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讨会综述

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9月29日,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等承办,上海市经济学会协办的“自贸区建设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高端论坛在上海财大举行。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良、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沈瑶教授致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杨卫教授、上海市政府侨办政研室调研员杨常胜作为嘉宾发言。

“自贸区建设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论坛

2014年9月29日,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等承办,上海市经济学会协办的“自贸区建设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高端论坛在上海财大举行。论坛特邀多位知名专家共同探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

世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开创性地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结构主义的“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不同发达程度国家的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并且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变迁过程。在通过“有效的市场”来形成能够反映要素稀缺性的价格体系以诱导企业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技术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还要发挥“有为的政府”来解决结构变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外部性问题和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协调问题,一个国家只有同时用好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才能实现快速、包容、可持续的增长。在此背景下,林毅夫认为,中国现在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以此来不断提高收入水平,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政府的产业政策要根据现有产业和世界产业前沿的差距特性,按新结构经济学产业政策的框架发挥政府因势利导作用。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为进一步界定“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边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通过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必将步入高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王新奎教授在谈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提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并非是既有的制度框架内政策的增减,而是制度上的创新,一方面是要用开放来倒逼改革,形成一种国际化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而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改革是重要突破口,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负面清单管理的透明度,包括可获得性、可预见性、稳定性,确实做到不公布不执行。以此为先导,不断扩大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另一方面是对过去特殊监管区域做法的一种重新思考。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是旨在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别于过去的监管区,自贸试验区并不搞特殊政策优惠和支持,这就必然要求从制度上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换取市场活力。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干春晖教授认为,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国家经济的成功转型,从低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有赖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中国作为后发的国家,一直致力于缩短和先行国家之间的差距。一个后发国家要实现赶超,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选择未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培育未来有竞争优势产业的过程中,难免在一定程度上会偏离现有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与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矛盾,在识别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过程中,应该选择那些与现有比较优势偏离不大的产业进行培育,并在新的高级要素的培育、制度创新方面为产业的升级创造条件,真正实现产业的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教授指出,在研究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过程当中,不难发现中国30多年经济奇迹性的发展,单纯从一重结构上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进另一重的结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近十年来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引入了网络空间这个理论之后发展就更为迅速。未来发展过程中,制度障碍的排除很大程度上会集中在服务领域。过去30年来大量的制度变革,促进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完成工业化的作用非常明显。所以上海自贸区改革试验当中重点就是服务经营,也就是服务的开放。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刘志彪教授总结了中国过去产业政策的四个特点:一是中国的产业政策是挑选输家和赢家的政策,是一个优生的政策而不是优育的政策;二是中国的产业政策和典型的西方学者讲的产业政策是不一样的,它是非完全中央化指导的政策;三是中国的产业政策不是以完全创造市场环境、公平竞争为主的政策,而是以结构调整为核心的政策;四是中国的产业政策不是横向的政策、而是纵向的政策。

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教授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分类,认为欧美方式是二次调节,东亚的模式是二元调节,而政府都在其中起了各种各样的作用。实际上,新结构经济学很重要的创新就是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纳入了有效的市场模式的分析当中。同时,新结构经济学如何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一般讲产业结构升级的时候,核心的问题就是讲创新,而创新的主体则是企业,前提就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教授认为,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下,应该做出某些突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特点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因此,产业政策的设计必须加以分解,因为除了一般发展阶段的结构问题外,空间问题甚至体制功能问题都极为复杂。在不同的体制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同样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化、细化、梳理清楚产业政策的具体细节。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教授认为,自贸区的发展有两个与以往的开放不一样的概念,第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和深圳的改革是不同的,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中央有清晰的顶层设计,而深圳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二,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意义主要贡献在于负面清单的管理,中国和国际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在接轨,而这种接轨相对上一次的WTO贸易接轨更上了一个层次,因此也叫做“第二次入世”。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1期2014年10月17日)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争辩与实践破解——所有制结构研究专委会承办2014年

市社联12届学术年会主题专场综述

2014年9月21日,由上海市社联主办、上海市经济学会所有制结构研究专委会承办、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协办的2014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主题专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争辩与实践破解”于上海大学举行。40余人出席。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良、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沈瑶教授致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杨卫教授、上海市政府侨办政研室调研员杨常胜作为嘉宾发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所有制结构研究专委会主任黄文忠作题为“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的若干思考”的主旨发言。华东师大商学院教授陈承明、中共黄浦区委党校教授钱胜、上海交大农学院教授孙仲彝、上海源基金高级经济师杨绍波、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詹宇波、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研究员傅尔基等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发言,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陶友之提交书面发言。上海大学部分师生列席。研讨会由傅尔基主持,黄文忠作会议总结。

与会专家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基础和必然性、作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

多数专家持“混合所有制企业说”。黄文忠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司企业”。还有的如钱胜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说”,傅尔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说”。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定义,强调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如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不是相同性质所有制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

二、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础和必然性

钱胜指出:基本经济制度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制度基础,“两个毫不动摇”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发展史上是重大理论创新。陈承明认为,“两重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基本特点,在所有制上表现为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的同时并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要用公有经济的长处去弥补非公经济的不足,同时要用非公经济的长处去克服公有经济的缺陷,通过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在企业内部的融合,使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完善。

三、关于基本经济制度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关系

傅尔基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把混合所有制经济确立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孙仲彝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但不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唯一实现形式。陈承明强调要在基本经济制度的维护下,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在发展和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四、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作用

黄文忠归纳为“四个有助于”:有助于破除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难题;有助于破除社会主义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难题;有助于破解先前两个“36条”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国企难题;有助于破除权贵资本垄断国有经济局面。傅尔基归纳为“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我国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有利于我国本土企业、尤其国有企业“走出去”,深入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詹宇波归纳为“三个作用”:能通过引入增量资金化解过剩产能;能够优化产业效率和企业所有制结构;在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认识上问题

陶有之指出:在对待混合所有制经济认识上,有四种思想危害很大,必须尽快破除:一是认为“混合所有制”早就存在,成效不大;二是互有戒心,阻碍着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组建;三是认为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交叉持股,不一定发挥优势;四是“国、民”各代表自己,“混合”难以为继。

与会专家还就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载体、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国内外历史和国际比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途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需要关注的问题等发表了见解。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1期2014年10月17日)

楼市步入新常态 房企要保持更大定力

——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举行专题论坛

2014年9月23日,上海市经济学会和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举行“楼市步入新常态,房企要保持更大定力”的专题论坛。房地产专家学者、开发商老总和研究机构人士约30人出席。论坛由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院长张永岳教授主持。

一、楼市步入新常态

张永岳认为近期宏观经济有两个热门词,一是“新常态”,二是“三期叠加”。“新常态”的提法,高度概括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特征,表明中央对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三期叠加”,指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强刺激下的消化期出现了叠加。中国楼市和宏观经济一样,也正面临三期叠加的格局。现阶段楼市发展的矛盾会比较集中,接下来会有一个消化期,然后,会有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当然,不同城市的消化期会有不同的过程。恒盛地产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沈浦阳表示,过去人们对楼市判断的观点差异很大,比如在趋势上,几乎是一半看多一半看空。但今年以来,观点逐渐趋于一致,多是看空。无论开发商、投资商还是购房者,大家的预期都在趋同。导致开发商预期趋同的是资金流量的变化,开始步入下行通道。

二、楼市降温带来压力

克尔瑞信息集团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林波在会上提供监测30多个城市的数据表明,从2013年底起楼市成交量持续下滑,到2014年第三季度趋向平稳。截至9月上半月的成交量比第二季度同期小幅上涨6%。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目前,楼市的调整还在持续。星河湾集团上海公司营销总监张好绣谈及该公司销售情况,说明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优质产品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

三、人口红利消退对楼市影响

上海钜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宋家泰认为,目前二线城市的楼市之所以与三四线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和人口红利因素有关。比如西安、南京、武汉等二线城市高校密集,大学生毕业后会想方设法就地就业。而一些四线城市很多学生因为考大学而离开,加上这些城市没有足够的产业来提供就业机会,导致人口导入效果差。随着人口红利发挥空间的收窄,短期内房地产市场不会有太大的起色。杨红旭则认为,中国的城镇化率偏低,这就意味着在城镇化率的提升过程中,部分年轻人将从农村向城市聚集,这样就可以对冲城镇地区人口红利减退的因素。所以对于目前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必过于悲观。张永岳强调,在人口问题上,简单的数量推论还不够,应该把经济活动和经济容量的弹性等因素考虑进去。比如说,在高等教育普及的情况下,首次就业年龄具有较大的弹性。现在所谓的60岁或稍长的老年人特征,和上一代的老年人其实不同。他们不是被动的消费群体,部分甚至还能成为就业者。

四、未来市场何时筑底

杨红旭把楼市政策的走势划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城市的限购退出,以2014年6月呼和浩特第一次提出全面取消限购的做法为标志;第二步是省级的限购退出,以“闽八条”为代表;第三步是中央的动作,央行和银监会授意和引导商业银行对个人房贷进行支持,反映了中央也有平稳楼市的愿望。林波预计房价还会继续探底。目前市场存量还在增长。根据对房企前8个月的业绩分析,年内房企还有一半的销售业绩需要完成,所以跑量的动力会增强。市场筑底的成功可能性很大。信贷方面虽没有预期中的大力度,但放松是肯定的。上海易居研究院综合研究中心总经理崔霁认为,从未来看,与楼市相关的土地供应虽受到土地集约利用条件的制约,但放量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比如,上海目前划定了35个城中村,2014年底要启动11个城中村改造。在此规划下,相应的土地会逐渐释放出来。

五、房企要有更大的定力

张永岳提出,房企要把握好目前市场形势,夯实基础并且具备更大的定力。采取切实有力、有针对的举措,来消化历史上遗留的问题,适度地轻装上阵。在消化期,加快转型发展。期待优秀的房企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脱颖而出。

张永岳教授的观点获得与会者的共鸣。与会者认为,房地产市场在波浪式的震荡上升过程中,和过去的模式不一样,它会逐渐淘汰一部分企业。对于房企来说,应该有定力,并能够顺势而行,这样的企业才富有竞争优势。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1期2014年10月17日)

“未来30年上海全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系列研讨

近期,上海市经济学会正与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联合举办“未来30年上海全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系列研讨活动。2014年10月24日和11月5日,先后举行了两场专题研讨会。

