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节日民俗概说

节日民俗概说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节日民俗节日民俗与节日、民俗节日不同,它主要指节日中的民俗内容。如某些新兴节日的贸易洽谈、评奖、拍卖等活动很难与民俗相联,而国庆节、劳动节等纪念节日中的观灯、游园却是民俗活动。现代节日中出现的节日民俗可称新的节日民俗。节日包含有民俗节日、节日民俗,民俗节日必然有节日民俗内容,但节日与民俗节日的范围广狭则有所不同。民俗节日则是具有民俗性的节日,是节日的主体,我们研讨的对象主要是民俗节日。
节日民俗概说_中国民俗旅游

一、节日民俗概说

(一)节日的定义

节日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凡是人群居住的地方便有节日,人们对节日已司空见惯。翻开我国的一些语词类或文化类辞典,对节日的解释多较简单,如《辞海》(1989年版)曰:“节日,节令。如:春节;国庆节。”《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曰:“节日,纪念日,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如清明节、中秋节等。”《文化学辞典》曰:“节日,原专指举行宗教仪式的日子;现也包括举行世俗纪念活动的日子。”

这些解释只对节日或其类属作了某些举例,而且举例的范围也欠齐全。以我们目前见到的节日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1.传统节日

如汉族的春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此类节日数量最多,赵杏根编著的《中华节日风俗全书》采撷的汉族民间节日就有150个。莫福山主编的《中国民间节日文化辞典》收录的主要为少数民族的节日,多达1572个,除去同名,亦有上千条左右。可见此类节日之丰富。

2.现代节日

它包括我国政府及国际组织规定的节日,如国庆节、建军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也包括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为振兴商贸、旅游等目的发展的新兴节日,如上海旅游节、哈尔滨冰雪节潍坊风筝节等。

3.外来民俗节日

如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此类节日近年来有发展的倾向。

4.伟人的诞辰日、逝世纪念日

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孙中山等。

5.国际组织规定的活动日

如世界电信日、国际戒烟日、国际扫盲日等。

上述节日中的第四类能否算作节日,尚有不同的见解。然而,把生日、忌日作为节日,在传统节日中多有存在,如农历八月廿七是孔子生日、十一月十七是弥陀生日。若以此惯例,近现代伟人的生日、逝世纪念日亦应列入节日范畴。

此外,国际组织规定的活动日似也不应排除在节日之外。学者乌丙安说: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学者徐万邦认为:节日就是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和相对稳定活动的特殊日子。两位学者的定义概括了节日的一些基本要点:即节日的时间,节日的参加对象,节日的活动内容等,这些都是涉及节日本质的基本要素。应当说,这些定义对规范节日的概念做出了可贵的贡献。然而,这些定义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乌丙安的定义是在阐述岁时节日时所作,他讲到的传承线路、约定俗成等与现代节日的特点并不完全相符。徐万邦的定义较为宽泛,一些有固定日期的体育、文娱活动(如学校、单位、社区组织的比赛),或民间团体组织的聚会虽然符合群众性、周期性和相对稳定活动的特征,但它们并不为现代社会视作节日。

我们认为在给节日下定义时应该考虑两方面的情况:不要把节日范畴统得过小,以传统岁时节日概念取代全部节日的概念;又要将节日与一般的民间团体的聚会加以区分。

节日就是一种具有民俗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社会性活动的日子,一般有固定的日期,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二)节日民俗与民俗节日

1.民俗节日

民俗节日是指约定俗成的具有群体性、模式化活动的日子。

前面所叙的四类节日可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民俗意义较强的节日,一种是纪念意义较强的节日。前者主要体现于传统民间节日、外来民俗节日和部分新兴地方节日。

传统民间节日一般都已流传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自然有着丰厚的传承性民俗事象的底蕴。

外来民俗节日虽是从国外传入的,但维系节日的主要因素也是历代相传的民俗事象。

新兴地方节日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有些是在旧有的地方民俗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如哈尔滨冰雪节是由该地原有的制作冰灯的传统工艺发展而来。

另一些地方新兴节日虽然没有历史因缘,但在新创的节日活动中吸收了传统民俗的素养,如曲艺、杂技、花灯等,也大体可归入民俗节日的范畴。还有些节日无民俗活动,与民俗毫无关涉。

