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二县五村之概况

二县五村之概况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二县五村之概况本章将对我们所调查的泾县、歙县以及凤村、雄村、昌溪、岑山渡和溪头等五个行政村和居住在这五个村的凤、曹、程、吴、周、叶等六个大姓作一简要介绍。茂林自北宋建制以来,迅速发展为商业集镇,已丧失了农村特点。这种商宦社会,不能视为泾县农村和地方宗族社会的代表。作者在凤村调查时,觅得一本该分支的族谱。
二县五村之概况_皖南农村调查

第二章 二县五村之概况

本章将对我们所调查的泾县、歙县以及凤村、雄村、昌溪、岑山渡和溪头等五个行政村和居住在这五个村的凤、曹、程、吴、周、叶等六个大姓作一简要介绍。

一、泾县及凤村概况

1.概况

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北麓,太平湖畔。境内山清水秀,重岩叠翠,溪流滢洄。总面积2 059平方公里,人口截至2007年约35万。该县东临宣城、宁国,南界旌德、歙县,西接青阳,北依南陵。旧志云泾县境内:“山势雄峭,波流奔倾……当吴楚之交会,为池歙之襟喉。”泾县南乡之晨如图2-1所示。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即产于泾县。该县因北邻江南平原,南接徽州山区,历史上成为江浙文化与徽州文化的交接地区。泾县北部受江南文化影响,南部则受徽州文化的强烈熏陶。近代开埠以来,西方文化和商品首先到达沿海地区,通过长江向内地扩散。由于地理上的特点,泾县农村可能先于封闭的徽州山区而受到西方文化、商品经济和新思想的冲击。

凤村位于泾县南乡,距县城35公里。与江南名镇茂林毗连。

宋至清,凤村与茂林同属冠盖乡。明初建思齐都。清乾隆年间在思齐分建永宁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都划分为七个行政村,包括鸣凤、沈岗、金粟、阳山、石井、溪塘、明塘。1952年这七个村分属唐井、金山两乡。1956年两乡合并为鸣凤乡。

img1

图2-1 泾县南乡之晨

1958年鸣凤乡划归茂林公社,1961年又从茂林公社划出,建置凤村公社,1984年改为凤村乡。2005年乡镇调整,鸣凤、阳山、凤村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划归茂林镇。现在,凤村(行政村)辖区面积2.45平方公里,包括22个村民组,共675户,总人口2 166人(2008年统计)。耕地面积2 924亩,山场8 841亩。鸣凤河穿村而过。凤村属丘陵地区,但四周重峦叠峰。境内小龙山,海拔905米。螺丝旋,海拔817米。

选择凤村,主要的考量是其地理位置。凤村地处泾县南乡,如前所述,历史上,它深受徽州文化影响,同时,又有一些江南文化风韵。江南文化相对开放,徽州文化相对封闭保守。凤村境内虽有高山,但大部分还是丘陵地区,不如徽州山区那样封闭。因而,近代以来,一方面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先于徽州受到较多新思想的影响。笔者30多年前在大学读书时,学校组织去茂林实地考察皖南事变,曾路过凤村。皖南事变激战地——东流山以及叶挺被俘前召开最后一次作战会议的地点均在当时的凤村境内。笔者为凤村浓郁的徽州文化和大量明清风格的民居所深深吸引。那么,为什么不选择毗连的茂林呢?茂林的名气可比凤村大得多。茂林自北宋建制以来,迅速发展为商业集镇,已丧失了农村特点。聚居在茂林的吴氏家族,历史上名人辈出。仅近代就有所谓吴氏三杰:书法家吴玉如、画家吴作人、文学家吴祖缃。这种商宦社会,不能视为泾县农村和地方宗族社会的代表。而凤村一直是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单位。聚集在凤村的凤氏家族,历史上比较沉寂,不如吴氏家族显赫。泾县农村,大多由这样普普通通的村落和家族构成,所以,选择凤村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凤村民居如图2-2所示。

