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青年的多重生活实践

农村青年的多重生活实践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河北省东南部T镇的调查问卷显示,91.2%的农村青年愿意从事非农产业。现在年轻人愿意干既轻松又挣钱多的活,但是作为农村人,没多少文化,这样的活也没有,多少都要受点累。有一部分农村青年受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思想影响严重,认为目前的农村生活就很好。青年阶段是担负重要任务的人生阶段。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务工的过程中受城市生活的影响,婚姻自主观念大大增强。
农村青年的多重生活实践_农村变迁与秩序构建:转型期农村现代化变迁研究

(一)当代农村青年的就业选择与实践

农村青年是农村发展与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中一部分属于新生代农民工,在非农产业中实践着自己的角色。相比较父辈,农村青年普遍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由于成长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的差异,虽为农村户籍,这些农村青年对农业劳动并不熟悉。在河北省东南部T镇的调查问卷显示,91.2%的农村青年愿意从事非农产业。从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70%的农村青年在外地城市务工。在很多农村青年看来,去外地城市务工是他们生活的必然选择。调查显示,68%的农村青年认为,外出务工可以增长见识,锻炼自己,增加收入。在C村的访谈中可以发现,农村青年普遍不愿意干农活,认为干农活“脏、晒的皮肤不好”“收入比较低”。外出打工每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而且不会被风吹日晒。

现在农村青年人都不愿意在家种地,地都是老年人在种,男孩子初中毕业后,一般都不上学了,学点技术什么的,等到稍微大一些就出去干活。女孩初中毕业后一般都在家附近找点事做。村里年轻人去北京、天津的比较多,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出去找点活干不难。20多岁的小伙子一天挣一百多块钱不成问题。有的还管吃住,出去打工,一年下来,怎么也攒2万元。(C村,王某,男,46岁)

女孩子一般也要外出打工,但是家长不放心到远的地方,一般会安排在比较近的地方。这里年轻人结婚早,女孩20岁左右,就有人给介绍对象,20出头就结婚了。现在孩子也不愿意多上学,初中毕业大多就不上了,家长也是愿意让孩子学点技术。年轻人有的学车床技术,有点学汽车维修。没有技术的就干点力气活。(C村,李某,女,40岁)

我们同学一般都不在家,有的在附近县城干活,有的去天津给亲戚帮忙,也有自己做生意的。(C村,王某,男,20岁)

现在年轻人愿意干既轻松又挣钱多的活,但是作为农村人,没多少文化,这样的活也没有,多少都要受点累。小伙子们都不愿意干建筑,嫌累,盖房子的活都是40多岁的人在干。年轻人挣钱也容易,不像我们,出去打工也没人要。(C村,刘某,女,46岁)

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农村青年的文化水平不高,大多只具有初中文化。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青年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不断地转移到城市就业,在城市务工。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缺乏正规的职业培训,农村青年在非农领域的就业大多处于临时性的状态,大部分以体力劳动为主,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青年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而获得工作岗位,用工形式比较灵活,工资大多是按天进行结算,缺乏必要的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在职业升迁方面,由于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农村青年的职业发展大多处于水平流动的状况,难以实现就业岗位与就业领域的高层次突破。在就业方面,农村青年也缺乏维权意识,他们普遍认为,在企业劳动一天,企业给一天工资,非常合理。对于目前灵活性的就业形式,大部分农村青年比较满意。他们认为自己作为农村人,能有机会出去挣点钱,提高收入,逢年过节回家,生活也很好。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农村青年的工资收入逐年提高,他们外出也比较好找工作,很多农村青年非常认可目前的就业状态。

部分农村青年也有创业意愿,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与相应技术,他可选择的创业路径单一,主要集中在做小本生意、农业种植、养殖等几个方面。不少农村青年保守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解除,代代相传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观念不强。有一部分农村青年受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思想影响严重,认为目前的农村生活就很好。缺乏创新意识与承担风险精神,不愿意尝试新的发展机会,不愿意进行职业创新及创业。他们不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宁愿选择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按部就班的路子,对现状容易满足,缺乏改变现状的愿望和勇气,参加创业培训的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7]