节日的另一种情况是纪念意义较强的节日,这主要是指现代的纪念节日,伟人的诞辰、忌日,以及国际组织规定的活动日,它们的纪念意义比较突出,和民俗的关系距离较远。

当然,从理论上说,纪念性节日年长日久,也可成为民俗节日的一部分,我国的传统民间节日中有一些便是古代的纪念性节日。但是,拿目前的情况来说,这些节日传承年代尚短,民俗活动不多,民众自发参与性不足,还不能称之为民俗节日。充其量,只有个别的称得上准民俗节日。

2.节日民俗

节日民俗与节日、民俗节日不同,它主要指节日中的民俗内容。上述四类节日中,虽然有的民俗意义较强,有的纪念意义较强,但是并非民俗意义较强的节日的所有内容都是民俗性的,纪念意义较强的节日的活动都是非民俗性的。如某些新兴节日的贸易洽谈、评奖、拍卖等活动很难与民俗相联,而国庆节、劳动节等纪念节日中的观灯、游园却是民俗活动。

因此,节日民俗应是存在于所有的节日中的,只是民俗意义较强的节日的民俗内容相对而言比较集中。

节日民俗还有新旧之分,传统节日的节日民俗流传年代久远,属于旧的节日民俗,或称传统节日民俗。现代节日中出现的节日民俗可称新的节日民俗。然而,由于新的节日民俗出现较晚,有的尚在形成过程中,因此,人们说到节日民俗,一般都是指的传统节日民俗。民俗旅游的视野较广,所说的节日民俗既包括传统节日民俗,也包括新的节日民俗或节日民俗的萌芽。节日民俗不是一种单纯的民俗事象,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事象。如,节日的饮食,节日的服饰,节日的娱乐,绚丽多彩。节日还是男女间谈情说爱、婚聘嫁娶的重要日子。节日的神话传说、祭祖祀神活动及节日禁忌还与信仰民俗有关,节日民俗实际上是各项民俗的综合展现。

从上所叙,节日、民俗节日、节日民俗关系密切。节日包含有民俗节日、节日民俗,民俗节日必然有节日民俗内容,但节日与民俗节日的范围广狭则有所不同。节日有民俗节日,也有非民俗节日;节日的内容可以是民俗内容,也可以是非民俗内容。民俗节日则是具有民俗性的节日,是节日的主体,我们研讨的对象主要是民俗节日。民俗节日与节日民俗,虽然大多学者认为是同义反复,但实质上还是有些差异的,一个强调节日,一个注重节日中的活动内容。

(三)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

节日民俗是一复杂的综合性民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

节日民俗的形成与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有很大关系。任何节日都有一定的时空位置,“时”是指节日在历法中的日期;“空”是指节日流行地区的地理条件,它们是影响节日民俗构成的基础。节日民俗受到历法的影响,与天候、物候、气候关系密切。例如,清明节插柳、重阳节赏菊是受物候影响的节俗,因为杨柳是春天发芽的树木,菊花是秋天开放的花卉。端午节药浴是与气候相关的节俗。五月暑热将至,毒瘴开始滋生,人容易生病,此时以兰草、艾叶、菖蒲等药草煎汤沐浴、喷洒屋舍可以祛病除瘟,驱邪辟毒,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冬至正临寒冬,外界气候寒冷,人体消耗热量多,需要多吃有营养的食品,以增强体力、抵御寒冷,冬至进补是在这一气候影响下形成的习俗。

节日民俗的形成还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起源于南方,后来成了全国性的节日。但北方干旱地区限于地理条件,没有流行划龙舟;北方农村没有粽叶,也不能包粽子。北方替代粽子的食物是鸡蛋,端午吃蛋成了北方的习俗。与此相似的是,骑马、射箭等北方草原习见的节日民俗,在南方水乡就难以施展。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大量反映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习俗,其中生产性的节日习俗涉及农耕、畜牧、渔猎、采集、伐木等,生活性的节日习俗涉及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婚丧嫁娶等,这些习俗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在节日习俗中的折射。以生产性节俗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春耕的节日典礼,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农业民族所祀之神有土地神、谷神、稻神、棉花神、蚕神等,节日占候、禁忌等习俗也多与农桑有关。从事畜牧、渔猎等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没有春耕、秋收的庆典,但有关于畜牧生产或渔猎劳动等各种节俗。不同的社会生产在节日民俗中留下的印记是不同的。

