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州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

温州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际上更多的是通过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引进,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各项经济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得出各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得分并进行排名。为了对温州市竞争力进行比较评价,在研究时,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对各个市进行排名。由于评价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为消除自变量共线性问题,此处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法评价浙江省11个市的区域竞争力。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贯彻,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良好的收效。全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保持着GDP 8%以上的高增长率,而中国的部分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省份的经济更是以加快的速度增长。较高的GDP数据是否就意味该地区具备较高的经济水平呢?事实上随着国内外统计学术界一些新理论的提出,单纯以高GDP数据来衡量某地区经济水平的做法早已经被淘汰。目前国际上更多的是通过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引进,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各项经济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得出各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得分并进行排名。近几年由于国内外专家的不断努力完善,有关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理论已经日趋成熟。

1.目的要明确

本研究是从浙江省11个地级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温州市、金华市、衢州市、台州市、丽水市)的比较来研究。考虑到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区域竞争力评价值的大小不是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不同区域的现状,包括对经济、社会及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差距程度和产生差距的原因所在,从而为区域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理论要有科学性

依据一定目的设计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并确定其名称、含义和口径范围等,即对指标名称的质的规定,在理论上必须有科学依据,在实践上必须可行而有效,这样才能据此搜集资料予以数量表现,而后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应用。

3.指标和方法须具有统一性

统一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内部关系来说,同一指标的含义、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计算时间等都必须统一;另一方面,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统一,如在确定八大竞争力的权重时,应采取客观赋权法与主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

4.各项指标须具备可比性

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要求区域竞争力具有科学性、统一性,都是为了保证区域竞争力指标具有可比性,因为只有可比的竞争力指标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才能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为决策服务。可比性要求有3个含义:(1)在不同区域空间范围上具有可比性,如以货币为单位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必须扣除价格因素;(2)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比较时,除指标的口径、范围必须一致外,一般用相对数、比例数、指数和平均数等进行比较;(3)在进行具体评价时,绝对数和相对数均在同一指标体系中,为了防止大数“吞噬”小数的现象发生,有时必须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归一化和极大化或极小化等方面的处理,使数据在无量纲的条件下可比。

就区域竞争力来说,同国家竞争力相似,属于宏观意义上的竞争力,所以本书在设计区域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时,参考了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较权威的有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指标体系。前者包括8大要素195个主要指标;后者则包括8大要素240个指标。为了便于浙江省各市之间比较,本书兼顾浙江省的省内情况和地区特点,采用浙江省统计局统计年鉴中的“各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大要素16个具体指标(见表6-1),具体内容如下:

1.地区经济实力

该要素反映一个地区参与竞争的实力,包括三方面指标:(1)反映生产总水平和相对水平的指标,包括GDP总额、人均GDP;(2)反映消费状况的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反映产业部门作用的指标,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2.对外开放程度

该要素主要反映一个地区开放和参与世界贸易及资本市场的综合能力。反映开放程度的指标——出口总额。

3.地方政府财力

该要素主要反映一个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及管理作用有益于竞争力的程度。指标为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

4.金融活动

该要素主要反映一个地区金融业的规模。反映金融规模的指标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5.地区人口规模及就业

该要素反映一个地区人口规模。指标包括年末总人口、全社会从业人员年末数。

6.地区收入指标

该要素反映一个地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情况。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指标构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固定资产投资

该要素主要用于反映一个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表6-1 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2012年浙江省11个市年末总人口最小值97.18万人、最大值800.21万人、均值436.3045万人、标准差215.68832;生产总值最小值853.18亿元、最大值7802.01亿元、均值3145.8055亿元、标准差2271.04058;人均生产总值最小值34132.00元、最大值114065.00元、均值70010.1818元、标准差28011.00321;全社会从业人员年末数最小值72.90万人、最大值644.43万人、均值332.1273万人、标准差188.990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小值290.54亿元、最大值2944.63亿元、均值1252.0136亿元、标准差851.88092;固定资产投资最小值471.98亿元、最大值3772.75亿元、均值1549.8355亿元、标准差1029.46624;出口总额最小值18.59亿美元、最大值614.45亿美元、均值204.1545亿美元、标准差177.270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小值26232.00元、最大值38043.00元、均值33460.8182元、标准差3864.496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小值8855.00元、最大值18636.00元、均值15433.0909元、标准差3342.35266。从数据来看,2012年浙江省11个市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波动性大等特点(见表6-2)。

表6-2 描述统计

为了对温州市竞争力进行比较评价,在研究时,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对各个市进行排名。由于评价区域竞争力的指标(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为消除自变量线性问题,此处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法评价浙江省11个市的区域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法是霍特林1933年首次提出的,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把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互相独立而且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80%—85%以上)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优点是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得到的综合指标(主成分)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这使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可确定性。以2012年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将原始样本矩阵进行同趋势化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之变化趋势、无量纲化的不一致及数量级的差异等现象。2012年浙江省各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及标准化数值见本书附录的附件一、附件二。

