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讨会成果

研讨会成果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一,三亚是“源”,上海是“流”,在黄道婆研究上三亚应奋发有为。其二,专家学者们经过研讨、分析、求证达成共识,正式提出新的见解:“黄道婆是三亚黎族纺织女。”尽管一些存疑仍有待探讨,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可、接受、赞同“黄道婆是三亚黎族纺织女”这一提法,并由学术委员会归纳了这一共识。其三,充分挖掘利用黄道婆文化加快发展三亚文化旅游事业产业。
研讨会成果_黄道婆的三亚解读:“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三、研讨会成果

本次研讨会达成三点共识,取得了可喜成果。

其一,三亚是“源”,上海是“流”,在黄道婆研究上三亚应奋发有为。按通常说法,黄道婆生于1245年,卒于13O6年;她“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如此,她在崖州大约是15岁至52岁。一个61岁的人37年在崖州,崖州当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外地搞了诸多研讨与纪念活动,认为黄道婆改革和推广了棉纺织机具和技术,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却忽略了黄道婆在崖州的成长和作为、黄道婆成就与崖州棉纺织环境的关系等等。三亚是“源”,上海是“流”;三亚是“本”,上海是“末”,不能弃“源”说“流”、舍“本”说“末”,而应该“正本清源”。三亚市应以自觉的意识担当起一种历史责任,举办各种活动,研讨黄道婆文化,推动如此的研讨形成气候,跟上上海的步伐,与上海两翼齐飞、两轮并驶,为我国黄道婆文化研究发挥三亚应有的作用。尤其是,纵观国内的黄道婆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尚有诸多存疑、争论未定的悬案以及某些方面的空白,三亚不能袖手旁观,填补和校正黄道婆学术研究的空白与谬误意义重大。

黄道婆对棉纺织工具和技术的革新是在三亚完成的,上海对她来说,仅仅是成果的利用和推广。黄道婆从15岁至51岁在崖州度过,这一年龄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期”、“创业期”、“成就期”。《梧溪集》说她“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辍耕录》说她“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未几,妪卒”。这些记载说明,黄道婆到上海前,她对棉纺织工具的改革和技术的提升已获成功,在上海仅是教授和传播,哺育她成长为杰出科学家的土壤在崖州。遗憾的是,她功厚身微,非权贵妇女,地位低下,加之封建社会对科学技术不予重视,造成史传稀缺。黄道婆居崖37年,值得我们去发掘、去探索、去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很多的。要从方法上、途径上、物证上,找出有说服力的依据来,填补学术空白,用我们的劳动和智慧来说明,三亚在黄道婆文化研究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其二,专家学者们经过研讨、分析、求证达成共识,正式提出新的见解:“黄道婆是三亚黎族织女。”黄道婆系宋末元初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史料记载她把海南黎族纺织工具与技术带到松江(今上海),继续进行革新与推广,使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技术领先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她是“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而关于她的籍贯,元代史料则有两种说法,一是“自崖州来”,一是“松之乌泾人”。多年前,我市已故学者周振东就论述过“黄道婆是三亚人”。在本次研讨会上,专家们从历史、地理、经济、技术、史料、传说、民俗、民族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辩驳,澄清了一些误读,提出了一些证据,对周振东的论述作了极大的丰富与补充。尽管一些存疑仍有待探讨,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可、接受、赞同“黄道婆是三亚黎族纺织女”这一提法,并由学术委员会归纳了这一共识。

其三,充分挖掘利用黄道婆文化加快发展三亚文化旅游事业产业。专家学者为此献计献策。有的提出创建“一园两馆”,即“中国衣食父母科技园”,内建“黄道婆纪念馆”、“袁隆平科技馆”。有的为黄道婆纪念馆的创办提出设想和建议:合理定位,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展览创新,形式多样;旅游、教育、休闲融为一体。有的强调要注重黄道婆在精神领域的历史贡献,认为黄道婆对物质文明(纺织)的历史贡献众所周知,她对精神文明的历史贡献是同样巨大的,譬如创新精神,包括志存高远、有所作为、刻苦钻研、不畏艰辛等等;说明了社会底层普通劳动者也是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主人,妇女在科学发明中同样可以大显身手,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黄道婆正是我市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的象征。黄道婆文化和黄道婆精神的发掘利用必将使其成为激励我市各族群众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这些不失为真知灼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这次研讨会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准备充分,专家学者认真研讨,引用了大量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黄道婆文化的学术研讨更加深入,也对以前关于黄道婆的各种说法提出了一些证据,使一些争论未定的存疑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按江书记的批示精神注意对研讨成果的应用问题,我们因此建议:尽快建设“一园两馆”,即“中国衣食父母科技园”,内建“黄道婆纪念馆”和“袁隆平科技馆”。黄道婆“衣被天下”的成果在古代崖州赢得,袁隆平“水稻之父”的成果在当今三亚赢得,“衣”“食”珠联,古今呼应,正是天作之合,建这样一个创意独具、内涵丰富、融历史地理科技人文为一体的新景点,必然为中外认可、游客注目,何乐而不为!

(本文系三亚市政协呈送中共三亚市委的报告,由三亚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罗灯光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