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适度人口的界定

适度人口的界定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研究中,适度人口的福利指标是指每个人口预测方案所对应的2100年人口总“可能—满意度”。该方案所对应的人口数量就是适度人口。考虑到预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本书选取2100年人口总“可能—满意度”最大的两个方案所对应的人口数量作为适度人口区间的端点,因此,本书最后得出的适度人口是一个数量区间。其次,同一自变量在人口规模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适度人口的界定_21世纪中国大陆适度人口研究

(一)适度人口的概念

本书采用Joseph J.Spengler对适度人口定义的描述:“适度人口指能够使一定的‘福利’指标值最大化的人口数量。”[7]根据Spengler的解释,这个福利指标可以是产量,可以是人均消费,也可以是某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福利函数。他以公式来表述适度人口:

其中,W表示福利指标,P表示人口数量,x表示其他条件。根据该公式,在其他条件x1,x2,x3,...,xn不变的情况下,使福利指标最大化的人口数量P即为适度人口规模。可见,适度人口规模既取决于福利指标的选取,又取决于除人口以外影响福利指标值的其他变量。

在本研究中,适度人口的福利指标是指每个人口预测方案所对应的2100年人口总“可能—满意度”。适度人口研究是涉及多目标、多变量的巨系统决策问题,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人机结合的技术手段来加以解决[8]。本书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中的“可能—满意度”方法对人口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个基本系统中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变量进行综合分析,将综合分析得出的总“可能—满意度”作为适度人口的福利指标标准。关于“可能—满意度”方法及相关重要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进行详细介绍。

本书中,影响人口发展总“可能—满意度”的变量涵盖人口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个基本系统中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变量。如前文所述,人口发展过程涉及人口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个基本系统。相应地,适度人口的福利指标函数的自变量也需要包含这三个基本系统的诸多要素。在这三个系统中,人口系统变量比社会经济系统变量变化更加缓慢,变化周期也更长。因此,本书把人口演变特征(年龄、出生率、死亡率、人力资本、劳动力参与程度等)放在首要位置。为此,本书首先对2010—2100年的人口演变进行多方案预测,然后从预测方案中找出能够达到2100年人口总“可能—满意度”最大的方案。该方案所对应的人口数量就是适度人口。考虑到预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本书选取2100年人口总“可能—满意度”最大的两个方案所对应的人口数量作为适度人口区间的端点,因此,本书最后得出的适度人口是一个数量区间。

本节的以下部分,着重对总“可能—满意度”函数自变量的选取和自变量发展目标的确定标准等问题加以说明。

(二)自变量的选取

1.选取的原则

与人口发展过程相对应,人口发展的总“可能—满意度”函数自变量也涉及人口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个基本系统的诸多要素。但是,这些变量对人口发展的重要性取决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地域的具体情况。因此,变量的选取需要坚持历史性原则和区域性原则。此外,由于本书要对所选取的变量进行“可能—满意度”分析,变量的选取要保证变量的相关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和计算,即要坚持可操作性原则。下面着重介绍历史性原则和区域性原则。

(1)历史性原则

正如前文所述,过剩人口规律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决定。人口是否过剩以及过剩的程度都取决于当时的生产方式。中外思想家对适度人口问题的思考都与当时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矛盾运动状态密切相关。在此,本书以农业土地生产力指标为例加以说明。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在人口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人口对农业物质资料的需求与土地生产力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矛盾。在遇到农业自然灾害和战争时,这一矛盾会更加突出,甚至被激化。因此,孔子、商鞅、《管子》、韩非、洪亮吉和汪士铎等提出的古代中国的适度人口思想,都将农耕土地生产力作为考察人口适度问题的重要变量。虽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思想家主要从城邦国家治理角度来思考人口问题,但他们同样强调了生活资料自给的重要性。

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创造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9]但与此同时,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阶层。马尔萨斯没有注意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仍从人口增长与农业土地生产力之间的平衡关系角度来分析赤贫阶层现象。对此,马克思指出,人口过剩同生存资料的整体总量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同生存资料的生产方式有关;而且,只有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下,赤贫才表现为劳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因此,只有坚持用历史性原则来选取人口发展的总“可能—满意度”函数自变量,选出的自变量才能真实地反映时代的变化。

(2)区域性原则

在适度人口的自变量选取中,坚持区域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来选取自变量。这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不同。

首先,同一自变量在生产力水平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在此,本书以人均粮食产量为例加以说明。在农业生产力发达的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不仅足以满足本国居民的需求,还将剩余农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当研究这些国家的适度人口问题时,并不需要把粮食产量作为重要变量。而在农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不能满足本国居民的需求,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农产品。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全面落后,进口国外农产品的能力极为有限,甚至会经常发生饥荒现象。当研究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问题时,粮食产量就需要作为一个重要的自变量来加以考察。

其次,同一自变量在人口规模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本书仍以人均粮食产量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人口规模很小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虽然现有人口数量远远超出当地土地的生产能力,但是这些国家(或地区)可以完全依靠进口粮食来满足其人口的粮食需求。然而,在人口规模十分庞大的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完全依靠进口粮食来满足本国人口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选取适度人口的自变量需要坚持区域性原则,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具体考察。

2.本书选取的自变量

(1)选取的人口系统自变量

在人口发展过程所涉及的三个基本系统中,人口系统处于核心地位。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变化构成人口发展过程的基础。因此,研究我国适度人口问题,应将对人口系统自身变化趋势的考察放在首位。本书将在第四章回顾我国人口演变轨迹的基础上,对我国2010—2100年的人口演变进行预测。各预测方案的预测结果不仅包括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且包括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本书从人口系统的要素中选取人口数量和人口总抚养比作为适度人口研究的自变量。为了体现人口对经济的影响,本书在第五章中将这两个变量作为经济方面人口适度问题的自变量来考察。

(2)选取的社会经济系统变量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10]人口生产只能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进行。尽管2010年我国GDP的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按汇率法(Atlas methodology)计算,2012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11]在世界排名第111位。按购买力评价法(Purchasing power parity)计算,2012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排名第113位。因此,本书将在第五章中选取人均GDP作为经济方面人口适度问题的自变量。

(3)选取的自然环境系统变量

与人口系统一样,自然环境系统的变量也具有变化缓慢、变化周期长的特点。因此,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也具有长期性。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长期以来一直对人口发展构成很强的制约作用的主要是粮食、森林资源和能源。

在粮食方面,作为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虽然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人均粮食产量一直没有明显提高,在个别年份甚至有所下降。

在森林资源方面,森林资源不仅对气候调节、风调雨顺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提供丰富的森林产品。目前,我国生产的林产品还不能满足我国工业化阶段对林产品的大规模需求,我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林产品,而且部分林产品的进口量呈大幅上升趋势。

在能源方面,能源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能源消费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有了较大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能源生产方面,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生产的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而这些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由于总储量的限制,这些能源的开采难度会逐渐加大。水电、风电和核电等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生产结构中比重很小。

因此,本书选取对我国人口发展构成较强制约作用的粮食、森林资源和能源作为资源方面人口适度的变量。

(三)较高的生活质量标准

物质资料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适度人口研究是考察在一定条件下使人们获得最大福利的人口数量,而不是考察现有资源条件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因此,研究适度人口应将较高的生活质量作为确定变量发展目标的一个标准。

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指出,资本主义的赤贫现象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针对生活资料而言,当时的人口并不过剩[12]。而我国目前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人均量的发展指标都处于较低水平。以较高的人均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十分必要的[13]

因此,本书在考察每个适度人口变量的发展目标时,将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把较高的生活质量作为一个重要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