(二)农村青年的择偶与婚姻

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青年期,是指18岁—35岁之间的年龄段。青年阶段是担负重要任务的人生阶段。从社会化的视角看,青年期最重要的两个任务是:一是要找到自己谋生的工作,二是找到合适的婚配对象,成立家庭,既要“立业”又要“成家”。对于农村青年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他们的从业形式发生了变化,生存压力比起父辈来说,要小一些。但对农村青年来说,他们处于流动时代,在进城务工从事非农职业的过程中,要经历择偶、婚姻、生育、抚育等人生重大问题。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人生重大问题的选择也出现了很多新状况。传统时代,由于交通不发达,农民长期被束缚在家乡的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一生以农业为生,在这种背景下,农民的通婚范围局限在本地区方圆几十里之内。而现代社会的城乡流动,使得大部分农村青年在择偶阶段远离家乡的土地而到异地城市就业,这给他们的择偶与婚姻创造了新的机遇。随着时代变迁,农村青年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对婚姻的独立性要求逐渐提高。在不断流动的生活中,在不稳定的打工生涯中,他们的恋爱、婚姻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的家庭建立以及家庭生活也完全被改变了。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得到,也无论他们是否愿意,他们都被一种强大的社会结构力量控制着、引导着,被不断发展的社会潮流裹挟着、冲击着,这使得他们的行为与生活中注入了很多新元素,由此衍生出农村青年择偶与婚姻的新现象。[8]

1.通婚圈扩大

在打工潮之前,农民外出流动较少,加之交通设施与通讯工具不发达,农村居民的通婚圈主要集中在附近的乡村,嫁到外地或娶外地媳妇的比较少。这一时期,农村青年的婚姻主要靠亲戚、朋友等熟人介绍。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务工的过程中受城市生活的影响,婚姻自主观念大大增强。在外地务工中远离家乡地缘、血缘关系,传统的社会束缚相对较少,在异地的环境中,一部分青年男女通过认识交往而自主恋爱。打工生活大大促进了婚姻圈的扩大,一部分男女青年通过外出务工结识外地、外省的异性而恋爱结婚。一些学者通过对部分农村的调查也得出,在打工潮兴起之前,农村青年通婚圈的传统色彩较浓,婚姻流动主要发生在本地域范围内,然而,在打工潮的冲击下,部分农村的婚姻圈发生了较大变化。“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婚姻”等都逐渐增多。伴随着汹涌而至的打工潮,农村青年的择偶范围以及择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通婚圈扩大,原来相对封闭的通婚圈被卷入更大的婚姻市场。男青年通过打工认识婚配对象,将其娶回家乡,而女青年通过打工结识外地的男青年,嫁往外地。从整体上看,农村婚嫁距离的扩大,可以给农村青年带来更多的择偶机会,使婚姻资源能够突破传统通婚地域的限制,在更为广阔的婚姻市场范围内达到优化配置。[9]婚嫁距离的扩大一方面给农村青年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给贫困地区的男青年择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女青年外出务工扩大了眼界,通过结识富裕地区的男青年嫁往外地。贫困地区的男青年在外地务工也难以结识合适的婚配对象,由于本地女青年流往外地,男青年在本地也不容易找到结婚对象。在婚姻筛选中,贫困地区的男青年处于劣势,最终导致部分贫困地区的男青年难以找到对象,成为婚姻市场上的“老大难”。

2.闪婚闪离现象增多

随着城乡之间的流动,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成为生活的常态。在城市文化的熏染下,农村原有的婚姻观念不断受到现代婚姻自由、爱情至上等观念的影响。在目前的农村社会,农村青年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等现象增多。其中“闪婚”“闪离”成为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一些研究的调查资料显示无论在河南、安徽还是在湖北的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闪婚、闪离现象。

闪婚是青年男女经过较短的时间相识后,并未通过一段时间的充分了解而迅速结婚的现象。而闪离也是男女双方快速结婚后觉得不合适又离婚的现象。在目前的婚配市场上,男女比例失衡。在农村地区,给儿子娶媳妇是父母的头等责任,往往在男孩一出生,父母就开始准备攒钱。待到男孩长大到十几岁,父母就开始准备给儿子盖房子,等到20来岁,基本上娶媳妇的一切物质条件都准备好了。由于男女比例失衡,父母对男青年的婚姻大事都很焦虑,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买房、买车”成为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一般订婚后,一些父母为了完成任务,尤其是男方父母就会催促当事人迅速结婚。虽然女青年处于婚姻市场的优势地位,但是却认为,“女方的年龄很重要,耽误不起”,为了能找到优质的未婚男青年,父母也是非常费心,一旦找到,女方父母也不愿意多拖延时间,也会希望女青年早点完婚。

