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究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究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尝试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改革方案与策略,使培养方案更合理,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而现实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出的研究生和其他学科相比,一般在体育理论和“术科”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公文写作及财务、法律、管理等方面能力较低,甚至没有一点基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方案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契合。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研究_四川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0—2013年度成果概要汇编

沈建峰[1]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体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重视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在客观上为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但事实上,摆在硕士研究生面前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的迅速扩招,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需要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完善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这样就对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尝试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改革方案与策略,使培养方案更合理,更适应社会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在学生就业方面,近五年,研究生就业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就业方向从以前的高校、科研单位转为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所占比例减小;脱离所学专业进入公司、企业以及自主创业人群所占比例进一步增大;毕业之后待业复习考博的人群和暂时无业等待就业机会的人群所占比例增大。

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用人体制逐渐走向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社会更需要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均衡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公司与企业单位,还需要高智商和高情商的“双高型”人才;绝大部分高校以及科研单位选用人才已经从以往的硕士研究生转变为博士研究生,而中小学选用人才在学历要求上已有从本科生转变为硕士研究生的倾向。社会需要具有体育特长,综合知识能力较强,管理能力突出,能适应多个工作岗位的人才。

现阶段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培养模式与方向定位和实际脱离。由于学生择业方向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已经从以往的高校转变为中小学,而现实中培养单位培养教学、训练和科研人才的模式与方向的定位还是高校,这已经和现实脱离。其次,是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就业方向。近年来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变化非常显著,绝大部分高校的用人需求已经从以往的硕士研究生转变为博士研究生,而在中小学已有从本科生转变为硕士研究生的倾向,并且随着高校定编定岗,各个中学“逢进必考”,导致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其原因就是硕士生理论知识没有博士生丰富,“术科”水平没有本科生高,教学能力不占优势。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再次,针对跨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对应的课程要求。现阶段,很多跨专业考生大多几乎从未接触过体育,或者说在专业技术上没有任何基础,也从未有过体育教学经验,这些群体的进入使学习主体的特征和以往相比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培养单位却依然采用统一的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不能够适应学生主体的变化,导致培养的学生“下窄上宽,根基不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难以立足。最后,培养方面对学生知识摄入方向要求太窄。现代社会需要具有体育特长,综合知识能力较强,管理能力突出,能适应多个工作岗位的人才。而现实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出的研究生和其他学科相比,一般在体育理论和“术科”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公文写作及财务、法律、管理等方面能力较低,甚至没有一点基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培养方案与学生就业趋势的契合。第一,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社会的需求,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模式与方向定位进行调整,由以前的为高校培养教学、训练和科研人才转为面向培养中小学以及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使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的需求紧密连接起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第二,在课程设置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中小学教育结合的课程,如学校体育学、体育游戏、微格课程等;加入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如体育管理、公文写作等;加强“术科”教育与练习,提高学生“术科”技战术水平;加大在中小学教学方面的实习与实践,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第三,对于跨专业入学的学生,应该加强专业“术科”的学习与考核,或者使其跟随本科生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术科”能力。加强“师范性”练习,使跨专业学生在教学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使其具备教师的基本条件。第四,培养单位和导师应该要求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对自身今后工作方向的预判涉猎较为广泛的知识,扩展自身知识体系的维度,扩张自己能力的空间,适应社会的需求。第五,对于学术潜力较大、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加强科研方面的培养力度,鼓励其攻读博士学位,为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培养后备人才。

【注释】

[1]作者简介:沈建峰(1974—),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