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南夷的反抗_两汉民族关系史

西南夷的反抗_两汉民族关系史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南夷的反抗_两汉民族关系史汉粗具规模的一套制度,王莽企图变更。《汉书·西南夷传》说:王莽篡位,改汉制,贬句町王以为侯。出入三年,疾疫死者什七,巴蜀骚动。自王莽政乱,在益州郡先后发动长达十三年的不义战争,使战争所及之地,特别是滇池区域尤为残破,屯田废了,屯民逃亡了,水利失修,农田荒芜,原来那套障塞亦被战争所破坏,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紧张,文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任益州郡太守的,他所面临的是收拾残局。

西南夷的反抗_两汉民族关系史

汉粗具规模的一套制度,王莽企图变更。《汉书·西南夷传》说:王莽篡位,改汉制,贬句町王以为侯。王邯怨恨,柯太守周歆诈杀邯。邯弟承攻杀歆,州郡击之,不能服。三边蛮夷愁扰尽反,复杀益州大尹程隆。莽遣平蛮将军冯茂发巴蜀犍为吏士,赋敛取足于民,以击益州。出入三年,疾疫死者什七,巴蜀骚动。莽征茂还,诛之。更遣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大发天水、陇西骑士,广汉、巴蜀、犍为吏民十万人,转输者合二十万人,击之。始至,颇斩首数千,其后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而越(按:原作粤,今改)辒蛮夷任贵亦杀太守枚根,自立为邛谷王。会莽败汉兴,诛贵,复旧号云。”此时益州郡也发生了战争,“天凤元年(公元14年),益州蛮夷杀大尹程隆,三边夷尽反,遣平蛮将军冯茂将兵击之”[20]。又天凤三年(公元16年),“平蛮将军冯茂击句町,士卒疾疫,死者什六七,赋敛民财,什取五,益州虚耗而不克,征还下狱死。更遣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击句町,颇斩首,有胜。莽征丹、熊,丹、熊愿益调度,必克乃还。复大赋敛……”六年,“更始将军廉丹击益州,不能克,征还。更遣复位,后大司马护军郭兴、庸部牧李击蛮夷若豆等”。地皇二年(公元21年),“国师和仲、曹放助郭兴击句町。[21]”这次先后延续十余年的战争,有几个战场。一个战场是在柯郡地;一个在益州郡的东部,即滇东;还有一个战场在滇西,即洱海地区。《后汉书·西南夷传·滇王》载:“王莽政乱,益州郡夷栋蚕、若豆等起兵杀郡守,越辒姑复(华坪)夷人大牟亦皆叛,杀略吏人。莽遣宁始将军廉丹发巴蜀吏人及转兵谷卒徒十余万击之,吏士饥疫,连年不能克而还。”第四个战场,就是在越辒郡,前引《汉书·西南夷传》任贵事,“越辒夷任贵亦杀太守枚根,自立为邛谷王,会莽败汉兴,诛贵,复旧号云”。《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载:“王莽时,郡守枚根调邛人长贵,以为军候。更始二年(公元24年),长贵率种人攻杀枚根,自立为邛王,领太守事。又降于公孙述,述败。光武封长贵为邛王。”方国瑜谓此下载建武十九年长贵被杀,则《汉书》“诛贵复旧号”应作“封贵复旧号”。

这场战争的起因,当然是王莽篡位后,进行“改制”所引起的,《汉书·王莽传》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贬句町王为侯,……而句町……后卒以此畔”;四年,“改句町王以为侯,王邯怨怒不附,莽讽柯大尹周歆诈杀邯,邯弟承起兵攻杀歆”。政策上的大变动,不只限于句町。《汉书·王莽传》说:“王侯以下及吏官名更者,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蛮夷,皆即受新室印绶,因收故汉印绶。”原来封王封侯尚且无法安定,王莽施行贬爵之策,当然更要引起反抗。王莽又何以如此?《汉书·王莽传》:“始建国元年正月……又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百王不易之道也。汉氏诸侯或称王,至于四夷亦如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其定诸侯王之号皆称公,及四夷僭号称王者,皆更为侯。’”从思想上讲,又回到“夏夷大防”中去,充分暴露了他的大汉族主义,同时既已篡位,则应有别于“刘氏”之汉制焉。

