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木塔寺:半城塔影,遍地古刹_暮鼓晨钟

木塔寺:半城塔影,遍地古刹_暮鼓晨钟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古籍记载的甘州特有的风貌。木塔寺毁了,留下一个木塔巷的名字。木塔寺原名万寿寺,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塔。木塔寺现仅存木塔和藏经楼,楼长27.4米,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绕以木构栏。木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

木塔寺:半城塔影,遍地古刹_暮鼓晨钟

木塔寺又名万寿寺,位于张掖市县府南街,现张掖中学校园内。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涅盘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据《甘镇志》记载:后周时已有之,隋开皇2年(公元582年)重建,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敕尉迟敬德监修,明清均有补修,其建筑技巧集木工、铁工、画师技法于一体,制作精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存木塔重建于1926年,为张掖市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一。

“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古籍记载的甘州特有的风貌。何谓“半城塔影、遍地古刹”?我们且以万寿寺木塔为中心,向甘州城内城外瞭望一番:东门外奇峰镇定塔,南门外崇庆寺的火塔,西门外新墩镇双塔寺双塔,北门外白塔寺水塔,城内大佛寺金塔、土塔,安阳乡高寺儿吉祥塔等等。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活动中心。

张骞班超、法显、玄奘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一个个拓疆的背影、取经的背影,被时间镌刻在河西走廊的一场又一场沙尘暴中。(www.guayunfan.com)隋炀帝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臣,举行了“万国博览会”,隋炀帝明令在交易会期间,甘州人必须车马鲜丽,衣饰一新,以迎宾客。交易会声势浩大,表现了隋王朝的强大。

唐代河西地区繁华似锦,民丰物阜,天下称富庶者无如右。仅从边塞诗人岑参的诗中就可以感受到,且看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一流大都市。岑参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凉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全都能歌善舞,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表现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边塞情调,让人可以触摸到盛唐时代河西地区繁华盛况

塔最早出现,是由于佛教徒供奉佛的“舍利子”,后来用于供奉佛像或经卷,有的也成了保存高僧遗骸或遗物的建筑。

兰州亦有一座木塔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那是高昌国使者出使长安,贞观九年(635年),返回经过兰州时,以高昌国王麴文泰的名义出资建塔修寺,名为宝塔寺。元世祖至元年间重修,名嘉福寺。明清屡修,最终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毁于大火。

木塔寺毁了,留下一个木塔巷的名字。兰州木塔巷一带现今是兰州有名的小吃一条街,想吃独具兰州风味的地方小吃酿皮子、晶糕、热冬果、糖锅盔、糖油糕……请来木塔巷。

释迦牟尼涅槃后,虔诚的弟子就在各处修建墓塔来分散保存他的舍利子。当时的墓冢比较简单,就是在一个不大的台基上,修起半圆形的坟冢,加上一个顶尖。

因为甘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东西往来的交通要道,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在甘州兴盛起来。众多的高僧、和尚、喇嘛们死后,他们的弟子为他们遗体火葬而修建了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塔。

魏晋以来,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流行,广造塔寺,开凿石窟,雕塑佛像,形成崇佛热潮,这种情况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几乎较大的佛寺附近都有一个塔院。

隋文帝曾召集全国画家绘制长安寺庙壁画,应诏的就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游春图》的大画家展子虔。隋王朝历史不足四十年,却修建寺塔五千余所,塑造佛像万身,专职的僧尼就达五十余万之众,仅隋炀帝一人所写《法华经》就有一千部之多。

敦煌莫高窟壁画上有一幅北魏建塔图,画面上一群男人正汗流浃背地忙碌着挖土搬砖,他们知道,每一滴汗珠都是奉献给佛的礼物啊。

《重修万寿寺碑记》记载,“释迦牟尼涅槃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中华震旦有塔一十六座,甘州木塔其一也。”

史书记载,木塔寺创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唐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曾令尉迟敬德重新监修——这位尉迟敬德可是唐代开国时期的一个大人物,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年少时以打铁为业,一生戎马倥偬,勇武善战,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后来,黑脸的尉迟敬德与红脸的秦叔宝同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门神——只是看着尉迟敬德的黑脸,我有些心急,想要给他端一盆热水,让他好好洗一把脸,哪怕洗完了还是黑脸——一张干干净净的黑脸,看着更显威风凛凛。