农村青年闪婚、闪离也与目前农村社会开放的时代背景相关。外出务工后,农村青年受现代城市文化的多重影响,择偶观变得开放。虽然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并没有改变农民身份,但是务工经历强化了农村青年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充满对爱情的向往。农村青年虽然在城市务工,但是由于身份、职业的限制,大部分需要回家乡寻找结婚对象。由于时间限制,很多农村青年的找对象问题都压缩在春节或其他节假日解决。这个时期大部分男女青年都返乡,父母则在这个期间托亲戚、朋友给自己的孩子介绍对象。农村青年在打工期间自己认识的恋爱对象则选择节假日约双方父母见面。由于假日过后青年男女又要外出务工,在短短的时间内,双方都希望能把事情定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很多男女青年在见过一两次面以后,如果觉得合适就匆匆订婚。然后,两人再各自奔赴外地务工,没有相互了解也没有多少沟通机会,等到时间合适,双方就匆匆完成了婚姻仪式。当代农村男女青年受现代文化的影响,自主意识都大大增强,寄予了婚姻更多的情感诉求,对婚姻有了更多的期待,不再以传宗接代作为婚姻的主要目的。结婚后,两人如果发现跟自己向往的婚姻有重大差别,或者感觉两人性格不合,也会决然的提出离婚,造成“闪离”现象。闪婚的特点在于“闪”,男女双方从相识、订婚到结婚的时间都很短,导致相互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了解,也没有一定的磨合期,使得婚姻的稳定性大大减弱。在闪婚增多的情况下,“闪离”的数量也在增多。在当下闪婚的趋势中父母起了推力作用,农村青年的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较大,他们大都认可本地婚姻,希望子女找本地的异性青年结婚,他们认为双方风俗习惯差别不大,彼此容易了解,这样的婚姻比跨地区婚姻稳定。[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性生理成熟年龄也大大提前。特别是在现代网络、电视等传媒的大肆渲染下,农村青年的性意识也提早被唤醒。尤其是辍学后,农村青少年在网络媒体上接触到各种以性作为传播内容的各种图片,他们的性心理受到冲击和侵蚀。农村青少年辍学后大都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们也希望能拥有成年人的生活。农村青年的文化水平不高,对职业的追求理想也非常有限,由于缺乏实现个体价值的远大抱负,很多人把尽早结婚、生子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种追求下,很多农村青年都把注意力转移到找对象结婚上。一些学者通过对农村青年早婚早育的研究发现,农村青年性成熟提前,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婚育意识觉醒,但性期待时期延长,性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受农村环境的影响,他们认为长大了就可以结婚,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青年过早进入婚姻。在当代农村青年的婚姻中,传统因素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农村青年一旦订婚,就意味着结婚得到合理化,订婚后迅速结婚的闪婚行为正好迎合了性心理的需要。因此,闪婚不仅是农村父母出于对经济投入的担忧、对青年未来的不能把握、对完成使命的期待,也是农村青年情感找到着落,性需求得到及时、合理满足的一种手段,是渴望婚恋的青年自身对婚姻期待的完成方式。[11]

(三)农村青年继续教育的现状

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村青年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基于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国家对农村教育一再加大投入,无论从基础教育的固定设施方面还是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对农村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农村教育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村青年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从调查来看,大部分农村青年的文化水平属于初中文化程度,甚至一部分农村青年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农村青少年在离开学校以后一般都走上了职业发展的道路,他们受职业培训的状况以及继续教育情况对其职业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调查来看,目前农村青年继续教育的现状有以下特征:

1.农村培训机构较少,农村青年继续受教育的机会有限

在C村的调查发现,C村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发现自己文化水平比较低,也没有什么职业技能,找到收入较高又比较轻松的工作很难。在现实的驱使下,一部分农村青年也有强烈的职业培训意愿,希望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自己的劳动技能,然后挣得较高的收入。但是发现,由于地处农村,各种培训机构非常少,一些城市中虽然有培训机构,但收费比较高,培训项目也比较少,也很难有针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村青年只能凭借体力劳动,谋得一份收入。

出去找工作以后,才知道自己文化水平实在不行,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初中毕业,在城市说自己是初中毕业感觉跟说自己是文盲差不多。毕业后也想再进一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但咱们农村这样的培训机会很少。(C村青年,李某,男,20岁)

我现在特想学点技术,但是也不知自己适合学什么,也不知哪里有。光凭力气干活挣不了多少钱。我去天津打工,那里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哪里能学点适合我的技术。在村里,根本没有这机会,县城有一些学技术的学校,打听了一下,只有汽车修理和数控,听有的人说也学不了什么。(C村青年,王某,男,21岁)

