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黔中地理环境与词曲创作

黔中地理环境与词曲创作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地理环境与黔中古近代词曲创作现状黔中古近代文人词体文学创作之数量和质量,与诗歌相比,均不能相提并论。笔者认为,黔中文人之不擅长词、曲、小说,与这几种文体的特征有关,与黔中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有关,与黔人的性格有关。但是,这种特别的环境和精神,在边省黔中地域,基本上不具备。此“境”,应当包括莫氏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所遭的人生际遇。此类作品最具代表性,颇能代表晚清黔中词体文学之成就
黔中地理环境与词曲创作_边省地域与文学生产—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黔中古近代文学生产和传播研究

(一)地理环境与黔中古近代词曲创作现状

黔中古近代文人词体文学创作之数量和质量,与诗歌相比,均不能相提并论。其戏曲、小说之创作,则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108]还有,黔中词人稍有成就,且能在全国词坛发生一定影响者,多集中在晚清时期,如黎兆勋、陈钟祥、章永康、姚华等人,均属晚清。

笔者认为,黔中文人之不擅长词、曲、小说,与这几种文体的特征有关,与黔中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有关,与黔人的性格有关。或者说,词、曲、小说这几种文体于黔中地理有水土不服的问题。相对而言,诗以中和为贵,赋以雄放为佳,词以阴柔为宜。阴柔之词与黔中“大山地理”颇有扞格,“大山地理”可以培植出具有“大山风格”的诗歌,而难以孕育出轻柔缠绵的词作。黔中文士的“大山性格”,与词的轻缓柔媚、缠绵悱恻的特征颇不相称。因此,可以说,黔中地理环境和文人性格不完全适合词体文学的创作。再说,诗适合抒发士大夫的豪情壮志,赋适于颂扬统治者的丰功伟绩,而词则适于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思离别之情。前引钱锺书之言就指出,唐宋以来有关爱情的书写,“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所以,宋代以来,在文人的观念意识中,词更适合于花前月下或青楼楚馆之温柔乡中,作柔情之表达。因此,词体文学的创作,需要特别的环境;词体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需要特别的条件,即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繁华都市,在都市中培育起来的有闲阶层的闲情逸志和世俗享乐精神。

古代中国最主要的文体有六种,即诗、文、赋、词、曲、小说。大体而言,诗、文、赋属于雅的文体,词、曲、小说属于俗的文体。其中,又以唐宋之际为界,之前是诗、文、赋占据文坛的统治地位,之后则是词、曲、小说居于文坛的主流地位。所以,概括地说,中国古代文体以唐宋之际为界线,大体沿着由雅入俗的方向发展。俗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必须要有世俗社会的享乐精神作支撑,词体文学在宋代的繁荣发展,就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享乐精神的发扬,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这种特别的环境和精神,在边省黔中地域,基本上不具备。或者说,黔中古代社会缺乏词、曲、小说等文体创作之环境与土壤。关于这个问题,黔人陈德谦在《葑烟亭词跋》中说过一段极有见地的话,其云:

填词制谱,原出乐章,于管弦繁会、沤波舣艇之乡为盛,有旗亭之可睹,近井水而能歌,盍宜尔也。黔地万峰崒矗,山林畏佳,无追欢竞伎之场,非若名都大邑,触耳而成声,侔色而称调,虽滋大、渔璜诸老流誉诗坛,海内同钦,顾以词名者,阒尔弗闻,非必无人,之题且难也,地势使然也。方今梯航便捷,凿五尺而成坦夷;声色之竞,随交通以俱入,然则酒边花外,低唱浅斟,固其时乎。[109]