10月24日的专题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主题是“未来30年上海全球投资贸易枢纽功能的内涵、特征及发展”。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周振华主持会议并作总结,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上,负责相关课题研究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两位青年学者介绍了课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接着,石良平、权衡、李清娟、干春晖、袁志刚、殷德生、刘江会等专家先后作了点评。与会专家还就未来30年影响全球投资贸易枢纽格局的主要变量及投资贸易在流量、流向、主体等方面的演化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贸易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会发生的演化,全球投资贸易枢纽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主要趋势和特征,衡量城市投资贸易枢纽功能发展的指标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11月5日的专题研讨会在社联大楼举行,主题是“未来30年上海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战略”。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周振华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近3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上,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大学的青年学者分别介绍了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权衡、陈宪、干春晖、张晖明、鞠立新、沈开艳、李清娟等专家先后作了点评。与会专家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在未来全球城市功能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未来30年全球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新特征,衡量未来30年全球城市“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关键性指标,促进上海未来形成“全球科技创新策源中心”须具备的基础条件、重点功能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2期2014年11月26日)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创新

——经济理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上海市经济学会经济理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于11月7日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举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创新”学术研讨会。这是上海市经济学会(2014)“学术活动季”系列活动之一。研讨会聚焦当前理论界广泛关注的“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热点,结合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的种种问题,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由专委会副主任、上海政法学院经济学院院长王明华主持。30多位学者参加。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徐龙炳到会致辞。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燕介绍了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在主题发言阶段,专委会副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高帆以“中国经济新常态:判定及引申含义”为题发言。他认为“新常态”一词已被学术界普遍使用但其内涵仍模糊不清。他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注解是:“由于结构性问题而导致了持续性、整体性的经济下行,且这种下行难以通过短期的政府刺激得到根本性解决,并由此诱发出的一种经济关系持续调整和深度转型格局”。判定“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从两个维度出发,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表现,二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表现,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由中国经济新常态出发引申出经济增长新动力、政府经济调控、经济改革方略等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给理论创新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会。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任再萍做了“美元华尔街体系演变及危机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改革的启示”的发言。她对石油美元环流体系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美国以其特殊的经济金融地位,维持着石油美元环流,使美国长期呈现消费膨胀外贸逆差和大量吸收外资并存的局面,美国经济亦得以在这种特殊的格局中增长。但环流体系使得中国这样对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国家陷于被动,不得不建立巨额美元外汇储备从而加大外汇风险。因此,她认为在新常态经济下,中国应该树立风险意识,以审慎的态度推动金融领域改革。

专委会主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何玉长做了“全球财富分配的历史的政治经济学”的主题发言。他对当前大热的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做了解读,该书以财富分配为研究对象,揭示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历史演进,财富和收入不公平的政治和社会考量。他认为应当重新审视资本与劳动对国民收入的分享比例,探讨资本收益率的动力与现代劳资矛盾等众多现实经济问题。该书的理论创新对我国的经济理论创新和经济政策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在自由发言阶段,上海对外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赵红军发言认为,从中国目前的出口、消费、投资等数据来看,经济继续维持高速增长难度较大。他认为在今后的经济活动中应当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王明华认为虽然目前经济活动存在诸多问题,但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存在,其中包括民营体制的改革,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生态产业的发展等,而改革正是解决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诸多问题的重要保证。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2期2014年11月26日)

“当前股市热点问题”研讨会

2014年10月26日下午,由上海市经济学会证券市场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联合举办的“当前股市热点问题”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本会会员、华东师大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以及来自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研究人员等近30人。会议由专委会主任、华东师大商学院副院长叶德磊主持。

在研讨会上,安信证券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吴照银以丰富的历史数据分析了宏观经济的走势及其与股市的关系,认为股市走势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在短期内无关,但就长期来看,还是密切相关的。他还归纳了2014年股市的运行特征,并认为债市进入了大牛市。专委会副主任蒋为群从市场实证数据和理论角度分析,认为银行股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同时从银行坏账和利率市场化等角度分析了银行股的投资风险及其控制问题。叶德磊认为创业板走强的原因源于其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新产业特性和股本的潜在扩张能力,并认为一些医药股的长期投资价值值得引起投资者的重视。专委会副主任、华东师大经济学系主任李巍等学者与有关金融机构的投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还围绕沪港通的可能影响、传媒股的估价、银行股的投资价值、创业板今后的走势、市场散户对于牛市的意义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良在总结中对研讨会的内容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青年学者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会的各项学术活动。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2期2014年11月26日)

“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市场中介组织作用”专题研讨会

2014年11月5日,由上海市经济学会市场中介专委会和上海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举办的“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市场中介组织作用”的专题研讨会,在漕河泾开发区国际孵化中心举行。来自科技行业、评估行业、征信行业、拍卖行业的部分企业,市社会工作党委协调指导处、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市发改委价格检测监督处,以及市社联、经济学会的20多位领导、专家出席。

研讨会由专委会副主任夏镇龙主持。首先由上海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胡之骥总监介绍了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以来创业的过程、特点、服务内容。

接着,大家围绕主题各抒己见,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要求上海始终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大家认为,习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第二,市场中介组织大有作为。上海正名资信评估公司叶克全总经理认为,中介机构发展要与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经济转型发展相结合,首先要从立信、守信做起,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上海立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赵仕坤副总裁强调要按照“评估机构专营化”的要求,更好地为高科技企业服务。上海市拍卖行业协会朱建平副秘书长认为要树立拍卖行业的社会诚信,可通过向老百姓普及相关知识,加强宣传,整顿黑心投资公司。第三,市场中介组织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市场中介研究专委会主任许学武认为,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的“2014浦江创新论坛”提出“协同创新,共享机遇”的新模式,要求构建系统的中介服务体系,这既是对中介服务行业的新要求,又是中介服务行业发展的新机遇。目前,中介服务机构水平还较低,服务功能也不全,所以一定要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实施科技中介连锁经营,扩大经营规模,重视成果转化,实施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等,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2期2014年11月26日)

《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再版发布暨政治经济学科创新研讨会

2014年10月15日,上海市经济学会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再版发布暨政治经济学科创新研讨会。新教材由著名经济学家、201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获得者、本会顾问、85岁高龄的伍柏麟教授领衔,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十多位教授、副教授集体编撰而成。

研讨会分两个单元,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石磊先后主持。伍柏麟代表写作团队,就本书的编写做了说明。来自上海市有关高校、科研单位的30多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

高度评价《新编政治经济学》

与会领导、专家对《新编政治经济学》的出版表示祝贺,高度赞扬了为新教材付出心血的写作团队。

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指出,本书在两个广阔的视野中研究政治经济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一是时间的维度非常长,从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讲到今天;二是空间的维度非常广,从宏观到微观关注全球经济形态下的经济问题,因而使这本教材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袁志刚指出,本书内容之丰富、创新点之多,是国内经济学教材中少见的。它有三个“新”:第一“新”在于相比以前的教材,它与现在西方教材的写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开始写生产,过程描述得非常深入,之后写再生产,再写周期。第二“新”是把生态、绿化、自然环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三“新”,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之后的发展及最新的发展的描述、研究、分析都相当深入,特别是在全球化方面,增写了大量内容。

上海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袁恩桢指出,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吸取了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些长处,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新情况,做了新的分析。

上海市经济学会顾问、上海财大教授张淑智认为,与相关教材对比,本书体系新、内容新、观点新、方法新。当前很多学校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用西方经济学予以取代,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薰华认为,本书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阐述经济问题,同时还写了经济发展的历史、环境保护等内容。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陶友之指出,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等等,同时联系实际,在商品市场经济中紧抓商品这一细胞展开分析,这一点难能可贵。

上海财大经济系主任马艳指出,政治经济学在当代要能继续发展下去,就一定要现代化。本书有很强的融合性,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成果融合在一起,既坚守马克思主义,又有拓展性。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石士钧指出,本书给他留下五点深刻印象:始终坚持政治经济学教材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充分凸现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精神、高度追求经济学逻辑的统一和顺畅、积极吸收现代经济学的有用成果、有效开展了对理论创新的探索。

《新编政治经济学》还有待不断完善

与会者在高度评价《新编政治经济学》的同时,对教材如何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各自设想和意见。

本书主编之一、复旦大学教授华民谈及参与编写教材体会时说,在讨论全书的体系构架过程当中,伍柏麟老师不断鼓励大家向前看,要重视现实,更要注重未来。对于传统的理论,按照科学方法,寻找规律,对规律性的东西要进行重点阐述。本书不完善的地方,如凝练不够、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概括等问题将在以后修订的过程中不断改进。

本书主编之一、复旦大学教授史正富基于本书的编写提出几点想法:第一,政治经济学可以包容西方现代经济学,但是西方现代经济学没有那样的容量包含政治经济学。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容西方现代经济学,但是如果不能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这一百多年来的进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没有办法发展。第三,不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和借鉴,离不开对当代新的经济现实的观察和积累。综合上述三点,如果能够把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东西弄清楚,合理地借鉴,同时能够和当代的经济现实互动、对话,那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有长远的生命力。

马艳认为,本书有很大的延伸性,如果加入社会主义经济,把所有制等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的内容加入本书,会更有利于教学。

沈开艳提出,从宏观方面来讲,政治经济学研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如果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关系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能搞清楚,那么它就可以解决许多宏观领域的经济问题。在微观方面,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最重要的一个关系是产权关系,包括财产权和土地产权,同样,这个关系的梳理能够解释微观领域的一些经济现象。

希望有更多的中青年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张薰华表示,看到一批中青年学者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感到非常高兴,希望有更多的中青年学者坚持下去。

上海市经济学会顾问、复旦大学泛海书院院长洪远朋也高兴地说,看到伍老师新书发布的同时,也看到了政治经济学不断发展的无限前景。

沈开艳指出,目前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队伍在老龄化,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队伍不断有年轻人加入。她希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队伍能够不断扩大,有更多年轻学者加入。

石磊认为,目前学界有种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看不上政治经济学,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于这样的情况,希望以此为契机,结合国际、国内制度结构、发展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掀起新一轮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热潮。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3期2014年12月8日)

