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祷祭禳灾及其礼仪

祷祭禳灾及其礼仪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官方禳灾因旱祈雨、因水祈晴是唐代两种基本的灾害祈祷行为。水灾则有久雨禜祭国门礼仪。官方祈祷多于太庙、太社、名山大川、岳镇海渎、北郊、南郊、国门、城门、社稷等,这些都是朝廷祈祷的重要场所。据《新唐书·礼仪志》及《大唐开元礼》,五岳四镇、四海四渎,每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令以少牢致祭,仍禁断樵采。《唐会要》卷49《摩尼师》记该年四月,以久旱,令摩尼师祈雨。
祷祭禳灾及其礼仪_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遭遇水旱灾害,唐人通常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祷祀向神灵邀福,[77]祈福对象包括祖宗、山川海渎及诸神。唐代禳灾活动以求雨止雨为主,还有大风、蝗灾、疠疫、大雪、火灾等,[78]禳灾祈祷礼仪被纳入朝廷礼制,[79]礼节隆重而严肃,官方如此,民间亦然。

(一)官方禳灾

因旱祈雨、因水祈晴是唐代两种基本的灾害祈祷行为。[80]《通典》卷120对唐代祈祷祭祀的仪式、种类、内容等有详细记载,求雨地点有太庙、太社、北郊、岳镇海渎,止雨禜祭地点有国门、社稷、诸神、城门。因旱祈雨的种类包括:时旱祈太庙、时旱祈太社、时旱祈岳镇海渎、时旱祈岳镇以下于北郊等,其礼仪大同小异,仅祝文内容有差异、祭品与报祭因礼仪轻重而有所差别。以时旱祈太庙为例,其程序为选择祈雨吉日,洁净祭所,摆好祭品,奉礼帅赞者导引御史、博士、太庙令、宫闱令、太祝等奉礼拜祭,各有位置,“太祝持版进于户外之右,东向跪读祝文”,祝文内容为“水旱、疠疾、蝗虫及征伐四夷,各临时制之”。[81]据祭祀地点的不同,太祝对载有祝文的玉帛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凡祭天及日月、星辰之玉帛,则焚之;祭地及社稷、山岳,则瘗之;海渎,则沉之。”[82]若得所祈,须报祠,祭文临时制撰。水灾则有久雨禜祭国门礼仪。

《旧唐书·礼仪志四》载有官方根据灾害轻重而在不同时间与地点进行的各种求雨、止雨礼仪的内容与先后顺序,包括时间、地点、程序、周期等在唐代都有详细规定:“京师孟夏以后旱,则祈雨,审理冤狱,赈恤穷乏,掩骼埋胔。先祈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出云雨,皆于北郊望而告之。又祈社稷,又祈宗庙,每七日皆一祈。不雨,还从岳渎。旱甚,则大雩,秋分后不雩。初祈后一旬不雨,即徙市,禁屠杀,断伞扇,造土龙。雨足,则报祀。祈用酒醢,报准常祀,皆有司行事。已齐未祈而雨,及所经祈者,皆报祀。若霖雨不已,禜京城诸门,门别三日,每日一禜。不止,乃祈山川、岳镇、海渎;三日不止,祈社稷、宗庙。其州县,禜城门;不止,祈界内山川及社稷。”唐代非常重视禳灾,皇帝曾无数次诏令官员祈雨,有的还亲自祈祷。官方祈祷多于太庙、太社、名山大川、岳镇海渎、北郊、南郊、国门、城门、社稷等,这些都是朝廷祈祷的重要场所。不同地点与场所的祈祷规格不同,比如:“五岳视三公之位,四渎当诸侯之秩,载于祀典,亦为国章。”[83]

唐代官方禳灾的对象,主要是自然神,包括名山大川、岳镇海渎、风伯雨师、天地五星及某些有灵迹之处等。据《新唐书·礼仪志》及《大唐开元礼》,五岳四镇、四海四渎,每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其中,东岳岱山祭于兖州,东镇沂山祭于沂州,南岳衡山祭于衡州,南镇会稽祭于越州,中岳嵩山祭于河南,西岳华山祭于华州,西镇吴山祭于陇州,北岳恒山祭于定州[84]北镇医无闾于营州,东海祭于莱州界东渎,淮祭于唐州,南海祭于广州界南渎,江祭于益州,西海及河祭于同州,北海及济祭于河南。[85]

