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字城市和城市群

数字城市和城市群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数字城市的建设,对中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数字城市和城市群_现代城市发展与管

第三节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数字城市和城市群

一、数字城市:现代城市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数字城市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它一般指在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范畴中,能够有效获取、分类存储、自动处理和智能识别海量数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度智能化的、既能虚拟现实又可直接参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一项综合工程。

数字城市可视作是人类发展的台阶式进化,其中既包含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社会经济变革,也包含着政府决策、政府管理、政府服务和廉政建设的革命性进展。中国数字城市的建设,对中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宏观层面上进行思考,有五个战略要点应当加以关注。

(一)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

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设计可以表达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数字覆盖率”、“数字分辨率”、“数字传输速率”和“数字鸿沟差异率”,是任何一个城市进入数字城市的先决条件和战略准备。一个城市的数字化水平,首先取决于它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与该能力有充分联系的信息产生、信息传递和信息应用等各个环节。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其中心始终围绕着城市对于信息获取总能力的持续提高。

对于一个高效、便捷、动态的数字城市建设而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居于战略基础地位,这事实上是一个联系着航天(外空间)、航空、地面、地下的立体网络,该网络由各类传感器、各类调制解调装置、各类接受通道、各类应用终端、各类反馈系统、各类自动识别系统和各类虚拟现实中心等组成,从各类信号(包括卫星信号)接收、图形图像处理、光纤传输网络、超大型计算机枢纽同常规的社会、经济、环境统计资料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了不断更新的技术进步,也包括了不断提高的城市管理水平,同时还牵涉到城市立法与决策的相应转换,从而为信息城市数字化水平的整体提高,编制出高质量的发展蓝图。同时,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作为最必要的战略准备,还必须对每个城市的自身特点及城市的发展方向,严格地从空间布局、网络构造、数据处理、应用领域、信息安全和效能评估诸多方面,作出与传统城市规划相连接的整体思考。

(二)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

一个城市的信息化程度,从源头上取决于该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容量、速度、便捷性、可靠性、可更新能力智能化水平。从宏观上去考察,一个数字城市的基础数据库至少应包括以下10项内容:(1)数字人口管理:针对衡量城市人口整体状况的各项基本指标,特别是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动态变化、个人身份识别、个人信用档案、人口的户籍管理、人口的基本生理指标、人口的职业流动等,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应当有全面的记录。(2)数字土地管理:主要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图形、地产价格及其动态变化、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动态变化等,一直到门牌、户型、街道、城市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通讯、自来水及排污管道等)的动态记录和识别。(3)数字经济管理:主要针对贸易、企业、工商等的经济增长、统计报表等,作出实时的记录和存储。(4)数字金融管理:涉及政府、企业、国际贸易、股票交易、债券、保险、投资、个人信用、供销支付等的电子管理。(5)数字社区管理:对每一个社区的家庭、健康、教育、娱乐、社区活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等,作出系统的记录。(6)数字环境管理:对于城市中环境污染源、治理状况、环保设施、环保产业以及城市生态、城市绿化、城市园林等的系统档案。(7)数字文化管理:包括网络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图书、数字出版、数字新闻、多媒体娱乐等。(8)数字交通管理:立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交通网络管理。(9)数字灾害管理:城市火灾、洪灾、风灾、地震、交通事故、管道泄露、地面沉降等。(10)数字犯罪管理:城市安全、罪犯识别等。

通过以上10个大类的城市数据库建设,将为促进数字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速电子政府的建设

数字城市建设中,电子政府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施政水平,优化政府服务功能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实现公正廉洁和有效监督的重要工具。因此,电子政府是数字城市建设中占有战略主导地位的一项任务。