社会生活对节日民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国古代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盛行,祭祀占卜、求神拜佛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传统节日中有大量这方面的习俗。古代社会重视人际交往,逢年过节的拜年贺岁、走亲访友,体现社会的世故人情,这都显示了社会生活在节日民俗形成中的重要影响。

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

历史事件与传说也是影响节日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比如,汉族地区春节拜年一般都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但福建兴化等地,人们要迟至初六方才出门拜年。兴化人初六拜年的习俗据说形成于明代中期,其原因是某一年过年时,兴化遭倭寇屠城,从初一直杀到初五。兴化人为了记住这一残酷的历史事件,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形成初六开始拜年的习俗。

历史传说也可对节日民俗产生影响。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有历史传说,有的节日传说还不止一个。如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种种历史传说给节日的起源涂上了迷人的色彩。这些历史传说多数是后人附加于节日之上的,可是在民间却流传很广,以致影响节日民俗。如,民间普遍认为端午节的来源是纪念屈原,于是端午节形成祭屈原祠、在龙舟上挂屈原像等风俗,它们显然是在历史传说的影响下形成的。

4.文化传播的影响

节日民俗的形成,除源自当地外,还可能因文化传播的影响,通过外来输入的途径建立。

一种是通过自然的文化传播形成的节日民俗,如汉族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许多少数民族共而有之。少数民族的不少节日也有原为一族后变为数族共有的,如火把节就是云南、四川两省的彝、白、佤、布朗、纳西、傈僳、拉祜等民族共有的节日。这些节日的传播媒介是文化接触,其节日民俗常因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文化相容性、文化接触频率及文化势能高低而发生变化,相异之处较多。

另一种传播是人为的,主要是宗教性的节日传播。在我国,通过人为途径传播的宗教节日主要是小乘佛教节日和伊斯兰教节日。由宗教传播的节日民俗差异性不大,如信奉小乘佛教的民族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主要节俗内容都是赕佛、礼佛、听佛爷讲经。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都过宰牲节和开斋节。上述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在实际情况下往往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对节日民俗的形成发生作用。

(四)节日民俗的特征

节日民俗是一种文化,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成,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不同文化环境下生成的节日民俗具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环境虽然略有差别,但都属于共同的中华文化体系。我国的节日民俗在这一大文化体系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其中主要有以下三项特征:

1.节日民俗事象特别丰富

节日民俗是文化的历史沉淀,文化积累愈丰厚,节日民俗的事象便愈丰富。我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泽被极为深厚,这对于节日民俗的孕育发展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此丰厚的文化土壤中,我国的节日民俗得以充分发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表现为:

(1)时代跨度大

我国不少传统节日民俗起源甚早,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仍流传于现代社会中。如端午节划龙舟起源于龙图腾崇拜,在战国屈原投江前已存在。元宵节张灯起于汉代宫中祭祀太一神,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2)数量多

我国是世界上节日文化丰富的国家之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节日合在一起有数千个之多,节日中含有的民俗活动更是难以计数。我国节日民俗中有一部分虽已随时代的推移而耗散,但大部分节俗的精华经历代传承得以保留下来,而且各时代不断有新的节日民俗产生。

(3)内容丰富

我国的节日众多,节日民俗的内容异常丰富。不仅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而且同一节日的不同地区的民俗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如中秋节的晚上,各地有以灯火为娱的节俗。香港人观看舞火龙,苏州等地点塔灯,广州小儿提着柚灯、茉莉灯满街跑。再以点塔灯来说,江苏苏州、江西婺源、临川都有此俗,但做法各有不同。苏州人在旷野上,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摆放地藏王像,四周燃灯。婺源人在塔灯前悬挂帐幔、匾额、对联及种种装饰品,供桌上还有果子、饼饵,作为敬塔神的物品。夜间,塔内外灯烛一齐点亮,一片光明灿烂。临川人在用瓦片堆成宝塔后,置木柴于塔中燃烧,待瓦片烧红,再泼上煤油,火上浇油,使四野火红,照耀如同白昼,临川人称此俗为“烧瓦子灯”。“点塔灯”这一习俗在相邻不太远的几个地方便有如此之变异,可见全国各地的节俗变化是如何丰富了,这正如古代俗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的节日民俗时代跨度大,数量多,内容丰富,正是我国文化大一统与文化多元倾向并存的格局在节日民俗上的反映。