于名山大川、岳镇海渎祭祀禳灾最为常见。高宗上元二年(675)四月,久旱,令礼部尚书杨思敬往中岳以申祈祷。神龙二年(706)正月,以旱遣使祭五岳四渎并诸州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86]开元四年(716),以关中旱,遣使祈雨于骊山,应时澍雨。令以少牢致祭,仍禁断樵采。[87]开元七年(719)七月,玄宗下《遣官祈雨诏》,“令礼部侍郎王邱、太常少卿李皓分往华岳河渎祈求”。[88]永泰二年(766)春夏,累月亢旱,诏大臣裴冕等十余人,分祭川渎以祈雨。[89]贞元元年(785)五月,德宗命右庶子裴谞、殿中少监马锡、鸿胪少卿韦俛分祷终南、秦岭诸山祈雨。贞元十五年(799)三月,以久旱,令李巘、郑云逵于炭谷、秦岭祈雨。[90]若得所祈则报祭,李嵩祈祷于北岳恒山,路至邢州“雨降盈尺”,就作了《祭北岳报雨状》。[91]唐代还有祭江祈晴的做法。张说因秋霖祭江祈晴,据说它能“协灵通气,降福御灾”。[92]长庆四年(824)五月,杭州刺史白居易以江水“浸淫郊廛,坏败庐舍,人坠垫溺”,祈祷于浙江神。[93]

祭祀风伯雨师以求雨的礼仪玄宗时敕令属中祠,[94]立春后丑日祀风师,立夏后申日祀雨师,为有司每岁常祀,两都均建有专门的风师坛和雨师坛。[95]开元十四年(726)六月,久旱,分命六卿祭山川,令光禄卿孟温祭风伯,左庶子吴兢祭雨师。天宝十四载(755)三月,京城“时雨未降”,诏遣官祈雨,令光禄卿李憕祭风伯,国子祭酒李麟祭雨师。乾元二年三月及次年六月(759—760),以大旱,祭祀风伯雨师。[96]永泰二年(766)春夏亢旱,六月,祀风伯雨师于国门旧台,并复为中祠。[97]元和十五年(820),太常礼院上《祀风师奏》,请于“来年正月三日,皇帝有事于南郊,同日立春后丑祀风师”。[98]此后祭祀风师的时间固定下来。白居易曾作《早祭风伯,因怀李十一舍人》:“远郡虽褊陋,时祀奉朝经。夙兴祭风伯,天气晓冥冥。”[99]韩愈曾作《讼风伯》一文,抱怨风伯将云吹散以致天不下雨,将风伯看作致旱的罪魁祸首。[100]另外,玄宗曾因京城“时雨未降”,遣官祭天地五星,“令吏部侍郎蒋烈今月二十五日祭天皇地祗,给事中王维等分祭于五星坛”。[101]

还有就是一些有灵迹之处的祈雨,如曲江祈雨。据唐末康骈《剧谈录》,曲江池是长安城东南隅一个长期积水而成的天然湖泊,由于南北长而东西短,两岸弯曲,故称“曲江”。开元中经过疏凿,“花卉周环,烟水明媚,都人游赏,胜于中和、上巳节”。[102]京师长安作为唐朝政治中心,其风霜灾旱备受重视,风景秀丽的曲江便成为一个适于祷雨的所在。文宗时,累月亢旱,京兆尹孔戢祈祷于曲池,是夕大雨。[103]乾元元年(758)五月,以亢旱,阴阳人李奉先自大明宫出金龙及纸钱,太常音乐迎之,送于曲江池投龙祈雨,且宰相及礼官并于池所行祭礼。[104]这是以阴阳人为主角的祈雨活动。史载阴阳人与摩尼师祈雨不多,似乎是较为专业的祈雨者。德宗曾令阴阳人和摩尼师祈雨。《旧唐书·德宗本纪下》载:贞元十五(799)年四月丁丑,以久旱,令阴阳人法术祈雨。《唐会要》卷49《摩尼师》记该年四月,以久旱,令摩尼师祈雨。《册府元龟》记:贞元十五年四月,以久旱,令阴阳术士陈混尝、吕广顺及摩尼师祈雨。[105]后者记载较详,而且,阴阳人和摩尼师并列提及,显然并非同一种人。

