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宋人笔下的契丹族的车舆

宋人笔下的契丹族的车舆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奚族和契丹人制造的草原上的车舆和马具,早在契丹国建国前已见诸中原记载。辕旁卧双驼,车前立一契丹男子,外侧立侍女二人,车后有持骨朵的侍卫,其显系贵族辎车。这是辽代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交通文化史和民族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真实写照。在10世纪前后的东北亚交通史上,契丹族的车舆、骑射和马具文化,是上承鲜卑、下启女真、蒙古的独具特色的草原交通文化载体。
宋人笔下的契丹族的车舆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辽代契丹族的骑射文化与草原交通,在北宋的诸多北使行程录和诗文中多有记载。如北宋苏辙在出使辽国时曾留有诗云:“燕疆不过古北阙,连山渐少多平田。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橐驼羊马散川谷,草枯水尽一时迁。”[88]此句的“古北阙”即古北口。他在《魏公集》中还记述,“契丹马群动以千数,每群牧者才二三人而已。……蕃汉人户以羊、马多少定其贫富等差”。

亲历契丹和奚族腹地的北宋文人苏辙已经将辽代北国的骑射习俗和居行交通文化跃然纸上:宋朝的燕云地区,与契丹的接界,北不过“古北阙”即古北口关隘。自此北去,进入契丹、奚族所居草原。连山渐少而多属平地松林草原。奚人之居,多依茅草屋,殆多指辽中京一带“奚王”属境已有田园耕牧之事。而其北的契丹族,则“骈车依水泉”和“橐驼羊马散川谷”,完全是一派游牧景象。其“骈车”,当为一种游牧时临水而居的草原放牧时的行舆。如同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毡车出行图》中的“毡车”——长辕、高轮,车上前后有彩色车棚。车棚用四根细木立于辕和车厢之上,上有轿顶盖。一般的放牧骈车或装饰较为简便,但其遮风挡雨以利草原流徙居行的功能不可或缺。这是契丹和奚族依托游牧经济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这种契丹车帐,广义上称“辎车”,而基本形制类同,唯材质优劣和装饰以贫富、等级稍有别。其“材俭”者“易败”,显为沈氏所指途见中京“打造部落”普通牧民所用。而辽墓壁画中发现的“青驼车”应是较好的一种。如赤峰敖汉旗高家窝铺乡韩家窝铺三号辽墓墓道壁画上即绘有双辕驼车。辕旁卧双驼,车前立一契丹男子,外侧立侍女二人,车后有持骨朵的侍卫,其显系贵族辎车。其仪卫森严而车制大体相同,为长于草原山地行使的以驼车为主的辽代辎车的典型形象[90]。在其他一些辽墓壁画中,也有少量牛车的形象。总之,从辽代皇族的“四时捺钵”,到一般部落的群牧生活,都应了元人所著《辽史》营卫志中所说,契丹人“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真实写照。这是辽代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交通文化史和民族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真实写照。在10世纪前后的东北亚交通史上,契丹族的车舆、骑射和马具文化,是上承鲜卑、下启女真、蒙古的独具特色的草原交通文化载体

【注释】

[1]《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中》,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373页。

[2]《宋史》卷二百七十三《何承矩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版, 第9330页。

[3]《辽史》卷三十一《营卫志上》,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361页。

[4]傅乐焕:《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172页。

[5]《辽史》卷十六《圣宗本纪七》,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92页。

[6]《辽史》卷十六《圣宗本纪七》,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90页。

[7]《辽史》卷十八《兴宗本纪一》,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222页。

[8]宋德辉:《白城历史文化之旅》,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9]《金史》卷四《熙宗本纪》“皇统五年二月乙未”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 第81页。

[10]《金史》卷八《世宗本纪》“大定二十四年正月戊戌”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186页。

[11]《金史》卷九十二《曹望之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2037页。

[12]《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上京会宁府”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550页。

[13]沈括:《熙宁使虏图抄》:“(大河)帐之东南有大山,曰黑山,黑水之所出也。”引据自贾敬颜:《〈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文史》第二十三辑,第150页。

[14]《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中》,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374页。

[15]《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中》,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374页。

[16]转引据自贾敬颜:《〈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文史》第二十三辑,第152页。