img2

图2-2 凤村民居

2.凤氏姓考及变迁

据凤氏族谱记载,凤氏来源有二:一系南诏王阁逻凤之后。南诏王妻蒙氏,生凤加翼,后嗣以凤为姓。后人多居于云南、贵州。一系汉昭帝之后。汉昭帝的儿子徙迁陕西邵阳。因汉武帝疏隔诸子,汉昭帝之子遂改姓凤。故而,凤村凤氏族谱冠以“邵阳谱系”。徽州包括泾县各宗族修谱时,多有攀高之嫌,此说姑妄听之。至于凤姓的最初来源,可上溯至上古帝少昊。少昊以百鸟称谓百官,以鸟纪官。后世以官名为姓,便是凤氏起源。凤村凤氏嫡祖为北宋汴梁副统制。靖康之难后,随宋政权南迁至浙江定居下来。后有一支迁至江西。凤村的始迁祖——凤世杰,属于这一支派。凤世杰为朱熹弟子,南宋淳熙乙未贡举。嘉定元年,官授泾州(泾县)教谕。后来,居泾附籍,定居凤村,至今已历八百余年。凤世杰后人在明成化年间有一支迁至宣城西河,有一支回迁江西。另外,还有分支迁至福建、苏州、徽州、庐州、舒城等地。

以上为凤氏族谱上的说法。我们在凤村调查时,听到却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凤氏的老人都说,凤家的祖先姓刘,为后汉皇室后裔。后汉灭于后周,后周又为北宋所灭。宋初,后汉皇室逃到现在的凤村,听到凤鸣之声,认为是祥瑞之兆,便定居下来,改姓为凤。由于惧怕朝廷追杀,族谱故意写上始迁祖来自江西。同时,为表示与朝廷不合作的态度,定下“凤不上朝”的族规,为族人世世代代尊奉,这也是历史上,凤氏族人极少有人做官的原因。我们曾查阅过泾县县志,至少在明清两代,凤氏族人中没有一人中过举人、进士。

据清光绪丙戌年的手抄本《邵阳谱系》,凤氏历史上就没有老谱。元、明时修谱,只提到汉昭帝之子为凤氏第一代高祖——凤演公,“其后至宋代名目俱无”。也就是说,从汉至宋,无从考证。有人说,这就回避了五代末至北宋初,后汉宗室改姓的历史,并间接承认凤氏本为刘姓的事实。

《邵阳谱系》以世杰公为始迁祖,南宋时从江西迁至泾县。《邵阳谱系》还载有凤氏13世孙凤泰和于元正四年写的序文。如果一世以30年计算,则始迁祖世杰公应在五代末或北宋初来泾。这与凤氏为后汉皇室后裔,于北宋初年来凤村定居的传说是一致的。也有人说,凤氏族谱有意回避这一点,正好说明他们有难言之隐。

前面说过,明成化年间,凤氏一支迁往宣城西河。作者在凤村调查时,觅得一本该分支的族谱。上面记载了凤氏一世祖凤演公(汉昭帝之子)至凤村始迁祖凤世杰的完整谱系。凤世杰为演公第34代孙。若以30年为一代,约1020年,差不多等于自汉昭帝至南宋初年这一段时间,这就弥补了《邵阳谱系》所存在的空白。所以,凤村的民间传说是否正确,仍然存疑。另据《邵阳谱系》凤村凤氏辈分排行,前代24派为:“世、彦、盛、万、岩、正、五、伯、廷、云、何、卿、士、日、远、生、宗、昌、庆、阳、林、子、世、有。”其中,二甲与十甲自“何”字后,略有不同。二甲的“何”字后接:“鼎、老、庆、和、安、信、昌、鸣、廷、文、一、尚。”十甲的“何”字后接:“鼎、泰、老、庆、和、安、祥、德、世、廷、文、一、尚。”后代20派为:“国、家、兴、必、大、天、运、兆、元、良、惟、汝、嗣、之、懋、任、从、永、继、祥。”另有女派20字,从国字起为:“莲、芳、清、媛、德、长、念、容、度、良、慈、孝、家、道、顺、繁、衍、百、世、昌。”现在,凤姓人以“良”字辈居多,也就是说,自始迁祖至今,已繁衍逾34代。

二、歙 县

在歙县调查,我们选择了昌溪、雄村、岑山渡(又称航步村)、溪头等四个行政村。歙县建置于秦代,北依黄山,南临千岛湖。山川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称新安,为古徽州府治所在,是徽州文化的中心。宋代时,就被誉为“东南邹鲁”。

