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调控小城镇发展的重点

区域调控小城镇发展的重点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必须对小城镇发展进行区域调控鉴于中国地域广阔,小城镇地区差异性大的客观实际,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各个地方的小城镇发展问题。在这些地区以扶持和巩固原有大、中城市为宜,小城镇应采取“据点式”布局形式,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培植发展。
区域调控_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

5.5.5 区域调控

1)我国小城镇存在巨大的区域发展差异

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通常将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东、中、西部3个地区[6]。由于3大地带的经济、文化、人口、地理以及自然条件的不同,城镇化和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和类型也呈多样性。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经济实力东强西弱,乡村产业化进程和乡村市场经济发展东快西慢,乡镇企业发展东多西少,我国从东到西小城镇建设水平和经济实力逐步递减。根据有关资料,东、中、西部小城镇平均拥有企业数和平均财政收入差别很大,一般东部都在中、西部的2倍以上。东、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平均拥有企业数、财政收入数的巨大差异,使得东、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大差距。

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城镇发展缓慢,数量相对较少,小城镇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小城镇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发展动力的匮乏。资金投入和开发活动的重点应集中在少数中心城镇和少数轴线上采取重点开发模式。

2)受大中城市影响强度的差异,小城镇在地域上呈现2种分化格局

第一种格局:大都市圈(大城市地区)内的小城镇,逐渐发展成为中心城市功能调整的外溢地和城市空间扩散的承载体。由于处于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拥有中心城市辐射的先进资源要素,这些小城镇能快速成长为发达小城镇,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辽中南地区等,也分布在各省会城市、大城市的都市紧密影响区。第二种格局:受大中城市影响较小的地方县域中的基础较差的小城镇。由于处于劣势的经济地理区位,中心城市先进的要素资源辐射不到,很难接受先进的城市文明要素,这些以封闭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为支撑的小城镇,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过程中,正在被边缘化,或者成为一般的乡镇,或者逐步走向衰退。

3)必须对小城镇发展进行区域调控

鉴于中国地域广阔,小城镇地区差异性大的客观实际,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各个地方的小城镇发展问题。因此,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调控。

经济发达地区的东部沿海地区、沿江、沿河、沿路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应以功能互补与分工模式发展为主,控制小城镇数量,引导过密过近的相邻镇区合并,建设中心小城镇。小城镇的发展应重在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上,重在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上,重在区域内城镇网络的配置与完善上,提高小城镇作为一片地区中心的凝聚力。要注意区域内城镇间和分工协作,加强地区性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协调。以网状布局为主,以网带面,形成有机合理的农村城镇体系。

大城市周边型的小城镇受中心城市影响较大,发展应与中心城市统筹考虑,应纳入所在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范畴,应用组团式布局形态与中心城合理分工,共生发展。

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带以及中部地带的部分经济落后区域,多属单一农业区、林区、牧区、半林半牧区。这类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人口流动相对较多,乡镇企业发展错过了时机,大量发展小城镇的动力不足。在这些地区以扶持和巩固原有大、中城市为宜,小城镇应采取“据点式”布局形式,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培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