相对于诗、赋、文而言,词属世俗性文学,故其以世俗享乐精神为支撑,以世俗生活场景为背景。古代黔中缺乏此种精神和背景,故其创作亦就颇为沉寂。即便有所创作,亦基本不走俗的道路,如胡长新《青天山庐词跋》说莫庭芝的词,“伊郁善感,婉而多风,其不沾沾焉剪红刻翠、柳亸莺娇者,境实为之。古之伤心人,别有怀抱,何暇与征歌选舞者,竟工于欢愉之辞乎”![110]莫氏之词,“别有怀抱”,不涉“剪红刻翠、柳亸莺娇”者,其原因是“境实为之”。此“境”,应当包括莫氏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所遭的人生际遇。这与陈德谦所谓黔中词人“阒尔弗闻”乃“地势使然”的观点,是完全吻合的。总之,黔中古近代文人不擅长于词,即便作词亦“别有怀抱”,此乃“地势使然”,“境实为之”。戏曲、小说与词类似,亦属世俗性文学,亦以世俗精神和世俗场景为创作基础,故其在黔中之创作情况,亦与词体类似,其原因亦是“地势使然”,“境实为之”。

为数寥寥的黔中词人,多集中在晚清时期。在道、咸之际,黔中地区涌现出一批词人,如黎兆勋、莫友芝、章永康、黎庶蕃、陈钟祥、郑珍、姚华等人,其创作均有一定成就和相当影响。严迪昌编《近代词选》,黔中黎兆勋、莫友芝、章永康、黎庶蕃四词家入选,可见黔中晚清的词体创作已经引起学界的重视。如黎兆勋,字伯庸,著有《葑烟亭词》,莫友芝以为“柏容(即伯庸)所诣,骎骎轶南渡而上汴京,即兼工之子尹,已瞠乎其后”,认为其词“幽宕绵邈,使人意移为之不已,于长水(朱彝尊)、乌丝(顾贞观)、珂雪(曹贞吉)间参一坐,岂有愧哉”![111]其词风超迈豪旷,与其为人相称。黎庶蕃,号椒园,著《雪鸿词》四卷,词风豪宕舒张,雄深雅健,略近苏、辛。章永康,字子和,著《海粟楼词》一卷,与黎庶蕃齐名,堪称黔中晚清词坛之冠冕。陈钟祥,字息凡,著《依隐斋诗钞》、《香草词》等等,其词受常州词派影响,成就在诗之上,词风清奇自然,格近苏、辛,内容丰富,举凡赠答、怀人、纪游、时事等均有涉及。黔中词人多出在晚清时期,与当时黔中交通条件的改善,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享乐精神的培育和域外文化的输入大有关系,这正如陈德谦所说,“声色之竞,随交通以俱入,然则酒边花外,低唱浅斟,固其时乎”。

(二)地理环境与黔中古近代词体创作特点

综合考察晚清黔中几位著名词人的创作,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值得注意:

其一,在题材上较少涉及风月情色和男女恋情,更多的是以人生际遇、山川景物、民俗风情和社会现状为题材。

或抒写人生际遇,如黎兆勋《江神子·送友人之兰州》,对友人的怀才不遇抱不平之鸣;黎庶蕃《贺新郎·寄莼斋弟之江宁》,悲叹个人在战乱中的人生际遇;《高阳台·与门人刘敬亭夜话》,抒写乡土之思和仕隐矛盾心情;莫友芝《念奴娇·车上作》,抒写人生际遇和感慨;章永康《满江红·旅夜酒后题壁》,抒写思乡客愁;黎庶焘《贺新娘·寄呈子偲先生江上时居江督曾公幕府》,描述战乱中文士的坎坷际遇和飘零生涯。此类作品甚多,不胜枚举。

或描绘山川景物,如黎兆勋《望海潮·大观楼观海》、《百字令·六里箐行》、《八归·李王祠下夜泊》、《迈陂塘·白水河观瀑布时大寒后三日》等等;黎庶焘《渡江云·乌江怀古》、《水龙吟·浮海还吴》等等;陈钟祥《望海潮·过洞庭湖》,章永康《百字令·七盘关》、《摸鱼儿·大雪偕黄子寿游太原纯阳宫,登楼眺远,殊惬吟怀,倚此奉柬》等等。此类作品最具代表性,颇能代表晚清黔中词体文学之成就。