在歙县的调查,是“面”与“点”的结合。既要适当扩大调查范围,又不可全面铺开。因此,我们决定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调查。歙县县委办公室的同志给我们推荐了一批。其中,有的村如棠樾,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的村,如许村,已发展成繁华市镇,商业气氛浓厚。所以,我们最后挑选了既反映徽州文化特色,又仍然保留着农村特点的昌溪、雄村、岑山渡、溪头等四个村作为调查对象。官商儒一体为徽州文化的最大特色,而这四个村又正是这种文化特色的代表。我们将在下面作详细介绍。歙县新安江如图2-3所示。

img3

图2-3 歙县新安江

1.昌溪

(1)概况

昌溪位于歙县南乡,东临上下坝源,南毗定潭,西接深渡,北连石潭。距歙县县城30公里,离新安江7公里。昌溪属山区,境内有沧山、福金山、安岭、西山、来龙山、火焰山、观音崖。最高峰为龙王尖,海拔776米。昌溪民居建在群山环绕的蝴蝶盆地中。新安江支流——昌源河,绕村而过。昌溪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

早在汉代,昌溪就有人居住。唐时,姚、叶、朱、方、王五姓杂居,村名沧溪,盖因境内沧山、昌源河而来。南宋淳熙年间,吴姓迁入后改称昌溪。后又有冯、刘、陈、郑、金、何、梅、黄、李、范、张、罗、凌、余、邵、康等姓陆续迁入,以吴姓为盛。后来,有两姓向村南拓展,形成溪磅头村,人称下昌溪。元代,周氏迁入溪磅头,发展成首姓,改溪磅头为周邦头。至明清时,吴、周为昌溪两大姓,分为上、下昌溪。

昌溪在明清时属三十一都一图。民国二十一年,划归深渡镇。民国二十四年建置昌溪乡,民国三十三年又划归石溪乡,民国三十四年又复置昌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昌溪镇,1950年划归深渡区,下设裕民、思明、振叶(进)、思进(振)4个行政村。人民公社时期,这4个行政村合并为红旗、红心2个大队,属北岸人民公社。1961年建置昌溪人民公社。1983年改昌溪乡,辖10个行政村,现辖3个行政村,24个村民组,共2 330户,7 800多人(2007年统计)。全乡有耕地674亩,茶园4 769亩,桑园1 608亩。其中的昌溪行政村包括三个自然村,即红旗、红心与昌源。红旗与红心为上昌源,昌源为下昌源。昌溪行政村有973户,共2 979人。

昌溪村坐西朝东,沿河而建。自明代始,就构筑了自西向东长达3公里的古民居群。有水口、石拱桥、学堂、书院、茶楼、酒肆等近800栋民宅,20余个祠堂,7座寺庙,5所庵堂。现存有宋、元、明、清古建筑201栋。其中“忠烈庙”、“太湖祠”、“周氏宗祠”均为古建筑中的佳作。在“员公支祠”前有一座江南独有的木牌坊。“忠烈庙”中,供奉着为徽州人景仰的汪华与其第八子汪俊的塑像。村中有前街、后路、外路等3条南北走向的大街,九子巷等100多条横巷贯通其中。昌溪村一角如图2-4所示。

img4

图2-4 昌溪村一角

(2)吴氏姓考及变迁

吴姓与程、汪、黄、胡、王、李、方一起号称“徽州八大姓”。与许、叶、汪,合称“歙县四大姓”。徽州吴姓尊吴浅为远祖,吴少徽为近祖。吴浅系汉长沙王吴芮第三子,封便硕侯,析居黟县。吴少徽为吴浅62世孙,其父吴义方因讲学歙县,遂居于此。吴少徽在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年)辛丑举进士,后任京兆节度使,待中御史,左台监察御史,封晋国公。昌溪吴姓始祖吴一之为吴浅77世孙,又名益之,字元举,76世吴旦公第六子。南宋淳熙初年,前往京城临安纳赋,舟过深渡,登凤旗(今凤池)山,见昌溪河入注新安江,便溯流而上,寻源至昌溪,认村内太湖丘为风水宝地,于是买下该地营造生塘。淳熙七年,吴一之卒。子愿学、愿玉在昌溪结庐守孝3年后,兄愿学回西溪南墙里承祖产,愿玉留居沧溪,改名昌溪。数代后,子孙大盛,逐成昌溪首姓。

