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产品主导的增长营销策略大全

以产品主导的增长营销策略大全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一、主导产业理论主导产业的概念最先由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他在对发达国家与地区经济成长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应用介于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与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之间的部门总量分析法,研究并得出了经济成长的阶段,主导产业的依次更替与经济部门重要性的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结论。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部门的扩展有三种影响。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_边疆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一、主导产业理论

主导产业的概念最先由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他在对发达国家与地区经济成长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应用介于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与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之间的部门总量分析法,研究并得出了经济成长的阶段,主导产业的依次更替与经济部门重要性的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结论。

罗斯托认为,在众多不同的产业部门中,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起主导作用的部门,即主导部门,这种主导部门不仅本身具有高的增长率,领先的技术和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而且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他指出:经济成长阶段的更替表现为主导部门有序列的变化,现代经济成长实质上部门的成长过程。“经济总量增长率必须首先被看成是各个经济部门不同增长的结果。而这些部门增长率部分源于某些总需求因素(如人口、消费者收入、偏好等);部分源于供给因素(当被有效利用时)的变动的初级和次级效应。”(1)他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主要增长部门(primarygrowthsector)(即主导产业部门)。在这些部门中,创新或那些新近发现有利可图或迄今未开采的资源的开发利用所提供的机遇,产生一个高增长率并把这种扩张力量扩散到经济中的其他部门。

第二,互补性增长部门(supplementarygrowthsector)。这些部门的迅速进步是对主要增长部门进步的直接反应或是为了满足其需求而出现的。例如,与铁路相联系的煤、铁、工程等。这些部门可能必须追溯到许多阶段前的经济。

第三,派生增长部门(derived-growthsector)。这些部门的进步与实际总收入、人口、工业生产的增长或其他的一些变化不大的总量变量保持相当稳定的关系。粮食产量与人口的关系、住房与组建家庭的关系就是这个次序中的典型派生关系(2)

罗斯托认为,不论在什么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且继续成长的经济中,前进动力之所以能够保持,是由于为数有限的主要成长部门(即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这些部门的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有三点:其一,引入了创新,获得了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其二,具有大大超出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持续高速增长的部门增长率;其三,其效果超出了该部门本身,对其他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是有重要的和广泛的影响。

在罗斯托看来,经济成长总是先由某一个主导部门采用先进技术而开始的,采用了先进技术的部门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利润和积累,扩大了对其他部门和产业的产品需求,也扩大了对区域经济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发展。

罗斯托把经济成长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主导产业部门如何推动经济增长?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部门的扩展有三种影响。主导产业部门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有较高的产品需求弹性,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其二,有很强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在区域内形成大批相关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其三,一般为新兴工业化部门,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能适应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导产业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环境、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变化,主导产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历史上,从棉纺织品,经过以铁路和军工产品为基础的重工业综合体到木材、纸浆、奶制品,最后是各种消费品,这些都曾担任过主导部门。罗斯托还指出,一个增长的社会必须考虑四个基本要点:

第一,对于为产出迅速增长打基础的部门生产的产品,必须有扩大的有效需求。历史上这一需求起初是由收入从消费或贮藏转向生产性投资所引起的;或者由资本输入引起;或者由当时投资品的生产率急剧提高,增加了消费者花费在国内制成品上的实际收入所引起;或者由以上几个方面综合引起。

第二,必须把新的生产函数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引入这些部门。

第三,社会必须能够产生在这些关键部门发动起飞最初所需要的资本;特别是必须有一个高的利润再投资率——利润再投资由(私营或公营)企业家决定,他们控制这些部门以及这些部门刺激而扩张的互补性增长部门的生产能力和技术。

第四,最后,主导部门必须是这样的部门,即它们的扩张和技术变革引起其他部门对增加生产能力的一系列要求,并诱导出新的生产函数的潜力(3)

二、主导产业理论的发展

罗斯托主导产业提出之后,法国经济学佩鲁、瑞典缪尔达尔、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等人在罗斯托理论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并形成了产业选择基准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针对以均衡分析为基本方法的新古典经济学区域增长理论提出了质疑,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他指出:“增长并不是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而且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4)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部门、行业或地区按同一速度均衡增长,而是在不同的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增长。某些主导产业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集中分布于特定的地区或大城市,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速度快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在显著的经济增长中,注意力被吸引到某些产业,它们先于其他产业而发展起来,具有现代大工业的形式;生产要素相互分离同,资本集中在单一控制之下,工作的技术分离和机械化。在给定的期间,它们的产出增长率高于平均的工业产出增长率和国民产出增长率。增长极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作用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对所在部门和地区产生支配性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部门和地区获得优先增长,而且能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迅速发展。

佩鲁指出,增长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企业群体的存在;第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的能力;第三,适宜的周围环境的配合等。在分析增长极的形成过程中,佩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一,推进型产业(propellentindustry)和增长;其二,产业综合体(industrialcomplex)和增长;其三,增长极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所谓推进型产业,是指一种优势经济单元,其自身的增长与创新会诱导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增长极就是特定环境中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一种推进型产业。推进型产业一般规模比较大,创新能力比较强,并能产生显著的外部经济效应。一个产业的增长,可以在多个产业中产生利润,“在产业B,该产业购买产业A生产的要素;在C产业,它的产品与产业A的产品具有互补性;在产业D,它的产品是产业A使用的要素的替代品;在产业E,它的产品是由这样的人——他们的收入因产业A的增长而增长……来消费”(5)。这样一个优势产业的兴起会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互相提供市场,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对于产业综合体和增长的问题,佩鲁引入了三个分析要素,一是关键产业(keyindustry);二是非竞争性综合体体系;三是地域集中的事实。他指出,当一种产业扩大它的销售(和对生产性服务的购买)时,它具有增加另外一个或几个产业的销售(和服务的购买)的性质。“推进型产业能增加它的销售,使得固定资本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即在成本曲线越来越低的点上经营”。“推进型产业销售的增加可能产生于被推进产业(impelledindustry)引起的效应的预期,或者如果推进型产业不愿意带头和行动迟缓,它就应由国家的鼓励如补贴引导其增加”(6)。当市场的空间来源于地理空间上聚焦的增长极时,它与区域均衡增长是相对立的。首先通过生产资料在增长点的集中,然后又向外扩散。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等在主要增长极之间流动,产生了各种集中极。随着人口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增长极的发展又会导致结构刚性,造成增长中心的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变成停滞中心。