王莽之所以如此,是想显赫于边事,借以树立威信,或者转移中原人民的视线,这一点从益州战争中可以看得出来。《汉书·王莽传》载天凤三年就都(益州郡)大尹冯英上书说:“自越辒遂久(今永胜)、仇牛(疑指大牟)、同亭(柯郡)、邪豆(疑指若豆)之属反畔以来,积且十年,郡县距击不已。续用冯茂,苟施一切之政。道以南,山险高深,茂多驱众远居,费以亿计,吏士离毒气死者什七。今丹、熊惧于自诡期会,调发诸郡兵谷,复訾民取其十四,空破梁州,功终不遂,宜罢兵屯田,明设购赏。”王莽不但没有听,反免了冯英的官。更改王侯名位,已激起边地土长的强烈不满,且反抗战争到处燃起,使王莽政权疲于奔命,加上一再用兵,横征暴敛,如冯茂率军击句町,“赋敛民财什取五”,使“益州虚耗”,“巴蜀骚动”,又廉丹、史熊发师“复大赋敛”,又“调发诸郡兵谷,复訾民取其十四”,致使人民不堪其苦,亦起而反抗,并与土长合流,形成很大的力量。加之“士卒疾疫,死者什六七”,“军粮前后不相及”,致使“吏士饥疫”,当然引起士卒厌战,中原人民亦视为畏途,这就注定了王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命运。不止此,正由于这一战争,也加速了王莽政权的垮台。

在错误的措施之下,形成“益州虚耗”“巴蜀骚动”的情况,是时,却有文齐来收拾残局。王莽时“以广汉文齐为太守,造起陂池,开通溉灌,垦田二千余顷。率厉兵马,修障塞,降集群夷,甚得其和。及公孙述据益土,齐固守拒险,述拘其妻子,许以封侯,齐遂不降。闻光武即位,乃间道遣使自闻。蜀平,征为镇远将军,封成义侯。于道卒,诏为起祠堂,郡人立庙祀之”[22]。又《华阳国志》卷10《文齐传》也说:“文齐,字子奇,梓潼人也。孝平帝末,以城门校尉为犍为属国(都尉),迁益州太守。造开稻田,民咸赖之。公孙述时,据郡不服。述拘其妻子,许以公侯,招之,不应,乃遣使由交趾贡献河北。述平,世祖嘉之,征拜镇远将军,封成义侯,南中咸为立祠。”自王莽政乱,在益州郡先后发动长达十三年的不义战争,使战争所及之地,特别是滇池区域尤为残破,屯田废了,屯民逃亡了,水利失修,农田荒芜,原来那套障塞亦被战争所破坏,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紧张,文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任益州郡太守的,他所面临的是收拾残局。而他首先召集失散了的汉族屯户和原来从内地屯戍而来的吏卒,以及在战争中打散了的吏卒,兴修水利,恢复生产,即“造起陂池,开通溉灌”,不但恢复旧观,而且还“垦田二千余顷”,有所发展。与此同时,重整关隘险要,即“率厉兵马,修障塞”,重新整顿政治军事,以稳固其统治。其次,就是笼络少数民族,即“降集群夷”,出现了“甚得其和”的安定局面,这就是文齐借以“固守拒险”或“据郡不服”的前提,即能与公孙述分庭抗礼的力量所在。(www.guayunfan.com)文齐之所以能如此,从主观方面讲,除他忠于职守,执行业已确定的那套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政策外,他在朱提(今昭通)有了实践,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朱提郡“先有梓潼文齐,初为属国,穿龙池,溉稻田,为民兴利,亦为立祠”。这与文齐的个人素质也是分不开的。

在这期间,柯郡有谢暹。《后汉书·西南夷传·夜郎》说:“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与郡功曹谢暹保境为汉,乃遣使从番禺江奉贡,光武嘉之,并加褒赏。”[23]谢暹政绩不获详知,唯收拾残破局面种种与文齐同,并有一点是明白的,即重新修好被搅乱了的民族关系,否则虽有龙、董、傅、尹等几家大姓的支持,也不一定能造成当时那样的一个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