木塔寺原名万寿寺,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塔。明清时数次重修。最早塔身15层,清末被大风所毁,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

木塔寺原有山门、大殿、陪殿、藏经楼、方亭等,有五百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殿内有三尊六朝铸造铜佛像,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右为观音及大势至菩萨像,各身高2.5米。

木塔寺现仅存木塔和藏经楼,楼长27.4米,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绕以木构栏。

据碑文记载,元时所建木塔为十五层木构塔,下有地窖,地窖中心直立一根铁柱,下接铁座,上承塔顶,人站于铁座上用力搬动铁柱,就可将全塔旋转——这种利用机械原理建造可旋转木塔,简直让我目瞪口呆,就好像走在张掖大街上,忽然看见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蹬着蹬着就飞了起来一样。

木塔现为砖木结构,系民国十五年(1926年)重建,塔身高32.8米,八面九级,每级八角,上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外檐系楼阁式建筑,主体为木质结构,塔身内壁是砖砌,各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全塔没用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浑然一体。塔内新设铁质楼梯,供人攀登,可依栏远眺。

一位依栏远眺的诗人看见了远处的黑河、石羊河,看见了祁连雪峰恍若睡眠中的羊群,如果羊群醒来,和羊群一起醒来的人身穿唐代还是宋代服饰呢?

木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

登上塔顶,再一次扶栏远眺,一位诗人又看见了什么呢?那就瞭望一下金塔、水塔、火塔、土塔吧——好似兄弟五个,看见看不见,瞭望一下也是一种怀念。

张掖城内早年的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土塔五座塔,正好应了“五行”之说。按照“五行”之说,木立东,火锁南,金坐西,水镇北,土居中。可是张掖五塔所处的位置与“五行”之说不合,成了金塔居中,木塔在西,水塔在北,火塔在南,土塔在东。这又是因为什么?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天,汉章帝刘炟做了个梦,梦见两位身高一丈、头顶光环的金人向皇宫飞来。醒来以后,感到十分奇怪,便问朝臣此梦是主吉还是主凶?大臣奏道:万岁,此乃大吉大利之梦。金人是西天之佛,看来佛已东行,即到张掖,要速派人去迎接。章帝遂派使臣到大月氏,正好碰上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讲经。使臣便迎佛东行。一行数人东行路过张掖郡时,当地人问:“张掖自武帝开郡以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最近不知什么原因,整天黑风蔽日,飞沙走石,搅得人畜不安,请高僧指教。”高僧迦叶摩腾说:“此乃五行不合之故。五行不合即金不能克木,土不能克水,水不能克火,火不能克金,金不能克木。”老者又问:“那怎么办才好?”高僧竺法兰说:“可修五塔连环,使其相辅相成,能保平安。”

金塔、木塔、土塔好理解,这火塔、水塔怎么修呢?高僧竺法兰说:“水火有其形而无其态,有其名而无其实,水火之塔不过是借名而已。比如金塔亦非黄金之塔,天竺圣塔也只是以石造塔,贴以金箔。”高僧迦叶摩腾接着说:“可在城南修一平台,名曰取火台,在平台上放一长宽各两丈的晶莹石板,每当旭日东升、夕阳落山,石板上映出红色天光宛如高塔,这就是火塔。水塔更是简单,黑河绕城北而过,长年奔流不息,可在河东修一高塔,黑河波涛一览无遗,这就是水塔。”水、火之塔主要是借其名,有其名,就是不见其形,也自能心中有塔。

想起见心见性的禅宗一脉。禅宗慧可有偈:“本来缘有地,从地种花生,当本元无地,花从何处生。”禅宗系根据弟子的偈颂,从中选择法嗣,不知慧可是不是因了这首禅偈而被一祖达摩看中成为二祖的?