或抒写对时局的隐忧和描述战乱后凄惨的社会现状,如黎庶蕃《望海潮·秣陵春感》写战乱后秦淮一带的凄凉景象,《一寸金·往宿夜郎站,悚心骇目,追忆有作》写娄山关之险峻,并为时局之动荡而忧虑;章永康《满江红·道经毕节有感题壁》描写战地景象;陈钟祥《祝英台近·挽赠方伯天津谢云舫大令》,反映清兵为抗击外国侵略者入侵而英勇牺牲的壮烈情怀;张鸿绩《祝英台近·和犹子少谷浪淘沙》、《蝶恋花·登潼关城楼》,抒写对社会动乱现状的隐忧;《西江月·雪中宴集呈坐客》、《忆秦娥·纤月落》表达词人对民间疾苦的关怀;傅衡《满庭芳·丙寅春日郊望》,描写同治年间贵阳郊野兵乱后的景象;邓维祺《买陂塘·感事》、《台城路·城久闭,买米不得,日旰未食,感赋》描述军阀混战的惨状及其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困难;姚华《满江红·八月十六日感事,癸丑》抒发对袁世凯窃国行径的愤慨之情。

或描述民情风俗,如莫友芝《采桑子》九阕,描写村姑采桑养蚕的农事生活;陈钟祥《飞雪满群山·千峰叱驭第三图》写藏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换巢鸾凤·跳月》写黔中苗族的跳月风俗;赵懿《渔歌子》十一阕,对渔家生活进行多方位的描述等等。此类作品最具特色,颇能显示黔中地域文化的特征。

黔中词人抒写男女恋情的作品较为少见,其中较为有名并被选家看重的,是郑珍抒写与表妹黎湘佩之间的恋情之作,如《沁园春·凭几伤心》、《定风波·旧事凄凉入画图》、《蝶恋花·缨络仙云飞过处》、《浣溪沙·万水千山苦寻觅》等等,均能做到细致入微,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莫友芝亦有《一丛花令·小楼长记藕花时》,抒写男女情爱。章永康《临江仙·清明日客贵阳志感》,写客旅中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但总体上数量不多,并且亦极少赏风弄月、剪红刻翠的风月之作。

其二,在风格上以清空豪放为主要特点,较少香软艳绮之作。如陈钟祥《望海潮·过洞庭湖》云:

东南吴楚,乾坤日夜,混茫天水同浮。波撼岳阳,气蒸云梦,当年诗句常留。风浪去悠悠。指君山一点,以翠色中流通。千片轻帆,五湖烟景望中收。

漫言后乐先忧。却关山戎马,陡上心头。浙海潮平,桂林烽静,凯歌次第先讴。天外岳阳楼。正朗吟未已,飞过仙舟。倚白云边,还呼明月酹新愁。[112]

古今写洞庭湖,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岳阳楼》,堪称绝唱。本词化用孟、杜诗句写洞庭湖奇景,气势恢弘,境界雄阔,颇有苏、辛豪放气象。又如黎兆勋《望海潮·大观楼望海》云:

云垂飚竖,鲸翻鳌掷,怒涛滚滚而来。斜倚碧阑,愁观天外,茫茫雪浪无涯。搔首动吟怀。慨汉唐戈马,蒙段楼台。当日雄豪,而今安在?只尘埃。

穷兵黩武休哀。纵山移海倒,瘴死烟埋。赵宋河山,元明郡邑,此邦大有人才。天海气佳哉!爱云沙明灭,浦树低排。日暮鱼龙舞,烟际一帆开。[113]

柏容(黎兆勋字)其人“倜傥有大志,不屑为乡曲谀儒,人或目为狂”,[114]故其为词,颇具豪迈气象,近似苏、辛风格。其他如《百字令·六里箐行》、《八归·李王祠下夜泊》、《迈陂塘·白水河观瀑布时大寒后三日》等词作,风格亦大体旷达雄放。再如黎庶蕃《一寸金·往宿夜郎站,悚心骇目,追忆有作》云:

