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楚雄州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楚雄州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楚雄州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农户为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按每户三人计算,每户经营的土地在5亩左右,要在人均1.5亩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到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在人均1.5亩土地上实现现代农业,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楚雄州城镇化建设进展缓慢,到2006年全州城镇化率只有27%。
楚雄州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_边疆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研究

第四节 楚雄州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较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如本地区需求增幅不大,产品亦不能大量外销时,农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民加强对这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已经制约了农民收入进一步的增长。

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楚雄州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农户为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按每户三人计算,每户经营的土地在5亩左右,要在人均1.5亩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到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在人均1.5亩土地上实现现代农业,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在生产经营上仍处于“户自为战”的状态,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组织化程度极低,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农户经营行为有很大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三、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粗放

首先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又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增收困难。其次是品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稀特品种少,大路品种多,不利于农户经济效益的提高。生产经营粗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来,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甚至所耗成本费用比市场价格还高。二是生产手段落后,仍然是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低。四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在很多地方仍旧是“种地在人,收成在天”。

img29

作者(左一)参加义务植树

四、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农业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生产走出短缺时代、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凸现的今天,急需推进农业信息化,这对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由于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很难收集到适应其需要的农业信息。加之有关主管部门对这方面工作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使得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有时纯粹凭想当然做出相关的经营决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结果往往是投入颇多,收益甚微,有时甚至连投资都很难收回,增收更无从谈起。

五、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楚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200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2亿元,增长14%,其中工业增加值70亿元,增长10%,工业增加值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50%。但楚雄州城镇化建设进展缓慢,到2006年全州城镇化率只有27%。一般情况下,在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水平应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如按人口比例计算,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高达70%

img30

作者(左三)与基层干部亲切交谈

~80%,有的甚至超过90%,不少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40%~50%甚至50%以上,而楚雄州至今还只有30%。城镇化进展缓慢,严重制约吸纳劳动力最多的第三产业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之上,阻碍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其他产业转移,其结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难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降低甚至无从获取,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六、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的力度不够

农业相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言有其自身特点,即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等,这就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既要面对市场风险,又要面对自然风险,加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抵御这两种风险的能力很弱,也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尤其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农业的政策不是补贴,而是从农业中提取积累来扶持工业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阻碍了农业自身的发展。虽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长足发展及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农业补贴工业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但国家对农业补贴和支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不能满足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七、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不优

主要是受政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政策环境来说:首先是受土地政策的制约。主要是用地自求平衡,农民进入小城镇不得自建房,以及“五个不准”(即: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以外,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一刀切政策。

按照现行土地政策已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规模经营、农村小城镇建设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其次是受信贷政策的制约。主要是信贷政策门槛过高,手续过繁,尤其已经成为对初创业者以及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制约因素,各地反映比较强烈。第三是社会保障政策的制约。目前如何建立一套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以及对转移的农民再出现失业等能否得到有效的救助,这是目前部分群众所担心,这也是导致很多群众离家不离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环境因素来说,目前的环境污染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加之近年来类似“非典”、“禽流感”及洪涝、病虫草害的流行频发,对农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已经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就社会环境来说,首先是农民外出务工环境不优。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户家庭经营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农民外出务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从近几年势态看,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发生了困难,转移速度减慢。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是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调查发现,现在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许多虚假信息充斥农村。许多农民反映,以前自己还掏钱订点杂志、报刊,但近几年有的报刊办“水”了,刊登假广告、假信息,老百姓上过当,受过骗,也就很少有人自费订报刊了。第三是乡政府服务“三农”的政务环境不优。“吃饭”财政的窘境导致政府服务“三农”的职能弱化。一些乡镇反映,现在感到最费心的工作是根本没有资金扶持“三农”。在农技推广队伍中,平均每个乡镇真正从事农技推广的仅少数几个人。另外,一些乡镇医院的境况更是令人担忧,“以药养医,以药养人,”根本无法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img31

作者到到双柏县妥甸镇小村调研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注释】

(1)本节所指沿海地区只包括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在内的8省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