依据高僧指点,张掖修起了五塔。

五塔原来各有名字,铜塔金光灿灿,被称为金塔;万寿塔是木质结构的,人们叫木塔;弥陀千佛塔是砖土结构的,就成了土塔。有了城内的木塔、土塔、金塔,再将城北白塔寺内的白塔定名为水塔,将城南崇庆寺内的佛塔定名为火塔,便凑齐了与五行相对应的“金、木、水、火、土”五塔。

编撰于清代的《甘镇志》,书中便有“五行塔”之说的记载。

只是这五座塔并非建于同一时代,木塔建于北周,水塔、火塔、金塔均建于明代。

金塔位于大佛寺内卧佛正殿北侧,明代以前为万寿金塔塔基,塔基高丈许,有铜质古塔一座,塔顶方形斗拱,系亭阁式单层方形塔。明正统五年(1440年),大佛寺欲在此建一禅堂,整修塔基时,掘出旧塑佛像四尊,菩萨侍立者八尊,又有镇塔宝物近五百件。当时御马监太监王贵等官府官员出面捐资兴建宝殿于塔基之上,另铸铜佛三尊奉安殿中,将原有铜塔置于塔顶之上,故称金塔殿。

民国十七年(1928年),金塔殿三宝铜佛及殿顶铜塔被盗,塔殿后来被毁。1970年,张掖地建工程队在此挖防空洞时,从殿基下挖出石函,函中盛满各种宝物,遭到哄抢。石碑记载,石函内共贮二千四百余件宝物,事后追回六百余件,交省博物馆收藏,内有八卦银盒、玉雕、珍珠及古代货币,其中有五枚波斯萨珊王朝币,是我国古代与波斯贸易往来的见证。

土塔建在大佛寺后,原名弥陀千佛塔,初建于明代,据《甘镇志》记载,以为葬释迦慑摩胜骨灰,至今还保存了坟冢的形式,外表通体为白色,呈覆钵体,为砖块、土坯混造、土木结构的喇嘛教式塔。塔的第一、第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这是其它同类型塔所没有的,民国十六年(1927年),地震时顶部被毁。

水塔位于城北门外白塔寺内,又名白塔,创建于明代宣德年间,天顺六年(1462年)维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塔身高约20余米,可惜水塔已毁。

火塔位于城南门外崇庆寺内,相传是为一高僧喇嘛死后火化而建的塔。据记载,崇庆寺初名“重兴”,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建,明天顺七年(1463年),宣城伯卫颖修。

清代僧人卜舟曾在该寺内墙壁上题诗:“淹留桑梓几经年,今日乘风幸得迁。鸟适高枝因避弋,鱼潜深水为逃筌。支么尚牧筇山鹤,慧远曾栽卢岳莲。戎旅难羁弋世客,振飞锡杖入云天。”

崇庆寺佛像皆嵌以紫红宝石,夜间闪烁发光。民国年间驻扎军队,尽将宝石掠去,寺也废弃,唯古塔耸立,塔身高约20米,内用土坯,外用砖砌。1956年被毁弃。

有塔没塔,自我感觉已经出出进进了五塔一番,接下来再转转大佛寺和镇远楼吧。

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像而得名。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同时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或躺或坐,注定都是有大福之人,我等凡人,恭敬羡慕而已。大佛寺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之地。南宋末年,宋恭宗赵昺被虏后为避祸而出家于此。大佛寺规模宏大,16世纪时寺内可容纳四五千人同时朝拜。

镇远楼俗称鼓楼,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在一座砖包的高台上,台基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基座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与四条大街衔接。楼上四面悬有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祁连晴雪”,北为“居延古牧”。现鼓楼东南角悬唐钟一口,合金铸成,浑厚雄伟,钟高1.3米,口径1.15米,重600公斤,钟身饰有飞天及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图案。

一诗人倚在镇远楼高处,他想写一首关于木塔寺的诗,或者大佛寺的诗,再或者镇远楼的诗——不如就写镇远楼吧,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黄为中央正色,与金、木、水、火、土对应,且允许我先把年代推远,推至“半城塔影、遍地古刹”的年代,然后写下:“木塔寺、大佛寺钟声敲响,鳞次栉比,上百所寺院钟声敲响,镇远楼钟声敲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列队恭候……”后面的诗句我正在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