一线通天在,万古风云鸟飞绝。是当年铲就,罗施门户,至今留下,蛮夷窟穴。暗暗斜阳灭,听一片,瘴猿悲烟。更堪怜,白草黄茅,吹上征衣尽成雪。

为问苍天在,何心凿险,丸泥竟虚设。看天狼山外,危旌暮动,病鸦巢底,层冰晓裂。愁思真如结,有多少,行人骨折。叹劳生,也逐鸡鸣,销尽轮蹄铁。[115]

娄山关之险峻,历代诗人多有题咏,词人将娄山关之险峻与时局之动荡结合起来书写,风格沉雄激宕,其他作品如《望海潮·秣陵春感》、《渡江云·乌江怀古》、《水龙吟·浮海还吴》等,亦大体如此。此外,如章永康《百字令·七盘关》、《摸鱼儿·大雪偕黄子寿游太原纯阳宫,登楼眺远,殊惬吟怀,倚此奉柬》、《满江红·道经毕节有感题壁》等作品,亦是气势雄豪,雄深雅健。即便是郑珍、莫友芝、章永康的部分恋情词,亦非香软之作,而是以清空之景写人间真情。

要之,黔中文士长于诗,“地势”使然也;黔中文士不擅于词、曲、小说,亦“地势”使然也。[116]即使晚清时期出现的几个重要词人,其词作之题材和风格,亦深受黔中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之影响,而呈现出独特的风貌。由黔中明清诗、词、曲、小说创作之实绩与特点,可以推知:地理环境与文学体裁间,确有值得注意的影响关系。

【注释】

[1]葛洪:《西京杂记》卷三,《笔记小说大观》第1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2]屠隆:《白榆集》卷三《王茂大修竹亭稿序》,见《屠隆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3]薛雪著、杜维沫校注:《一瓢诗话》,见《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

[4]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2页。

[5]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6]司马迁:《史记·文帝纪》。

[7]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6页。

[8]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

[9]荀悦:《汉纪·孝景皇帝纪二》,中华书局2002年版。

[1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72页。

[11]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中华书局1987年版。

[13]葛洪:《西京杂记》,《笔记小说大观》第1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14]荀悦:《汉纪·孝武皇帝纪二》,中华书局2002年版。

[15]司马迁:《史记·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87年版。

[16]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17]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18]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87年版。

[19]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0]何宁:《淮南子集释·要略训》,中华书局1998年版。

[21]何宁:《淮南子集释·泰族训》。

[22]何宁:《淮南子集释·说林训》。

[23]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94页。

[2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505~506页。

[25]嵇康:《高士传赞》,李善《文选》谢惠连《秋怀诗》注引。

[26]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27]张溥著,殷孟伦校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司马文园集》,中华书局2007年版。

[28]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8~359页。

[29]萧统:《文选》卷四十八,上海书店1988年版。

[30]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6页。

[31]方孝孺:《张彦辉文集序》,《逊志斋集》,《四库全书》本。

[32]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227页。

[33]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34]屠隆:《白榆集》卷三《王茂大修竹亭稿序》,见《屠隆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35]薛雪著,杜维沫校注:《一瓢诗话》,见《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

[36]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35页。

[37]同上,第698页。

[38]同上,第694页。

[39]《文选》卷四十四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上海书店1988年版。

[40]《文选》卷四十四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41]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4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汉宫之楚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43]夏晓虹编校:《中国学术经典·梁启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07页。

[44]劳舒编:《刘师培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

[45]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1页。

[4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6~77页。

[47]陈起昌:《唐宋八大家文钞论序》,《国专月刊》1935年第7期。

[48]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2页。

[49]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之“总绪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0]按照传统观点,“词曲类”亦属别集,但(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将“别集”与“词曲”分列。“别集类”包括诗和文,“词曲类”包括词、曲、小说。

[51](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八,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85页。

[52]同上,第878页。

[53](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八,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80页。

[54]同上,第882页。

[55]同上,第896~897页。

[56]同上,第887页。

[57]同上,第890页。

[58]张璋等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59]钱锺书:《宋诗选注·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60]〔日〕村上哲见著、杨铁婴译:《唐五代北宋词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1](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五,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38页。