“生物经济与上海未来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2014年10月27日,上海市经济学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金融学院图书馆及经济发展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生物经济与上海未来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上海金融学院图书馆举行,来自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媒体、政府部门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由上海市经济学会专委会主任周肇光主持,上海市经济学会轮值常务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沈开艳和上海金融学院原校长助理凌宗诠出席并致辞。与会者围绕“生物经济与上海未来发展战略”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一、关于生物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周肇光简述了学界多视角对生物经济内涵的研究,指出生物经济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产生,具有技术资源依赖性强、关联性广、高收益、风险大、人性化消费明显等特点,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上海农科院教授张占耕认为,“生物革命”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呼唤新的火车头的产物,是人类基于生命健康等新的需求层次所催生,也是伴随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从物理走向化学、从无机走向有机、再走向探索生命本源的必然结果。当社会价值判断与科学价值判断一致时,生物经济就会大发展、大繁荣;反之若两种认知不一致,则会阻挡生物经济的发展。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葛伟民指出,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是人的体力的延伸,信息革命则是人的脑力的延伸。作为下一轮革命,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化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相结合,将使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及自身。生物经济是世界经济在继信息革命之后必然要进入的新阶段。

二、关于生物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周肇光认为,生物经济的影响力是空前巨大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抢占这一战略制高点。如美国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新兴产业发展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国家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管理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研发活动。中国2005年就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了“生物技术发展纲要”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方案,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生物兴农工程和创新业工程等。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生物技术被列为五大战略重点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承明认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作用要远远超过信息技术。生物经济在高科技的基础上,使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得到综合运用,因此更具先进性。生物经济在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体现了其在高科技方面的优越性,通过对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体现了其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永久利用生物资源方面的优越性,由于其创新性、广泛性、适用性得到社会承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超越其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高帆认为,生物技术创新在全球经济转折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生物经济很可能成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形态。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经济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新型增长动力的重要引擎。

三、关于生物经济在上海未来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周肇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都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首先是技术革命,然后引发产业革命,最后把人类带入到一个新的经济时代。这也就是我们把生物经济纳入上海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动因。

沈开艳认为,生物经济涵盖人类健康医疗、生物能源、农业、环境保护以及生物制造等领域,产业关联广,对知识和技术的依存度高,对于促进上海产业转型,在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中抢占制高点、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学会要关注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搭建学科专业研究平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生物经济对上海未来发展战略影响及其发展规律。

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教授刘铮指出,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在发展生物经济方面所具有的教育、人才、技术、资本等维度的比较优势,决定了生物经济将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解放日报理论评论部副主任王多指出,生物技术创新降低了经济对化石基原材料及能源的依赖,减少了传统产业对土地、气候等资源条件的依赖,使得农业、工业、环保等更具可持续性,这些都切合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所具有的雄厚技术实力、创新文化和制度建设,使生物经济成为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切入点,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部分。

四、关于上海未来战略中发展生物经济的思考

周肇光指出,在上海未来发展战略中,要正确区分三个关系:一要正确区分生物经济时代与其他经济时代的关系,更加关注生物经济安全和立法的重要性,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和谐发展与健康发展;二要正确区分生物经济初期产业生成与发展态势的关系,正确把握生物经济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形成发展生物经济的整体思路;三要正确区分生物经济高端人才引进与本土化培养的关系,适度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合理布局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抢占生物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已基本具备了发展生物经济的技术条件和相关设施建设能力,仍然可以成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

高帆提出,上海在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经济发展中应精确选择突破口,应选择技术研发最具优势、市场需求最具潜力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包括海洋生物的研发与利用、都市农业的开发与利用、新型保健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上海还应扮演国内外生物技术联合、生物产品贸易、生物营销网络构建的重要枢纽角色。政府应在基础性创新领域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依靠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促进生物经济的持续发展。

上海金融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黄敏提出,在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战略中,要注重金融服务业与以生物经济作为重要构成的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生物经济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外部性的特点,需要加大力度鼓励社会对生物经济产业的投资,发挥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政府应在基础研究、应用转化方面做好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上海金融学院经济系副主任霍艳斌提出,上海在未来发展战略中,应将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的现代生物技术运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使经济与环境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3期2014年12月8日)

住房“双体系”构建步伐应加快

2014年10月28日,上海市经济学会城建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与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举办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上海住房‘双体系’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为主题的论坛。来自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专委会主任虞海发主持会议。

发挥“双体系”拉动经济和解决民生功能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院长张永岳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配置住房资源,以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来满足居民的基本住房权利,规范保障住房的建设和公共资源的配置,逐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是我国住房“双体系”发展的基本原则。重视住房“双体系”的架构搭建,能够较好地实现住房拉动经济和解决民生的目标。

中房研协首席研究员、《中国房地产年鉴》主编李战军以保障房的名称变化为例,说明住房政策在不断变化,保障房的前途和地位也处于不确定的变动过程中。这些问题需要在住房“双体系”中得到解决。

虞海发则从商品房市场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国家住房发展目标是和整个房地产市场走势密切相联系的。2014年房地产市场总体偏低迷,但预计部分经济指标从第四季度开始会有一个缓慢上行的态势。目前市场各方参与者总体上是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双体系”架构的构建,将利好住房发展目标的平衡。

“双体系”面临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与会者分析认为,住房“双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四个问题:一是在市场机制下,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到底如何设定;二是如何依据中国不同区域特征来构建“双体系”;三是在“双体系”下应如何审视空置现象;四是如何提高“双体系”在住房市场的覆盖面。

华东师大商学院房地产系副教授胡金星认为,可以从经济学的理论来看“双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政府、企业、住房消费者是市场运行的主体,在住房市场的运行中不能形成一般均衡时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实现均衡,这是一种短期的不稳定的动态均衡。

张永岳对此表示,“双体系”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但借鉴并不代表可以盲目照抄照搬。我国住房“双体系”的发展借鉴了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及美国的商品住房市场的有关经验,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形成了类似香港的政府市场并举的“双体系”。但我国住房金融、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住房体系和住房结构的层次性还有待健全。

华东师大商学院副教授谢福泉也表示,“双体系”存在一个协调性的问题,即不同类型住房的比例是多少。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从实际情况看,包括商品房和保障房,都存在失衡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未来还是需要积极进行探索。

政府职能的正确发挥是关键

与会者认为,住房“双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职能的正确发挥。

张永岳表示,目前,在住房“双体系”中,对于政府的职能存在一定的争议。政府不仅是一个市场监管的主体,也是市场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中心总经理崔霁表示,政府对于住房“双体系”的参与程度,决定了双轨市场所达到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的效率。现实中,不同国家住房市场所呈现出的特点也大都表现在政府的参与程度上。

谢福泉表示,所谓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其实主要就是政府参与市场的尺度问题。当然,除了关注政府、企业这两类变量外,还需要关注第三方的其他力量。这在国内还是比较欠缺的,值得未来的探讨。

同济大学副教授祝华军表示,规章制度是政府调节市场行为的主要手段,包括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相关立法等,在住房“双体系”中,政府需要关注企业的竞争性问题,但总体上,保障房和商品房的供应层面,应该和房企住房建设的积极性相挂钩。合理确定“双体系”中市场机制与住房保障机制的合理边界,是促进住房“双体系”发展并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民间智库为理论和实践作贡献

与会者提出了一些构建“双体系”的思路。比如针对住房金融体系现状认为,在规范公积金的运作方式、住房储蓄机制建设、住房抵押贷款规模和二级住房金融市场的完善等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消费者收入的层面上,兴和房产董事长孙元祥表示,国家应该更注重民生的保护,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在土地市场的层面上,崔霁表示,住房双体系构建,应该注重土地变量,在存量土地的开发方向上进行创新,以利于住房产品的新规划。

在物业管理层面,李战军指出,对目前存在的住房管理、群租现象等问题的治理,政府职责需要做到位。

在新型城镇化的层面上,谢福泉表示,新型城镇化下的住房市场“双体系”发展,应关注土地、人口和经济三方面的城镇化。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良认为,住房“双体系”的构建,目标就是要让市场和保障这两条线各自发挥积极的作用,即让政府扮演一个正确的角色,促进市民居住改善目标的实现。作为民间智库的易居论坛,其立意较高,既有扎实的学术基础,也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这对于今后住房“双体系”的构建,将会带来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积极支持。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3期2014年12月8日)

首届(2014)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

2014年11月15日,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市经济学会城市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和《金融管理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首届(2014)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在上师大隆重举行。会议由城市发展研究专委会主任、上师大校长助理、上师大商学院院长茆训诚和本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权衡先后主持。上师大副校长刘晓敏致辞,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周振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城市发展研究》杂志社副主编冯利芳,上师大房地产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静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五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大数据时代的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发展思路进行了阐述。

周振华在演讲中指出:进入21世纪,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估计2050年世界人口的70%将集聚在城市,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已经不能脱离城市空间。城市的基本框架也由以往等级体系转变为网络体系,城市间的控制、支配关系正在弱化,而其联结、联通性则不断提升。其中最能体现城市对外联通性的企业是服务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以及专业性的生产者服务业。展望2050年的上海,其目标应该成为在城市网络体系中发挥中枢、门户和平台功能的综合性节点——即世界级别的全球城市。并且由于城市网络中其他城市的高度对外联通性,上海全球城市的崛起路径也将有别于上世纪80年代伦敦、纽约、东京等,上海将以全球城市群的模式崛起。

陈耀从区域和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新棋局。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速,经济增长动力正由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等三个阶段性特征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需要讨论的三大问题为:增长速度与转型升级的关系,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的关系,转型发展与区域协调的关系。而“两个一号工程”(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开放倒逼改革机制(上海及各地自贸区建设)将成为新时期宏观经济布局的新棋局。

宁越敏简述了大城市群在当今中国特色城镇化中的作用,他指出,由于经济增长中的溢出效应,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增长极”已由传统的单个大城市转向了更大范围的城市群。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将城镇化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强调四者的协调和同步发展。而这些功能的协调需要由更大空间范围的城市群来实现,并且这类城市群应该不是按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也必须由市场而不是政府来决定,政府的作用是加强城市的基础建设,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

冯利芳对大数据时代的城市发展规划特点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大数据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作为一个新的信息资源、新的要素、新的科学工具、思维方式,可以为我们建设智慧城市提供极大的帮助。首先,大数据可以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我们习惯上将城市规划称为规划蓝图,而实际上城市规划需要全面真实的数据支撑,一些与常识不符的结论往往就是因为数据来源的偏误,大数据因其样本的全面性可以运用于城市运行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其次,大数据让人们有机会看到人的活动,这是以往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决策支持系统DSS、规划与支持系统PSS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使得“以人为本”和“环境友好”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成为可能,使我们避免技术进步对自然生态产生的破坏。最后,大数据关注的是数量,体现了人对各类资源的需求,而如何运用大数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执行,则需要科学的决策、民主的决策,因此大数据时代更呼唤决策的科学性。

