,以相贯通。

西院是主院,有造型各异的佛像,建筑风格各异的殿宇大部分集中在这里。

天王殿正中塑有大肚弥勒佛像,两旁是两幅耐人寻味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人无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诸一笑。”

弥勒名“阿逸多”,释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

弥勒是姓,译曰慈;名字是阿逸多,阿逸多译曰无能胜。姓与名合称为“慈无能胜”。指弥勒菩萨修慈心三昧,以大慈度众生,无人能够超胜于他。

弥勒信仰于汉代时传入中国,一直到盛唐时期,从皇室到百姓,从僧侣到诗圣,都对弥勒佛极度的尊崇和信仰。

在天水的许多寺院里,都可以看到供奉有弥勒佛。净土寺、仙人崖灵应寺、华盖寺、天水市秦安县兴国寺等。

唐朝高僧玄奘对弥勒极度尊崇。他曾全力以赴,甚至集中全国有学问的僧人,翻译了一部重要的佛经,这是他西行取法最主要的成果,这部经就是《瑜伽师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武则天、唐高宗等,也都是非常信仰弥勒。武则天干脆假托佛经伪说自己是弥勒佛降生,敦煌莫高窟高高的九层阁中,弥勒塑像据说依她样貌所塑。

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

这个有意思,佛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佛。弥勒学习佛法,比释迦牟尼早了很多。但他领悟佛法之勇猛精进,不及释迦,结果是后来者居上了。且来回溯一下弥勒成佛前的故事。

阿逸多出生大富大贵之家,按印度的习俗,请来相师为他看相。相师一见他,便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

这话传开,满朝文武惊惧,恐国内要发生政变了。于是国王便四处寻他,欲杀他以绝后患。阿逸多的父母听了相师的话预感将有大祸临头,于是将他藏匿在他舅父家里。他慢慢长大了,舅父怕他的祸事终不能免,于是送他去见佛闻法,从佛出家。

阿逸多出家后,依然交游广阔,喜爱华服。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位比丘,大家见到这样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只有阿逸多安然地接受它,并天天穿着它到处乞食。别人非议他,他听到也从来不放在心上。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此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佛独具慧眼,非人人皆可明了。

想起天水麦积区一家饭店门口,摆着一尊巨型根雕大肚弥勒佛,微笑着迎接来来往往的路人。佛会给大家带来平安和好运吧。

天王殿弥勒佛两侧分塑勇猛威武的四大天王坐像。东西南北四方天王,有的手持琵琶,有的手持宝剑,护佑四方人民。

背面立一手持魔杵、神态庄严的护法韦驮像,这尊塑像满面机智精明,俨然一尊恪尽职守的护法韦驮。

大雄宝殿内还塑有阿难、迦叶弟子佛像,东配殿供奉铜铸地藏王菩萨坐像一尊,西配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像一尊。卧佛殿供奉缅甸玉体卧佛一尊。中院财神殿有三国名将关羽坐像。总之,每殿必有佛,每佛造型皆不同。

东禅院更名为杜少陵祠。杜少陵祠堂内有清代彩绘泥塑杜甫坐像一尊。两侧是他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给父亲当书僮的侍立像。

公元759年的盛夏,秦州(今天水)天空中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星星。杜甫一身沧桑,满面风尘地走进秦州,走进秦州这座长久以来寂寞无名的小小寺院。没有人能想到,因为一个人,这一座寺院,深深镌刻进人们的记忆。

杜甫弃官携家,翻越陇山,投奔远在秦州的侄儿杜佐和好友赞公。侄儿杜佐、好友赞公的情谊让杜甫感到了久违的温暖。

除靠亲友接济之外,杜甫只能采药晒卖,贴补家用,有时甚至不得不捡拾橡栗充饥。极端穷困潦倒的生活,杜甫在南郭寺写下这首不朽的诗作。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俯仰之间,人世之悲凉传神入化。古往今来,因这首诗,让人们满怀对南郭寺的向往。

虽然是7月如荼,但是我想,一定有一场漫天弥漫的大雪,静静地飘落在杜甫伤痕累累的心里。诗人内心翻滚着怎样的凄凉和悲怆!

寓居秦州三个月多月,他写下一百余首诗作。诗歌如食物,给诗人饥肠辘辘的肠胃以慰藉。之后,他挥别南郭寺,飘然南下同谷,给秦州留下了一个永远难以忘怀的苍凉背影。

那是一个诗人的背影,那是一个王朝的背影。秦州早早落下一场多年不遇的苍茫大雪。雪花中,南郭寺静静矗立在秦州城外,山路苍茫。

大雄宝殿院内砖砌勾栏围护两株古柏,被称为稀世珍宝。它们已经生长了两千多年,南向一株黛色霜皮,干枯如铁,直插云霄,但顶端仍是青春焕发,枝叶茂盛。西北向一株已枯,北向一枝恰巧架于槐树枝杈上,更神奇的是,她的已劈开的枯干中寄生着一株黑蛋树(朴树),和老树相依为命。此景据考全国只此一处,观者无不称奇。这就是杜甫笔下的“老树”和李白笔下的“古柏”。

南郭寺背负的山坡之上,有一片在古城天水范围内唯一的天然白杨林,郁郁葱葱,为寺院增添了绿色和生机。

观完景回头望去,两株古柏,继续生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