其次,唐代官方禳灾的对象是先王及祖先神,包括白帝、赤帝、文宣庙、武则天庙等。开元十年(722)四月,自去冬至夏首,时雨未洽,侍中源乾曜、中书令张嘉贞、兵部尚书张说奉敕祈雨于赤帝坛。[106]德宗时,唐次因大旱祈祷于白帝公孙帝之灵,据说颇为灵验。[107]开成二年(837)七月,诏以旱分命宰臣祈雨于太庙、太社、白帝坛。[108]唐末,独孤霖曾精诚祈雨于白帝祠。[109]文宣庙,即孔庙。开元二十七年(739),玄宗诏孔子谥曰文宣王[110],其嗣褒城侯,改封文宣王。[111]大历九年(774)七月,久旱,京兆尹黎幹历祷诸祠,又请祷文宣庙。[112]祖先神如武则天。神龙三年(707)正月,中宗以旱亲录囚徒,又遣武攸暨、武三思往乾陵祈雨于则天皇后,既而雨降。[113]后蜀昭武节度使李奉立广政二十二年(959)所立《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新庙记碑》记:“其间以水旱灾沴之事,为军民祈祷于天后之庙者,无不响应。”[114]当地百姓将武则天奉若神明。

就祈祷方式来讲,身祷最为虔诚,它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禳灾祈雨方式。《吕氏春秋·季秋纪》载商汤以身祷雨云:“汤克夏而正天下,天下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剧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大悦,雨乃大至。”《后汉书》也载有弘农令公沙穆因本县螟虫食稼,设坛身祷而暴雨、螟虫自销的事迹。[115]唐代也不乏以身祷雨者。永徽中,郢州旱,刺史田仁会“自曝祈祷,竟获甘泽”。其年大熟,百姓作歌相颂。[116]开元十二年(724)七月,河东、河北旱,玄宗亲祷雨宫中,设坛席,暴立三日。[117]大中初,京师涉月淫雨,宣宗躬自祷雨。[118]咸通中大旱,扬州江阳县康县令“以身祷雨赴水死,天即大雨”,[119]当地人民为其立康令祠。虔诚的身祷反映了禳旱祈雨在唐代的流行。

综合上述,各类祈祷活动已列入唐朝祀典,皇帝和大臣的因灾祈祷活动很多。这一方面表明了朝廷及官员对灾情的重视、对百姓的关心,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百姓抗灾的信心[120]

(二)淫祠祈祷

所谓淫祠,即不列入正典之神。“若妖神淫祠,无名而设,苟有识者,固当远之。虽岳海镇渎,名山大川,帝王先贤,不当所立之处,不在典籍,则淫祀也。昔之为人,生无功德可称,死无节行可奖,则淫祀也。”[121]段成式曰:“大凡非境之望,及吏无著绩,冒配于社,皆曰淫祠。”[122]有研究者指出唐代地方祠祀有三个层次:国家礼典明文规定,且通祀全国者;礼无明文,但得到地方政府的承认和支持,甚至直接创建者;没有得到官方的批准和认可,完全是民间的祭祀行为,且往往被官方禁止者。[123]这里的淫祠是指后两个层次,没有明确规定的半官方性质的地方祠祀和官方禁止的民间祭祀。

德宗时,僧道成云:“夫人所以赖于神者,以其福可延,祸可弭,旱亢则雩之以泽,潦淫则祈之以霁。故天子诏天下诸郡国,虽一邑一里必建其祠,盖用祈民之福也。”[124]这代表了大多数唐人的看法。“祀典曰:捍大灾,御大患,功及于民者,世世祀之。”[125]因此,唐代淫祠民间多有,随地置之,陆龟蒙《野庙碑》曰:“瓯粤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祀。其庙貌有雄而毅黝而硕者,则曰将军。[126]有温而愿哲而少者,则曰某郎。有媪而尊严者,则曰姥。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127]《唐国史补》云:“每岁有司行祀典者,不可胜纪,一乡一里,必有祠庙焉。为人祸福,其弊甚矣。南中有山洞,一泉往往有桂叶流出,好事者因目为流桂泉,[128]后人乃立栋宇,为汉高帝之神,尸而祝之。又有为伍员庙之神像者,五分其髯,谓之五髭须神。如此皆言有灵者多矣。”[129]唐代淫祀兴盛,南方祭祀赛神之风尤烈。[130]以下对唐代淫祠祭祀祈祷进行分类说明。