黄静就新旧住宅价格中地方公共品资本化效应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她认为,随着中国居民自由流动性的增强,在居民用脚投票选址机制的驱动下,地方公共品的价值将资本化到住房价格中,因而房地产市场越来越多地承担了城市公共资源空间配置的重要功能。通过对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大样本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地铁、商场、人文环境等公共品已经明显地资本化到住房价格中,而且对新旧住宅价格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规律性差异,因此地方政府在进行公共品供给决策时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而是要将城市空间结构和住房市场结合起来,系统、科学地制定决策方案。

下午,分别举行四场专题讨论,每场专题讨论都由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6位学者交流论文,2位专家进行点评。A会场以“金融产业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由本会青年学者工作部轮值主任、华东师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殷德生主持;B会场的主题是“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由上海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区域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财大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良主持;C会场以“产业经济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赵红军主持;D会场以“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由本会城市发展研究专委会副主任、上师大商学院副院长王周伟主持。

本届年会为研究城市发展和产业经济问题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观点、发表成果的学术平台。年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4期2014年12月11日)

“上海自贸区建设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

2014年11月14日,上海市经济学会与上海政法学院联合举办“上海自贸区建设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来自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由上海市经济学会经济理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明华主持。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关保英和本会副会长、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胡继灵先后致辞。

在主题发言阶段,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做了“上海自贸区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展望”的演讲。他认为,在新的国际贸易框架下,中国面临三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经济结构扭曲,如影子银行、房地产价格、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要素市场不完善,如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土地市场都存在不完善之处,这与政府职能错位密切相关。二是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趋缓,资本形成、劳动要素供给、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都出现长期增长率趋缓的现象。三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弱,其根源是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所导致的资金价格扭曲。他提出,应由“发展建设型金融”向“财富管理型金融”转型。他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开放倒逼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塑造服务型政府;二是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搞好负面清单管理和准入前国民待遇;三是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球产业链的上端转移和转口贸易;四是加快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五是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现实需要,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要使命,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资本项目有序可兑换,通过制度设计严格管控外部资金通过自贸区对境内的冲击。二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其可以保证充足的人民币及其返回在岸市场的渠道畅通。三是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可在自贸区加强利率市场化定价监测机制,率先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及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石其宝探讨了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他认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种管理模式拓展了外商投资领域,外国投资者的热情得到极大的迸发。我国应把“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方式确立下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的“可复制”提供前提和保障。

王明华阐述了新时期国际商务发展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要求。他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对中高级国际商务专门人才产生巨大需求:一是跨国公司主导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贸易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业需要的国际经贸类专业型人才。二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体制创新需要的了解跨国公司业务、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级综合性人才。三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多个金融创新的试验田,所需要的熟悉国际金融专业的人才。2013年第四季度增加的校园招聘企业中,金融、证券、投资、贸易、航运行业雇主占47.6%,位居各行业前列,充分表明了这种人才需求特点。他强调,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一要注重“法商结合”,二要注重国际化培养,三要注重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

主题发言之后,与会专家、学者进行自由发言。上海市经济学会经济理论教学专委会主任、上海财大经济学院教授何玉长指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要进一步明确社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培养;要注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建设;课程体系要有自己的特色。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专家许宝元指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要有明确的定位,培养过程要有针对性。要提升科研团队的实力,丰富科研成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尹翔硕指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应与行业相匹配,将知识学习与未来就业落到实处;要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法商结合”,培养企业法务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经济系主任陈飞翔指出,要加强“负面清单”设置的原则和标准,提升“负面清单”管理的质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面要注意区域国际化、一体化的背景,增加多语种教学,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经贸学院院长裴瑱指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要和实务界结合,加强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赵大平探讨了资本项目开放与我国利率改革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翟胜明、《苏州大学学报》副主编康敬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经贸学院教授彭飞、合得国际科技教育集团首席运营官杨孝全先生等参会的其他专家、学者也围绕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4期2014年12月11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研讨会

2014年11月15日,上海市经济学会市场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东方房地产学院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研讨会。会议由专委会主任陈承明主持。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实质

华师大教授陈伯庚做主题发言时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命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如何解决农民致富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解决农村土地产权问题,需要做到土地产权的明确化,土地配置的市场化,以及土地经营的资本化。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孙仲彝认为,财产权是多个权利的结合体。我国法律规定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实际上农民并没有真正享有土地的所有权。要改善农村的收入状况,进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应该将按份共有与共同所有相结合,即股份合作制与家庭合作社并存。

本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袁恩桢指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质是要提高农业生产力。50年代,我们向苏联学习,搞农村生产合作社,由于当时的条件不成熟,结果没有成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农村土地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土地产权概念的界定

上海农科院教授张占耕认为,土地的产权可以单指土地一项权利也可指全部权利。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可以不动,但需要把土地的使用权,也就是财产权交给农民。

复旦大学教授王克忠指出,经济关系可以发展成所有制关系,统治阶级则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将其固定下来。所以,一定的所有制关系产生一定的产权关系。现在所说的产权包括多种权利。

上海商学院教授朱国栋认为,所有制是国家的根本制度,而产权是法律意义上的一种表述。所有制是基础,产权是表现。家庭联产承包是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的核心。

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副研究员傅尔基指出:产权和所有制是密切相关的,应从所有制的角度来理解产权;现在农村搞土地的股份制,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应该是多元多层的;应该使农民土地的收益权得到体现,流转或者变卖土地使用权可以采用买卖股票的方式,使农民的生活来源有所保障,避免农民离开土地出现贫困化问题的产生。

土地产权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上海市经济学会轮值常务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沈开艳认为,土地产权研究应当重视以下6个问题:一是土地产权和土地所有权的概念的区分;二是土地所有权的国家属性和土地占有权的私人属性的区分;三是土地的公有和地上建筑物私有之间的矛盾;四是国有土地公民有偿使用范围的界定;五是我国土地流转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六是应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制度及规范。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陶友之认为,土地产权的股份化是方向而不是全部,土地经营的资本化是个趋势,但不能笼统地讲,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资本具有趋利性,农村土地完全资本化会带来很大的危害,需要加以限制。土地资产的价值通过市场才能体现。政府在征收农民土地时的补偿如何确定,这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研究员杨卫指出,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市场化,土地产权流转,应该建立在农村土地十八亿亩的红线不被突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土地是国家的,运作中的土地是集体的。现在正在做土地的确权工作,确权之后农村土地就可以流转,可以作为农民的保障,但是不能搞私有化。

华东师大副教授李晶认为,国外土地私有是有限的私有权,私有土地的运作必须在国土规划的范围内运作。所以,必须避免“土地私有就意味着可以随意处置土地”这个误区。我国农村土地进行开发后,获得了巨额利益,但农民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份额。因此,需要解决集体土地利润补偿分配问题。政府征用农村土地作商业用途,应该给予农民更多的补助。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黄文忠提出,为了确保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需要通过法律途径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对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机制,二是征地后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三是征地农民成为市民的身份转化机制。最后,陈承明教授总结。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成功,表现在讨论内容充实深入,讨论方法重点突出。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4期2014年12月11日)

“上海非常规能源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研讨会

2014年11月7日,“上海非常规能源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研讨会在上海联合非常规能源研究中心举行。来自政府有关部门、能源化工及装备制造的有关企业、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30余人出席。研讨会由上海市经济学会能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联合非常规能源研究中心理事长周晓莱主持。

与会者围绕国内国际非常规能源发展状况、上海相关企业现存问题和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如何推动非常规能源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吴玉鸣作为主要演讲人介绍了非常规能源在全球行业涉及的方面、世界和中国非常规能源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发展非常规能源的意义和机遇,认为上海地区发展非常规能源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辐射长三角,推动金融和贸易方面进行一些创新。上海非常规能源研究中心蒋悦玮介绍了ECF国际页岩气论坛,以及新成立的联合非常规能源中心作为一个独立新型智库以及行业平台所能发挥的作用。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主任齐康就上海的节能低碳、页岩气发展等发表意见:第一,科研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能源的支撑;第二,建燃气厂将促进电力结构的优化、大气环境的改善;第三,页岩气将会对化工行业的中期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第四,页岩气的发展对上海是一次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引领产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吴晓江认为,页岩气开采从我国的自然禀赋看,国外判断储量很大,但是开采可行性、经济成本方面和环境代价方面到底怎么样,需要冷静的分析。

周晓莱指出,中国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行业的发展不仅仅要重视上游勘探开采,更要关注上中下全产业链的发展。通过页岩气的开发应用,促进能源体制的变革。可以预见,通过政府有关部门、能源企业、技术设备企业、金融、研究机构等共同努力,非常规能源行业必将会取得大发展。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4期2014年12月11日)

“未来三十年上海全球人才流动集聚功能和全球文化融汇引领功能发展战略”研讨会

2014年12月19日,上海市经济学会与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联合在上海社科院举行“未来三十年上海全球人才流动集聚功能内涵、特征及发展战略研究”和“全球文化融汇引领功能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这是“未来30年上海全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系列研讨会中的一场。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周振华主持会议并作总结,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上,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的青年学者介绍了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权衡、杨常胜、沈开艳、叶德磊、袁恩桢、黄昌勇、吴一平等专家先后发言,对课题研究作了点评,并围绕未来30年全球城市人才流动和集聚的新特征,全球城市对全球人才持续吸引的主要战略路径(人才政策、社会环境、功能载体等),未来30年上海全球人才流动集聚功能发展思路、配套条件及战略举措;未来30年全球文化发展的重大趋势,未来全球城市文化融汇引领功能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未来30年上海全球文化融汇引领功能发展思路、配套条件及战略举措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5期2014年12月23日)

“上海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改革问题”研讨会综述

2014年11月22日,上海市经济学会所有制结构研究专业委员会举办“上海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改革研讨会”。会议由上海市经济学会专委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黄文忠主持和做总结,相关单位专家学者20余人参会。与会者围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内容、基础、形式、亟待解决的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发表了各自意见。

