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益发展变化状况

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益发展变化状况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我国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益正在发生着变化。30多年来,森林覆盖率上升了7.66%,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工造林发展迅速,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国在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就对于改善我国现在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益发展变化状况_环境利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益包括环境保护、人工生产与创造的环境产品。传统的环境保护指的是环境污染的治理,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如今,环境保护的范围更为广泛,包括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态保护和建设、能力建设与环保产业,其中环保产业不仅包括防止环境破坏的问题,而且包括发挥和利用正面的环境效能的问题。为了改善和恢复环境的功能和防止环境问题恶化,人类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引起的环境利益损失,并增加环境产品,给人类带来了效益。由于环境治理与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是以人类的劳动来实现环境利益的增加的,因而这是一种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益。人工创造的园林、人工湖,人工建立的休闲、旅游、文化场所等,都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的,这些都属于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益。近年来,我国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益正在发生着变化。

(一)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1.环境治理投入加大

我国加大了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益不断提高。2000年,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1014.9亿元,2011年增加到6592.77亿元,11年来增加了5577.87亿元。总的看来,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也不断上升,我国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见表8-1)

表8-1 2000年至2011年环境污染治理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获得。

2.污染治理成效凸显

我国在污染物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大幅度上升,从1992年的52%上升到2005年的91%;其次,固体废物利用率不断上升,从1992年的29%上升到2011年的61%,利用产值也不断增加。(见表8-2)

尽管环境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通过表8-2数据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一,废水中COD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其二,SO2去除量虽呈递增趋势,但SO2的排放量增加的幅度超过了SO2的去除量的幅度。这意味着,排放于环境中的污染物的量是不断增加的,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的污染要得到根本治理还任重道远。

表8-2 1992年至2011年中国工业污染防治情况

数据来源:废水排放总量来源于历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其余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获得。

(二)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1956年10月,广东鼎湖山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由于对其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1978年,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为34个,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很小,仅为0.1%;在1992年末,数量为708个,占国土面积的5.5%;到2005年,自然保护区达到2349个,总面积达到1499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自此基本上形成了空间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自然保护区格局。[16]2011年,国家自然保护区为2640个,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为14.9%。[17]

表8-3 1978年至2011年的中国自然保护区情况

资料来源: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回顾和展望高层课题组《中国环境与发展回顾和展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三)生物多样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为了使生物多样性免受人类开发活动的破坏,1992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措施有:第一,划定禁猎区,全国累计划定禁猎区2553个,面积达3828万公顷;第二,建立珍稀动物繁殖场,已经建立的珍稀濒危动物繁殖场有313个;第三,建立珍稀植物引种栽培场,全国已经建立211个。在我国,有80%的野生动物、60%的高等植物、70%的生态系统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18]

(四)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取得一定的成效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时(即1976年),森林覆盖率为12.7%,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时,森林覆盖率为20.36%。30多年来,森林覆盖率上升了7.66%,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工造林发展迅速,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20世纪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在绝大部分省区,荒(沙)漠化治理面积大于破坏面积,基本达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在全国范围内,沙化土地扩展的速度在不断下降,由20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千米。沙区植被盖度有所增加,植被盖度在20%~50%之间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12.4万平方千米,植被盖度在50%以上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了2.3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有所减少,沙化程度有所减轻,绝大部分省区的沙化状况呈现好转的态势。[19]

我国退耕还林与退耕还草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退耕还林工程造林73万公顷,从2004年至今累积造林1166.6万公顷。草原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种草面积达744万公顷。

我国在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就对于改善我国现在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环境问题由来已久,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之广、面积之大、程度之深,再加上环境治理要取得成效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即使现在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环境进行治理,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仍难扭转,改变环境问题继续恶化的现状依然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