在全世界各国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大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均被列为数字应用的第一位。同传统定义下的政府运作相比,电子政府可以认为是行政管理的一场革命性变化。在数字城市中的计算机、数据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电子政府提供了技术支撑条件和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引导城市管理迈向更加快速、更加高效和更加智能的台阶。政府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它肩负着对整个社会导向、协调、控制、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进步、城市文化的繁荣、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等,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一个高度数字化的城市中,政府执行上述功能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广泛收集“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在进行加工整理和方案预演后,向公众发布有关指令性的、调控性的、解释性的和服务性的“高等级信息集合”,同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收集到社会反馈的广泛信息,以便于对“高等级信息集合”进行修正和优化。鉴于这些原因,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一向把电子政府作为数字城市的神经中枢去建设,它将打破现有行政机构的人为组织界限,突破时间限制(如现行的8小时工作制)、空间限制(如现行的严格属地原则)、流程限制(如现行的必须一级对一级的转送)、暗箱限制(如现行的关系寻租、政治寻租等),达到政务公开、采购公开、管理公开和服务公开。

(四)全方位的电子商务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加速发展,联系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公民的切身需求,电子商务系统的全方位、多等级和虚拟化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活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电子商务建设的关键和难点,集中地体现在如何完成“物流、信息流、货币流”三者的有机匹配和统一网络化。在城市商业行为中,创造一个“公信、稳定、安全、有序、高效”的虚拟商业环境,把每个人、每个企业、每项政府采购和各类供需交易等的交换活动转换成一种全新的方式,即把包括生产中心、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批发中心、零售中心和各类电子住户充分联结的物流系统;把网络查询、电子订货、电子交易、价格协商、电子指南、合同拟订、电子服务、电子广告和电子仲裁的信息流系统;把虚拟资本、投资往来、货币兑换、股权交易、电子消费、电子结算、电子钱包、电子家政计划等的货币流系统,整体地纳入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平台、不同中心的统一数字管理体系之中,这将是数字城市建设中一个特别庞大、特别精密和具有特别法律效力的战略实体工程。

(五)城市交通智能化的全面建设

现代城市应首先考虑城市交通智能化的全面建设。城市交通是一个高度动态化的空间网络体系。它从一个(随机的)起点,经过不同等级通道,通过不同交叉联结,经历不同信号调控和不同速度交流,走到目的地的(随机的)终点,其中还包括不同车辆特性,不同静态交通(如停车场、修理厂、洗车厂等),不同环保要求和不同交通工具的具体规定。城市交通智能化的最终目的实现“路程最小化、时间最小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函数。

城市交通智能化必须把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生遥感技术的3S技术,加上各种智能化传成器,结合城市规划中的现实交通网络(包括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交通和铁路、公路、水路)和未来发展的交通网络,在数字城市的总体规划下,完善不断变化着的城市电子地图和各类地物标志,周密设置不同交通等级的虚拟控制中心,虚拟流动模拟、虚拟通过能力、虚拟交通疏导方案、虚拟交通寻的优选,从而将移动物体(车辆)的流动通量,无人值守的自动调控信号及车载智能终端等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和优化决策组成一个高度灵敏的交通智能系统,该系统将成为数字城市建设中首先实现的可行目标。

数字城市建设,是促进国家信息化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数字城市的实现,将会更加优化地去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由此达到大力节省资源,提高整体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态质量的基本要求,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规定的目标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二、城市群:后工业时代的现代城市最佳整合形态

城市群是城市化高级理论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作用,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从宏观层面上,可以把城市写作是一个零维的点状存在。到了城市带,则达到了一维形态。如果说过去的城市带是在工业经济背景下,主要按自然地理条件和海岸线分布的话,到了后工业时代,城市带中心主要城市,或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就会按产业经济原则进行产业升级,与周边城市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有序存在,即城市群。

城市群时代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到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也在不断地演化,城市集聚与区位布局的经济活动内容与结构也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产业结构的演化明显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①前工业化时期到工业革命之前,这一时期国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从而城市的性质主要是因政治、宗教、军事、贸易等因素所决定的消费性城市,集聚规模主要取决于农村剩余的多少;②工业化时期,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城市成为生产中心,因而工业的生产与集聚规模及其布局决定了城市的规模与结构;③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许多城市逐步转化为服务中心。在后工业化时期,中心城市开始作为重要的区域性社会经济服务中心开始大力发展。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的联系,也因为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社会经济活动空间限制的基础上,得到了超越自然地理条件的加强。这使城市空间布局更趋于分散化,而且由于节约了人流与物流的数量,使得城市中心可以更大限度地容纳、吸引社会经济活动,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说,正是由于信息通讯技术革命,使得一些城市的一些经济活动向全球辐射,成为国际性的金融、贸易与投资中心,也正是在这些中心城市的带动或辐射下,区域性的二维城市布局越来越重要,城市群时代来临了。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改变着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世界经济正朝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与之相应,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态总体趋向于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作为20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化重要趋势之一的城市群,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即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再表现为城市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大城市的个体膨胀,而是围绕城市结构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由一批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依托交通与通信网络密集分布,配套组合,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统一体。这就是区域性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二维拓展结果——城市群。城市群控制着地区性产业结构。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的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姚士谋,1992)。