黄文忠首先发言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助于破解国企改革中的众多难题,如: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难题,社会主义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难题,先前两个“36条”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国企难题,所有制问题被意识形态化的难题等。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教授钱胜认为: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层面的改革,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党的所有制理论落到实处和实现公平正义,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利于在制度上真正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消除二者鸿沟;不仅是所有制经济理论的创新问题,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内在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陈承明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要用公有经济的长处去弥补非公经济的不足,同时要用非公经济的长处去克服公有经济的缺陷,通过企业内部的融合,使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完善。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研究员傅尔基认为,改革开放35年来,上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这将为上海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担当科学发展先行者和改革开放排头兵奠定所有制结构基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孙仲彝提出:上海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防止简单化的做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仅从国有企业考虑,也要有条件地发展集体资本控股、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陶友之指出:股份制如果是不同所有制投资的,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如果是单一公有制投资的,就不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但是,后者经过不同所有制投资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可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混合所有制经济。他认为,自2013年12月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后,改革的情况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一是有进展,有成效;二是有问题,有困难,有的困难还很大,如政府与企业改革的积极性问题,管资产与管企业能否分开问题,国企与民企“混”的问题。推进混合所有制,“混合”是手段,国企民企“共进”才是目的。

黄文忠做会议总结时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一系列理论上实践上亟待探索的新问题,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以往国企改革的关系;将来大多数国企发展成了混合所有制经济,那么公有制主体、国有经济主导地位怎样体现;混合所有制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是中国特有还是国际规范;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是怎样的,于光远先生考证结论是社会所有制,那么混合所有制经济与社会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是不是属于社会所有制的一种形式;有的媒体把股份合作制当作混合所有制经济加以宣传,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员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因还是结果;怎样准确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论述等。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5期2014年12月23日)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发展的趋势”研讨会综述

2014年11月27日,由上海市经济学会城市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房地产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学科“城市经济学”联合举办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发展的趋势”研讨会在上师大商学院举行。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等30多人出席。研讨会由上海市经济学会城市发展研究专委会、上师大房地产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光灿主持。

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科技委副主任李东作专题报告,介绍了上海住房保障工作的发展历程、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并对上海住房保障制度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上海保障住房工作经历了1987—2005年期间的单一分散政策探索尝试阶段,以及2005—2010年阶段的多渠道成体系探索阶段,目前正在进入完善政策和相关机制的关键阶段,基本实现了保障政策全覆盖,货币实物相结合、租售并举、供房售房市场体系有衔接的“4+1”的住房保障制度,即:廉租房制度、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制度、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征收安置住房制度等4个制度和旧住房综合改造1个政策。关于如何建立合理、健康可持续的住房保障体系,目前,需要解决科学界定保障房的范围和水平,明确保障房的任务和规模,完善保障方式,健全保障房管理、运行机制,强化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等6个方面问题。其中需要着重解决的是住房保障中的界限、政策和操作“三模糊”问题,发挥市场作用,坚持“市场为主,保障为辅”的原则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同时构建有约束、可落实的财政政策,创新金融政策,构建信用体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研究中心陈则明副研究员认为,上海住房保障体系一定要把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研究生及以上的人口因素考虑进来,并将人生的不同阶段考虑进去。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胡金星认为应该从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角度考虑住房保障制度,顺应“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趋势,淡化户籍概念,实现保障转型。华东师大的张传勇博士肯定了住房保障体系中公共租赁房的作用,并从经营管理角度对上海保障住房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建议。同济大学钱瑛瑛副教授分析了部分郊区公共保障房“房等人”现象的原因,认为可以借鉴香港地区公共保障房政策,进一步完善保障房制度设计。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郝德良用“高大上”三个字对研讨会做了总结:高——构建住房保障制度体系要从全局的高度着手;大——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还需要下大功夫;上——作为上海的学者,有义务研究上海的经验、上海的难题,从中探索规律,为上海、并进一步为全国的住房发展做出努力。最后,城市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师大商学院副院长王周伟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对专委会下一步研究工作作了部署。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5期2014年12月23日)

认识新常态、顺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资深经济学者迎新春座谈会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市经济学会与复旦大学泛海书院联合举办“认识新常态、顺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资深经济学者座谈会。会议由上海市经济学会顾问、复旦大学泛海书院院长洪远朋主持。张薰华、袁恩桢、施岳群、李锐、郝德良、严法善、孙仲彝、陈伯庚、陶友之、黄文忠、陈承明、王克忠、顾雪生、许学武、俞忠英、蒋为群、金志、韩琲等学者参加并发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何认识新常态、顺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新课题。现将与会学者发言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正确认识新常态

与会学者认为,新常态指中国经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态势,它揭示了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特征,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战略判断。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是新增长速度、新发展方式、新经济结构、新发展动力的总和。

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经济进入的新常态可用7个词21个字概括:稳增长、提质量、增效益、优结构、转方式、深改革、走出去。其中,“稳增长”是关键词,意味着30年跨越式发展将告一个段落;强调“走出去”,意味着对外要进一步开放,进一步走出去,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突出“深改革”,要求政府大力简政放权,真正形成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新模式,意味着原有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将结束。

有的学者指出,中央提出新常态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反映了当前经济客观实际。新常态可概括为“四态”:一是“明态”——中央领导对经济发展、国内外经济形势看得很明白;二是“长态”——这不是一二年的事,而需有较长时间;三是“福态”——对老百姓来说,是增实利、得实惠;四是“周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运行规律。

有的学者强调,我国经济新常态的9个方面,需要认真进行分析,有的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多数则刚进或尚未进入,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远未进入新常态。在分析新常态时还要注意不能将西方媒体讲的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相混淆。如今,国际经济还处于危机之后缓慢恢复的过程。国内经济领域大力进行反腐,不是新形势下的新常态,是对近10年来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的清理,为新常态扫清障碍,实现科学发展。总之,不能将新常态看成新的“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

顺应、引领新常态

与会学者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如何顺应、引领新常态。

有的指出,在新常态下,我们顺应、引领新常态要有常态心,要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内涵上下功夫。有的强调,在新常态下,要形成现代化治理机制:一是政府治理机制,在一次分配中起保障作用,在二次分配中起缩小差距的调节作用;二是现在强调事中事后监管,这种监管主要应该不是靠政府而是靠制度;三是中央提出要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关键在于责任到位。有的提出,主动顺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上海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要有新思路:首先要明确上海现代农业科学定位是特大型城市农业、创新型科技农业、社会服务型农业;其次加快深化改革力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再次,对农民加快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培训,加快现代化农业接班人的培养。

与会学者认为,新常态意味着我国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经济风险上。顺应、引领新常态,核心是发展,基础是民心,关键是进一步走出去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出路是创新。在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关键是要找准四个方面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产品创新,创造新产品,激发新的需求;三是消费结构创新,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四是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有学者认为,“四个”创新中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70年代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相差200年,70年代后,我国与发达国家还相差100年,这意味着我国必须在技术创新方面下大功夫。通过创新,把全国人民改变落后状态的创新激情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加快我国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步伐。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6期2015年3月19日)

“未来三十年上海全球资本与财富管理功能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

2015年1月14日,上海市经济学会与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在社科院世经所召开“未来三十年上海全球资本与财富管理功能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这是“未来30年上海全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系列研讨中的一场。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周振华主持会议并作总结,约20位专家学者出席。社科院课题组代表李凌首先在会上介绍了课题研究情况,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社科院世经所副所长、课题组长权衡作了补充发言和说明。接着,干春晖、茆训诚、陶纪明、袁恩桢、唐珏岚、赵红军、姚勤华等专家先后对课题研究作了点评,并围绕全球资本和财富管理功能与全球城市的内在关系、全球资本与财富管理功能与全球城市财富驱动发展战略的关系、未来30年上海全球资本与财富管理功能的内涵与特征、上海全球资本与财富管理中心与“四个中心”的关系、上海未来30年如何建设全球资本与财富管理中心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6期2015年3月19日)

“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会议综述

2015年3月8日下午,由上海市经济学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市委党校联合主办的关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讨及教材编写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会议由专委会主任陈承明主持。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国平教授,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沈开艳研究员,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权衡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陈伯庚教授,李晶、孙斌艺副教授,上海社科院钟祥财、陈维研究员,复旦大学王克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孙仲彝教授,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傅尔基副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石涛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首先,陈伯庚教授作主题发言。他认为,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以下三点意义:一是此次教材编写是落实习总书记“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指示的一次实践,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需要;三是对弱化、排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次有力回应。他提出,本次编写教材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认真讨论,统一思想,包括书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以及章节安排等要进行充分讨论;二是要认真写好初稿,初稿的质量高,统稿的压力就减轻;三是要发扬民主、博采众长。接着,王国平教授发言。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但现有的一些政治经济学著作,对生产关系这个核心问题研究得不深不透。当下就缺一本好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大家努力研究着手编一本中国政治经济学很有意义。他提出教材的定位要明确,内容要有聚焦,不能散打,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进行阐述。他强调,当下不缺经济学教材,缺的是结合中国当前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理论支撑。本教材要突出重点,讲出新意: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立足以生产关系为重点,比如公有制为主体、产权运作机制等,这些基本的问题说透、讲通,新意就出来了;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要明确聚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在当前;研究中国与国际关系,要以开放的视角看待当前中国发展中的问题。

沈开艳研究员讲了三点意见。首先,她认为西方经济学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持续发展的原因,即便存在解释中国经济问题的理论,其侧重点也是在宣传“中国威胁论”或是“中国崩溃论”。其次,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现有问题的解释也存在历史局限性,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固守照搬马克思经典著作里面的某些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论断,更不能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经典理论,直接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践”,因此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显得尤为重要。再次,她谈了关于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主流之争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较强,在不断地自我修正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度。但是从宪法、党章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认定角度来看,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的主流经济学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不够,与今天的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她指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而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是效用价值论,所以在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本教材时,需要将价值理论作为内容重点。

权衡研究员认为,教材内容应该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资本主义实践经验间的关系,并且要弄清几个关系,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的关系,二是生产力的关系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以及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关系。

陈维研究员提出,政治经济学似乎陷入传统的陷阱中,所以想要写好这本政治经济学教材应该着眼于几个方面:一是政治经济学本身是批判性的,它是问题和矛盾分析的导向,所以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不应该回避问题与矛盾,要从批判的角度解释现有问题。二是从动态经济学的角度去阐述问题,要在结合生产力的基础上去探讨生产关系,使政治经济学更贴近实际,更具有解释现实的理论意义。三是教材内容要与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紧迫性相联系,要体现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冲突、矛盾及解决途径。

王克忠教授认为,编写新一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非常必要,首先,新时期贯彻和执行“四个全面”,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其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治经济学不被重视,新教材的编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热情。最后,政治经济学对于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钟祥财研究员认为,中国当下很需要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有所突破,而且要对经济发展的走向有一定的前瞻性。李晶副教授结合自身的留学经验指出,国外教材的理论基础、前提条件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国外教材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两种不同制度下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石涛副教授指出,编写一本研究中国特色问题的教材十分有必要,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经济问题。

