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将综合竞争力划分为核心竞争力指标、基础竞争力指标和辅助竞争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88个子指标。根据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综合竞争力较高的8个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路径的研究发现,相对优化的路径模式为a∶b∶c=1∶α∶β=1∶0.75∶0.3。王秉安评价方法是在参照IMD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较为适合区域性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区域竞争力_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

5.区域竞争力

(1)周振华方法。将区域综合竞争力构成分解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并用三维模型对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不同路径选择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将综合竞争力划分为核心竞争力指标、基础竞争力指标和辅助竞争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88个子指标。根据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综合竞争力较高的8个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路径的研究发现,相对优化的路径模式为a∶b∶c=1∶α∶β=1∶0.75∶0.3。并以此为标准,对我国不同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

(2)王秉安等评价方法。王秉安评价方法是在参照IMD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较为适合区域性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依据区域竞争力模型,在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可获性、变动性原则基础上,将直接竞争力和间接竞争力的七大方面——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涉外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顺次展开,共选择了69项评价指标,同时辅以软性调查指标。各评价指标不确定权重,计分测算后采取突变评价法进行位次排序。

(3)国家统计局方法。由于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层次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认为应当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

以27个四级指标为基础,对其分别计算各省的初级竞争力指数,进而合成我国东、中、西部的初级竞争力指数,然后由下而上逐级递推,分别计算出板块竞争力指数、核心竞争力指数、基础竞争力指数和环境竞争力指数,最后合成各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数。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方法。认为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参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可用该地区输出产品占全国或世界输出产品总量的比重(在产品市场上),以及吸引要素资源占全国或世界要素输出总量的比重(在要素市场上)来表示。

将区域竞争力分为初始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的竞争力3个方面,共选择了100多项评价指标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RC),由以上3项分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后相加而得,即

RC=w1P+w2Q+w3N

按重现实和潜在因素为原则确定,初始竞争力(P)的权重为0.2,潜在竞争力(Q)的权重为0.3,现实的竞争力(N)的权重为0.5。

【注释】

[1](1)创造一个稳定、可预见的法律环境;(2)塑造一个灵活、有弹性的经济结构;(3)投资于传统的和技术的基础设施;(4)促进个人储蓄和国内投资;(5)发展向国外市场的渗透力和国内对外资的吸引力;(6)追求政府行为的质量、速度和透明度;(7)改善工资水平、生产率和税收之间的关系;(8)通过缩小工资差别、加强中间级层来保持社会结构;(9)大量投资于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和终身培训;(10)在保持居民期望的价值观的同时通过协调自身经济和全球经济来确保财富的持续增长。

[2]引自腾堂伟.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经济管理印务院学报,2007(3),第7—9页

[3]引自况伟大.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10),第107—109页

[4]引自况伟大.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10),第107—109页

[5](1)若>0.75,>0.3,说明经济发展没有充分吸收基础条件和辅助条件的优势,基础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不足,该区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如我国的北京地区。
  (2)若<0.75,>0.3,说明区域内基础条件制约经济的发展,基础竞争力影响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如天津市。(3)若>0.75,<0.3,说明区域内辅助竞争力较弱,影响了区域经济对人流、物流的吸聚作用。(4)若<0.75,<0.3,说明虽然区域核心竞争力较强,但在长期内区域内基础和生存环境将会制约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如长江三角洲的苏中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