佩鲁在建立增长极理论过程中,引入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和创新特征。即增长极能形成一定势力范围的经济空间,对周围地区发生支配作用,或者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其他经济单元施加影响,促进其发生相应的变化。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发挥作用,并以此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极化效应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大型推进型产业的迅速增长,引起经济活动不断增强的过程。在增长极上,由于推进型产业和创新企业的成长,周围地区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及其他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促使增长极的经济实力增强。大量生产要素的聚集,产生了聚集经济效益,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同时出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最终形成了地理空间上的经济增长中心。极化效应的结构,造成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扩散效应则是指,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时期后,会导致外部不经济,从而出现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周围地区流动而产生的一种辐射影响,促进增长极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现象。引起增长极扩散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增长极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增长极规模的扩大,对能源、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的需求增加,带动了向其提供产品的地区和企业的发展。第二,增长极外部规模经济的限制和产业结构更替与演化的需要,会产生“溢出效应”,并向增长极以外的区域扩散产业层次和产品层次较低的企业。第三,政府为了缓解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带来的一些经济和社会的问题,通过政策措施进行干预,限制极化效应,强化扩散效应。

增长极理论提出后,在理论界和区域开发的实践中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是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出发,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关联为内容,忽视了增长极的地理空间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初,罗德文(L.Rodwin)于1964年首次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开发规划中,并把增长极的含义由狭隘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60年代中期,布德维尔(J.B.Boudeville)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进一步从理论上将增长极的经济含义扩展到地理空间含义,逐渐完善了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三、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部门的扩展有三种影响:(1)回顾影响,即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供给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2)旁侧影响,即主导部门对周围区域的影响;(3)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的诱导作用。罗斯托依据其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主导产业的形成要符合两个条件。其一,具有强劲增长势头的显著的规模;其二,回顾和旁侧效应渗透到整个经济的时间。

明确提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经济学家是日本的筱原三代平。20世纪50年代,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筱原三代平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条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在国内外市场上,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某社会产品的收入弹性=需求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

img72

式中,ΔXi为需求增量或产值增加量,Xi为产业i的产值或上一时期得到满足的需求。ΔY、Y分别为国民收入增量及上一时期国民收入值。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该选择收入弹性系数高的产业。

收入弹性表示人均国民收入每增长一个单位时,对某一商品需求的变化。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或产品,其增长速度低将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弹性小于1的产业或产品,增长速度将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显然,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因为这些产业有较高的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生产率上升基准亦称为比较生产率原则,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的比较。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按这一原则选择主导产业,就是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经济效益好的产业。这两条选择基准提出后,很快被日本政府所采纳,成了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基调。

1971年,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在筱原三代平二基准基础上又增加了“环境标准”和“劳动内容”两条基准。环境标准是指选择污染少、不会造成过度集中环境问题的产业优先发展;劳动内容基准是指选择能提供安全、舒适和稳定的劳动岗位的产业优先发展。可以看出,这两条基准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而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发展经济学经典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产业关联度基准”。这一基准的含义是指各产业在投入产出上的相关程度。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的观点虽然不是直接在研究产业政策问题时提出的,但对日本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开发中的产业选择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源自于李嘉图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基准”认为,每个国家在各个时期都必然具有某种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的相对优势,但不可能有各个方面的相对优势。这就要求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然后以此为中心按照工业部门之间的技术联系,逐步推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基准主张以资源密集度为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如从资源禀赋条件选择主导产业,资本充裕的区域应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但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不能停留在静态比较分期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把主导产业政策的着眼点放在对主导产业的培植和区域增长中心的形成上。因为从静态角度看,资源禀赋(尤其是自然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是比较稳定的,其构成要素的流动性很低,即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从动态角度看,资源配置可以在广阔的市场空间选择,通过国际分工和合作实现各种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如资本、技术、人才的流动性可以逐步缩小区域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技术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如交通、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的建立等),动态比较优势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大大增强,成为区域产业选择和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主导产业选择与培植的作用

主导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在于它自身的发展所引起的产值、收入和就业的增长,而且能够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1)正确选择边疆民族地区主导产业,就找到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区域主导产业有极强的关联性,其快速增长必然带动其他众多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以及在全国地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主导产业选择强调综合比较优势,正确选择了区域主导产业,就等于找到了民族地区的综合比较优势。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不仅其产值所占比重较大,从事该产业的劳动者数量和质量也有较大优势,而且区域内具有相对资源优势。通过发挥这些优势,开展广泛的区际间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7)

(3)正确选择民族地区主导产业,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主导产业一方面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快,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基本条件,较快的技术进步能够带来生产率的快速上升,这两方面能够确保产业快速成长。从而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并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4)主导产业选择侧重于产业关联效应(包括前瞻、回顾和旁侧效应),前瞻效应强调在产品链中为其他产品提供有效供给能力,回顾效应强调在产品链中对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的需求,旁侧效应强调主导产业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