初中毕业后,特别想学点有用的东西,到学校再充电,但是哪有针对农民的培训呀?即使有,也要交很多钱,根本不现实。(C村青年,张某,男,23岁)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村青年离开学校以后,在务工实践中通过对比激发了继续教育的愿望,非常希望通过职业培训增强自己的职业技能,在职业发展中凸显自己的实力。但是,由于农村发展阶段的局限性,目前在农村地区,针对农村青年的职业培训机构非常少,培训项目也非常有限。在务工的城市,一些培训项目收费都比较高,缺乏政府资助的针对农民工的培训机构与培训项目,最终导致农村青年很难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

2.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条件不具备

农村青年离开学校以后,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需要外出务工挣钱,补贴家用。在很多农村地区,男青年在20岁左右要盖房子、娶媳妇,按照当地的风俗这需要一大笔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男孩一辍学,家里就开始为其寻找打工、挣钱的岗位。在农村人看来,青年人劳动挣钱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农村男青年,结婚之前要攒钱娶媳妇,结婚后则要养家糊口。女孩结婚之前也要为家里做点经济贡献,想办法打工为家庭增加收入,结婚以后则要生育孩子、抚育后代。所以对很多农村青年人来讲,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学习。

不上学了,家里就希望我能早点出来挣钱,现在娶媳妇花费很大,盖房子、彩礼加起来需要20来万。也没心思学习,根本也看不了书。(C村李某,男,19岁)

我已经结婚生子,现在主要是养家糊口,干点活挣点钱,当时刚初中毕业时还想学点什么,现在干完活一天挺累的,也没心思学习了。如果在干活的地方能有免费的培训,我也愿意参与。假如自己拿钱去培训,这种可能性不大。现在人们都眼光浅,顾眼前的多。(C村李某,男,26岁)

农村条件不比城市,这里也没什么图书馆,也没有书可买,好像致富方面的书也不多。农村人的生活就是干活、挣钱、休息。这里也不是学习的环境。青年人不上学了就出去打工、干活。回到家也是看电视、玩手机什么的。(C村王某,女,20岁)

从对C村青年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农村青年文化程度不高,一旦步入社会,他们面对的主要是严峻的现实与生存的压力。在忙碌的生活中,农村青年没有时间再去学习,而且在农村青年的生活环境中,缺乏自主学习的条件与氛围。家长对他们的期待主要是打工、挣钱,他们自己的生活目标也是干活、增加收入。未婚男青年的目标是挣钱、盖房子、娶媳妇,而已婚的男青年要养家糊口,对于女青年来说结婚以后面临更多的是生育子女、抚育后代、操持家务。在多重生活现实面前,农村青年没有精力去自主学习。在农村的环境中,缺乏图书资料、更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可以发现,部分农村青年在走上社会后即使有重新学知识和技能的想法,在生存压力与生活环境影响下,这些想法也逐渐消失了。

3.受传统生活影响,农村青年继续学习的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年的价值结构具有传统与现代的“重叠性”,农村青年价值观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以及处事观念等。[12]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农村青年满足于现状,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条件、经济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在华北平原的很多村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变,村村通上了公路,都用上了自来水,农民家庭的日常用品也逐渐丰富,电视、洗衣机、空调进入了普通家庭,合作医疗的实施使得农民的医疗问题也有了保障。打工收入加上农业收入,很多农村家庭收入稳定、生活富裕。很多农村青年目睹了农村正在发生的变化,在前后对比下,他们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较高,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与氛围。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从总体上来说,农村地区工业不发达,劳动形式停留在体力半体力的状态,对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青年缺乏继续学习的热情。

现在生活比以前都好多了,种地都实现了机械化,比以前轻松了很多。年轻人都能找到活干,收入都不少。种地收入加上干活收入,每个家庭都挺富裕,人们都很满意。(C村李某,男,26岁)

现在年轻人也缺乏学习的动力,培训点职业技能还行,学习其他知识好像都不太愿意学。(C村刘某,男,28岁)