城隍神。城隍神信仰在唐代比较普遍。赵翼认为:“城隍之祀盖始于六朝也,至唐则渐普遍。”[131]其本义为护城河,后逐渐演变为城市乃至一方的土地神。据李阳冰讲,“城隍神祀典无之,吴越有之,风俗水旱疾疫,必祷焉”。[132]则它起于吴越地区,后各地普建,但仍以南方为盛。唐人段全纬蜀地《城隍庙记》云:“阳之理化任乎人,阴之宰司在乎神。人保于城,城保于德。德者,神所凭依也。则都邑之主,其城隍神之谓乎!”[133]认为城隍是主宰阴间之神。

开元十五年(727)六月,洪州刺史张九龄祈祷于洪州城隍神:“今水潦所降,亦惟其时,而淫雨不止,恐害嘉谷。……祀可不以为利,义不可以不福。阖境山川致云雨,岂无节制,愿达精诚,以时弭灾,无或失稔,则理人有助,是所望于神明尚飨。”[134]晚唐杜牧作刺史时,[135]曾祭城隍神祈雨。[136]李商隐亦曾为御史中丞荥阳公、桂州刺史郑亚作过《为中丞荥阳公桂州赛城隍神文》、《为中丞荥阳公赛理定县城隍神文》、《赛灵川县城隍神文》、《赛荔浦县城隍神文》、《赛永福县城隍神文》、等赛城隍神文。[137]唐人向城隍神的祈祷有时还软硬兼施,并非一味诚意恳求。如:肃宗初年,“大水灭郭,洪霖注川”,鄂州刺史韦良宰祷于城隍神:“若三日雨不歇,吾当伐乔木,焚清祠。”[138]乾元二年(759)七月不雨,次月既望,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祈于城隍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果大雨。[139]韦刺史和李县令均用近乎威胁的方式命令城隍神下雨。

帝王及大臣庙。武则天时期,吴、楚俗多淫祠,冬官侍郎狄仁杰持节江南巡抚使,加以禁止,毁房1700所,“以周赧王、楚王项羽、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吴夫概王、春申君、赵佗、马援、吴桓王等神庙七百余所,有害于人,悉除之。惟夏禹、吴太伯、季札、伍胥四庙存焉”。[140]从其中留下的均为历史名人来看,淫祠中的历史人物是不少的。史书所见既有前代先王先帝,又有前朝大臣。帝王庙主要是尧祠、舜庙、汉武帝庙等。滑州白马津西南50里有尧祠。某年四月,天旱不雨,陇西公率寮属将校前往白马津西南祈祷,响应如神。于是,寮属将校在该地建立尧祠。[141]距鲁山县20里有尧庙,咸通末,遇旱,鲁山令李仲吕自祷于此,祭毕大雨。[142]关于舜庙,李商隐曾因旱祈祀于舜庙,[143]柳宗元则于舜庙祈晴。[144]长庆三年(823),岁旱,沈亚之“恭祀于汉武皇帝神之祠”。[145]

前朝大臣庙有伍员、何侯、介子推等。唐后期,岁大饥,楚之南江黄间尤甚,“仍岁荐饥,人为鳏婺,田无耕夫,桑无蚕姬,疠疫痍疮”。东山老农鸠其族祷于伍君祠。[146]又,江陵有村民事伍子胥神,误呼“五髭须”,[147]甚至画了长满络腮胡子的五个男子形象,对之拜祭,可见伍员在民间很有影响。会昌六年(846)夏,滑州不雨,尚书博陵崔公与监军使阎公“率府从事,合牙门诸将郡县吏”,罗拜于何侯庙。六、七月两次祈祷,均有所报,崔公刻石记功。[148]王维《京兆张公德政碑》曰:“仍岁大旱,郡祠介推。”[149]元和时,浙西观察使李德裕除江岭信巫祝之弊,“四郡之内,除淫祠一千一十所”。但“按方志,前代名臣贤后则祠之”。因“人乐其政”,宪宗优诏嘉奖。[150]晚唐李商隐撰有《赛石明府神文》(祈晴)、《赛越王神文》(求雨)等。[151]这些都体现了唐人信重先贤,祈其保佑的态度。