最后,陈承明教授作简短小结。他肯定了新教材编写的意义,同时就中国经济的“两重性”问题做了概括:从生产力角度讲,个体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并存;从所有制角度讲,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从收入分配角度讲,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存;从调节机制角度讲,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并存;从经济理论角度讲,马克思经济理论为指导与借鉴西方经济学并存。因此,“两重性”是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应成为贯穿教材的主线之一。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6期2015年3月19日)

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次研讨会综述

2015年4月10日,上海市经济学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专委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市委党校,联合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二次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联大楼7楼举行。

会议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专委会主任陈承明教授主持。高教出版社刘清田主任、华东师范大学陈伯庚、张永岳教授、朱琴芬副教授,上海市经济学会沈开艳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陶友之、杨卫和钟祥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孙仲彝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石涛副教授,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傅尔基副研究员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

首先,陈伯庚教授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指示精神,联系当前许多高校只讲“西经”,不讲“政经”的现实状况,阐述了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介绍了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一是要统一思想,把握好这本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二是调整写作思路和编写大纲,以确定这本书的整体框架;三是要把写作任务具体落实到人。

接下来,高教出版社刘清田主任作了主题发言。他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本书能够具有三点特色:一是使创新与特色明显化。当前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书目众多,因此我们的特色要非常明显,要有显著的创新,将来不仅有国内的学者关注,更希望能走出国门,使版权出口,对世界产生影响。二是规范性和严谨性相融合。要将“教材”与“专著”相融合,希望这本书是一本专著型的教材,具有创新性和学术性,同时还是一本教材型的专著,体现在规范性和严谨性上。现在的教材使用与以往大不相同,不再使用统一的教材,都是高校自主选择,著作也可以走进课堂,所以这并不妨碍我们在高校中推广,同时也可以在学术上产生影响力。三是思想根源的探索性。这样可以展现出思想的渊源,即使到国外这本书也是有底气的,在比较中西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体现中国的特色,并且是有基础和有根源的。另外,就体例和结构而言,既然是专著型的教材,书的索引中专有名词和特色名词可以重点提出来,这些名词可以做一个单独的索引,有特色的术语可以标出来,最后统一提取。导论和总结等部分可以着重新意,在技术上的要求也比较细致,如资料参考等都应详尽。

随后,沈开艳副会长充分肯定了陈伯庚教授的意见,认为将根本任务单独提取出来作为一篇,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要求,也符合我们这本书的编写特色。这本书中强调中西经济学理论比较也是关键点,尤其在撰写宏观、微观这些具体内容时,可以将比较细化到节。就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等问题,她提出要注意几点:一是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提及这个矛盾并非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而正是这些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向着更高级的形态转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要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那么,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突出问题,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只有认同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才可以围绕这个主线展开。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最大区别是西方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政治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源配置中的社会关系问题,社会关系就会牵涉利益问题,可能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和调整。二是价值问题,在马克思的经济原理中,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然而如何处理价值的形成和分配问题,其牵涉到大量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经济发展讲清楚这些问题尤为重要。

接着,陈承明教授针对分配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已经讲得很透彻了,工人创造了所有价值,只分得一部分,剩余的部分要按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资本获得利润,土地获得地租。过去的生产,体力劳动占比确实比较高,现在服务性劳动的占比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发展和创新劳动价值论。但是不能由此否定劳动价值论,机器人和自动化也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只有人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要坚持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把劳动价值论与要素分配论有机结合起来。

杨卫认为,要将混合所有制看成是一种公有制的形式,从理论上还是好解释的,问题是最终坚持的马克思认定的是消灭商品、货品、私有制。我们承袭了这样的过程,计划经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那么,我们现在的快速发展到底是承袭还是变革了马克思的理论?也许是变革了,如果遵循教条式的马克思也不会走到现在。资本主义发生危机的时候西方学者都在反思,修正自己的理论。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是绝对真理,理论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完善,我们要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自信。

接着,张永岳教授结合现实经济提出了如何推动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看法。他认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大量引进西方经济学。虽然西方经济学也有其独到之处,但是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仍然受到限制。政治经济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走入低潮,很多高校有的只是点缀,有的是形同虚设。当然政治经济学也有客观上的局限,然而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释中国经济改革,从发展的眼光寻求新的规律,都是有必要的。他认为,在这本书的写作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其一应当反映社会生活问题,敢于接触新的信息和社会现象,若非如此,对青年人将缺少感染力;其二,这本书需要考虑方法论上的创新问题,如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推进上要有所研究,使其更有发展性和时代性,这是非常必要的。

石涛也认为,第一,怎样让政治经济学焕发新的生命力很重要,好的书应当素材新,语言要活泼和喜闻乐见,现在的学生已经不适应传统的编写方式。贴近现实并不是说忽略政治经济学理论,而是用另一种方法渗透进去,让读者认为发展了政治经济学,这样才能激起年轻人的兴趣。第二,热点问题不应当被回避,大胆地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阐述,同时纳入西方经济学的比较内容,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和思考现实问题。同时,应当多论述经济规律,这样结论会自然而然地得出,因此在逻辑上应当反过来,应该改掉以前先讲结论再讲规律的套路,在语言、表达和方法上都要创新。

最后,陈承明教授对这次会议作了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了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以及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但是我们要贴近中国特色和创新这一经济理论;其次,他强调这本书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做到有特色、有特点;接着,在书的撰写方面要做到通俗易懂但不千篇一律,融入中国的古典文化和思想;最后,他也赞成可以从案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大家思考,以一种探索性的逻辑去探讨现实热点问题。此次研讨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热烈的讨论中取得了圆满成功。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8期2015年5月10日)

“城市发展研究前沿问题”研讨会综述

2015年4月16日,上海市经济学会城市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经济学”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住房与城市发展研究工作坊联合举办的“城市发展研究前沿问题”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城科会《城市发展研究》、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的专家以及上海市经济学会会员、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的教师、研究生等40多人,研讨会由上海师范大学房地产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光灿主持。

中国城科会《城市发展研究》冯利芳主编作了“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专题报告,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视角下提炼出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常态、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课题,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指导性。冯主编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和“四个全面”的背景、内涵与实质,指出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我国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大家关注的城市发展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包括:如何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资金保障、城镇住房、生态环境保护等制度改革?以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如何合理进行空间开发以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以解决“城市病”?如何保护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以传承文化?如何优化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周建梁高级经济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上海市旧城改造的发展历程、现在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城市更新中应重点研究的问题。目前,上海城市更新主要有棚户区拆除重建,一般性修缮改造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这三种形式。上海旧区改造量大,所需资金量大,每年改造量达50至60万平方米,每年动迁资金近千亿。为了适应国家政策的变迁以及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周建梁指出了未来上海城市更新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包括:城市更新中如何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如何引进社会资本、如何引入社会机制?城市更新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城市更新中政府应该提供哪些政策支持?最关键的融资政策应该怎么设计?

上海师范大学住房与城市发展研究工作坊马亚华副教授、黄静副教授、王诤诤博士等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专家进行了讨论并发表了看法。最后,上海市经济学会城市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王周伟,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了部署。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8期2015年5月10日)

《2015年楼市新常态及春季论市》主题论坛

2015年4月17日,上海市经济学会协同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举办《2015年楼市新常态及春季论市》主题论坛,与会者围绕新常态下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张永岳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与转型的阶段。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不容回避,并由此带来了经济发展失速的风险。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赢得什么”?答案是明确的,即实现经济质量的提高。对于房地产业而言也应该有类似的逻辑。在新常态下,房企不应该就项目而项目,而是需要联系整个区域发展、规划动态,联系未来特定和细分市场的需求结构。同时应该有一个精确化的思路,比如在资金成本控制方面,应该从过去的粗放的模式转变为精确化管理的模式。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郝德良认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重要的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能结构、产品结构,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提升发展的质量。最近中央对于房地产业相关的一系列微调和刺激举措,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在总量保有的基础上实现结构的优化。

贵州财经大学房地产研究院院长武廷方教授对新常态下房地产智库的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他认为,一流的民间研究机构应该有比较扎实的研究团队和模式。民间智库有其灵活性和优越性,希望此类智库能够拓宽研究的视野和关注度。比如在关注热点领域的同时,也可以关注市场相对不发达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崔裴教授认为,新常态不再是简单的增长率的问题,而是整个模式的转变。这对于未来房企商业模式的转变自然有启发。在未来互联网经济里面,不应该按传统的思维来制定竞争策略,而应该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需求来寻求业务突破。

易居智库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然博士认为,新常态下,若不能改变“投资红利、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的动力机制,那么房地产产业就没有新的活力。应该努力改变对传统红利依赖的模式,进而探寻新的动力机制。未来可以增加土地和房产的闲置成本,降低供给弹性,削弱预期效应。同时,破除政府与房地产商的利益连锁、简化不动产税制也更有利于市场的稳定。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中心总经理崔霁认为,随着房地产黄金十年的结束,房地产行业利润率触顶后开始出现下滑,包括行业和企业在内都面临转型的压力。具体看,实际上在开发领域、服务领域、甚至研究机构领域,都需要考虑如何在新常态经济下进行转型的问题。

在对新常态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进行热议之后,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对第一季度楼市的走势进行了解读。数据表明,“3.30”新政后楼市成交正趋于活跃。尤其是部分城市改善型购房需求在积极释放,这对于市场成交量的上升有直接拉动作用。从各类市场指标出现好转的事实可以看出,总体上全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好转。

德佑链家三级市场事业部总经理刘伍洋、上置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蒋旭东、易居营销集团上海事业部副总经理赵湘楠、景瑞地产常务副总裁杨铁军、上海宝华企业集团副总裁杨健等企业界嘉宾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和房地产企业所遇到的问题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认为,虽然宏观政策层面趋于好转,但是从微观的角度看,实际上行业依然面临普遍焦虑的问题。资金面偏紧、融资成本偏高等依然困扰各大房企。

多方观点的碰撞中,与会者对新常态下房地产业的发展问题达成了共识,即必须以“守正出新”“守正出奇”的创新态度,积极地在把握发展环境利好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勇于尝试,实现产业、企业发展的变革。从而在适应我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同时,走出房地产业自身的“新常态”。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8期2015年5月10日)

“四个全面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年4月24日,上海市经济学会经济理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在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举行关于“四个全面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研讨会聚焦当前理论界广泛关注的“四个全面战略”这一热点,结合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种种问题,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由专委会副主任、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明华教授主持。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关保英、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郝德良到会并讲话。专委会主任何玉长、副主任高帆,经济学会办公室主任李英俊,以及2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