[62]同上。

[63]王阳明:《七盘》,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64]王阳明:《六广晓发》。

[65]王阳明:《送张宪长左迁滇南大参次韵》,《王阳明全集》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66]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67]田雯:《黔书》卷二“飞云崖”条,《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2册,巴蜀书社等2006年版。

[68]杨慎:《七星关新桥》。

[69]查慎行:《飞云岩》。

[70]查慎行:《天擎洞歌》。

[71]查慎行:《母猪洞观瀑》。

[72]赵翼:《谷峒道中》,华夫《赵翼诗编年全集》,天津古籍出版1996年版。

[73]赵翼:《都匀道中即景》,《赵翼诗编年全集》。

[74]赵翼:《水城》,《赵翼诗编年全集》。

[75]洪亮吉:《自平贯塘至白岩汛道中》,

[76]贝青乔:《舆行避道快睹异端寄程大庭鹭》。

[77]参见黄万机《客籍文人与贵州文化》之《风物篇》,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8]转引自黄万机《客籍文人与贵州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79]黔人擅长诗歌,诗歌是黔中古近代文学的代表形式。黎铎以为:“贵州历代诗歌、方志和禅学论著,是贵州文化的三大物质形态,在贵州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因而成为贵州文化的三大主流。”(《贵州文化三大主流:诗志禅》,《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4期)

[80]《黔诗纪略》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5页。

[81]《黔诗纪略》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5页。

[82]同上。

[83]同上,第612页。

[84](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四,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2页。

[85]《黔诗纪略》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9页。

[86]关贤柱:《杨文骢诗文三种校注》,贵州人民出版1990年版,第12页。

[87]越其杰:《读王觉斯诗》,《黔诗纪略》卷十六,第628页。

[88]越其杰:《溪边晚步》,《黔诗纪略》卷十七,第666页。

[89]越其杰:《杨龙友园》,《黔诗纪略》卷十七,第670页。

[90]越其杰:《酬对》,《黔诗纪略》卷十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8页。

[91]越其杰:《溪边晚步》,《黔诗纪略》卷十七,第670~671页。

[92]越其杰:《闲步海云庵》,《黔诗纪略》卷十七,第667页。

[93]越其杰:《春暮出游》,《黔诗纪略》卷十七,第673页。

[94]越其杰:《赠友》,《黔诗纪略》卷十七,第674页。

[95]《黔诗纪略》卷十七,第677页。

[96]同上,第676页。

[97]同上,第675页。

[98]同上,第676页。

[99]同上,第675页。

[100]同上,卷十六,第612页。

[101]《黔诗纪略》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4页。

[102]同上,第619页。

[103]同上,卷十七,第678页。

[104]《桐埜诗集》之“附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6页。

[105](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85页。

[106](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4页。

[107]参见本书第二章之“黔中古近代文人的诗史意识和不朽观念”。

[108]据(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载录,黔中古近代文人创作的“传奇”仅两部,即傅玉书《鸳鸯镜传奇》、任璇《梅花缘传奇》,皆佚。“小说”仅四部,即范兴荣《啖影集》、佚名《平南传》、咄咄道人《牂牁野史》、佚名《玩寇新书》,今存前两种,后一种(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存回目。

[109](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八,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87页。

[110]《黔南丛书》第四集《青天山庐词》卷末,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

[111](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八,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84~885页。

[112]陈钟祥:《香草词》,《黔南丛书》第四集第二册,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

[113]黎兆勋:《葑烟亭词》,《黔南丛书》第四集第六册,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

[114]黎庶昌:《从兄黎伯庸府君行状》。

[115]黎庶蕃:《雪鸿词》,《黔南丛书》第四集第七册,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

[116]黎铎:《贵州文化三大主流:诗志禅》说:“诗在贵州文学独占鳌头,究其原因,是因为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产,……贵州地瘠民贫,商品经济不发达,城市文化缺乏基础,……‘黔之民稀而久贫’的状况使以市民为基础的小说、戏剧缺乏市场。而诗是个体文化,可以仅在个体间交流,在较狭窄的文化市场仍有较强的生命力。”(《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