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二五”期间东川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十二五”期间东川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调查情况看,带动全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五年来,城镇低收入群体得到全覆盖,收入也有了较快增长。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成为了带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辅助源。(三)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为农村居民收入添动力“十二五”期间,全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
“十二五”期间东川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_昆明调查报告2016

东川调查队 潘仲云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东川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东川区委、政府紧扣“转型发展”这一主题,围绕提高“两率”和增加“两个收入”四大目标,实施“产业推动、城镇带动、项目拉动、环境助动、开放促动、城乡互动”六大战略,全区的经济总量、工业经济、财政收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也有了较快增长。

五年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4627元增加到2015年的25662元,增长75.4%,年平均增长11.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3196元增加到2015年的6405元,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14.9%,实现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目标。在城乡居民收入双双增长的同时,全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逐步缩小,城乡收入比由2010年的4.58缩小到2015年的4.00。

从调查情况看,带动全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居民收入方面

(一)国家工资政策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核心源

五年来,国家工资政策在2012年、2015年两次大调整,艰边津贴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连续五年每年增长10%等国家工资政策的贯彻落实,极大地带动了全区9271人行政事业人员及1.92万人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增长。

(二)经济的全面发展成为收入增长的动力源

五年来,东川“产业推动、城镇带动、项目拉动、环境助动、开放促动、城乡互动”六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工业园区建设得到加快,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提升。工业园区的建设给东川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东川城镇职工的就业增加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大大促进了东川城镇职工的就业,就业的增加带动了企业职工收入的增加。据统计,截至2014年,第二产业从业人数达到2946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0%。其中:从事采矿业人数已达9165人,从事制造业人数达5877人,从事建筑业人数达13911人,从事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人数为508人,四个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46286元、30538元、20964元、31564元。工业企业职工收入成为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动力源。

(三)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辅助源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断增加。五年来,城镇低收入群体得到全覆盖,收入也有了较快增长。城镇低收入标准由2010年的214元提高到2015年的475元/月,增长了121%,累计发放3.87亿元城镇低保金。随着国家低保标准提高,东川近2.5万人也几次提高了标准,虽然增加的绝对值不大,但每次提高标准的幅度也超过了10%。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成为了带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辅助源。

二、农村居民收入方面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强动力

“十二五”期间,东川经济全面发展,特别是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五年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6.6亿元增加到75.7亿元,年均增长11.6%;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由4.1亿元增加到5.5亿元,年均增长6.1%。在全区工业、建筑、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进而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一产到二产、三产的大转移。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7.0∶66.2∶26.8调整为 7.3∶53.6∶39.1。据移民局的统计,全区 21.4万农村人口中,转移劳动力近7万人。这7万人从一产转移到了二产、三产,极大地带动了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使全区农村居民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到了60%左右。

(二)扶贫工程的实施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注活力

“十二五”期间,东川区以推进“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合力攻坚,大力开展整乡推进、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尤其是2014年以来,东川区调整扶贫思路、聚集力量、突出重点、攻坚克难,紧紧围绕努力减少贫困人口的目标,聚力打造整乡(村)推进筑平台、打造“雨露计划”拔穷根、打造产业扶贫换穷业、创新金融扶贫增收入和实施安居工程挪穷窝,扶贫的成效较为突出。五年以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34297.7万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202万元;市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377万元。对294个自然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了538户1786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宜居农房建设7879户,实施安居工程2102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700人。

随着国家扶贫工程的不断深入实施,农村建房、产业发展扶持、劳务输出多项措施并举,极大地带动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带动了当地务工人员的增加,每天的务工收入也从2010年的50~100元上涨到了2015年的100~180元。务工收入的增加,使得当地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了。五年来,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16.75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8.26万人,减少8.49万人。

(三)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为农村居民收入添动力

“十二五”期间,全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第一产业增加值由3.2亿元增加到5.5亿元,年均增长7.2%;小江河谷热区冬季农业开发累计种植面积282921亩,累计创总产值78953.5万元;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36个。五年来,农业产业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一村一品、乡村旅游、特种农业的种植等有了较大发展。全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水果、时令蔬菜种植、特色水产养殖等为主导的农业特色种养殖基地,种植金太阳甜杏7800亩、三月桃3000亩、红提葡萄1600亩、酿酒葡萄3177亩、金丝蜜枣1500亩、火龙果700亩,冬季马铃薯5000亩、冬早玉米5000亩,发展烤烟4000亩,大蒜7000亩,种植玛卡、臭参、板蓝根等高山药材15000余亩。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改变了以前单纯农作物种植模式,农业的增加值有了较大提高,有效辐射带动了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

(四)政府转移支付增加,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为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保活力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政策不断得到落实,农业种植补贴、小水窑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畜牧业补贴、宜居农房建房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在校学生生活补贴、学费补助、重特大病救助等等的惠民政策不断得到落实,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让农民收入的增加有了后劲。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标准、农民养老金、农村医保报销比例等政府转移支付标准不断提高。五年来,失地农民养老金从2010年的150元/人·月增加到了340元/人·月,增长126%。农村低收入保障标准从2010年的80元/月增长到2015年的215元/月,增长了168%,累计发放1.9亿元。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使3.11万农村低保人群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也有了较大改变,转移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接近25%。

(五)生态环境建设为农村居民增加收入促新力

随着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不断深入,“十二五”期间,东川全区完成国家造林补贴项目27000亩;完成中低产林改造20000亩;完成美洲黑杨及杨树种植10455.7亩;核桃产业基地建设24.8万亩等等,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22%提高到2015年的33%。按当地造林标准每亩6人,每人每天100元的工时费推算,仅生态修复工程的带动,每年就可使当地新增2400万元的务工收入。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标准提高的政策下,就退耕还林还草一项,24.8万亩核桃基地的建设,国家每年补助资金近6000万元,将为全区21.4万农村居民年均增加300元的收入。生态环境建设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活力。

五年来,虽然东川的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然从2011年的4.58缩小到4.00,但差距仍然较大。与全市的人均收入水平相比,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差4252元,到2015年差扩大到差8293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差2613元,到2015年扩大到差5039元,差距依然较大。在东川目前的“一铜独大”工业结构没有完全改变、多重矛盾交织困扰多家矿企停业整顿,工业经济增速减缓,环保压力巨大,矿产品价格下跌,社会消费需求减弱,失业待岗压力增大的矛盾凸显,农业、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仍然巩固、特区扶持政策断档,失业率攀升,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将再次面临发展困境、社会保障仍需提高的情况下,“十三五”期间,东川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因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培育替代产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与昆明一道率先在201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成为了“十三五”期间迫在眉睫的新任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