(3)周氏姓考及变迁

周姓源于姬姓,黄帝后裔。东周周平王有个儿子姬烈,封于汝南,后改姓周,被当地人称为周家。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中原人大批东移南渡,周氏一支迁安徽庐江。南唐时,周垚自庐江迁绩溪周坑,是为周氏新安之鼻祖。北宋开宝年间,周垚长子周同迁歙县小路口。北宋政和年间,新安六世周五一自小路口迁南乡大渊源周家村。传至14子周龙孙,于元末至正三年迁来昌溪二保,是为昌溪周氏始迁祖。后人将二保更名为周邦头;img8发展迄今,已逾650年,传了26世。

周氏宗祠“六顺堂”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历时五载。名称六顺堂,是因为昌溪周氏传至第18代时,有兄弟六人,故称六顺。同时,还寓意“六六大顺”,祷祝宗族和顺。周氏宗祠建筑宏伟,分柵栏、单犀、正厅、后进、寝陵等五大部分。

2.雄村

(1)概况

雄村地处渐江下游,距歙县县城仅7.5公里。北枕南山(城阳山脉),东临竹山,南接虎形毛山,西有西溪。渐江由西自屯溪经篁墩、王村、湮村、拓林而南下,绕雄村后缓向北流。钟灵毓秀,风光旖旎,自然环境极其优美。

雄村唐属永昌乡。宋至清隶属永丰乡。明划归28都3图。清划归为37都5图及8图。民国二十四年属政达乡,民国三十三年改属义达乡,民国三十五年复属政达乡。1949年划归王村区三谊镇。1950年改属朱村区。1952年设置雄村乡。1956年,划归城关区。1958年划归徽城人民公社。1961年,析置雄村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雄村乡。1992年,雄村乡与朱村乡合并为雄村乡。我们调研了其中的两个行政村——雄村和岑山渡。雄村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15个村民组,共628户,2 485人。img11

唐至元,有梅、夏、洪、李、石诸姓居住。相传梅氏因犯案遭抄斩灭族。夏氏全族迁往他处。石氏去向不明。李氏今仅存30余人。洪氏大约在宋代迁入。元时,人丁兴旺,以姓名村为洪村。明洪武十三年,曹永卿(字关一)随舅父迁居洪村,娶洪氏为妻。后衍成大族。而洪氏家族日益败落。曹氏族人以《曹全碑》中“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之句,改洪村为雄村。img12

雄村的渐江西岸有清初兴建的200米长的堤岸。堤岸以麻石为栏,用五色鹅卵石组成的各种图案镶嵌在路中。石栏外,植桃树,古称桃花坝。我们去该村访问时,正值三月,桃花盛开,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坝旁有竹山书院和竹山文会等古建筑,现为国家级文物。村中还有慈光庵、非园、雄村上社、四世一品坊、慈孝坊、大中丞坊以及宰相府、学宪第、柱史第、太史寺、光禄第、进士第等明清建筑。雄村渐江西岸如图2-5所示。

(2)雄村之曹氏

img15

图2-5 雄村渐江西岸

雄村曹氏历代皆有子孙外迁。较著者有:八世汝字辈一支迁浙江富阳感化村,已繁衍成千人大族。宗仁派二房一支迁松江朱家坞。宗礼七房曹振镛因赐第北京,次子曹恩荣在京繁衍。七七事变前,其后裔生卒均报祖祠登谱,今则已断。17世七房曹文植之后曹树蕸,清末任东北黑山知县,后人留居东北。img16

曹氏在明清两代,因宦显而扬名徽州。族中有52人中举,29人中进士。最初发迹的是宗仁派。宗仁长子曹观,明成化辛卯年中经魁,乙丑成进士。接着,9年后,宗仁长孙曹祥中进士,累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制湖广、云南、四川。有明一朝,曹氏7人中进士,5人中举,皆宗仁派子孙。后来,宗仁派逐渐沉寂,宗礼派继起。

