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郭嵩焘之疑”的产生及影响

“郭嵩焘之疑”的产生及影响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5]高亨的解释,似乎是在已作出“郭说是”的判断后,再为该判断找寻理由。与上述诸位相反,刘师培、郭沫若、钟泰皆给出了反对郭说的证据。则孟子之学说未尝不出于子游。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评》一文中指出了郭嵩焘之误。“兹”即指五行之说。虽然没有严格的分野,但学界对“郭嵩焘之疑”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大体上分别呈现于校勘著作和思想史著作中。
“郭嵩焘之疑”的产生及影响_浙江伦理学论坛.Ⅲ

有清一代,中国社会在最初相对平稳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孕育着缓慢的思想文化变迁。鸦片战争后,社会动荡,思想变革急剧加速,各种新思想冲破国门,文化传统不断受到反思与挑战,自乾嘉以来的疑古之风也加入了新元素。虽然清代朴学家校释《荀子》的过程中重新发掘了其思想价值,但清代去先秦已远,古籍文献多已散佚,语言习惯上也发生了变化,学者们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事实上已脱离了文献本身的历史语境。作为当时地位显赫的经学家,郭嵩焘虽治学思路开阔,出入汉宋之学,不牖于门户之见,可谓当时前沿的学术人物却也难摆脱客观局限。尤为可惜的是,由于郭嵩焘本人不重视,其经学注疏多半散佚,研究《荀子》的原作也未留于世,郭嵩焘《荀子》研究的价值现在仅能从王氏《集解》中窥探一二。[14]而据刘师培《荀子补释》序记载,郭嵩焘与刘拱台、顾涧、陈奂都曾研究《荀子》,刘师培认为其成就虽不及王念孙、俞樾,却也有所补益。据引言所载,郭嵩焘明显认为“子游氏之儒”应包括“开宗立派”的子游本人,他从《非十二子》全篇的行文逻辑上考虑,“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肯定子游之言,而后文却十分不客气地批评了“子游氏之贱儒”,这明显有矛盾。此后大批学者纷纷赞同郭氏,足可见郭嵩焘的学术影响力。赞成郭说的有梁启雄《荀子柬释》(《荀子简释》)、高亨《诸子新笺》、久保爱《荀子增注》、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杨柳桥《荀子诂译》、张觉《荀子译注》、王天海《荀子校释》。其中高亨在认同郭说的基础上,为其做了训诂学上的解释,其他注本则并未对此做更多注解,仅表明从郭说:

亨按郭说是也。但“弓”无由误为“游”。疑“游”本作“泓”,形似而误。子泓即子弓、古人姓名虽在同书之中,往往异字,如本篇之陈仲,不苟篇作田仲、庄子逍遥游篇之宋荣子、天下篇作宋钘,是其例。“以为仲尼子泓为兹厚于后世者”,谓世人以为仲尼子弓,为有子思孟轲之唱和、明道、而始见重于后世也。……本篇云“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兹”指子思孟轲。[15]

高亨的解释,似乎是在已作出“郭说是”的判断后,再为该判断找寻理由。按照高亨的逻辑,既然可将“游”看作是“泓”字误,那么同样可将“弓”或“泓”当作“游”字误。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即认为,“荀子所说的子弓实际为子游之误。盖‘子游’二字,汉石经《论语》作‘子斿’,‘斿’失去右旁,因而误为‘弓’。”[16]这种联系实则不具有必然性,也并非佐证郭说的有力证据。高亨的证据虽不成立,但他认识到这句话暗含了人物间的师承关系,那么,据史料记载,子思究竟师承子游还是师承子弓?这一问题留待稍后讨论。

与上述诸位相反,刘师培、郭沫若、钟泰皆给出了反对郭说的证据。刘师培在《荀子补释》中说:

又案郭嵩焘,谓“子游”当作“子弓”,实则“子游”二字非讹。下文称子游氏之儒,谓其“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观《孟子•滕文公》篇,答彭庚之问正与荀子所讥者合。则孟子之学说未尝不出于子游。盖尊孔子为荀孟所同,一尊子弓,一法子游,则所趋各异。若此文作子弓,则子思、孟子之书固无一语道及子弓也。[17]

刘师培基本赞成上文所述俞樾的解释,并且从师承关系上反驳了郭嵩焘。他认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一句意欲说明“俗儒讬此以自重于后世也”。刘师培强调思孟未传子弓的学说,又根据《孟子》中的一则材料,追溯孟子之说源于子游。子思师承子游,孟子又授业于子思门人,故依刘师培之意,思孟所唱和的关乎子游之学,而非关乎子弓,因此将此处改为子弓则不合文义。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评》一文中指出了郭嵩焘之误。首先,与俞樾一样,他认为“子游氏之贱儒”并不一定是骂子游,故而此处无前后文的矛盾。其次,他认为正因为荀子在此处将仲尼、子游并提,所以可以证明思孟之学出于子游。他说:

这项极现成的重要材料,两千多年来都被人忽略了,甚至还有人说“子游”错误了。郭嵩焘云……这真是以不狂为狂了。问题是很简单的。别处之所以屡言“仲尼、子弓”者,是荀子自述其师承;本处之所以独言“仲尼、子游”者,乃指子思、孟轲的道统。这是丝毫也不足怪的。[18]

他进而论证了子游思想与思孟“五行”相合之处,但他的论证并不十分妥帖。首先,他将《礼运》归为子游氏之儒的作品,《礼运篇》体现了“色、声、味、季,都配以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思想,他认为思孟“五行”正是继承了这种思想。又举章太炎《子思孟轲五行说》,“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郭沫若认为思孟“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系统的演化,这显然与最新的研究不符,且金木水火土五行与思孟五行的关系并未明确。

钟泰《荀子订补》曰:

案五行水火金木土也,五行自五行,五常自五常,杨以五常解五行,非是。

……

案“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云云,盖与上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相应。“兹”即指五行之说。“厚于后世”,犹云“赐于后世”。杨注未尝误,特语欠明耳。若俞说转失之迂曲,且罪荀旨。[19]

钟泰显然没有认识到思孟“五行”理论的独特指称,但他对全句的理解比较到位,也意指思孟传子游之学。

虽然没有严格的分野,但学界对“郭嵩焘之疑”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大体上分别呈现于校勘著作和思想史著作中。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赞成的学者实际并未给出有力的证据,表态之言也十分苍白无力,而反对者的资料却要丰富许多,反对者刘师培、郭沫若和钟泰皆注意到原文蕴含了思孟道统的问题,当代学者的研究也大多着眼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