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奢靡胜于灾

奢靡胜于灾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奢靡胜于灾——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批判奢靡之风当前,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下功夫扭转的“四风”之一,就是奢靡之风。其实,奢靡之风为中国历代优秀传统文化所不齿,一直是被摒弃和鞭笞的鄙陋之风。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崇尚节俭,编纂于战国时期的《左传》就认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奢靡胜于灾

——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批判奢靡之风

当前,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下功夫扭转的“四风”之一,就是奢靡之风。其实,奢靡之风为中国历代优秀传统文化所不齿,一直是被摒弃和鞭笞的鄙陋之风。

唐代李商隐的《咏志》诗有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西晋的灭亡就是显例。晋武帝司马炎本人生活极为荒淫,宫廷挥霍无度,达官显贵也争相攀比炫耀富贵。车骑司马傅咸曾上书:“窃谓奢靡之费,甚于天灾。”晋武帝不以为然。两大豪门石崇和王恺公开斗富,王恺是武帝的舅父,武帝为了助他取胜,赠送他一支“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的珊瑚树。王恺向石崇夸耀,石崇竞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击碎。然后取出自己的珊瑚树,其中高三尺以上的有六七株,要王恺挑选以作赔偿。武帝得知后,也很汗颜。正如《新五代史》中所言:“忧劳皆宜兴邦,逸豫尽可亡国。”以司马氏为代表的统治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奢靡之风激化了社会矛盾,为西晋王朝的快速覆亡埋下了祸根。

俭可助廉,奢则生腐。在国库空虚的状况下,司马氏为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竟卖官鬻爵,中饱私囊,堪比法国大革命前的路易十六。中共中央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说,当前的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非常相似,并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看一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路易十六一次性摘掉十万官员的乌纱帽,令其重新“认购”,或将官职公开兜售,以此维持腐朽统治。何洪达向刘志军行贿82万元,先后擢升为黑龙江铁路局局长、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在给别人跑官、要官、封官的过程中他又获利1452万元。何洪达、刘志军等人授官谋利只是私幕交易。更有甚者,原广东茂名市委书记唐荫国竟将各级官职挂牌拍卖,利令智昏、鲜廉寡耻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追其究理,无论是晋武帝、路易十六,还是刘志军、唐荫国,其匪夷所思的旷举本身就是“心为贪欲所惑,身为奢风所困”,其下场也正应了墨子的那句话:“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王岐山在2012年推荐这本书,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说明当前享乐思想、奢靡之风在全党流行之盛和遗毒之深,确实到了非禁不可的地步了。

力戒奢靡之风,秉持节俭之道,要善于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崇尚节俭,编纂于战国时期的《左传》就认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孔子在《论语》中说:“奢则不孙,俭则固。”提倡“节用而爱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要“知足常乐。”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他为官30多年,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而且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得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你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华服美食,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的娇妻美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既然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面羞愧,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也开始在生活上仿效起了季文子。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思想对近现代文人志士的影响也很深远。《曾国藩家书》中就明确表达了勤俭节约的思想。徐特立在湖南长沙师范当校长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留作自己讲课用,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他写小诗回敬: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节俭更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倡导和坚持的优良传统。毛泽东生前所用的毛巾毯反反复复打了许多补丁,依然不同意工作人员为其更换新的。毛泽东说:“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丢不起。”他还告诫人们“浪费是最大的犯罪”。

荀子曰:“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节俭,不仅指贫穷状况下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生活方式,而且更要时刻保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的忧患意识。在小康乃至更为富裕的条件下,更要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品质和境界。

《宋史·范纯仁列传》认为,勤俭可以节用、明志、助廉。节俭思想一旦以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深深植根于民族社会之中,其形成的道德感召力、汇聚的正能量必成泱泱之势。

2014年5月于银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