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文化与中国表达

中国文化与中国表达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主流文化能够确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能够培育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能够对提高人的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在社会转型期,虽然精英文化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但精英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换言之,精英文化是中国文化时代特点的具体体现。
中国文化与中国表达_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时代价值_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高 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阐释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层面为我们理解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指明了方向;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三个方面为实现中国梦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理论内涵,还要把握中国梦的理论精髓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东西,才能使梦想成真。

文化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既传承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既反映了这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也形成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因此,要实现中国梦,探讨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时代价值十分必要。

一、以传统文化凸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传承既有文化精华,变革文化表现方式,创新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实现的。倘若离开了传统文化,就难以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难以确立文化发展的目标,难以让世界人民感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也是凸显中国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的现实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于其形成了民族的本真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已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法家的法治思想为现代“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已被确定为法定节日,目的在于引导人们重视传统节日,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原本风貌。当然,传统文化中既有可以合理利用的成分,也有无法传承的部分,我们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挖掘其精华部分,发挥其传承功能,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凸显出独特的魅力。

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是传统文化的标志所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目前,破坏传统文化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文物被人为损坏或被盗等。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资源与矿产、土地等物质资源的区别在于,它是兼具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稀缺资源,是民族记忆和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旦毁坏,就无法恢复。”因此,只有加强和重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才能使之代代相传;只有合理利用、合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只有保持传统文化资源的原貌,才能使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持久存在。

二、以主流文化确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战胜外来侵略的强大精神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种时代精神既有和平年代的创业精神、探索精神,也有社会转型时期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文化是体现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载体。现阶段,我国倡导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就成为确立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主流文化。所谓主流文化,是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是社会和时代倡导的、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功能的角度而言,其主要功能是教化人、塑造人和熏陶人。而主流文化的功能就在于将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想观念、行为规范、文化认同统一起来,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进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主流文化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科学性。所谓民族性,就是主流文化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是在中国原本的文化根基上成长、发展起来的。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主流文化,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主流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紧密联系的。所谓科学性,是指主流文化以先进的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一切文化现象,宣传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先进的文化价值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促使人们养成科学的品质和科学精神。主流文化还具有包容性,其既突出文化的核心价值,又倡导文化产品创作的多样性,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具有宽容的气度。因此,主流文化能够确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能够培育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能够对提高人的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三、以精英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时代特点

所谓精英文化,即知识分子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是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精英文化就是知识分子高度的文化自觉。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都承担着向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重任,他们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具有理性思考和现实把握的能力,他们能够理性分析现阶段文化发展的状况,能够对文化建构、文化传播方式做出解释和回答。在社会转型期,虽然精英文化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但精英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为知识阶层的文化自觉最终会上升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当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精英文化被充分认识并发挥巨大作用时,就会出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局面。换言之,精英文化是中国文化时代特点的具体体现。

四、以大众文化体现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

一般认为,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与传播有着很大的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通过印刷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是以传播为媒介的无深度、模式化的、易复制的一种文化产品,或称之为文化形态。”客观地说,大众文化具有双重性,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很明显。特别是在文化多元的当下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积极向上的文化与消极颓废的文化、文化自主与文化霸权之间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渗透,当然也有抵御和斗争。而大众文化是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快节奏、高效率、方便、呈动态性的文化现象,在信息化时代,在城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大众文化已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渗透到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众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对情感的投入以及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其正面效应在于,大众文化的多元性和传播手段丰富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平等接受。与书面传播不同,大众文化是通过电子信息传播的,它不需要人们阅读纸质书籍就可以了解世界、学习知识。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在于其中存在的一些低俗的文化现象以及过于商品化的东西。因此,在通过电子文化的表现形式宣传中国文化时,必须大力开发本土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人文科技产品,从增强趣味性和娱乐性入手,发挥文化启迪思想和教育渗透的功能,处理好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大众的关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辨别假、恶、丑。

总之,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强化文化的各种功能,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全民素质,服务大众,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从不同角度体现中国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