从河北省T镇调查来看,该地区工业并不发达,农业是主要产业之一,非农产业主要是小作坊性的生产形式,虽然有一些工厂,但主要是加工制造业。由于经济结构和生产形式方面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虽然经济条件提高了,但是生活模式的传统色彩仍然较浓,离现代化的农村还相差很远。在这种场域中,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也缺乏施展的空间与场所。在这种情境下,农村青年人也大多数沿袭打工、挣钱、过日子的人生轨迹,缺乏个人奋斗的理想,也缺乏创新精神与思维。“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农村青年中普遍存在。在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农村青年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与决心。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也没有专业培训的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青年人很少再继续学习。这也造成了该地区农村青年就业的不良循环模式,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在外出务工中只能凭借体力谋得一份收入,就业的临时性与变动性都非常强。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农村青年也不可能带领所在地区有创新型发展。

(四)农村青年参与村级事务的现状

农村基层社会的发展需要农村青年的积极参与。农村青年是农民群体中文化素质较高、对社会事务较熟悉、最富有现代民主权利意识的一部分。农村青年生长于改革开放以后,相比较父辈,他们的公共责任意识有所增强。大部分农村青年都有过外出务工经历,他们的自主性与决策能力都有所提高,知识视野也相对开阔,他们对村级事务的关注与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农村发展的未来。

1.农村青年的政治知识日益增多,参与热情有所增强

农村青年都接受了义务教育,知识结构与现代素养比父辈有所增强。我们在河北省T镇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广泛使用多种媒体阅览知识,他们的知识视野比上一代开阔。由于外出务工的经历,他们对现代规则与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在信息沟通方面呈现出开放的趋势。通过网络等媒体,他们对目前的政策关注程度增强,对有关农村的政策与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自身的权益也比较关注,对本村的治理结构有所了解。对于事关自身利益的宅基地、承包地等问题非常关注。通过多年的普法实践,目前农村青年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倾向于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在调查中显示,很多农村青年通过电视、手机网络等经常接触到关于农村的政策信息,在日常的交往中也会提及目前的一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在村集体的公共事务中,农村青年的参与积极性有所提高。

2.参与内容的功利性

随着农村青年权益意识的提高,他们对自身的经济利益、参与权益等十分关注。受“以个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的影响,农村青年的关注核心大多集中在自己的收入、职业、生活等问题。对村级公共事务,农村青年表现出一定的关心与热情,但是从调查中发现,农村青年对村级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大多围绕自身的利益而来。在事关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表现出较大的热情与积极性。但对与切身利益不相关但与公共利益密切相连的村级事务,表现得冷漠。如在一些村庄中存在垃圾乱倒、公共设施无人修理的状况,一些青年对此听之任之。因为不直接关系自身切身利益,农村青年不愿意参与,也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村级公共事务,大多数农村青年也表示不愿意多出力,但是非常愿意在公共利益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这反映出农村青年公共责任缺失的现实。

3.自主性参与与被动性参与相互交织

农村青年的外出务工经历大大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与独立精神,在非农职业生涯中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开创精神,他们能够用理性思维对事物做出一定的分析与判断。在这种背景下,农村青年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村委会换届选举等事务中。同时由于自主性的萌发与较高的参与热情,在一些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务上,农村青年能够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同村干部、乡镇干部沟通交流,以维护自身的权益。但是从调查中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农村青年对村公共事务的参与显示出主动与被动相互交织的状况。对于一些公共决策,农村青年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对于村务公开等事务,很多农村青年认为自己说了也不算,参与的积极性有所下降,甚至被动的服从上级的安排。从农村青年的参与中,可以看出当代青年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与参与精神,但是受多年农村治理惯习的影响,农村青年仍缺乏民主表达意识与公共责任精神。

4.外出务工影响了农村青年对村集体的认同与公共事务参与的时间与精力

农村青年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但是近年来很多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这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很多问题。一部分农村青年到较远的城市务工,他们在农村的时间非常有限,有的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回来。这不仅影响农村青年对村庄的认同与情感,而且对于他们参与村公共事务带来了很大影响。远离乡村场域的就业与生活,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家乡发生的事情。即使村中有重大事情让他们回来参与,由于时间有限,他们也是匆匆办完事就回到务工地点,不能全面参与一些村内事务。在河北省东南部的T镇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村年轻人对村级公共事务有参与热情,但是在访谈中他们都表示,由于在外务工,自己在家的时间比较少,很多事情都顾不上。很多农村年轻人也想为家乡的变化出一份力,但是没有时间。并且由于长期在外,远离乡村生活,他们的行为逻辑带有部分局外人的色彩,对村集体的认同大大减弱。他们更关注的是在外挣多少钱,生活得怎么样等与个人利益更密切相关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