首先用SPSS18.0软件确定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因子个数,其次得出各因子各市的得分排名,再以各因子各地级市的区域竞争力得分为变量、各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采用线性和法(加权求和)计算出各地级市的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得分,用综合得分可以对温州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价。由于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因子个数基本包括原变量的主要信息,解释的总方差表,第一、第二个成分初始特征值分别为13.032、1.771,均大于1,特征值是一个有用的因子通用性标准。当特征值小于1时,通常认为这个因子中得到的信息不足而不应该保留。前两个成分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为92.515%,超过了70%,即总体将近93%的信息可以由这两个因子来解释,故考虑提取前两个公因子。旋转平方和载荷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和未经旋转对比,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值有变化,但最终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变(见表6-3)。

表6-3 解释的总方差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成分矩阵表,是初始的未经旋转的因子载荷,显示两个主成分(见表6-4)。表明原来16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以由两个主成分反映92.515%,说明提取两个主成分就可以了。

表6-4 成分矩阵a

提取方法:主成分。

a.已提取了两个成分。

旋转成分矩阵表,是经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因子载荷是变量与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表示因子对变量的解释程度;载荷绝对值较大的因子和变量关系更密切,也更能代表这个变量。载荷范围可以为-1到1,接近-1或1的载荷表明因子对变量的影响非常强,接近于0的载荷表明因子对变量的影响很弱。一般认为,因子载荷的绝对值<0.3称为低载荷,≥0.4称为高载荷(见表6-5)。

表6-5 旋转成分矩阵a

提取方法:主成分。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旋转在3次迭代后收敛。

从表6-5(旋转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主成分1在下列变量上的载荷较大: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全社会从业人员年末数(万人)、年末总人口(万人)、第三产业增加值、生产总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支出(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财政总收入(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出口总额(亿美元)。把主成分1定义为总量因子。主成分2在下列变量上的载荷较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生产总值(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把主成分2定义为人均因子。

旋转空间成分图是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散点图,是各变量关于前两个公共因子载荷的平面图,图中变量x1、x2、x3、x4、x5、x7、x8、x9、x11、x12、x13、x14可以归于同一个公因子解释,变量x6、x10、x15、x16可归另外一个公因子解释(见图6-7)。

图6-7 旋转空间成分图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见表6-6),可得出最终的因子得分方程。

因子得分方程:

F1=0.198x1+0.085x2+0.031x3+0.072x4+0.099x5-0.124x6+0.154x7+0.126x8+0.083x9+0.015x10+0.065x11+0.070x12+0.082x13+0.133x14-0.094x15-0.192x16

F2=-0.221x1+0.007x2+0.085x3+0.028x4-0.019x5+0.323x6-0.124x7-0.067x8+0.007x9+0.114x10+0.036x11+0.029x12+0.005x13-0.081x14+0.270x15+0.402x16

表6-6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分。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将温州与浙江其他市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横向的比较,并进行得分计算的汇总和排名,具体如表6-7所示。

表6-7 浙江省各市区域竞争力得分排名表

浙江省各个城市区域竞争力排名的总体表现可分为浙东北和浙西南两大区域。区域竞争力综合排名第1、第2的城市均在浙东北地区,综合排名最后的城市也在浙东北,说明浙东北经济发展水平波动较大,区域竞争力差异较大;温州综合排名第3,在浙西南排名第1,综合排名第4、第5名均在浙西南,说明浙西南区域发展较为均和,区域竞争力差异较小。温州在主成分1(总量因子)排名中为第3名,说明其区域竞争力较强。而在主成分2(人均因子)排名为第10位,说明从人均角度来看,温州人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根据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差距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浙江省经济不断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城市之间竞争力差异依然存在,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发达城市之间区域竞争力的差距相对较小,并且竞争非常激烈。虽然在浙西南温州综合排名第1,但与浙东北杭州市(综合排名第1)、宁波市(综合排名第2)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主成分1(总量因子)比较来看,与综合排名得分相似;从主成分2(人均因子)比较来看,排名前6位的舟山市、宁波市、嘉兴市、绍兴市、湖州市、杭州市都是浙东北城市;而浙西南5个城市无一进入前6位,说明在主成分2排名中,浙西南各个城市整体水平要低于浙东北各个城市,区域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

(1) 本刊编辑部:《浦东新区首次发布区域责任竞争力指数报告》,《WTO经济导刊》2012年第1期。

(2) 于志宏:《塑造区域责任竞争力,追求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国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WTO经济导刊》2010年第11期。

(3) 本刊编辑部:《提升区域责任竞争力》,《浦东开发》2008年第7期。

(4) 李健:《提升本土连锁超市竞争力的若干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5) 李健:《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对策研究》,《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6) 王广生:《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和联系》,《世界经济专刊》2003年第4期。

(7) 季晓莉:《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成调结构主攻方向》,《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11月15日。

(8) 参见李强:《201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9) 参见李强:《201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10) 参见李强:《201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11) 李健:《温州模式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影响力分析》,《温州学刊》2014年第1期。 

(12) 林乃鹏:《温州民企社会责任首批试点成果发布》,《温州日报》2012年11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