[17]玛希:《沈括〈熙宁使虏图抄〉所记赤峰地名考》,《松州学刊》1987年4—5期专号。

[18]贾敬颜:《〈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文史》第二十三辑,第152页。

[19]玛希:《沈括〈熙宁使虏图抄〉所记赤峰地名考》,《松州学刊》1987年4—5期专号。

[20]张松柏:《辽怀州陵调查记》,《松州学刊》1987年4—5期专号。

[21]详陈得芝:《元察罕脑儿行宫今地考》,《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22]傅乐焕:《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6—59页。

[23]详《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24]《契丹国志》卷五《穆宗天顺皇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25]《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中》,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375页。

[26]详胡廷荣:《辽中京至广平甸捺钵间驿馆考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27]《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永州”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 第445页。

[28]姜念思、冯永谦:《辽代永州调查记》,《文物》1982年第7期,第34页。

[29]《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中· 部族上》,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378页。

[30]《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太祖乾化元年”条注文,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第8750页。

[31]《武经总要》卷二十二《北蕃地理》。

[32]详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承德地区文物局《辽中京至南京口外驿道调查》,《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1期;孙冬虎《宋使辽境经行道路地理和地名学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卷4期,2004年。

[33]《辽史》卷三十九《地理志三》,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 第485页。

[34]《契丹国志》卷二十四《王沂公行程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30页。

[35]详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

[36]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

[37]《辽史》卷四十《地理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 497页。

[38]《密云县志》卷七。

[39]《契丹国志》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31页。

[40]详贾敬颜:《〈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文史》第二十三辑,第136页。

[41]《辽史》卷三十九《地理志》“中京道泽州”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484页。

[42]《辽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342页。

[43]详李文信:《西汉右北平郡治平刚考》,《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44]《契丹国志》卷二十四《富郑公行程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页。

[45]《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 第441页。

[46]《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450页。

[47]详冯永谦、姜念思:《辽代饶州调查记》,《东北历史与考古》(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48]《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49]《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庆州”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444页。

[50]杨森(向南):《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716页。

[51]《辽史》卷一《太祖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2页。

[52]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53]《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上),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3年版,第148—149页。

[54]《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二《北蕃地理》。本节所引《武经总要》,系以明万历廿七年金陵富春堂刻本为底本,一般不具体标注页码。

[55]《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457页。

[56]详王绵厚:《辽代衍州与鹤野探考——兼论东京曷术馆女真部》,载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三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57]详王绵厚:《辽代衍州与鹤野探考——兼论东京曷术馆女真部》,载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三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58]《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464页。

[59]《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五》,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560页。

[60]《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五》,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559页。

[61]赵振新、吴玉林主编:《锦州市文物志》,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62]《旧五代史》卷八十五《少帝纪第五》,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第1126—1127页。

[63]《新五代史》卷十七《晋家人传第五》,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78页。

[64]《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后汉纪一》“高祖天福十二年”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第9329页。

[65]《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1387页。

[66]《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463页。

[67]《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460—461页。

[68]《满洲源流考》卷十一引《明一统志》。

[69]详《辽宁史迹资料》,1961年版,第70页;冯永谦:《辽代部分州县所在地考证》,《博物馆研究》1992年1期。

[70]《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461页。

[71]《契丹国志》卷十《天祚帝纪》“天庆四年”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72]详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76—91页。

[73]《辽史》卷九十八《萧兀纳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02页。

[74]《辽史》卷二十七《天祚皇帝本纪》“天庆四年七月”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329页。

[75]《金史》卷一《本纪第一》:“既而五国蒲聂部节度使拔乙门叛辽,鹰路不通。”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5页。

[76]《辽史》卷三十三《营卫志》“五国部”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392页。

[77]《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438页。

[78]《辽史》卷三十一《营卫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361页。

[79]《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上》“庆州”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562页。

[80]《辽史》卷十五《圣宗本纪六》,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版,第168—169页。

[81]《辽史》卷九十三《萧惠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版,第1375页。

[82]《旧唐书》卷四十五《舆服志》,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版, 第1957页。

[83]《辽史》卷九十三《萧惠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版,第1375页。

[84]《辽史》卷五十九《食货志》,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版,第923页。

[85]蒋祖怡等:《全辽诗话》,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304页。

[86]详邵国田:《敖汉旗北三家子辽代壁画墓》,《松州学刊》1987年第4—5期。

[87]邵国田主编:《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88]《辽史拾遗·附录》卷二。

[89]引自贾敬颜:《〈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文史》第二十二辑,第131页。

[90]邵国田主编:《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