宗礼派最初走经商的路子。传三世后,子孙因经商渐富,由徽城迁回雄村。清康熙年间,宗礼派九世孙曹堇饴(字国昌)业盐,大富,成扬州八大盐商之一。临终前,遗命二子干屏、映青于渐江旁,“建文阁,修书院”。书院建成后不久,曹堇饴孙曹文植(时年25岁)乾隆庚辰(公元1760年)殿试列二甲第一名进士,高中传胪。后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累官至户部尚书,四库全书总裁之一。接着曹文植之子曹振镛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中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随后调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后又升体仁阁大学士。道光初年,晋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后又晋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位极人臣。清顺治至同治年间,曹氏12人中进士,44人中举。此为曹氏的巅峰时期。曹振镛卒于道光十五年。自此直到清末,曹氏一蹶不振,仅在同治年间有一人中举。民国时,除了一族人在江苏高等法院迁来雄村时,被临时聘为书记官及清理积案的审判官外,再无一人为官。进入大学深造的也寥寥无几,族人经商也无骄人成绩。笔者为此曾就教于族中老人。据他们解释,曹振镛为官时,极为谨慎,平时处事战战兢兢。加之三次出任学政,为避免授人以柄,严禁族人考官。因此,族人对曹振镛颇有怨言,至今还指责他对乡梓毫无贡献。当然,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盛极而衰,可能是任何一个家族都难以逃脱的规律。

(3)岑山渡之程氏

img19

图2-6 程氏宗祠

岑山渡的始迁祖为程诚,字全信,新安程姓始祖43世裔,原居歙县东乡三都上府大程村。《程氏宗谱》中的岑山渡支谱并未载明程氏迁居岑山渡的具体时间,据笔者从世系的排行推算,大约在明代宗或明英宗之间。img20岑山渡程氏的辈分从新安一世祖排起,现已繁衍至新安或元潭64世。若从岑山渡始祖程诚开始计算,则已传世21代,约550年。

程诚生月、怡、梅、芙、童五子,他们是现今岑山渡程氏五房的支祖。岑山渡程氏宗祠显承堂曾悬挂五房支祖遗像,现已大部拆毁。岑山渡程氏在歙县名气很大。有俚语说,“岑山渡程,亦贾亦儒,多才俊”。早在明末,岑山渡程氏就开始到两淮经营盐业。岑山渡程氏三、四、五房后人均有人外迁至江苏。三房一支迁淮安,四房一支迁淮阴,五房一支迁板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程氏族人一直以经商为主。业盐成功早于雄村曹氏。早在清初,著名盐商程量人,便成为两淮盐业总商之一。其长子程之韺后来世袭其位达20年。程量人一家后定居扬州,衍成大族。程之韺之子程文正康熙卅年(公元1691年)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后辞官归扬州,购筱园。筱园为康熙年间八大花园之一,也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临幸的花园之一。程文正一族四代进士。其侄程晋芳于乾隆卅六年(公元177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侄孙程沆亦为进士。

3.溪头

(1)概况

溪头位于歙县东北部,距县城21公里,群山环抱,主山脉连接黄山,支脉接飞布山,潺溪绕村而过,东出汇入桃溪河。溪头面积为24.17平方公里。溪头行政村由原来的溪头、蓝田合并而来,人口2 549人。img21我们调查的为其中的蓝田村。

唐至宋,蓝田属红礼乡永福里,自名为“种玉里”。元、明时属六都,划入一、二、三、四、五图。清代沿袭之。民国时期,曾划归晔岔乡、溪头乡、大野乡。1952年建置蓝田乡,1955年划并溪头乡。1958年,属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属析置的溪头人民公社,1983年属溪头乡。今隶属于溪头镇。有耕地990亩,山场7 520亩(内含茶园500亩,桑园150亩)。村内有7个村民组,共270户,760人。蓝田原名潺田,为吴、杨二姓居。叶氏迁居后,为纪念先祖敷泽公曾任陕西蓝田县令,改村名为蓝田。img22蓝田的小巷如图2-7所示。

img23

图2-7 蓝田的小巷

(2)叶氏姓考及变迁

在蓝田,叶氏为第一大姓,亦为歙县旺族。叶姓亦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武王同母弟季载之后。武王得天下,大封同姓。季载因年少未封,食采于沈(今河南平兴)。古字沈、聃同音,季载亦称聃季。当时诸侯作胙土命氏。聃季后人遂更姬姓为沈。春秋时,传至沈诸梁,字子高,官叶县尹。后人以地易姓改为叶姓,并奉子高为叶氏一世祖。