2.体现主体文化精神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文化居有主体文化的地位。儒家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它重视伦理道德,提倡孝道,注重人际关系及群体意识。我国的节日民俗在这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生长,自然受到其影响。

(1)重亲情,重人伦

我国的节日民俗十分重视亲情,过节是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有许多团圆的节俗活动。如元宵节,家人一起相聚吃元宵,以元宵象征团圆;除夕,家人团圆的气氛就更浓了,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家团圆的重要时刻,一定要家人聚齐了一起吃。我国的节日民俗对家庭人伦关系也十分注重。逢年过节,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送礼,已出嫁的女儿携带节礼回娘家,这是晚辈对长辈表达孝敬之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留他们吃饭,也让他们捎回食品等节礼,以表示对晚辈的爱心。

(2)注重人际交往

我国的节日民俗活动许多是以加强人际交往为目的的。如春节是喜庆的日子,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的。此时的互相联络,能使原本相处不错的双方感情更好,使关系淡化的得以调整,即使平素有些隔阂,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也易于互相谅解,重归于好。逢年过节,人们常请客送礼,以这一行为加强人际交往。送礼说到底是送人情,受礼方实为收受人情。双方互有馈送,礼尚往来,便给节日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

(3)群体意识较强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人类的群体活动有关。初民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社群的团结、合作对于生存和营生极为重要。人类最初的渔猎、采集、农耕等都是群体性的劳作,祭祀活动也由集体公共进行。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最初的节日民俗实质是作为群体遵守的,以维护社群团结的方式而存在。但是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细胞由氏族转变为家庭,节日民俗对于家庭和亲族的联系便突出了,其对于社群团结的功能退居至家庭和亲族之后。然而,这一功能并未消失。我国的节日民俗从小范围看,是家庭、亲族及其周围人群的交往和活动,但从大范围看,还是整个社群成员的集体活动。节日期间,一个地方的社群成员往往有共同的节日民俗,遵守共同的民俗规范,彼此间有一致的文化认同感。社群成员还一起组织、参加各种民俗活动,如一起庆丰收,一起逛庙会,一起舞龙、舞狮、竞渡。这些活动使人们置身于群体氛围中,集体意识得到增强,对于提高社会群体的内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起到调节社会生活的作用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是政治家们用来治国安邦、调控社会的方略。节日民俗对于社会生活可以起到同样的调节作用,所不同的是,节日民俗对于社会的调节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1)改善和调剂人们的物质生活

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人们平日的吃穿用一般比较注意节俭,但节日时情况有所不同。节日期间,人们尽量吃好的,穿好的,追求生活的享乐。即使穷人,也往往要尽其所能地改善一下生活。节日改善生活成为人们过节的习惯,历代传衍不绝。因此,对于生活艰辛的我国普通百姓来说,节日无疑成了一个增加营养、改善生活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节日饮食特别丰富的饮食文化特色。

(2)改善和调节人们的精神活动

人类的生活并非如上帝的伊甸园那么美好。谋生的困苦,长期的劳作,居处的逼厌,人际关系的紧张,种种因素都可使人紧张、疲劳、沮丧、压抑,损害人的心理健康。节日能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节日期间,人们可以通过娱乐活动宣泄情感、放松身心,或在庄严神圣的祭祀氛围中消除抑郁,节日的丰馔美食、漂亮服饰可以使人心情欢愉,家人团聚的融融亲情又引发人们的美好情感。因此,节日民俗确能起到调节人的情志的作用,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节日民俗对人的情志的调节是多途径的,其中以娱乐活动调节最为主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