在主题发言阶段,专委会主任、上海财经大学何玉长教授做了“新常态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当前我国新常态经济体现为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发展水平由低端上升为中高端。新常态经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我国实施新常态经济战略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新常态经济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包括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创新增长动力机制,激发创业与创新活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新常态经济着力改革收入分配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包括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和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收入与财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赵红军教授以“大历史视角的中国经济成功之路”为题发言。认为中国良好的自然、地理和生态条件,造就了与西方不同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经过了中国先人与自然、地理和生态无数次的博弈与实践,形成了中国与西方与众不同的文化、政治与政府治理传统。秉承这一思路,赵红军指出正是中国政府从观念上认识到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接受了经济学中的渐进转型发展道路和试点—判断—推广或者终止的实验主义科学理念,加之政府认识到政策和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极端重要的作用,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经济制度改革,最终造就了我国过去36年快速的经济发展。

上海政法学院刘宪副教授以“资产泡沫与动态无效”为题进行发言,探讨了资产泡沫的出现及其产生的背景。刘宪认为,资产泡沫的出现是对消费者及其市场行为的矫正。在跨期消费均衡中,消费者的最优化行为是在主观的消费偏好与客观的技术水平之间达成的折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均衡可以看作是主观偏好与客观技术的统一体。当偏好与技术发生背离时,均衡将会被打破,市场无法出清。在重新恢复均衡状态时,需要调和偏好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资产泡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石其宝副教授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投资便利化问题探讨”为题进行发言。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投资便利化需要关注贸易政策与市场准入便利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贸易便利化、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便利化、有关贸易的金融服务便利化、投资环境改善与便利化五个领域,而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投资便利化面临贸易基础设施落后、通关程序复杂、法律救济措施滞后与贸易国国内外各组织的协调配合不够四个主要问题。要有效解决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的评估指标的选取;二是充分发挥区域内现行合作机制的协调作用;三是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投资领域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构建。

在自由发言阶段,东华大学贺卫教授,经济理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经济系高帆副教授,王明华教授等围绕会议主题,就“四个全面”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经济改革内外环境与面临的挑战、拟关注和采取的改革举措与对策等进行了热烈讨论。贺卫认为,要通过优化与变革经济制度,降低交易成本,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王明华认为,落实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应注重多边互利互惠。高帆认为,要明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理清新常态在经济逻辑之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二是了解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是被动的适应还是主动的期许?三是明晰新常态中美的区别是什么?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8期2015年5月10日)

首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对话”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2015年7月13日下午,由上海市经济学会和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对话”高层论坛在上海社科院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经济增长、自贸区建设与资本市场开放”。上海市经济学会会员、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员等专家学者近150人参加会议。上海电视台、文汇报、解放日报、东方早报、新华网、东方网、澎湃社等媒体出席会议并对会议做相关报道。上海市经济学会和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部分副会长、副秘书长以及相关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参加论坛。论坛由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世界经学会秘书长,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权衡研究员主持。

本次论坛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新常态下的中国和世界经济:经济增长、自贸区建设与资本市场开放”等主题,聚焦“2015年上半年世界经济走势与国际资本市场态势”、“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减速与实体经济发展新趋势”、“中国资本市场的熊牛转换逻辑与未来走势”、“未来股市发展新常态与宏观经济政策新选择”等热点问题开展思想碰撞,进行对话交流。

上海市经济学会秘书长权衡宣布论坛开始并介绍会议背景,他表示讨论中国经济问题或经济学问题,离不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两个学会联合举办“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对话”论坛,希望搭建一个有影响力的交流平台,邀请研究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专家学者对当前不同的热点议题进行交流探讨。上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沈国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这场跨学会活动的举行,话题内容的融合,观点的交锋令人充满期待。社联非常支持跨学会活动,两个学会一起来讨论,未来上海自贸区怎么搞?上海怎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前所长张幼文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要理解新常态需要思考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关系的五个结构性变化问题。第一是消费结构,国内消费结构在变化,消费在升级,同时消费在流出。第二是投资结构,国内传统产业过剩,需要与国际进行产能合作,会导致资本流出。第三是贸易结构,未来战略上的取向很可能是进出口基本平衡。第四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结构、战略结构。未来最重要的变化是从过去政策性开放走向体制性开放。第五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结构,平行推进全球治理,中国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银行等,以中国的资金和外汇实力为基础的全球治理模式正在形成。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教授在讲话中表示,对新常态的解读是处于痛苦的转折点,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是要建立对外开放的新体制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国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也要起到引导经济全球化的作用。第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完成中国工业化和实现中国现代化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第三是借助于自贸区要进一步经营服务开放、发展资本市场。第四是开放战略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带来很大变动。这几个方面交集在一起,形成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这样一种状态。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前总裁冯国荣先生主要围绕本次股市的“暴跌”、“救市”、“反思”主题开展讨论,他认为,本次股市暴跌的原因可能关注三个问题:虚高、运用了杠杆化操作、跨领域跨期限股指期货。第一条反思是中国的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双向开放这是必然的趋势,但中国的股票市场还很不成熟。第二个反思是中国的股市必须支持科技进步,中国的股市必须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股市必须支持经济的转型来提升我们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这是股市内在的核心。第三个反思就是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市场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他们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潘英丽教授在讲话中表示,中国整体金融改革要从股票市场制度变革作为突破口,需要通过股权融资来推动我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同时促进新产业的发展。政府真正要扮演的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律制度来防范商业欺诈,保护中小投资者防范商业的欺诈。家庭财富的积累要通过银行和资本市场去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早成长和回报,来使我们家庭财富实现保值增值。

上海市经济学会和市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干春晖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多来源动力来自后发的优势,但是到现在中国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达到了一个新常态中等水平,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主要是两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跟互联网,跟计算机跟通讯技术有关的领域。第二个是对于传统的产业里面中国也存在了超越赶超的可能性。利用大国的优势和区域优势能够给我们产生动力的空间很大,可行性很大。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教授在发言中从外部环境、希腊的危机讲到中国股灾,从中国股灾后遗症讲到对中国消费投资各方面的影响。他表示中国目前经济还是要重返实体经济,美国讲TPP,我们讲一带一路,我们的战略同步进行。但是2015年下半年一系列内部的后遗症和国际上不利因素,我国和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随后,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浦东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朱金海教授;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前副所长、上海市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殷醒民教授等专家进行精彩的点评和交流,全体会员与参会代表提问与嘉宾互动。整个论坛活动气氛活跃,观点鲜明,信息量大。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9期2015年7月13日)

“上海‘十三五’时期经济改革与亟待破解的重大问题与政策建议”专家座谈会

2015年7月14日,经济学会组织资深专家学者参加关于上海“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思路主题系列座谈会。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主持会议,上海市经济学会原会长袁恩桢,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张幼文、市经济学会秘书长权衡,副会长张广生,理事李韧、殷德生、高帆等出席会议并作发言讨论。会议就“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下上海的阶段性特征、上海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科创中心建设、上海的营商环境、上海紧凑城市空间的调整”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并形成内部政策建议和意见,以上海市经济学会名义上报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参阅,积极发挥经济学会的智库功能和决策咨询作用。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79期2015年7月13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四次理论研讨会

2015年9月18日下午,由上海市经济学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专委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市委党校联合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四次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社联大楼7楼举行。

会议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专委会主任陈承明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陈伯庚教授、李晶副教授,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沈开艳研究员、陶友之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孙仲彝教授,上海市委党校石涛副教授、周静老师,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赵义怀处长,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傅尔基副研究员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80期2015年10月25日)

ECF国际页岩气论坛第五届亚洲页岩气峰会综述

ECF国际页岩气论坛第五届亚洲页岩气峰会(ECF2015)由上海市经济学会能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联合非常规能源研究中心主办,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与美中合作委员会协办,索尔维集团及四川光亚聚合物化工有限公司赞助,上海容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来自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政要,科研、金融机构的负责人,知名公司企业的高管等约250人作为参会嘉宾共襄盛会。

与会重要嘉宾有:加拿大艾伯塔省能源部长Marg McCuaig Boyd;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杨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经济中心主任张有生;上海联合非常规能源研究中心理事长周晓莱;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气候变化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冯相昭;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处副处长邵君;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副总工程师董鲁生;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梁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长宁;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志勇;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特种作业事业部副主任薛承瑾;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敏;四川光亚聚合物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拥军;兰州海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郑子琼;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技术秘书处区域专家Nguyen Thi Minh Ngoc;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发展部副部长郭明杰;中国华电集团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项目合作事业部总经理杨堃;美中合作委员会董事Ed Hotard;索尔维消费及工业化工品全球油气业务部研究与创新副总裁渠祁;韩国能源管理与安全中心主任Younkyoo Kim等。

会议就低油价下国际油气领域合作、中国能源新常态下的页岩气发展及政策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在中国建立页岩气特别试验区的设想,包括形成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和装备制造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机制体制示范等建议。

一、低油价下国际油气领域合作

在国际低油价的背景下,油气行业遭遇寒冬,但是中国页岩气发展以及能源企业积极“走出去”则成为了逆势发展的突破口。国际并购、投资、技术服务进出口等热点事件及话题是此次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加拿大艾伯塔省能源部长Marg McCuaig-Boyd女士首次带团出访中国,首站即为上海的ECF2015峰会,并携部长办公室成员,加拿大知名能源企业如Suncor,Encana等高管出席。在大会前的嘉宾见面会上,部长女士就中加能源合作作了讲话。部长女士在大会首日演讲中表示,希望和中国打造能源方面牢固的合作关系,加强投资、技术创新及环保、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

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连续第二年作为协办方参与ECF亚洲页岩气峰会,CCOP技术秘书处地区专家Nguyen Thi Minh Ngoc出席大会演讲并表示,希望加强东亚东南亚地区国家间协作和能源开发能力建设。大会组委会会后再次收到CCOP感谢信。

二、中国能源新常态下的页岩气发展及政策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在演讲中以一位从2002年开始研究并推动中国页岩气发展的专家身份,提出在中国建立页岩气特别试验区的设想,包括形成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和装备制造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机制体制示范,并发展建成5个区:页岩气主产区,技术创新攻关区,装备制造集聚区,页岩气综合利用商务区,油气改革先行先试区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经济中心主任张有生则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能源政策主要发展方向调整做了阐述和展望。他表示,中国能源发展面临“三低三严”的发展要求,即低增速、低增量、低碳化,资源约束更严、生态环境约束更严、温室气体减排更严。张有生主任表示,页岩气下一步发展的核心是打造低成本开发战略,结合能源行业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体制机制以实现“十三五”的发展目标。

