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云南民族居住文化的内涵与传统

云南民族居住文化的内涵与传统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各民族几乎所有的宗教、神灵观念、祭礼、生育习俗、婚丧礼仪、饮食文化等均与火塘发生着密切联系,并通过火塘折射出来。
云南民族居住文化的内涵与传统_云南民族文化旅游

第三节 云南民族居住文化的内涵与传统

云南民族民居,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更体现着丰富的居住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并映现着五光十色的礼俗文化之光。

一、科学性、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居,与各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以及传统和科技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各民族在建筑布局、技术、建筑材料的选取、对山势地形的巧妙利用等方面,既有着鲜明的个性又体现出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在山多坡陡的地方,人们为了营建自己的住宅又不至于过多占用赖以生存的坝子和谷地,只有建在斜坡上。但斜坡建屋难度大,于是各民族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如壮族、布依族、苗族等,在山区的建筑为“吊脚楼”,既适于山地,又省材料,并增加了稳定性,还扩大了住宅面积,取得通风驱湿的效果;在视觉上如空中楼阁,轻盈缥缈,玲珑剔透,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美感。各民族在利用地形及对建筑材料的认识和建筑力学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傣族的竹楼采取歇山顶,不仅十分美观且实用。屋顶用草排覆盖,呈“人”字形,斜度很大。平时阳光从草排的空隙中透进室内,下雨时卷曲的茅草受湿空气的影响自动膨胀,加之屋顶斜度大,重力的正压力作用小,即使外面大雨倾盆,屋内也不会漏雨,非常适用于当地亚热带气候。

苗、瑶族的吊脚楼都是穿斗式结构,在柱与柱之间穿以短木或枋,组成网络,其结构十分稳固,并且全部杆件处于顺纹抗弯,强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穿斗式结构的采用,可以达到用小材料造大房的目的。

至今流行于云南怒江傈僳族中的千脚落地房同样是傈僳、怒、独龙族的传统民居。其基本结构是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上铺木板或编制的竹篾笆,双斜面的屋顶上覆盖木板或茅草,呈长方形。此类房屋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有的是一通间,有的则是两间。如果墙由竹笆编成,就称为“竹篾房”;若是以木楞或木板为墙,还称为“木楞房”或“木板房”。此种民居也非常适宜于当地山多林密坡陡的地理条件,稳固、美观而实用。

总之,云南民族民居无论在利用自然条件、适应自然环境及建筑的科学性上,还是在体现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及艺术审美等方面,无不映射着科技与艺术之光。

二、火塘文化

在云南民族民居中,火塘生活是一项非常突出的家居生活内容,并由此繁衍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火塘文化。云南各民族几乎所有的宗教、神灵观念、祭礼、生育习俗、婚丧礼仪、饮食文化等均与火塘发生着密切联系,并通过火塘折射出来。

在云南各民族民居中,火塘是最重要的,并往往置于家中显著位置。火塘成了家庭的象征,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意义。人们不仅要在年节里拜祭火塘,还用火塘来占卜温饱,有的甚至把火塘与生殖繁衍联系起来。

独龙族成婚后往往并不重视新居,但要在父母房内新立一个火塘,表示又多了一个小家庭。相反的是,基诺族大家庭只有一个火塘,儿女成婚也不能另立火塘,这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只有父母去世,子女才可以另立火塘并分出单独居住。

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小凉山彝族青年结婚的第二天,人们要为新婚者举行转魂的宗教仪式,在“毕摩”主持下,将一头活羊在新婚夫妻头部绕几圈后将羊杀死,让血淋入火塘,并祈祷说:“你的魂已从你父母的火塘转到了现在的火塘……”通过这个仪式明确新娘是夫家的正式成员。小凉山彝族男孩子成年时在火塘边举行穿裤仪式,表明已获得火塘神灵的保佑。普米族成年礼也在火塘边举行。在景颇、彝、基诺、摩梭民居中,火塘是最神圣的部分,火塘神和家神、祖先神保佑着家宅的平安。丽江纳西族、中甸藏族家中要供奉火塘神和家神。藏族民居中均有三块打磨光滑的锅庄石立在地面组成火塘。这种火塘一旦建立,祖祖辈辈不能移动,在新的家庭建火塘,人们也要从祖宗家的火塘中引火。摩梭人家中的火塘一年四季不灭,这象征家中才人丁兴旺,香火不断,火塘左右着人们的生殖。金沙江两岸的彝族民居,火塘靠内的锅庄石为上方,代表祖宗的方位;左右两边的锅庄石代表男、女青年,因此家庭以火塘的方位确定了长幼之序。