城市群的构成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存在一个以上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人口密度和各类城镇密度较高且为连续分布的区域;②城镇群地域范围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体现于城镇化水平的量和质两个方面;③城镇群地域范围内、城镇群与外部环境之间具备持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具有高密度和高强度的特征,城镇间及城乡间各种设施网络是联系发生的物质载体,其负载的人、财、物及信息等各种流是联系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城市群是建立在城市带的基础上。

城市群作为经济社会的有机体,不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和规模的变化,更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布局形式,体现着经济开发沿阻力最小方向延伸的基本规律。城市群的内在有机性是城市群的基本特性之一,它表明城市群并不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密集分布,而是各类资源在区域内的特定分布形式,具有新的不同于各城市简单加和的整体特征与功能。

城市群内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主要在辐射和带动作用上,这主要是一个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而城市群则主要涉及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所谓辐射和带动作用,其实质是通过不断形成和持续保持的产业梯度,解决周边城市就业问题,实现工业项目配套,带动区域服务业发展,提高地区技术经济水平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

合理配套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是城市群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在。城市群体发展可使用区域经济在生产要素的组织与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更新性和自生性,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形成良好的产业布局,从而使得各城市优势互补,产生最大效益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而且,城市群众发展有利于基础设施共享、区域资源合理开发、环境污染的地区性治理、地区性防灾等。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效益明显,从而为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以往,人们主要关注城市群的空间和产业结构性,如考虑城市群网的密度和城市之间的组合方式等,而较少考虑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定位,很少考虑区域性的经济能力差,基本不考虑区域间的知识创新与全球化的经济趋势相结合等问题,而组团式城市群是在城市区域性集聚的基础上,更加考虑城市群的个性价值。这一概念更加强调顶层设计,注重城市群的整体功能和群内城市的功能整合。除此,组团式城市群还强调垂直方向上,即不同级别的城市之间社会经济分工。如群内首位城市多属于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而其他城市则主要在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经济上开展活动。也就是说,组团式城市群更强调城市间的立体性和功能性匹配,强调知识在资本作用下的产业活动。

组团式概念提示我们,下一步发展城市群要在社会经济运行、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知识创新等状况上密切关注并适时适当调整。这一概念还提示我们城市要有新的社会分工与合作,不只是产业上的,而且是领域性上的。像以前那样城市之间产业定位大多重复,资源竞争各不相让,要么调查集聚,要么企图享受扩散成果等思维和做法,与组团式城市群的概念内涵是不一样的。后者更加强调一个城市群在国家和世界中的价值或地位。

以前的认识可以说比较侧重于空间或区域性的城市集群,注重分析城市之间空间布局和网络结构形态,而对功能性的(跨地区的)城市之间组团注重得不够。这样,地区性的资源禀赋情况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者说局限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经济就很难超越城市自身的运营和管理,很难超脱区域经济范围,也就很难与经济全球化或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组团式城市群,不是几个城市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由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在组团式城市群中,应该培育起具有全球经济竞争力的产业簇群。正是不同的城市互相支持,营造一种创新、创业的环境,使得不同层面的产业链、知识链等复合成一个立体的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社会经济存在。因此,大城市群才能产生很强的资源吸附、配置、整合和增值的能力。

【注释】

[1]祁金立,《城市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就应简要分析》,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美国《商业周刊》1998年5月。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概念框架,现状及提升战略》,《经济学消息报》,2001年5月11日。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2—4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00—301。

[6]王大用:《中国的城市化及带来的挑战》,《经济纵横》,2005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