诸山祈祷,包括阳山、鸡翁山、苍山、洞庭山、木瓜山等,并非名山大川。元和初,武陵郡连旱,牧宰宇文宿上报灾情,并沐浴致斋,敛咎荐诚,祝于郡西之阳山。“自时厥后,一晴一雨,皆符郡人小大之望,财若天雨,流庸半还,食菽饮水,室家相保,穜稑所产,集为有年。”[152]大和年间,御史大夫温造赴镇汉中途中,“遇大雨,平地水深尺余,乃祷鸡翁山祈晴,俄而疾风驱云,即时开霁”。[153]文宗闻之,诏封鸡翁山为侯。会昌五年(845)夏将旱,梁国乔公躬祷苍山,请以民之灾置于诫,果然岁有所成。“厥后阴阳,其或乖度,俾吏致告,靡不响答。”[154]于是于山阳建立庙室。旧俗邦人常于洞庭山祷禜水旱。咸通二年(861)六月,岳州巴陵县令李密思躬祷于洞庭山,“甘泽溥降,一夕而涨陂溢塍。里巷欢呼,相以为贺。众尤异者,自卯及申,一往一复,转风徇意,如用迎送”。[155]李密思特建湘君庙。会昌六年(846),杜牧因郡有旱灾,祭木瓜山神祈雨。此神非常灵验,“前后刺史,祈无不应。去岁七月,苗将萎死,祷神之际,甘雨随至,槁然凶岁,化为丰年。”[156]晚唐李商隐还作过多首赛山文,赛祭之山包括尧山、[157]侯山、龙蟠山、阳朔县名山、建山、曾山、苏山等。[158]

九宫贵神。九宫贵神为道教之神,初建于天宝三载(744)。该年,术士苏嘉庆上言玄宗:“遁甲术有九宫贵神,典司水旱,请立坛于东郊,祀以四孟月。”因敕九宫贵神“冀嘉谷岁登,灾害不作,每至四时初节,令中书门下往摄祭”。其礼次于昊天上帝,而高于太清宫、太庙,[159]建坛后,玄宗亲祀。大和三年(829)七月,降为中祠。[160]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还曾上疏,请稍重其事:“伏以累年以来,水旱愆候,恐是有司祷请,诚敬稍亏。今属孟春,合修祀典,望至明年正月癸丑,差宰臣一人祈请。向后四时祭,并差仆射、少卿、尚书等官。”[161]武宗准奏,其后祭祀九宫神遂用大祠之礼。[162]

此外还有许多杂神,如竹林神、三阳神、皋亭神等。贞元十八年(802),长安霖雨未晴,朝廷令官于诸有灵迹处祈祷,刘禹锡乃于兴圣寺祈祝竹林神,兼差官城外分路遍祠。[163]元和十三年(818)九月,通州司马元稹以“霖雨既旬”,遣摄录事参军元某祭祀三阳神之灵。[164]长庆三年(823),京兆尹、御史大夫韩愈因天旱祈雨于竹林神。[165]同年七月,杭州刺史白居易因灾沴,“祷伍相神,祈城隍祠”,又以祈祷皋亭庙神,以求降雨。[166]李商隐还做过《赛北源神文》、《赛白石神文》、《赛海阳神文》、《赛古榄神文》、《赛莫神文》、《祭兰麻神文》等多首求雨禳灾文。[167]诸如此类杂神,不一而足。

由上可见,唐代有许多官员士大夫参与过淫祠祈祷,而韩愈、刘禹锡尤乐于此。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他“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168]韩愈之例更为典型,他曾做过京兆尹、御史和地方刺史等高官,同时是一个文化名人,力主反佛,但其本人对神的态度又是十分虔诚的。被贬潮州刺史时,元和十四年(819)夏秋,韩愈虔诚祈祭鳄鱼、湖神、城隍神、界石神;[169]作袁州刺史时,元和十五年夏,因旱祭祀仰山神、袁州城隍神;[170]作京兆尹、御史大夫时,祈雨于竹林神。[171]从以上看,韩愈视诸神神通广大,有救灾救难、消灾兴福之功,几乎每至一地,就会祈祷禳灾。现在看来偏向于“唯物”一派的刘禹锡、韩愈对祠祭的热衷,从侧面可见当时社会热衷祈祷祭祀的风俗。这也是唐人对灾荒的认识存在矛盾之处的一种反映。淫祠祈祷虽然不被官方认可,但非常普遍。段成式言淫祠:“然肸蠁感通,无方不测。神有所胪,鬼有所归。苟不乏主,亦不为厉。或降而观祸,格而飨德。能为云雷,诛殛奸凶。俾苗之硕,俾货之阜。绁魃籍虎,磔蝮与蛊。可以尸祝者,何必着诸祀典乎?”大中十年(856)夏旱,段成式曾斋沐诣缙云郡东南的好道庙祈雨,其日夜半“大雨如瀑,自一更至二更,迟明稍止”。[172]

