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与人文建设

文化与人文建设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十四、文化与人文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刍议姬金铎 1985(4)24关于中国古代人才作用的思考  温全信 1986(3)20论蔡元培的艺术审美教育思想  赖辉亮 1987(5)41谈谈如何演讲  雷齐明 1987(5)44怎样学好形式逻辑  卞继伟 1987(5)46论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  张宝顺 1987(6)2孙中山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比较和融贯  明立志 1988(3)41东西方逻
文化人文建设_《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创刊30周年纪念集(1982—2012)

三十四、文化与人文建设

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刍议姬金铎 1985(4)24

关于中国古代人才作用的思考  温全信 1986(3)20

论蔡元培的艺术审美教育思想  赖辉亮 1987(5)41

谈谈如何演讲  雷齐明 1987(5)44

怎样学好形式逻辑  卞继伟 1987(5)46

论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  张宝顺 1987(6)2

孙中山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比较和融贯  明立志 1988(3)41

东西方逻辑探源与比较  谷振诣 1988(4)44

“人”在中国文化中的消解  王鲁湘 1989(1)30

对文化反思的反思  雷永生 1989(2)21

论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樊新民 1989(2)43

商品文化论纲  潘自勉 1989(3)39

“代”——崛起与更迭的文化意蕴  吴 昊 1989(3)43

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是为了全盘西化  袁盛辉 1989(6)33

知识的特性、生产和使用  樊新民 1991(3)20

论洋务运动时期的西学引进  陈月清 1991(3)27

《易经》领导与管理思想概览  宋定国 1991(4)45

略论逻辑的几个作用  王 欣 1991(4)57

谈话艺术在人事工作中的运用  郭晏林 1992(3)62

康熙与自然科学  赵 莉 1992(5)42

对文化进行科学定义之浅见  周殿富 1993(1)32

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詹万生 1993(2)50

华夷观念与神夷观念的比较——中日东西文化论模式  王中江 1993(5)15

论文化传递樊新民 1994(1)66

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及其意义  郭孟谦 1994(1)70

中国导读书目史探索  马佩欣 孟昭晋 1995(1)82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人的思想解放  吴静哲 1995(2)79

我看章太炎——民国人物札记  郑 洸 1995(2)83

广告与泛文化社会赵金庆 1995(3)94

现代化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简论曾国藩的导读书目  方尔加 1995(4)56

作为文化现象的信仰与解释肖 峰 1996(1)76

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王寒松 1996(3)26

论人文认识  肖 峰 1996(4)35

文化与传统  陈先达 1997(1)1

关于当前中国文化建构三种思路的思考  朱青松 1997(1)23

谈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  张达仁 1997(1)49

颜元的为学求知思想  康玉良 1997(1)71

关于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张卫星 阿尔根 1999(2)50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典型——刘光img73墓志述评  任 昉 1999(2)54

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视野中的“现代性”问题  王德胜 1997(2)65

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论评析  刘 京 1997(3)58

“全盘西化”文化观的再认识  李 毅 1998(2)64

当代生命科技中的几个人文问题  肖 峰 1998(3)53

王国维的人文教育思想——兼论传统文化转型的二重内涵  苏志宏 1999(1)46

社会现代化与人文精神  陈新夏 1999(2)38

也谈人的全面发展  任天成 1999(3)59

论当代篆刻本体的宽容性  阮良之 1999(3)91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郑 端 1997(4)36

论文化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陈先达 2000(1)25

2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走向  李 毅 2000(1)35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韩宪洲 张文杰 2000(2)1

略论文化素质的价值、内涵及其建构王东成 2000(3)42

从名牌看品牌的文化内涵  康 微 2000(3)50

东方:大视野中的文化分合与定位  蔡德贵 2000(4)83

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文化互补论”  蔡德贵 2001(4)90

硅谷企业文化:世纪转折中的反思  杨小凤 2001(5)95

论神话的交流模式  卢德平 2001(6)88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于瑞霞 2001(6)104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  张丽璇 2002(3)138

论科学与艺术的共通性  曹 晖 王金祥 2002(4)136

释“则”  翟思成 2002(4)142

论近代以来书法创作风格的演变  阮良之 2002(5)130

“形式”论  子 行 2002(5)134

论15世纪前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及其传播  刘丹忱 2002(5)140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周易  紫竹公 2002(6)43

论文化全球化——兼谈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鲍宗豪 2003(1)112

从中美影片看中西文化及艺术的差异楚卫华 2003(2)98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思考  黄皖毅 2003(2)123

美、审美、创美与超越  赵伯飞 韦统义 文广会 2003(5)130

文学与人文素养  董颖红 2004(4)135

试探我国原创文化发展与传播方式问题  包霄林 戚 鸣 2004(5)128

试论奥运会的文化传播功能  赵 飞 2005(2)138

论民国时期书画润例语言形式的广告价值  胡志平 2005(6)119

广告文化中“自然”的意识形态化  桂 琳 2006(1)123

古代尚色文化与汉语色彩词  孙建军 2006(3)128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杨 旭 2006(3)134

艺术的审美接受与构建和谐社会  刘素萍 翟思成 2006(3)140

消费观、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苏志宏 2007(1)13

图像时代和文字使命  时宇石 2007(3)136

罗伯特·史蒂文森与萨摩亚殖民争端——19世纪末欧洲殖民主义文化的另类声音  王 华 2007(4)58

楹联中的道德与道德文化陈 升 2007(5)116

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若干思考  汤哲远 2007(5)120

形声字二元结构及其文化成因  孙建军 2007(6)124

中英文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差异  张 捷 2007(6)129

民族文化翻译策略的探讨  徐鲁亚 2007(6)133

中国近代专家群体的演化  吴越秀 2008(1)134

审美文化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吴建新 赵伯飞 李 茁 2008(1)139

华夷观念与文化优势  卢 璟 2008(5)67

试评我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研究现状  崔建民 2008(6)125

后奥运时代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樊兰萍 2008(6)130

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  张 跣 2009(4)65

政治学视阈下的校园网络文化探析  罗咏辉 2009(6)7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冲突和共存——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解读  韩 缨 2009(6)86

关于儿童虐待的文化思考俞 宁 陈沃聪 2011(2)125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文化重构的符号化诠释  王 瑗 2011(4)78

汉字构形的人本精神  孙建军 2011(4)130

浅议当代文化语境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评价与重构  宋旭红 傅 瑶 2011(5)76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优势与劣势  马 萱 韩学周 2012(2)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