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杨雷表示,中国市场化价格的改革是大势所趋。中国液化天然气(LNG)、页岩气、煤制气等都是市场化的价格。天然气的改革也是一样,市场化价格的改革愿景需长期进行。能源发展的政策前景主要包括大力发展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加强国际合作、能源战略立足国内、天然气高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

在页岩气开发进展方面,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梁兴介绍了昭通页岩气国家级示范区的实践及挑战;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特种作业事业部副主任薛承瑾介绍了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开发及技术进展;中国华电集团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项目合作事业部总经理杨堃结合第二次页岩气招标区块勘探开发对中国页岩气勘探前景进行了展望。

三、主题论坛关注行业热点话题

在由分论坛主席中石油长庆油田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长宁及索尔维集团全球油气事业部研究与创新副总裁渠祁主持的油气田化学品、水处理及环保主题论坛上,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气候变化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冯相昭介绍了我国页岩气开发环境监管制度设计构想,他建议从五个方面完善现有的环境监管制度:一是在准入环节加强页岩气开发项目的环境约束;二是钻井环节;三是信息公开;四是加快建立页岩气开发水、大气污染和甲烷散逸排放标准体系;五是创立融资机制。

在油气田化学品应用、油气开发水处理等方面,由索尔维消费及工业化工品全球油气业务部研究与创新总监周健,兰州海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郑子琼,威立雅水处理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工业设计与建造总监Jonathan Sharrock,四川光亚聚合物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拥军及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牟伯中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和专业分析。

在涉及国际油气合作以及能源金融法律服务方面的“金融与法律服务创新”主题论坛上,分别由美国西方石油公司(OXY)原商务总监Scott Gaille,美国Bertison-George公司总裁Joe Baran,联顺资本页岩气创业投资基金总裁吴旭,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晔等演讲嘉宾介绍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合作机遇、页岩气开发成本控制及最佳实践、油服行业形势与投资机会以及页岩气产品分成合同条款等内容,并在专题讨论中与中国华电集团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项目合作事业部总经理杨堃结合华电及其他中国企业在海外能源项目投融资、并购方面碰到的问题进行热烈探讨。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80期2015年10月25日)

第二届(2015)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2015年11月21日,“第二届(2015)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隆重举行,该年会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市经济学会城市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和《金融管理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城市发展研究》与《经济管理》杂志社协办。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晓敏教授、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教授、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干春晖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城市发展研究》杂志主审冯利芳先生、《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王亚男女士、华东理工大学空间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鸣教授、同济大学管理学院林善浪教授等嘉宾出席会议并做主题演讲,来自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湖北大学以及本市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共30多所院校的近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受邀嘉宾和学者围绕着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新战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区域轴带发展蓝图,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三大区域经济圈,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所呈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规划滞后、人口膨胀等各种城市病,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与上海市经济学会城市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及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发起,致力于研究“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领域中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始终聚焦于探讨经济转期我国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格局、新态势和新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茆训诚教授主持了本次年会上午的开幕式,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晓敏教授代表东道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权衡教授宣读了本次年会的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开幕式结束后,权衡研究员、吴玉鸣教授分别主持了大会上下半场主题演讲。

在大会的主题演讲中,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教授对空间经济学的重要性、空间经济学的新体系、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新路径做了主题演讲。周振华指出,空间经济学与传统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相比,研究时间短,研究队伍小,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然而,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空间经济学在对许多经济现象的解释中发挥了超强的生命力,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目前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还严重滞后。例如,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总量的宏观调控呈现出效率递减,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地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提出,网点城市如何分工定位?这些问题还需从理论基础上进行论证分析,空间经济理论还待发展。因此,空间经济学研究需要新方法、新体系和新路径。最后,周振华认为,我国经济学者要在微观或宏观经济学领域赶超世界主流经济学家具有难度,然而,在空间经济学领域与国际学者处于同一起跑线,中国作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大实验”场地,给国内空间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和条件。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干春晖教授的主题演讲围绕“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什么问题”、“未来该如何发展”两个问题展开。干春晖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新常态”的发展趋势着手,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背后存在的系列问题。指出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经济增长中的获利程度存在的不对等问题,以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价格(原油价格)的动荡、土地成本的上升、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基尼系数的快速提高等系列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干春晖教授认为,不能用简单的供给和需求失衡来判断,是由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供需结构不匹配带来的问题。因此,未来改革的方向,需要重视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未来的改革需要进行改革2.0,不能只想到刺激需求,要考虑如何利用好大国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和区域异质性优势,开发国内市场,从全球价值链的被治理者转为治理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介绍了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合作水平与网络特征。长江经济带占我国人口、经济的半壁江山,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曾刚对长江经济带装备工业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创新网络发展水平不高、创新网络节点初现、“核心—边缘”结构明显。1985—2012年,创新网络密度值均低于0.5,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合作创新网络密度较低。2004年以后,网络中心势出现倍数增长,具体表现为网络围绕某些节点构建创新联系的程度越来越高。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专利合作创新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空间集聚性增强。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赵红军教授做了题为“如何有效地治理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的主题演讲。近年来,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已引起了决策层、老百姓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城市试图从增加道路供给、新建停车设施、加密交通线路布局等供给角度来解决交通问题。然而,人们的交通需求是动态的,但供给是相对静止的,不均衡总是常态。从需求角度,发源于西方的交通拥堵收费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是否可行?赵红军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交通拥堵收费(税)是一种有效的调节交通需求的有效手段,可以同时将交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政府通过经济手段调节交通需求、降低交通出行环境代价、增加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打开一扇窗户。无论从理论和现实来看,北京等大城市都有条件实施交通拥挤收费,交通拥挤收费在中国却具有很大的前景。

中国城市科学协会《城市发展研究》主审冯利芳先生的主题演讲为“五大理念指导新常态下城市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冯利芳对历年来中央报告及会议精神进行了深入和详尽的解读,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特别亲民,是中国特色的城市本质,对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城市病,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冯利芳还鼓励年轻人创新思维、认真学习、思考中央的精神,搞好调查研究。

本次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章韬对其获奖论文《空间工资差异和异质性技能分选》进行了宣读。章韬研究认为,政策制定者、媒体以及一般的公共关注于地区间的工资差异。政府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实行基于地方的政策,缩小地区间的工资差距。但是政府并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性,也没有考虑到企业异质性,东部沿海高工资企业的工人的技能溢价是一阶随机占优的,更能够从外部性中受益,因此政府的补贴应该考虑到劳动者所处的地区、企业。

在主题演讲之后,围绕城市协同与城市发展、环境经济与城市发展、产业经济与城市发展、金融经济与城市发展、微观经济与城市发展这五个专题进行了分会场论文交流。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81期2015年11月27日)

上海市社联第九届(2015)“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

深入研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所有制结构专业委员会举行2015年年会综述

2015年10月24日,上海市经济学会所有制结构专委会举行“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探讨——暨2015年所有制结构研究专委会年会”,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以及全国、尤其是上海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展开深入探讨。黄文忠、丁才庆、陈承明、傅尔基、陶友之、钱胜、孙仲彝、张占耕、沈蕙帼、易幸麟、杨光、徐新明、胡超、陈峡、吴小平、王开宇等来自本市高校、党校、研究所、政府机关和企业的20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所有制结构专委会主任黄文忠教授主持会议,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郝德良专程出席并讲话。与会者准备充分,发言踊跃,言之有物,年会气氛热烈。

会议就我国有关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涉及几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讨论。如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难点、发展途径,东西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区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所有制结构变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防止权贵资本控制、当前遇到的障碍等。

经济学理论创新与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校企对话——上海市经济学会经济理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10月30日下午,上海市经济学会经济理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政法学院举行。会议主题为“经济学理论创新与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校企对话”。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郝德良、副会长胡继灵、经济理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何玉长及多个高校和研究团体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还特邀了部分沪上知名企业家和企业高管出席会议并作了主题演讲。首先,郝德良会长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宗旨,胡继灵副会长做了致辞发言,随后开始进行专题讨论。会议由专委会副主任王明华教授主持。

与会的学者、专家和企业家分别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企业效益下降,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当前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特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我国人才需求的特点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大市场大流通背景下转型期的消费心理专题研讨会

2015年11月12日,上海市市场中介专业研究委员会与上海市商学院高等技术学院颜苏勤心理工作室联合举行了大市场大流通背景下转型期的消费心理专题研讨会。上海商学院院区领导十分重视,院区主任、上海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王云玺亲自参会。研讨会由颜苏勤心理工作室主任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齐晓斋教授,发言的主题是“转型期消费心理的变化和特点”。第二位发言的是市场中介专委会主任许学武研究员,作“如何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积极服务全国大市场”的发言。最后,同学就热门的“双11”电商购物节产生的问题对齐晓斋教授进行提问,齐教授耐心地为大家解惑,让大家对现阶段的网络销售消费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讨会

2015年11月15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专委会主任陈承明教授主持。这次研讨会的特点是把理论研讨与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专著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陈伯庚教授、朱琴芬副教授、李晶副教授,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沈开艳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袁恩桢研究员,邓立丽老师,复旦大学王克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孙仲彝教授,上海市委党校黄文忠教授、周静老师,上海市发改委赵义怀处长,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傅尔基副研究员,高教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经管文科分社社长刘自挥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

各位专家依次对书稿作出评价,肯定了书稿质量。比如沈开艳研究员高度评价了这本书,认为其是一本有理论探索性的研究型著作,研究的是中国经济的新问题,而不仅是已有知识的讲解;定位在于中国特色,最终要落脚到中国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有效探索和深入研究。陈伯庚教授表明书稿将在12月5日完成修改。

“低油价的能源金融形势与上海的机遇”研讨会

为推动上海能源金融行业及法律服务行业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和交流平台,上海市经济学会能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联合非常规能源研究中心于2015年11月20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九届学会学术活动月期间举办“上海能源金融与法律服务创新”研讨会,邀请上海及周边地区相关行业学会、大学院校专家学者,能源金融与投资企业代表,法律服务专家等30多位来宾参与讨论。

各位专家和代表就油价持续低位对能源金融行业、法律及合同等多方面的影响;发改委于11月18日调低天然气门站价格以及混合天然气入管网问题等问题发表看法并提供很多建议。

(原载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动态》第181期2015年11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