综合上述,淫祠祈祷在唐代十分盛行,亦有人从中渔利。高宗时,建州(属江南道,今福建建瓯县)甚至“州尚淫祀,不立社稷”。[173]淫祠祈祷在安史之乱中更大行其道,王玙还因此得到重用。玄宗末期,推崇道教,好神仙事,广修祠祭,靡神不祈。王玙伺帝意,有所禳祓,大抵类巫觋,因擢太常博士、侍御史,为祠祭使。肃宗、代宗淫祠祈祷最厉。安史乱后复两京,“承大盗之余,国用覂屈,宰相王玙以祈禬进,禁中祷祀穷日夜”。王玙甚至“遣女巫乘传分祷天下名山大川,巫皆盛服,中人护领,所至干托州县,赂遗狼藉”,昭应令梁镇因“岁饥,人不堪命”上书劝肃宗罢淫祀。[174]代宗时,[175]京兆尹黎干甚至以左道至高官,“尝使禁工骈珠刺绣为乘舆服,举焚之以为禳禬”。[176]而淫祠祈祷之所以在唐代大行其道,一是缘于历史渊源,是一种文化习俗;二是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提倡祈祷救灾,这很容易给各方面的巫术祈祷活动打开方便之门,因而屡禁不止;三是百姓借以进行心灵寄托,起到某种精神安慰的作用。

(三)反对祈祷祭祀之说

今日看来,祈祷偶然因缘巧合并不足道。战国时期,已有人认识到祈祷无益。齐大旱,晏子向景公提出“祠灵山”无益:“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毛发,天久不雨,发将燋,身将热,犹不欲雨乎?祠之何益?”[177]唐人将祈祷禳灾列入国家典礼,因灾祈祷颇多,但也有有识之士对此持反对态度。

垂拱初,则天诏问群臣调元气之道,麟台正字陈子昂建言:“巫鬼淫祀营惑于人者,禁之。”[178]开元时期,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禳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史大夫裴光庭曰:“使祸可禳而去,则福可祝而来也!”[179]史言论者谓其知命,对裴光庭的看法表示认同。贞元元年(785),穆质应策贤良方正中选,[180]在策文中,他对祈祷禳灾持反对态度:“臣谨稽古典,参于历代,禳除异术,祈祷多门。”认为这些“俱非救旱之本,去灾之道”。[181]宪宗时,宰相李藩是反对禳灾祈福的代表。元和五年(810)正月,宪宗询问宰臣:“禳灾祈福之说,其事信否?”李藩曰:“臣窃观自古圣达,皆不祷祠。故楚昭王有疾,卜者谓河为祟,昭王以河不在楚,非所获罪,孔子以为知天道。仲尼病,子路请祷,仲尼以为神道助顺,系于所行,己既全德,无愧屋漏。故答子路云:‘丘之祷久矣。’《书》云:‘惠迪吉,从逆凶。’言顺道则吉,从逆则凶。《诗》云:‘自求多福。’则祸福之来,咸应行事,若苟为非道,则何福可求?是以汉文帝每有祭祀,使有司敬而不祈,其见超然,可谓盛德。若使神明无知,则安能降福;必其有知,则私己求媚之事,君子尚不可悦也,况于明神乎!由此言之,则履信思顺,自天祐之,苟异于此,实难致福。故尧、舜之德,唯在修己以安百姓。管仲云:‘义于人者和于神。’盖以人为神主,故但务安人而已。”[182]宪宗深嘉之。唐人吕温《祭说》一文则义正辞严、以理服人,其曰:“祭先之礼,自天子至于庶人,节文名物,差等虽繁,然以礼事亲,其义则一。……近世祭多及旁亲,虽近爱而无义。礼惟殇与无后,始祭于宗子家,自余祭皆为祭非其鬼,盖致隆祖者不得不然。士大夫止当祭五祀耳,山川百神,皆国家所行,不可得而祀。近世流俗,妄行祭祷,黩慢莫甚,岂有受福之理哉。水旱之灾,止可相率祈祷里社,至诚斋洁,奠以酒脯可也。若妄行望祀,合聚群小,喧呼鼓乐,非士君子所宜为。”[183]