由于火塘的重要性,使其对民居产生了重大影响。民居中火塘的数量、分布、位置均有着重要意义。苗、瑶、大部分彝族和傣族,部分白、哈尼、布朗、德昂等民族的民居,一般是一个家庭只有一个火塘,它反映了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父系小家庭,子女一旦成婚便要另立门户。但有的单个火塘的大家庭,如哈尼族的单个火塘大家庭中,往往是三四代同堂。

三、性别生育与居住文化

云南民族民居的另一文化内涵是,性别生育与民居也有很大关系。在西双版纳爱伲人的干栏式大竹楼里,被分隔成两大间房,分别为男性和女性房,父母及已婚或未婚的子女儿媳等男女均要分开居住,即使夫妻也不能同床共枕,也不能有自己独立经济。只在大竹楼边又搭盖一间子房,供新婚子女居住,但半个月的蜜月后,父母将小房的草顶去掉,使子媳回大房子开始同房异床的生活。潞西县三台山的德昂族的竹楼设有两个火塘,一个是内火塘,为妇女专用;一个是外火塘,为男子专用,各睡各的火塘边。西盟佤族则把竹楼分隔为两间,一间为主间,一间为客间,为主人和客人专用。在基诺族的村寨中,无论父母在世与否,子女都不能独居,只能另隔一间居室为儿子成婚用,竹楼拥挤时,便加长竹楼,扩大居住面积,因而竹楼不断被扩大加长。拉祜族的竹楼,最大的可容一百多人。澜沧糯福拉祜族的竹楼甚至有居住上百人的大房子,房内用篱笆隔成数间,成为每个家庭居室,但仍不离开整个家庭的大居室。这种大房子与从妻居婚姻习俗有关,即男子婚后上门到女家后,须与女方父母同住。大房子成为维系一个大家庭制度的象征;但小房子的间隔,又反映了家族公社的解体。

四、家庭布置与尊卑礼俗

在少数民族中,家居位置反映出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尊卑礼俗。家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同时又是社会和文化的缩影。火塘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在傣、佤、瑶、彝、景颇、藏、白等民族中,男子所居位置往往是家庭的中心位置,即火塘的上方或靠里面一方。与此相反,在摩梭人母系大家庭里,妇女居住于院落的中心——安置火塘的房间;而靠近祖宗牌位的一方是当家妇女的座位。每个家庭中的家神和祖先牌位也往往占据家庭正房(堂屋)中最显著的中心位置,家庭也祭祀火神和祖先神。普米族每年腊月二十九日团圆年,届时同一家族成员相聚在族长家中举行祭祀大典。永宁纳西族则在每年十月在家中举行祭祀仪式,称为“十月祭锅庄”。

五、建寨建房中的礼俗文化

建寨和建盖新房可谓是少数民族礼俗文化又一集中的体现。居住在红河一带的哈尼族叶车人,由于虔诚崇拜祖先,从祖先沿袭下来的老寨一般不轻易变动,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离开故地另建新寨。一般是一族人集体行动,要请“贝玛”占卜,选定吉日和地点,随即举行“辛克勤”仪式(驱逐鬼神和邪恶),并在箐沟边选造一间“鬼房”将鬼魂安置,次日清晨在新址寨边种下青竹、刺桐和锥栗树(叶车人认为这是三种寨中不可缺乏的保护树木),之后修水井、盖碓房和公房,建护寨神住地和种镇压鬼怪之间的人鬼分界丛林,造牛皮大鼓并立下氏族标志之后,各家才建盖新房。普米族建房前,要分别向山神、土地神祭祀,选中梁柱必须请巫师举行祈祷仪式。家主先砍第一根木材,以倒向东方为吉祥,其后伐木解板、平地基等,届时村中亲友前来协助,并赠送米面食物,主人家以甜酒、猪腰肉饭相待。

安置火塘是许多民族建房中最神圣的大事,建房要围绕火塘这一中心规划。丽江塔城纳西族建房最重要的是盖正房平台和平台中心火塘,火塘砌好后同时举行仪式。永宁纳西族摩梭人建房中最隆重的仪式是房屋落成后的“立锅庄石”和“升火”。傣族盖好新房后安置火塘要举行仪式,并祭火塘神,祝愿主人在火塘神的保护下过好日子。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民族中也十分普遍,它反映了少数民族民居建盖过程中以火塘为居室中心和祈求火塘神保护家宅平安的观念。至于盖新房前和新房落成后要请巫师占卜、举行各种仪式就更普遍,它说明建房已不仅是盖一个新的居室,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反映了各民族的神灵祭祀习惯和礼仪习俗。

