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可用图6-9表示。
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_城市综合体消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1.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综合体内典型场所内消防设施设置为评价对象,在对相关指标集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评价模型,对建筑消防设施设置与现场特性的相符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该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评价指标集

评价指标集是评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有代表性的、能够概括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适用性的要素组成的,较全面地反映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与现场特性的相符程度。

2)基础数据集

基础数据集是定量分析评价指标的基础。它包括分析评价指标所需要的有关数据,且这些数据一般为原始的统计数据。

3)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是一种定量化分析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去描述系统诸要素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演算方法,给出定量的结果。评价模型的分析对象是评价指标集,根据指标集中不同子集的特点,用于不同的评价模型。合理的评价模型对于客观地分析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适用性的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可用图6-9表示。

图6-9 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适用性评价体系结构

图6-10 指标选取方式

2.适应性评价指标

评估指标选取方式如图6-10所示,应当重点把握明确性、代表性、指导性、可考性、可比性、客观性六方面的原则。

在前文综合体典型场所消防设施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系统分析等方法以及参考工业、企业和城市等方面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是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和行政性文件,结合实际调研和专家讨论,从指标的可操作性出发而建立的。

通过大量分析,评价消防设施设置的适用性不仅要考虑消防设施设置是否满足现场消防安全需求,还要考虑消防设施技术成熟度、设施的可靠性、工程安装的难易程度、经济成本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针对消防设施设置的适用性,从功能特点、技术成熟度、工程可行性、经济性、维护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并选择了具体评价指标,见表6-1。

表6-1 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功能特点主要是评价消防设施设置后,是否满足该场所的设计目标和消防安全需求,以及消防设施设置要求是否与场所建筑特性相契合。其包含两个二级指标:设计目标相符度和应用对象相符度。其中设计目标相符度是指消防设施的设置方案是否达到或满足总体建筑的设计目标和消防安全需求;应用对象相符度是指消防设施设置要求是否与场所建筑特性相符。

技术成熟度是指技术相对于某个具体系统或项目而言所处的发展状态。其包含两个二级指标:技术先进性和标准化程度。其中技术先进性主要是指消防设施的技术在国内外该领域主流或平均的研究水平中所处的位置;标准化程度则是指消防设施设置或消防设施产品是否纳入了相应的国标、行标、地标。

工程可行性主要是评估依据消防设施设置方案开展建设工程的可行性。其包含两个二级指标:工程实例与工程实施可行性。其中工程实例主要指该设置方案以往是否具有相应的工程实践;工程实施可行性则主要指依据该设置方案开展施工的工程建设难易程度以及对建筑的影响程度。

经济性主要是评估不同消防设施设置方案所需的基本成本。其包含两个二级指标: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成本。其中建设成本是指依据不同消防设施设置方案开展施工所需要的工程成本;维护管理成本是指后期消防设施运营管理维护所需的基本费用。

维护管理主要是评估投入使用后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状况。其包含两个二级指标:设施可靠性和维护管理便捷性。其中设施可靠性是指消防设施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概率和频次;维护管理便捷性是指消防设施管理的便捷程度以及维护保养操作的难易程度。

3.评价指标权重设定方法

1)权重基本原则的确定

在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系统都有其作用和贡献。因此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应综合考虑各指标对整体评价的作用和效果,对其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以达到权重的系统优化,并将评价者对消防安全工作的评价理念、评价目的与消防安全工作的客观现实情况相结合,将每个指标的作用和贡献定量地表示出来。

权重不仅体现着引导意图和价值观念,而且其归一性、相互制约性对评价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评估过程当中,就必须要重视权重确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系统优化原则。指标权重应体现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既不能对指标的权重进行平均分配,也不能片面强调某个指标、单个指标的最优化,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中,应使每个指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评价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情况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权重反映了评价者和组织对评价对象的引导意图和价值观念。当他们觉得某项指标很重要,需要突出它的作用时,就必然给该指标以较大的权数。但现实情况往往与人们的主观意愿不完全一致,因此在赋权时就必须同时考虑现实情况,把主观意图与客观情况结合起来。

(3)指标权重应与指标之间的独立程度相适应。在进行指标的设计和提取时,应尽量避免指标之间出现较高的相关性。另外,指标体系不是许多指标的简单堆砌,而是有一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个体指标所构成,指标之间绝对得无关往往无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从指标体系的完备性考虑,需要从不同方面来设置一些指标,以相互弥补或验证。对这些具有较高相关性的指标,应综合考虑关联指标的权重。

(4)指标权重应与各指标的区分度相适应。指标的区分度是指一个指标对达到目标程度较好的被评对象与达到目标程度较差的被评对象的区别程度及鉴别能力。由于不同指标在特征性、内涵清晰度、综合复杂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指标的区分度有所不同。如有的指标对各评价对象差异不大,指标计算值比较集中;有的定性指标比较模糊、复杂或综合,造成判断困难,指标计算值容易趋于大众化,即指标区分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指标应用效果不够理想,指标价值不大,但若取消这些指标,则指标体系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可能存在偏颇,与评价理念和评价目的不符。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保留这些指标,但应赋予其较低的权重。

(5)指标权重应与各指标的信息可靠性相适应。 由于指标的评判需要信息的支撑,对于不同指标,由于评价者所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可靠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指标评判结果的可利用价值不同。信息可靠性越高,其指标评判结果的可利用价值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在进行指标赋权时,应对那些信息可靠性较低和利用价值较低的指标赋予较低权重,尽量降低或减免虚假数据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

(6)群体决策原则。权重是由人们根据对客观事物认识和对某项目(指标)重要程度的认识而加以确定的。由于人们的认识往往不同,于是就会出现以谁的认识为标准来确定权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实行群体决策原则,集中专家群体中每个人的权重分配方案,形成统一的方案。该原则有两个好处:一是考虑比较全面,使权重分配更加合理,防止个别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片面性;二是能够比较客观地协调“各持己见”的矛盾。由专家群体形成的统一权重分配方案,即包括了每个专家的方案,但又不全是某个专家的方案,这样就可以解决专家坚持个人意见所带来的矛盾。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将决策的相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层次分析法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与综合,易学易用,而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决策者之间彼此沟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典型场所消防设施设置适用性评价指标层次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更好地剖析适用性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为确定权重提供了数学依据。

3)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一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

根据前面给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的评价因素共分为三个层次:1个目标层(A);5个一层指标即指标层(B1~B5);10个二层指标即方案层(C1~C10)。

(2)层次中的排序。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对各指标之间进行两两对比之后,然后按9分位比率排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优劣顺序,依次构造出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见表6-2和表6-3。

表6-2 重要度定义表

表6-3 次要度定义表

(续表)

(3)判断矩阵及其标度。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