还有一些唐人甚至身体力行,亲身参与毁祠活动。房州俗参蛮夷,好淫祀而不修学校。开元十七年(729),韦景骏迁房州刺史,始开贡举,悉除淫祀。[184]前述浙西观察使李德裕除江、岭淫祠1000余所。宣宗大中时,越州剡县令王逢,“以撤佛屋之材梁,启于连帅,作仲尼庙飨”。[185]同时期,由于南方风俗右鬼,岭南节度使韦正贯毁淫祠,教民毋妄祈。会海水溢,人争咎撤祠事,以为神不厌,韦正贯登城沃酒以誓,俄而水去,民乃信之。[186]韦正贯以客观事实教导当地百姓不信淫祠。雷州海康县有雷公庙,元和时,“邑人虔洁祭祀,祷祝既淫,妖妄亦作”。逢县大旱,邑人祷而无应,陈鸾凤向来不畏鬼神,大怒曰:“我之乡,乃雷乡也。为神不福,况受人奠酹如斯;稼穑既焦,陂池已涸,牲牢飨尽,焉用庙为?”[187]遂将庙付之一炬。还有人提出移雨神:“夏满不雨,民前后走神所,刳羊豕而跪乞者凡三,而后得请。民大喜,且将报祀,愚独以为惑。何者?天以神乳育百苗谷,必时既丰,然后民相率以劳神之勤,于是而祀焉。今始吝其施,以愁疲民,是神怠天之职也。必希民之求而遂应,是神玩天之权也。既应而俾民输怨于天,归惠于己,是神攘天之德也。推怨何以为义?利腥膻之馈,何以为仁?怠天下之事,何以为敬?蔑是数者,何以为神?假曰非吾所得颛,然知民之情,而不时请于上,是亦徒偶于位?此愚所以惑也。”[188]批评神怠职玩权,表达了对神的严厉谴责。

吴、楚俗信鬼神,多淫祠,前述江南巡抚使狄仁杰奏毁1700所。[189]但焚祠之举曾遭遇很大阻力。高宗时,狄仁杰为监察御史,焚烧江岭神祠“略尽”。至端州,有蛮神,仁杰欲烧之,使人入庙者立死。于是,赏钱百千募能焚之者二人,遂焚毁之。[190]贞元时期,苏州刺史于頔“疾其淫祀废生业,神宇皆撤去,唯吴太伯、伍员等三数庙存焉”。[191]虽然唐人有如此毁祠举动,却并不能说他们就一定反对祈祷于鬼神。曾在江南大毁淫祠的李德裕作《祷祝论》曰:“《语》曰:‘某之祷久矣。’又曰:‘祭则受福。’岂非圣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鬼神合契,无所请祷,而祷必感通?唯牧伯之任,不可废也。夫时不雨,稼穑将枯,闭阁责躬,百姓不见,若非遍走群望,则皆谓太守无忧人之意,虽在畎亩,不绝叹音。余前在江南,毁淫祠一千一十五所,可谓不谄神黩祭矣。然岁或大旱,必先令掾属祈祷,积旬无效,乃自躬行,未尝不零雨随车,或当宵而应。其术无他,唯至诚而已。……所以理郡八年,岁皆大稔,江左黎庶,讴歌至今。古人乃有剪爪致词,积薪自誓,精意上达,雨必滂沱,此亦至诚也。苟诚能达天,性能及物,焉用以肌肤自苦,焦烂为期?动天地,感鬼神,莫尚于至诚,故备物不足报功,禴祭所以受福。余以为人患不诚,天之去人,不相远矣。”[192]而且,李德裕还曾请修狄仁杰庙,[193]当时很多人的思想不无冲突、矛盾之处,或许其《祷祝论》是一种御民之术,是因民信而治之?尽管在其脑海中可能并不明晰。淫祠祭祀不易驱除,说明了信仰的复杂性和风俗习惯的特殊性,靠行政禁令来剔除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当人们自身力量不足以克服困难而困惑迷惘之际,很容易抱着各种态度去求助于神仙的保佑。由于当时人很难判断禳灾活动是否与灾害的消弭有关,加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这种对神的信仰才作为惯例代代相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