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中长期来看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哪些

从中长期来看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哪些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长期来看,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于转移性收入来说,财政支农比例直接影响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大小。我国中央“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0%。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养老、医疗、社会福利、金融保险等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直接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从中长期来看,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

1.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使得很多农民成为剩余劳动力,但这些劳动力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转移至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的能力不强、渠道较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农收入的提高。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农村教育事业更是发展较快,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财政对于农村教育的补贴和支持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其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工资性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

2.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趋缓、进入技术升级和改造阶段;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缓,不足以满足劳动力转移需要;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进技术及生产工艺的采用大大降低了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也对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文化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因素的存在,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取得就业机会和获取工资性收入的难度。

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尽管近年来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了许多办法规定,为农民工争取了很多社会保障,但是在就业机会、子女上学、养老医疗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限制,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

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因素包括:

1.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潜力。我国人口绝对数大,人均土地数量相对来说很小。近年来,农村人口绝对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地人均相对量每年仍以较快速度减少。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126位以后,人均耕地仅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目前,我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同时,可利用的耕地质量较差,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粗放式经营,化肥过度投入,导致土壤板块凝结和肥力下降。

2.农产品价值实现能力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然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农业生产标准不严,农产品质量也不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不高,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粗放加工多、综合加工少。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不高,无法完成农产品价值的实现。另外,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占农业GDP的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同时也造成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40%。现存的一些质量较高、有发展潜力的农业科研成果,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科研成果用于企业或农户的少,转化为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化的更少,造成科研成果闲置、浪费,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对于转移性收入来说,财政支农比例直接影响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大小。虽然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三农”投入资金,但是财政支农仍然不足。我国中央“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0%。从发达国家的支持来看,欧盟支持价值量占农业GDP比重达63.4%,其中法国为69.6%,奥地利为60.6%,挪威高达83.5%,日本为50.5%,以色列为59.2%。相比较而言,我国财政农业支持还有很大空间。

对于财产性收入来说,农民财产性收入非常少并不是因为农民没有财产,相反,农民家庭拥有土地、林地、房屋、储蓄等资产,有增加收入的潜力。一般而言,土地、房屋、资金是农民实现财产性收入的三大途径,然而由于制度的缺陷,农民无法充分行使其对所拥有财产的所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使得其资产无法像城镇居民拥有的资产一样发挥增加收入的功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养老、医疗、社会福利、金融保险等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直接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