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郭嵩焘之疑”之前的注疏概况

“郭嵩焘之疑”之前的注疏概况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节将重点耙疏郭嵩焘之前“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一句的注释情况,兼列举“仲尼、子弓”“子游氏之贱儒”的注释,以说明郭嵩焘之前未有学者质疑“子游”,并且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基本能够达成共识没有异议。“为兹厚于后世”者,“兹”即指子思、孟子而言。例如,杨倞对“五行”的错注,即反映了这种信息的遗失。下文将详细分析郭氏之后的学者对“郭嵩焘之疑”的看法,以及其得失情况。
“郭嵩焘之疑”之前的注疏概况_浙江伦理学论坛.Ⅲ

此节将重点耙疏郭嵩焘之前“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一句的注释情况,兼列举“仲尼、子弓”“子游氏之贱儒”的注释,以说明郭嵩焘之前未有学者质疑“子游”,并且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基本能够达成共识没有异议。

(一)《荀子》注本概说

刘向校定《孙卿书》后,流传最广的是唐杨倞的《荀子注》,因为此书照录汉代的底本原文,未有改动,仅在注中注明了讹误、异文,所以后世各种校勘版本多录杨注。[9]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荀子》注本,都属于杨倞所作的《荀子注》系统,这一注本在明末清初“荀子热”兴起前,近千年未有突破,直到清代荀学复活为显学,才有大量《荀子》校释本问世。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主要关注杨倞的《荀子注》以及清代以后的《荀子》注本。

(二)详论郭嵩焘之前各注家按语

(1)杨倞《荀子注》书中将“五行”注为五常;在“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后加注:“仲尼、子游为此言垂德厚于后世也”[10]。杨倞此注有两种句读方式,一为“仲尼、子游为此言,垂德厚于后世也”,《诸子平议》《荀子集解》等多数出版物都用此句读;个别版本用“仲尼、子游为此,言垂德厚于后世也”。两种句读方式理解上稍有差异,但并无太大区别,后世学者对这两种训诂句读似乎各有采纳。第一种句读:“为此言”的“为”一般训为介词“因为”,但有些学者将“为”理解成动词“做”的意思;“此言”即具体指“五行”说,仲尼、子游没有五行思想,所以不是“做五行”,而是“因为思孟五行”的意思;“厚于后世”是“及物动词+于+施事者”的被动句,意思是“被后世看重”。整句话的意思即“仲尼、子游因为思孟的‘五行’说,其流传的思想才被后世看重”。第二种句读方式与第一种的区别主要在于,“为此”可笼统地意指行为,而不必具体指思孟五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原文中“兹”并不确定是特别指代五行说,还是指思孟唱和“五行”的行为,杨倞在注中加一“言”字,仍是语焉不详。

(2)卢文弨校谢墉刻本、王念孙《读书杂志》、王绍兰《读书杂记》等经学家并未特别关注此处,仅著录杨注,并未加以明说。

(3)郝懿行《荀子补注》:“今按‘兹’者,益也,多也,与‘滋’义同。”[11]郝懿行认为“兹”通“滋”,为副词,“更加”的意思。但如果“兹”做“更加”之意,无论“为”是“因为”还是“做”的意思,该句皆为省略句,少宾语。此解略显牵强,“为”后加代词更合文意,而非副词,故郝氏之说错辨通假,当为误。

(4)俞樾《诸子平议》:

樾谨按杨注曰:“仲尼、子游为此言,垂德厚于后世”。则“为兹厚”三字,于文未足,殆非也。“厚”犹重也。《战国策·秦策》曰:“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注曰:“厚,重也。”“为兹厚于后世”者,“兹”即指子思、孟子而言。盖荀子之意,谓仲尼、子游之道不待子思、孟子而重,而世俗不知,以为仲尼、子游因此而后得重于后世。故曰:“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12]

俞樾认识到了“为兹厚”三字于文未足,按“兹”指子思、孟子,俞樾揣度荀子之意,似乎暗含荀子并未批评子游而仅批评的是子游门人之意,且荀子承认子游思想的价值。而荀子所说的“瞀儒”们之所以认为子游之学是因思孟才得以发扬,显然是因为他们知道子思曾从学于子游。

纵观以上资料可见,由于古汉语词汇单音多义的特点,易造成语意的模糊性,增加文本理解的难度,虽然针对这一特点产生的“小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语言传播的缺陷,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文献信息遗失的情况。《荀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固然有宋代理学视其为异端之原因,但与其文本信息传播不畅也不无关系。韩愈就曾批评荀子之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13]。可见,至少在韩愈的时代,由于其文本语意模糊以及先秦文献资料的大量散佚,《荀子》书中所载的信息已多有遗失。例如,杨倞对“五行”的错注,即反映了这种信息的遗失。清代经学家的贡献一方面在于重新考证荀子生平及师承,另一方面则在于发掘了《荀子》书中过去没有被关注到的重要信息,其中即包括郭嵩焘所指出的问题。下文将详细分析郭氏之后的学者对“郭嵩焘之疑”的看法,以及其得失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