六、民居与艺术

秘符和巫画在许多民族民居中较突出,它是寓有神秘宗教含义的古老艺术形式。永宁摩梭人民居中绘有体现日月崇拜和火崇拜的画面,屋面的墙上有泥塑的太阳、月亮的彩色图案及一大朵莲花,周围是闪烁燃烧火焰的图案。摩梭人把这些组合图案通称为“詹巴拉”,即火神。这种把太阳、月亮和火融为一体的表现方法反映了日月与火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自然崇拜意识,这是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光明和热力的崇拜与礼赞。莲花图案则是藏传佛教对永宁摩梭人文化的渗透的产物。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民族民居中也很多,如纳西民居中的东巴图案、藏族民居中的藏传佛教图案和回族民居中的伊斯兰教图案等,极富宗教艺术的特征。至于在白族、纳西族民居中大量应用的山水鸟兽图画及诗词书法和雕刻艺术就更不胜枚举。

除绘画雕刻外,歌舞音乐舞蹈艺术与民居也有很大关系。歌舞是人们宣泄悲喜之情、哀乐之思、敬神娱神、镇鬼祈福的重要方式。各民族的歌舞与民居有关,从其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婚恋歌舞、建房歌舞、节庆歌舞和丧葬歌舞。

景颇族男女青年恋爱期间的歌舞是在公房内进行的。景颇青年成年后便到村中公房玩乐,称为“干脱总”,歌舞是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每逢夜晚,兴奋的男女青年在这里围着火塘,男女各排成一排,踩着舞步,跟着领舞人边跳边唱,表达情感,选择自己的心上人。怒江傈僳族婚恋歌舞十分狂放。新婚之夜,前来祝贺的人们饭后拉起新娘新郎围着火塘起舞,边舞边喝酒,纵情高唱着,汗流浃背地狂跳着,跳得楼房摇动不止,跳得火塘火灰四起。这种狂跳预示着新郎的楼房盖得牢实,婚姻也像这跳不倒的楼房一样不会离散,生活会像歌舞中的热情一样红火。

贺新房也有类似含义。每当一幢新房建起,人们便把它看作是一件隆重的事,不但要请亲朋吃饭,还要狂欢庆贺。在很多民族中,都有上新房时晚上围着火塘跳舞庆贺的习俗。这一类的火塘歌舞,一是表达人们欢乐的心情,另一种特殊的含义是驱鬼求吉利,同时也是考验房屋是否牢固。西盟佤族在建好房的当天晚上,把火塘烧旺,人们喝米酒,手拉手纵情歌舞。脚要踩得越重越好,歌要唱得越高越好。人们唱道:“新建的竹楼像大青树一样,使力踩来它不摇,使力踩来它不倒。新建的竹楼新火塘,风吹雨打不会烂,堆得下金山银山,堆得下谷山米山,住得下祖宗三代,住得下司岗里(佤族的创世叙事长诗)的唱歌人。”欢快热烈的舞蹈跳不倒的竹楼,人们才认为是结实得能让家人起居平安吉祥的房子。如果房子跳倒了,主人并不会怪客人,还要感谢客人证实了这是一幢不牢实的房子,于是次日大家动手重建。景颇山寨新房建成后,人们也要围着火塘跳舞庆贺,景颇人称为“整过”。客人至齐后,主人烧旺火塘,邀请大家起舞,唱“盖新房歌”。

不少民族节庆丰收时也要在屋中纵情歌舞,甚至在丧礼上也要跳“丧舞”,用舞蹈来宣泄心中的悲痛和对死者的怀念。如丽江纳西族(山区)在丧礼中,要跳“阿仁仁”或“阿默”。彝族在送葬时耍狮舞叉。景颇人则要围着火塘跳“崩董”。居住在怒江两岸的傈僳族人民遇有丧事,要到死者家志哀,围着死者家的火塘跳舞,每人手持木棍边跳边唱,用木棍猛撞地板,用脚猛跺地板,越激烈情越真,跳得竹篾房摇动不已,犹如翻天覆地般声嘶力竭才能宣泄心中的悲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