叶公廿八世一支曰积,字懋之,任行军都统,守新安遂焉,是为叶氏迁新安始祖。传至五世达,为浙江钱塘令。又传至七世茂,字子全,为新安郡守,是为叶氏新安再迁祖。茂公生二子,长子勋,先居歙城。五世后,陆续迁淳安、乐平、歙之篁墩,婺源之中平、开化、淮南等地,统称中平振。茂公次子杰,携子永春游学处州,后定居处州丽水。传至永春子敷泽,字惟溥,任陕西蓝田县令,后授歙州通判,官一月卒于任,留家与歙,是为叶氏新安三迁始祖。

蓝田叶氏人才辈出,商界翘楚,高官显宦也不乏其人。清乾隆年间,叶天赐曾被推为盐纲总商。叶椿在宋神宗熙宁三年状元及第,累官至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爵广平郡开国公。蓝田叶氏入仕的鼎盛期在唐宋两朝。清代无一人中举。叶氏还出了一些学者,如民国时期的叶元龙,曾任南京大学教务长、重庆大学校长。叶以群,文学理论家,曾任左联秘书处干事,1932年与丁玲、田汉等人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

注释:

①泾县志.卷一.清嘉庆.64-65.

②凤元福.凤村乡概略//葛兆铣.茂林春秋.内部发行,1996.

③凤村村委会介绍及泾县茂林镇政务网页,http://www.maolin.gov.cn.

④凤氏.卲阳谱系.光绪丙戌年手抄本.

⑤吴宗彭.凤村乡古代姓氏溯源//葛兆铣.茂林春秋.内部发行,1996.

⑥见吴宗彭文。吴认为,年代久远,老谱失落,也可能导致谱系混乱。

⑦笔者曾采访泾县宣传部退休干部葛兆铣。葛兆铣本为凤村人。在编写《茂林春秋》时,曾查阅过一些资料,并采访过一些老人。据他说,凤村凤氏为后汉皇室后裔一说较为可靠。后汉皇室为游牧民族,凤氏族人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游牧民族的习俗。如在祭祀本地神明祠山大帝时,只吃羊肉。另外,凤姓人有些至今还有突厥人的体征。

⑧吴兆民.昌溪.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⑨转自昌溪乡先锋在线工作站以及昌溪乡政府情况介绍。

⑩昌溪乡古村落保护委员会资料征集组走进昌溪.内部发

行,2001.

img26昌溪太湖吴氏宗谱.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img27吴兆民.昌溪.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img28见昌溪村民委员会编写的《走进昌溪》。

img29周邦头村口碑文《周氏姓考》。

img30见《走进昌溪》。

img31见《走进昌溪》。

img32见雄村乡政府情况介绍。

img33汪昭义.歙县志——雄村.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img34(宋)曹定宇.新安曹氏谱序.

img35见新编《歙县志:雄村》,内部发行。

img36曹瑾.歙县雄村曹氏源流.安徽歙县曹氏谱牒文献.内部发行.

img37见《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序》。

img38黄国信,温春来.新安程氏统宗谱重构祖先谱系现象考.史学月刊,2006(7).

img39新安一世祖程元谭,东晋元帝时(约在公元317-322年),定居歙县簧墩,至今已传64世。每代约为25年。程诚为新安43世,以此计算,他大约在明代宗至明英宗年间,即公元1450-1461年迁居岑山渡。

img40转自溪头镇先锋在线工作站以及溪头镇政府情况介绍。

img41综合溪头镇政府情况介绍及溪头镇政府编写的《蓝田志》。

img42参见《叶氏系谱(元):叶氏历世系谱论序》以及《四老历世支谱(元)》。关于蓝田叶氏始迁祖叶孟第一次游蓝田的年代,有不同的说法。本书采用溪头镇政府编写的《蓝田志》之中的说法。

img43参见柯灵权《蓝田之叶源史考述》手稿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